◎坐忘論並序凡七篇夫人之所貴者,《雲笈七簽》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雲笈七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雲笈七簽

雲笈七簽 - 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雲笈七簽

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坐忘論並序凡七篇

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

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

涸轍之魚,猶希升水。

弱喪之俗,無心造道。

惡生死之苦,愛生死之業。

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

喜色味為得志,鄙恬素為窮辱。

竭難得之貨,市來生之福。

縱易染之情,喪今身之道。

自雲智巧,如夢如迷。

生來死去,循環萬劫。

審惟倒置,何甚如之!筆《妙真經》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道。

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

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

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

經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

道人致之,非命祿也。

又《西升經》云:我命在我,不屬於天。

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

捫心苦晚,時不少留。

所恨朝菌之年,已過知命,歸道之要,猶未精通。

為惜寸一陰一,速如景燭。

勉尋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

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忌之法,略成七條,修道階次,兼其樞翼,以編敘之。

----------------------------------------

◎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

然則璧耀連城之彩,卞和致刖;言開保國之效,伍子從誅。

斯乃形器著而心緒迷,理事萌而情思忽。

況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有聞坐忌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故莊週云: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忌。

夫坐忌者,何所不忌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故莊子雲,同於大通。

此則言淺而意深,惑者聞而不信,懷寶求寶,其如之何?故經云:信不足,有不信。

謂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禍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

◎斷緣

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

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

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至神至聖,孰不由此乎?故經云: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或顯德露能,來人保己;或遺問慶吊,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情希升進;或酒食邀致,以望後恩。

斯乃巧蘊機心,以干時利,既非順道,深妨正業。

凡此之類,皆應絕之。

故經云: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

舊緣漸斷,新緣莫結。

醴一交一 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閒,方可修道。

故莊子云:不將不迎。

為無一交一 俗之情故也。

又云:無為名一屍一,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若事有不可廢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愛,系心為業。

----------------------------------------

◎收心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

靜則生慧,動則成昏。

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實是;甘宴有為之內,誰悟虛非?心識顛癡,良由所托之地。

且卜鄰而居,猶從改操;擇一交一 而友,尚能致益。

況身離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安不捨彼乎?能不得此乎?所以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故經云: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

源其心體,以道為本。

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

今若能淨除心垢,開釋神本,名曰修道。

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

守根不離,名曰靜定。

靜定日久,病消命復。

復而又續,自得知常。

知則無所不明,常則永無變滅。

出離生死,實由於此。

是故法道安心,貴無所著。

故經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

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既不合理,又反成疾。

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

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

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

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知覺,入於盲定。

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人元來不別。

若唯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

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染者,於言甚美,於行甚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

今則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

如有時事,或法有要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

事訖則止,實莫多思,多思則以知害恬,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

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

若心受之即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

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則是非美惡不入於心。

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

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

故經云:人能虛心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

非靜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至。

實則順中為常,權可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雲不著,終非真覺。

何邪?心法如眼也。

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開心,心必動亂。

既有動病,難入定門。

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玻病若不除,終不得定。

又如良田,荊棘未誅,雖下種一子,嘉苗不成。

愛見思慮,是心荊棘。

若不除翦,定慧不生。

或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則慈儉,行乃貪殘。

辯足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

此病最深,雖學無益。

所以然者,為自是故。

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

縱得暫安,還復散亂。

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閒。

無問晝夜,行立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

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

少得定分,則堪自樂。

漸漸馴狎,唯覺清遠。

平生所重,已嫌弊漏,況因定生慧,深違真假乎!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鯁,不受駕御;鷹鸇野鳥也,被人擊絆,終日在手,自然調熟。

況心之放逸,縱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觀妙?故經云: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

行之則此言為當,不行則此言為妄。

又時人所學,貴難賤易。

若深論法,惟廣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歎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

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陳情,聞則心解,言則可行者,此實不可思議,而人不信。

故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

或有言火不熱,燈不照暗,稱為妙義。

夫火以熱為用,燈以照為功。

今則盛言火不熱,未嘗一時廢火;空言燈不照暗,必須終夜然燈。

言行相違,理實無齲此只破相之言,而人反以為深元之妙。

雖則惠子之宏辯,莊生以為不堪。

膚受之流,誰能科簡?至學之士,庶不留心。

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

今猶避事而取靜,離動而之定,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二心,滯於住守,是成取捨兩玻不覺其所執,仍自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述曰:總物而稱大,道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謂吾子之鑒有所未明。

何則?徒見貝錦之輝煥,未曉始抽於素絲;才聞鳴鶴之沖天,詎織先資於谷食?蔽日之干,起於毫末;神凝之聖,積一習一 而成。

今徒學語其聖德,而不知聖之所以德。

可謂見卯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何其造次哉!筆經云: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簡事

夫人之生也,必營於事物。

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

巢林一枝,鳥見遺於叢葦;飲河滿腹,獸不吝於洪波。

外求諸物,內明諸己。

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不任非當之事。

事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斃於形神。

身且不安,何情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知其閒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

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

此並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自致亡敗。

靜而思之,何迷之甚!筆莊子云: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

以為生之所無生之所無以為者,分之外物也。

蔬食弊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綺,然後為生哉!是故於生無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捨之。

財有害氣,積則傷人。

雖少猶累,而況多乎!今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人猶笑之。

況棄道德,忽性命,而從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於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

能知貴賤,應須去齲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故《莊子》云:行名失己,非士也。

《西升經》云: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

若不簡擇,觸事皆為,則身勞智昏,修道事闕。

若處事安閒,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

若實未成,而言無累者,誠自誑耳。

----------------------------------------

◎真觀

夫觀者,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

究儻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凶。

得見機前,因之造適。

深祈衛定,功務全生。

自始之末,行無遺累。

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

然則一餐一寢,居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

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

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

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

體靜心閒,方能觀見真理。

故經云:常無慾,以觀其妙。

然於修道之身,必資衣食。

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當須虛襟而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

若見事為事而煩躁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

我欲渡海,事資船舫。

渡海若訖,理自不留。

何因未渡,先欲廢船?衣食虛幻,實不足營。

為欲出離虛幻,故求衣食。

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

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

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

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

跡每同人,心常異俗。

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前雖斷簡,病有難除者,且依法觀之。

若色病重者,當觀染色,都由想耳。

想若不生,終無色事。

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妄,妄心空想,誰為色主?經云: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又思妖妍美色,甚於狐魅。

狐魅惑人,令人厭患。

身雖致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一婬一。

妖艷惑人,令人愛著,乃至身死,留戀彌深。

為邪念故,死墮地獄,永夫人道,福路長乖。

故經云:今世發心為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

所以者何?為邪念故。

又觀色若定是美,何故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穢濁,賢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於死。

百年無色,芃免夭傷。

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適為性命之讎賊,何乃擊戀,自取銷毀?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一殺己身,引項,承取他刃,以自害命。

他自為惡,不遣伐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又見為惡者若可嫌,見為善者亦須惡。

夫何故?同障道故。

若苦貧者,則審觀之,誰與我貧?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貧苦,非天地也。

父母生子,欲令富貴,我今貧賤,非由父母。

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將貧與我?進退尋察,無所從來,乃知我業也,乃知天命也。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

業命之有,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

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

故莊子云:業入而不可捨。

為自業。

故貧病來入,不可捨止。

經云:天地不能改其操,一陰一陽一不能回其業。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

今有貧病惱害我者,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

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者,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以受逃亡之罪。

去樂就苦,何可愍焉!若病者,當觀此病,由有我身,我若無身,患無所托。

故經云: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次觀於心,亦無真宰,內外求覓,無能受者。

所有計念,從妄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

若惡死者,應念我身,是神之捨。

身今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止,自須捨離,別處求安。

身死神逝,亦復如是。

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

以此托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

蓋下愚貪鄙,實此之由。

是故當生不悅,順死無惡者,一為生死理齊,二為後身成業。

若貪愛萬境,一愛一玻一肢有疾,猶令舉體不安,而況一心萬疾,身欲長生,豈可得乎?凡有愛惡,皆是妄生。

積妄不除,何以見道?是故心捨諸欲,住無所有,除情正信,然後返觀舊所癡愛,自生厭保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將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

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如其自醉,不覺他非。

故經云:吾本棄俗,厭離人間。

又云: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

老君厭世棄俗,猶見香味為怨。

嗜欲之流焉知鮑肆為臭哉!

----------------------------------------

◎泰定

夫定者,盡俗之極地,致道之初基,一習一 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

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

莊子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宇則心也,天光則慧也。

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適今有,故曰天光。

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復歸純靜。

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

慧既生已,寶而懷之,勿為多知,以傷於定。

非生慧之難,慧而不用為難。

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為難。

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

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德而不恃,為無道過,故得深證常道。

故《莊子》云:知道易,勿言難。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

古之人,天而不人。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

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

因慧以明至理,縱辯以感物情。

與心徇事,觸類而長,自雲處動,而心常寂焉。

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雖出眾,彌不近道。

本期逐鹿,獲兔而歸。

所得蓋微,良由局校故《莊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養智。

智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智養恬。

智與恬一交一 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

有智不用,以安其恬。

養而久之,自成道德。

然論此定,因為而得成。

或因觀利而見害,懼禍而息心;或因損捨滌除,積一習一 心熟,同歸於定,鹹若自然。

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一交一 前而無懼。

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

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

心之虛妙,不可思也。

夫心之為物,即體非有,隨用非無;不馳而速,不召而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硃夏殞霜;縱惡則九幽匪遙,積善則三清何遠?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莫能測;其為調御,豈鹿馬比其難乎!太上老君運常善以救人,升靈台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

漸之以日損,頓之以不學。

喻則張弓鑿戶,法則挫銳解紛。

修之有途,一習一 以成性。

黜聰隳體,嗒焉坐忘,不動於寂,幾微入照。

履殊方者,了義無日,由斯道者,觀妙可期。

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

◎得道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

通生無匱,謂之道。

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

循名究理,全然有實。

上士純信,克己勤行。

空心谷神,唯道來集。

道有至力,染易形神。

形隨道通,與神為一。

形神合一,謂之神人。

神性虛融,體無變滅。

形與之同,故無生死。

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形。

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

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筆《靈寶經》云:身神共一則為真身。

又《西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然虛心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其心。

被形者,則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

身不免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體勞。

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散洩,無靈潤身,生致早終,道故難備。

經雲一屍一解,此之謂也。

是故大人捨光藏暉,以期全備。

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故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又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

資薰日久,變質同神。

練神入微,與道冥一。

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

智照無邊,形超有際。

總色空以為用,合造化以為功。

真應無方,信惟道德。

故《西升經》云: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大道盛矣。

而言盛者,謂證得其極。

又云: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

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

耳則道耳,無聲而不聞;眼則道眼,無色而不見。

六根洞達,良由於此。

至論玄教,為利深廣,循文究理,嘗試言之。

夫上清隱秘,一精一修在感,假神丹以煉質,智識為之洞忘;《道德》開宗,勤信唯一,蘊虛心以滌累,形骸得之絕影。

方便善巧,俱會道源;心體相資,理逾車室。

從外因內,異軌同歸。

該通奧賾,議默無逮。

二者之妙,故非孔釋之所能鄰。

其餘不知,蓋是常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雲笈七簽》道教書籍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坐忘論並序凡七篇夫人之所貴者,《雲笈七簽》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