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聰明絕頂癡莊子這一段由「吹萬不同」,「《莊子南華》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

莊子南華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莊子南華

莊子南華 - 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

絕頂聰明絕頂癡

莊子這一段由「吹萬不同」,「天籟」,「地籟」,講到「人籟」,他在這一切加一個研究的總結論: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故知」,一般的知識智能。

道,有沒有一個最高的標準?有,「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處,不知。

所以真正瞭解了道的人。

所有的智能,知識,思想沒有用處,用思想,知識的道理來推測,那不是道,跟道不相干,道最後到無念之境,無道可道,「止其所不知」。

南北朝時高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他有名的文章《肇論》是與中國哲學思想離不開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般若無知論》,智能到最高處,沒有智能可談,那是真正的智能,那個就是道的智能。

這個觀念同莊子所說的一樣。

我們在《論語》中也看到孔子學生問他,孔子說自己一無所知。

什麼都不會,因此能夠樣樣會。

如果一個人有某一專長,某一個最高境界,它會擋住一切。

所以到了最高處,就像禪宗經常標榜的如珠子走盤,它沒有一個方所,沒有一個固定,它一無所知,因此無所不知。

所以莊子說「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不但孔子莊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學家,都是如此。

希臘第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出身貧苦,什麼都懂,行為做人也很相似於孔子,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笑話!我什麼都都不懂。」

這是真話。

釋迦牟尼也講過這樣的話。

他十九歲放棄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歲開始傳教,八十一歲才死。

四十九年之間,他最後自己的結論說「我這四十九年中,沒有講過一個字,沒有講過一句話。」

真理是語言文字表達不出來的。

我們可以退一步說,莊子講的「無知」,是俗語說的「半罐水響叮噹,滿罐水不響。」

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硬是覺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覺到沒有東西!空空洞一洞的沒有什麼,這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

如果有個人表現出自己很有學問,不改考慮,這一定是「半罐水」。

從學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沒練到家的人,就喜歡比畫,他是筋骨發脹,並不是故意的。

而練到了家的人,站在那裡好像風都會把他吹倒。

打他兩個l耳光,他會躲開,絕不動手。

學問也是一樣,一個人顯得滿腹經綸的樣子,就是「有限公司」了。

所以真正的學問到了最高處是「無知」。

下面一段還是講「人籟」,人倫之道,因為把人倫之道做完了,才能由「地籟」到「天籟」,超越人的世界。

因此、莊子說人倫之道,由普通一個人,怎樣去修道?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莊子說,假使你懂了最高處沒有語言文字可以講,一切言語思想所不能到達的道理,是「不言之辯,不道之道」,沒有各種的法則,也沒有道理可講形而上的道。

道在哪裡?就在平凡,非常平凡,非常現成中。

「若有能知,」假使能知道這個,認清了這個方向修道,「此之謂天府。」

莊子定名為「天府」,這個「天」不是天文上形象的天,而是指理念世界的天,「府」就是它的宮殿,用「天府」來代表形容道的寶庫,拿現在的話講,就是道的淵源。

你懂了這個以後: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

此之謂葆光。

真講做功夫,修禪修佛同修道家是一樣的。

譬如流行的瑜伽的打坐,學道的打坐,學佛的打坐,你坐起來幹什麼?坐在那裡辯論,收裡自己給自己辯論:這個不對吧?這個不大靜吧?這個不是功夫吧?這個氣脈沒有通吧?這個恐怕不是道吧?都是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心裡思辯。

真到達了內心無爭的境界,沒有思辯,腦子裡心裡絕對的清淨,「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沒有管什麼方法,什麼都不管了,那,你已經跟道的東西接近了,就是莊子講的「此之謂天府」。

修養到了這個境界:「注焉而不滿,」像流水一樣,永遠把水灌進去都不滿,所以老子也講,此時才叫「虛懷若谷」,心中空空洞一洞的,像山谷一樣,流水儘管灌進去,一萬年一億年的流水也灌不滿,它沒有底的;同樣的,「酌焉而不竭,」像流水一樣,你把它舀掉,也永遠舀不完,它不增不減。

那,這個「道」的能量,身心的能量哪裡來的?

「不知其所由來。」

無所從來也無所去,不知道的來源,也不知道的去處。

「此之謂葆光,」生命的光輝永遠是揮發的,永遠是存在的。

大家修道,不管修道家、密宗、禪、瑜伽,修到這樣,對了。

莊子現在傳我們道,這個方法很好,不要你打坐,不要你唸咒子,免得一個咒子學來,還要花五千塊錢,划不來。

萬一要唸咒了,就念「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就行了。

這是莊子的咒子。

出自《莊子》的「天府」、「葆光」,後來道家經常引用。

內在的光輝永遠在揮發,這是講內養之學,每個人內在的修養,就是修道。

下面講外用之學,就是仁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莊子南華》諸子百家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絕頂聰明絕頂癡莊子這一段由「吹萬不同」,「《莊子南華》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