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一、脹的病因與病機,大多《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脹論

黃帝內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 下卷 靈樞篇 脹論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脹論

【本章要點】

一、脹的病因與病機,大多是由於寒氣逆上,正邪相攻,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便形成脹病。

二、脹病的分類,是根據被累及的臟腑所出現的兼症,來劃分為各種不同類型。

三、脹病的治療,首宜用洩法祛除病邪,然後根據病變所在和症候的虛實進行調治。

【原文】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

岐伯曰:一陰一為藏,一陽一為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捨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捨。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1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2也,名有次捨,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

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裡3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一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曰:願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洩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膀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4;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一陰一陽一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5。

帝曰:善。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一穴一者也。

不中氣一穴一,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一陰一陽一相逐。

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6,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為,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註釋】

1郭:通「廓」,擴張的意思。

2禁器:禁止隨意觀看的秘密文件。

3閭裡:古代稱二十五戶為一閭,五十戶為一里。

閭裡在這裡比喻胃腸中積聚的食物。

4氣癃:指膀一胱氣閉,小一便難下。

5三合而得:血脈、髒、腑三者所反應的症狀相互對照,從而瞭解病變的情況。

6三而不下:針刺三刺仍不治癒的意思。

三,也可以理解為多次的意思。

【譯文】

黃帝說:寸口脈出現什麼樣的脈象就表明為脹病呢?岐伯說:脈洪盛堅實而滯澀的,就說明患有脹病。

黃帝說:五臟六腑脹病的區別在哪裡?岐伯說:一陰一脈脹在髒,一陽一脈脹在腑。

黃帝說:氣機異常可使人患脹病,那麼脹病是在血脈之中呢?還是在臟腑之內呢?岐伯說:血脈、髒、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氣,但並不是脹病產生的部位。

黃帝說:我想瞭解脹病產生的部位。

岐伯說:脹病都在臟腑的外面產生,向內壓迫臟腑,向外擴張胸脅,使皮膚發脹,所以叫做脹病。

黃帝說:五臟六腑深居在胸腔、腹腔之內,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櫃中一樣,並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

雖然名字不同,但共同一居守於一定的領域。

我想知道它們的功能不相同的原因。

岐伯說:胸廓、腹廓是臟腑的外衛;膻中是心臟的宮城;胃是容納水谷的倉庫;咽喉和小腸,是傳送飲食的道路;消化道的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五個竅門,就像閭巷鄰里的門戶一樣;廉泉、玉英,是津一液運行的通路。

所以說五臟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界線,並且它們所表現出的症狀也各不相同。

如營氣在脈中正常循行,而衛氣運行紊亂,就會引起脈脹;如衛氣併入脈中,循行於分肉之間,就會引起膚脹。

用針刺治療時就應取足一陽一明胃經的足三里一穴一,且用瀉洩法。

若脹的部位離足三里一穴一較近,針洩一次就可以了;若脹的部位離足三里一穴一較遠,就應針洩三次。

不論虛實,脹病初起時都應趕快施行洩法,以治其標。

黃帝說:我想聽你講一下脹病所表現的症狀。

岐伯說:五臟中心患脹病的表現為:心煩短氣,睡臥不安;肺患脹病表現為:胸中虛滿,喘一息咳嗽;肝患脹病表現為脅下脹滿疼痛牽引小腹;脾患脹病表現為:呃逆嘔吐,四肢悶脹不舒,肢一體沉重,不能勝衣,而且睡臥不安;腎患脹病表現為:腹脹滿,牽引背部閉悶不暢,腰髀部疼痛。

六腑中胃患脹病表現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中常常聞到焦臭的氣味,不思飲食,大便困難;大腸患脹病表現為腸中濯濯鳴響而作痛,若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會導致完谷不化的飧洩;小腸患脹病表現為:小腹脹滿,牽引腰部疼痛;膀一胱患脹病表現為:小腹脹滿,小一便不通;三焦患脹病,表現為:氣充塞皮膚,輕浮空虛,松一弛;膽患脹病,表現為:脅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歎息。

以上這些臟腑的脹病,在產生和治療原則上都有相同的規律,只有明確營衛氣血運行逆順的情況,從而運用恰當的針刺方法,才能治癒疾病。

如果患虛症用瀉法,患實症用補法,就會使神氣不能內守,正氣不能安定,真氣動搖,易至人夭折。

如果患虛症用補法,患實症用洩法,就能使神氣內守,經脈、肌腠充實,這樣做的人才可以被稱為高明的醫生。

黃帝說:脹病的產生和根源是什麼?岐伯說:人一體內的衛氣,在正常情況下,常常伴隨著血脈循行於分肉之間,其循行有逆順的不同,且晝行於一陽一,夜行於一陰一,與脈中的營氣相隨而行,與自然界的規律相適應。

營氣行於臟腑的經脈,週而復始,也順應自然界四季的次第變化,使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一精一微。

如果一陰一陽一不相隨,氣厥於下,使營衛不能正常循行而凝滯,寒氣上逆,邪氣與正氣相搏集結,就會形成脹病。

黃帝說:很好!如何才能將這個問題講述得更清楚淺顯呢?岐伯說:邪氣趁營衛循行紊亂時侵入,與真氣相合便互相搏結,以致有的存在於血脈,有的存在於五臟,有的存在於六腑,從而形成脹病。

黃帝說:講得真好!

黃帝問岐伯道:前面講過,脹病初起之時,不論虛實,一律應用瀉法針刺,離病位較近的針刺一次,離病位較遠的針刺三次。

而有的針刺三次後脹病仍不見減輕,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指針刺時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氣血輸注的一穴一位,故針刺一次或三次脹病即愈。

如果針刺時沒有深入到肌肉的空隙並刺中一穴一位,就會使經脈之氣不能暢行,邪氣閉留在內。

如果妄中皮肉,則使衛氣更加逆亂,一陰一陽一營衛之氣相互排斥。

對於脹病而言,當用針刺瀉法而不用,所以上逆之氣不能下行。

針刺三次後氣仍不下行的,就必須調換其他的一穴一位,使上逆之氣得以下行,這樣脹病就可消除。

如果脹病還沒消除,可再換一穴一位針刺,直至治癒疾病,不再有什麼危險。

對那些慢一性一脹病,一定要認真審察症狀,當瀉的就用瀉法,當補的就用補法,如同以槌擊鼓必有響聲,脹病怎能不消退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黃帝內經》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本章要點】一、脹的病因與病機,大多《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脹論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