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渙傳、張范傳、涼茂傳、國淵傳《三國誌白話文》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三國誌白話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白話文 -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三國誌白話文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袁渙傳、張范傳、涼茂傳、國淵傳、田疇傳、王修傳、邴原傳、管寧傳)

袁渙傳,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縣人。

袁渙的父親袁滂,做過漢朝的司徒。

當時各家公子多違越法律制度,而袁渙清雅寧靜,舉動必定符合禮節。

郡守命袁渙任功曹,郡裡的一奸一吏都自動躲避離去。

後袁渙被公府徵召,考試列優等。

升為侍御史。

又被任為譙縣縣令,未到任。

劉備統治豫州時,薦袁渙為茂才。

後袁渙遷移到江淮之間避禍,被袁術所任命。

袁術每次有所咨詢,袁渙常有嚴正的議論。

袁術不能違抗,然而也不敢不有禮貌地尊敬他。

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擊袁術,袁渙前去隨從袁術,於是也被呂布拘留。

呂布當初與劉備結親和好,後來有了嫌隙。

現在,呂布想要讓袁渙寫信辱罵劉備,袁渙不答應,再三強迫他,仍不同意。

呂布大怒,用兵器威脅袁渙說:「你做就能活,不做就得死。」

袁渙臉不變色,笑著回答說:「袁渙聽說只有德行才能使人蒙受恥辱,沒聽說用辱罵的。

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那他將不以將軍的話為恥辱,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小人,那他將像將軍一樣寫信,回罵將軍,那樣恥辱將在這一方而不在他那一方。

況且袁渙我異日侍奉劉將軍,就像現在侍奉將軍您一樣,如果我一旦離開這裡,回過頭來罵您,可以嗎?」

呂布感到羞慚,不再一逼一他。

呂布被誅殺後,袁渙得以歸附太祖。

袁渙進言說:「兵,屬於凶器,要到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以道德、仁義來進攻、征伐,加上安一撫民眾,為他們除害,只有這樣,才可以與他們同生共死。

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已有十幾年了,民眾渴望安定,比被倒懸在樹上而渴望解脫還厲害,然而暴亂遠未止息的原因是什麼?想來大概是政治沒走上正道吧!袁渙聽說明智的君王善於拯救人世,所以世道紛亂就用仁義來統一,世道虛偽就用質樸來克制;世道不同,事勢變易,治國的策略就應有所不同,這一點不可以不明瞭。

對於制度的增減,這是今天與古代所不必相同的。

要是能夠兼一愛一天下人,撥亂反正,即使以武力平定動亂並以道德相濟助,確實是百代君王不可改變的原則。

曹公您明哲超出世人,古代那些所用來獲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經盡力而為了,今天那些所以會失掉民心的事情,您已經戒除了,海內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災禍,但民眾還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希望您用這些道理來教誨他們,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太祖完全接受了這個建議。

任袁渙為沛郡南部都尉。

這時太祖剛剛招募民眾開辦屯田,百姓不樂意,有很多逃亡的。

袁渙對太祖說:「民眾安於故土,把遷移當作大事,不可倉促改變,順遂他們心願行一事容易,違逆他們心願的舉動就困難。

應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喜歡的才能採取,他們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強。」

太祖聽從了他,百姓十分高興。

袁渙升任梁國相。

袁渙每每告誡各縣:「務必要撫恤鰥夫、寡一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節的婦女。

常言說『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於臨事斟酌。

現今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在於我們怎樣做了。」

袁渙為政崇尚教化訓育,凡事寬容思慮以後才行動,外表溫和柔順而內心能夠決斷。

袁渙因病辭官,百姓思念他。

後袁渙被任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先後得到的賞賜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裡沒有什麼積蓄,他也始終不過問家中產業,匱乏了就從別人那裡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舉動,然而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國剛剛建立時,袁渙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

袁渙對太祖說:「現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

我認為可以廣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闡明先代聖人的教誨,用以改變民眾的所見所聞,使全國形成文明的風氣,那樣,對於偏遠地區的異族人,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嚮往而來。」

太祖認為他的話正確。

當時有人傳說劉備已死,眾大臣都表示慶賀,袁渙因曾被劉備舉薦為官,獨獨不去慶賀。

為官幾年後去世。

太祖為袁渙的死流下眼淚,賞賜穀物兩千斛,一份叫「以太倉谷一千斛賜與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給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太祖的教令說:「用太倉谷,是依據官法;用垣下谷,是因為他是我親密的老部下啊。」

魏文帝聽說袁渙過去抗拒呂布的事情,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樣的?」

袁敏回答說:「袁渙貌似平和柔順,但他在大節面前,處於危難當中時,即使是孟賁、夏育也比不過他。」

袁渙的兒子袁侃,也有和父親一樣的清平純粹、悠閒素雅的風度,歷任郡守、尚書。

起初,袁渙的堂弟袁霸,公正謹慎,有才幹,魏國初年任大司農,與同郡人何夔一起在當時很有名氣。

霸子袁亮堅貞不移,學問品一性一優秀,厭惡何晏、鄧..等人,曾撰著論文加以譏刺批評;袁亮做官做到河南尹、尚書。

袁霸的弟弟袁徽,以儒雅樸素著稱,遇上天下大亂,到交州避難,司徒徵召他,不去。

袁徽的弟弟袁敏,有武藝,善治水,官至河盽謁者。

張范傳,(附張承傳)張范,字公儀,河內郡修武縣人。

張范的祖父張歆,是漢朝的司徒。

張范的父親張延,任太尉。

太傅袁隗想讓女兒做張范的妻子,張范辭謝沒有接受。

張范一性一情恬淡平靜,樂於守道,輕視功名利祿,徵召任命全不接受。

張范的弟弟張承,字公先,也有名氣,因為行為端方正派被徵召,授官為議郎,又升任伊闕縣都尉。

董卓發動兵亂時,張承想要聚合徒眾與天下豪傑共伐董卓。

張承的弟弟張昭當時任議郎,正好從長安來,對張承說:「現在想要誅殺董卓,眾寡懸殊,我們敵不過他;況且在一個早上倉促發動計劃,用田間農民作戰,士人平素沒有得到撫一慰,兵士少有練習,難以成功。

董卓倚仗兵力,不守正義,本來就不能持久。

我們不如選擇一方,向其歸附,等待時機再行動,這樣做了,以後就可以實現我們的願望。」

張承同意了,於是解下官印綬帶辭職,從小路回到家裡,與張范遷移到揚州避亂。

袁術備好禮物前去招請,張范自稱有病沒有前往,袁術也不勉強他。

張范讓張承與袁術相見,袁術問道:「過去周王室衰頹,就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秦朝政治失敗,漢朝就接替利用其勢而興起。

現在我憑借土地廣闊、士民眾多的優勢,想要求取齊桓公那樣的福分,追隨漢高祖的足跡,怎麼樣?」

張承回答說:「這事在於德行而不在強力。

如果誰能推行德政,以此來統一天下人的願望,即使只憑著匹夫的資歷,而去成就稱霸稱王的功業,也是不難的。

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冒犯天時而輕舉妄動,那眾人就會拋棄他,誰還能使他興旺呢?」

袁術很不高興。

這個時候,太祖將要征討冀州,袁術又問道:「現在曹公想以幾千人的疲憊士兵抵敵我的十萬大軍,可真是不自量力了!你認為怎麼樣?」

張承隨即說道:「漢朝的德行雖然衰頹了,但它的天命還沒改換,現在曹公挾制天子以號令天下,即使與百萬之眾交戰也是可以戰勝的。」

袁術臉色一變,很不高興。

張承於是離去了。

太祖平定了冀州,派遣使者迎召張范。

張范因為生病留在彭城,派遣張承到太祖那裡去,太祖上表薦任張承為諫議大夫。

張范的兒子張陵和張承的兒子張晉戈被山東賊人捉去,張范徑直到賊人那裡,請他們放了二個孩子。

賊人把張陵還給了張范,張范辭謝說:「諸位把孩子還給我,這份好意是很重的。

人的感情雖然偏一愛一自己的孩子,但我憐惜張晉戈的年齡更小,請允許我用張陵換回張晉戈。」

賊人認為他的話很重義氣,把兩個孩子都還給了張范。

太祖從荊州返回,張范得以在陳郡與他見面,太祖讓他作議郎,參丞相軍事,很是敬重。

太祖出兵征討時,常常讓張范與邴原留下,與世子曹丕一同一居守。

太祖囑咐曹丕:「若有所舉動必須向這兩個人咨詢。」

世子對他遵行子孫對長輩那樣的禮節。

張范熱心救濟撫恤貧窮困乏的人,以至於自己家裡沒什麼富餘,許多地方的孤兒寡一婦都來依附他,對於給他的饋贈,不退回去,但也始終不去使用,到了離開的時候,就都拿來退還了。

建安十七年(212)張范去世。

魏國剛建立時,張承以丞相參軍祭酒的身份兼任趙郡太守,那裡的政治教化得到普遍推行。

太祖將要西征時,徵聘張承參軍事,張承到了長安後,因病去世。

涼茂傳,涼茂字伯方,山陽郡昌邑人。

少年時好學,議論事情常常引經據典,用以處理是非。

太祖徵召涼茂任司空掾,考試名列優等,補官為侍御史。

當時泰山盜賊很多,讓涼茂擔任泰山郡太守,一個月之內,用襁褓背負嬰兒前來的人有一千多戶。

又轉任樂一浪一太守。

公孫度在遼東擅自留下涼茂,不派遣他去做官,然而涼茂始終沒有屈服。

公孫度對涼茂及眾將領說:「聽說曹公遠途出征,鄴城沒有防守的準備,現在我想用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攻鄴城,誰能抵禦!」眾將領都說:「對。」

公孫度又看著涼茂說:「您認為這主意怎麼樣?」

涼茂回答說:「近來海內大亂,國家將要傾覆,將軍您擁有十萬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觀看各方的成功與失敗,作為君主的臣下,本來應是這樣的嗎?曹公憂慮國家的危機敗亡,憐憫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領正義之師為天下人誅殺凶殘的民賊,功勞巨大,德行廣被,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了。

因為國內剛剛平定,百姓初步安頓下來,所以沒有責罰將軍的罪過罷了!而將軍您卻想要興兵向西進攻,那麼生存與滅亡的效驗,不要一個早晨就可以決定。

將軍您好自為之吧!」眾將領聽到涼茂的話,都震驚心動。

過了許久,公孫度說:「涼茂的話對啊。」

涼茂後來被徵聘為魏郡太守、甘陵相,在他任職的地方都有政績。

文帝任五官中郎將時,涼茂被選任長史,又升左軍師。

魏國建立初期,涼茂升任尚書僕射,後來任中尉奉常。

文帝居東宮做太子時,涼茂又是太子太傅,很受文帝的尊敬和禮遇,涼茂死在官任上。

國淵傳,國淵字子尼,樂安國蓋縣人。

曾師從事奉鄭玄。

後來與邴原、管寧等人到遼東郡躲避兵亂。

返回故鄉以後,被太祖徵召任司空掾屬,每次在曹公府上議論政事,常常正色直言,謙讓無私。

太祖想廣泛地興辦屯田,讓國淵主持這項事務。

國淵屢次陳述應當增減的項目,考察土地,安置民眾,計算百姓數量,設置官吏,明確考核的辦法,五年的時間裡,就使糧倉豐實,百姓競相勉勵,樂於這項事業。

太祖征討關中,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

田銀、蘇伯在河間縣謀反,田銀等人失敗後有許多餘一黨一,都應該依法治罪,國淵認為這些人不是首惡分子,請求不對他們執行死刑,太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依賴國淵這個建議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

寫戰勝賊兵的文書,舊例往往誇大,以一為十,到了國淵上報斬殺首級數量的時候,實有多少就報多少。

太祖詢問他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說:「在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捕獲士兵數量的人,是想要誇大戰績,並且用來顯示給百姓去看、去聽。

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國淵私下裡仍為這事感到恥辱。」

太祖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當時有人寫匿名信誹謗別人,太祖痛恨這種行為,想知道寫信人是誰。

國淵請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揚洩露出去。

原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賦》的內容,國淵囑咐功曹說:「這個郡很大,現在雖是首都,卻少有喜好學問的人。

這封信頗能開導啟發年輕人,我想要派人去拜師學習。」

功曹派遣了三個人,國淵在派遣前先召見了他們,教訓說:「你們所學的東西還不廣泛,《二京賦》是有關博物的書籍,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講解它的老師,你們可以去找尋能讀懂它的人,向他請教。」

又秘密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意圖。

幾天就找到了能讀《二京賦》的人,三人就去拜師。

跟著請那個人寫了一紙箋書,與那封信一比較,與寫信的人是一種筆跡,隨即把那人拘捕審問,得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太祖提升國淵為太僕。

國淵雖居於列卿之位,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祿賞賜都分給親朋故舊,自己卻保持著謙恭節儉,最後死在官任上。

田疇傳,田疇字子泰,右北平郡無終縣人。

喜好讀書,善於擊劍。

初平元年(190),關東義兵興起,董卓將漢獻帝遷至長安。

幽州牧劉虞歎息說:「賊臣叛亂,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傾覆,誰也沒有堅定的信念。

我身為皇家宗室的遺老,自然不能與眾人相同。

現在我想請一使臣前去朝廷盡我作為忠臣的禮節,怎樣才能得到不負使命的人士呢?」

眾人議論,都說:「田疇雖然年輕,但很多人稱他是個奇人。」

田疇這時才二十二歲。

劉虞隨即禮貌周全地請來田疇相見,對他十分滿意,於是讓他擔任從事,為他置辦車馬。

將要出發時,田疇說:「現在道路阻塞斷絕,賊寇縱橫,我如果自稱官員奉命出使,將會被眾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

我願以個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夠順利到達。」

劉虞聽從了他的意見。

田疇於是回到家裡,自己挑選了家人和慕名而來願作隨從的勇壯少年共二十多人,騎馬一同前往,劉虞親自出來祭祀路神,為田疇送行。

上路以後,田疇就前去居庸關,出了邊塞,沿著陰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順著小路走去,終於到了長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詔任命田疇為騎都尉。

田疇認為天子流亡在外剛剛歸還,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這樣的榮一寵一,堅持辭讓不受。

朝廷尊重他的心意。

三公府同時徵召,田疇都沒有接受。

田疇得到報告後,加力趕馬返回,還沒到達,劉虞已被公孫瓚害死。

田疇回來後,到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又發出章表,哭泣著離去了。

公孫瓚知道了大怒,懸賞通緝,捕獲了田疇,對他說:「你為什麼獨自到劉虞的墓前去哭,卻不來給我送報告章表?」

田疇回答說:「漢朝王室衰敗,人人懷有異心,只有劉公沒有失掉忠信的節一操一。

報告表章中所說的,對將軍沒有什麼好話,恐怕不是您所樂意知道的,所以沒有送上。

況且將軍正在興辦大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殺死了沒有罪的主君,又與堅守忠義的臣子為仇,果真做了這件事,那麼燕、趙地區的士人將都只會投東海而死,哪還有人忍心跟從將軍您呢?」

公孫瓚因為田疇理直氣壯的回答,給他鬆綁,釋放了他,沒有殺掉。

公孫瓚把田疇拘留在軍營中,禁止他的朋友與他往來。

有人勸說公孫瓚說:「田疇是個義士,您不能禮貌待他,反而把他關了起來,恐怕會失去眾人的心。」

公孫瓚於是釋放並送走了田疇。

田疇得以北歸,率領所有宗族裡的和從別處前來依附的共幾百人,掃地盟誓說:「您的仇不報,我就不再立於人世!」隨即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

百姓都來歸附,幾年間達到五千多戶。

田疇對父輩老者們說:「諸位不認為我田疇不賢,從遠處來投靠,人多就形成了城鎮,但還沒有統一,恐怕不是長久安定的作法,希望推舉擇定賢能或年紀大的人做首領。」

大家都說「好」,一起推舉了田疇。

田疇說:「現在我們來到這裡,不是只圖眼前的安定而已,而是要圖謀大事,報仇雪恥。

我私下擔心還沒有實現我們的大志,而那些輕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擾欺侮,苟且快樂一時,卻沒有深謀遠慮。

田疇我有一條不成熟的計劃,希望和諸位一同施行,可以嗎?」

眾人都說:「可以。」

田疇就為大家制定了有關殺傷、盜竊、訴訟的法律,規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條。

又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講授知識的規劃,向眾人頒布。

眾人都熟習了,到了路不拾遺的程度。

北方邊境地區百姓紛紛聚攏,服從他的威信,烏丸、鮮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來送貢物,田疇都接納、撫一慰了他們,使他們不再進行侵擾。

袁紹幾次派遣使者前來招請,又立即授予將軍印,以便安一撫田疇統治下的百姓,田疇都拒絕了,沒有接受。

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來徵召,田疇始終未去。

田疇時常為烏丸以前殘殺當地士大夫而忿恨,有討伐他們的心思,但實力不夠。

建安十二年(207),太祖向北征討烏丸,還沒到時,先派遣使者徵召田疇,又命令田疇告知他的旨意。

田疇戒令門客趕快整理行裝,收拾行李。

門客對他說:「過去袁公傾慕您,禮物和命令來了多次,您一點也不屈服;現在曹公使者第一次來,您就像恐怕來不及一樣,這是為什麼?」

田疇笑著回答說:「這就不是您所明白的了。」

於是跟隨使者到了太祖軍中,任司空戶曹掾,準備引見咨議。

第二天太祖公佈詔令說:「田子泰不是我所應該任命為吏的人。」

就舉薦為茂才,任為..縣縣令。

田疇沒去上任,隨著軍隊到無終縣。

當時正當夏季降水,海濱低窪地區,泥濘不能通行,賊兵又把守險要路段,曹軍不能前進。

太祖很憂慮,拿這事詢問田疇。

田疇說:「這條道路在夏季常常積水,淺處不能通行車馬,深處又載不動船隻,形成這種災難已經很久了。

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崗縣,從盧龍塞直通柳城;從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破敗斷絕近二百年了,但還有隱蔽的小路可以找到。

現在賊方將領大隊軍馬正在通向無終的路上,不能前進,正在後退,鬆懈沒有準備。

如果我們率軍悄悄返回,從盧龍口越過白檀的險要,從空曠地區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備去攻打,蹋頓的首領就可以不用戰鬥而俘獲了。」

太祖說:「好。」

就帶領軍隊返回,而在水邊路旁豎一起大木頭,寫上:「現在正是暑熱夏季,道路不通,姑且等到秋冬兩季再進軍。」

賊軍騎兵偵探看到了,真的以為曹軍已經走了。

太祖命令田疇帶領他的部下作嚮導,走上徐無山,過了盧龍,經過平崗,登上白狼城,離柳城二百多里時,賊軍這才警覺起來,單于親自上陣,太祖與他交戰,終於大獲全勝,追趕敗兵到了柳城。

曹軍返回,進入關內,論功行賞,封田疇為亭侯,封邑五百戶。

田疇自己認為當初為了主君死難,率領眾人逃遁,報仇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反而靠它獲取利祿,這不是自己本來的意思,堅持推讓。

太祖知道他心意至誠,答應了而沒有勉強他。

遼東斬了袁尚的首級送來,太祖下令:「三軍有誰敢為袁尚而哭的,斬首。」

田疇因為曾被袁尚所徵召,就前往弔唁祭奠。

太祖也不追究。

田疇率領他的家屬及族人三百多戶全部到鄴縣居住。

太祖賜給田疇車馬糧谷絲帛,他又都分送給了族人和舊友。

田疇隨從太祖征討荊州回來,太祖追念他的功勞很大,後悔上次聽從了田疇的辭讓,說:「這是成全了你一個人的志向,而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制度啊。」

於是就又用上次的爵位賜封田疇。

田疇上疏陳述自己的誠意,以死來發誓。

太祖沒有聽從,想把他招來授官,再三再四,田疇終究沒有接受。

官府彈劾田疇偏狹固執,有違正道,只知固守小節,應該罷免官職,施加刑罰。

太祖尊重田疇的行一事,猶豫不決了好長時間,終於把此事交給世子曹丕與大臣們廣泛討論。

世子曹丕認為田疇和過去楚國令尹子文辭讓俸祿、申包胥逃避封賞是相同的,應該不要勉強他,而成全他的志節。

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也認為可以聽從他自己的意願,太祖還想給田疇封侯。

因田疇平素與夏侯惇友善,太祖對夏侯惇說:「你且去用你們的情誼勸喻他,一切都從你嘴裡說出,不要告訴他是我的意思。」

夏侯..到田疇那裡住宿,就像太祖所說的那樣去做。

田疇揣測到了他的意旨,有關受封的事什麼話也不再說。

夏侯..臨離去時撫一摸一著田疇的後背說:「田君,主上的心意這麼誠懇周到,你連這都不能顧及嗎?」

田疇回答說:「這話說得太過分了!田疇,不過是個背負信義逃竄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實在是太幸運了。

怎可以賣盧龍要塞來換取利祿賞賜呢?即使整個國家獨加恩一寵一給我田疇,田疇難道就不問心有愧嗎?將軍素來是知道田疇的,還要這樣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話,我希望就在這裡自刎,獻出我的生命。」

話沒說完,就痛哭流涕。

夏侯..把這情形都報告了太祖。

太祖喟然歎息,知道不可以勉強了,這才任田疇為議郎。

田疇在四十六歲的時候死去。

兒子也死得較早。

魏文帝受禪讓即位後,敬重田疇的德行信義,賜給田疇的侄孫子田續爵位為關內侯,作為對田疇後代的尊奉。

紅潮網

王修傳,王修字叔治,北海郡營陵縣人。

七歲時喪母。

他的母親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鄰里在社日祭祀土神,王修感念母親,極為哀痛。

鄰里知道了,為此停止了社日活動。

王修二十歲時,外出到南陽遊學,住在張奉的家裡。

張奉全家人得了疾病,沒有照顧的人,王修親自一精一心撫恤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去。

初平年間(190~193),北海國相孔融召王修為主簿,任高密縣令。

高密人孫氏素來為當地豪俠,門客屢次觸犯法律,民間有搶劫案發生,賊人進入孫氏門下,吏役沒法捕捉。

王修率領吏役百姓包圍了孫氏家宅,孫氏抗拒堅守,吏役百姓畏懼忌憚不敢靠近。

王修命令他們:「誰敢不向前進攻,與孫氏一同治罪。」

孫氏害怕了,終於交出賊人。

從此,豪強們都被震懾畏服。

薦舉孝廉時,王修推讓給邴原,孔融不聽從他。

適逢天下大亂,這事沒有實行。

不久,郡中有人叛亂。

王修聽說孔融有危難,連夜趕往孔融那裡。

反賊開始發難時,孔融對左右人說:「能冒著危難來的,只有王修而已!」話剛說完,王修就到了。

後來王修又任功曹。

當時膠東多有賊寇,又命王修為膠東縣令。

膠東人公沙盧宗族強盛,自己設置營寨壕塹,不肯聽從官府的發派調遣。

王修獨自帶領幾個人騎馬徑直闖進公沙盧家中,斬殺了公沙盧兄弟幾人,公沙氏族人震動驚愕,沒有人敢有舉動。

王修安一撫了其餘的人,自此賊寇逐漸止息。

孔融每次有了危難,王修即使是在家裡休息歸養,沒有不馬上到的。

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於禍患。

袁譚在青州時,徵召王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幾次誹謗誣陷王修。

後來劉獻因事當判死罪,王修審理這件案子,劉獻得以免於一死。

當時人因此更加稱讚王修。

袁紹又徵召王修任即墨縣令,後又任袁譚手下的別駕。

袁紹死後,袁譚、袁尚之間有嫌隙。

袁尚攻打袁譚,袁譚的部隊失敗了,王修率領吏役百姓前往營救袁譚。

袁譚高興地說:「成全我的部隊的人,就是王別駕啊!」袁譚失敗時,劉詢在漯陰起兵,各個城池都起來響應。

袁譚歎息說:「現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難道是因為我不講道德嗎?」

王修說:「東萊太守管統雖遠在海外,但這人不會反叛,他一定會來。」

十幾天後,管統果然拋妻棄子來到袁譚這裡,妻兒被叛賊殺害。

袁譚讓管統改任樂安太守。

袁譚又想進攻袁尚,王修勸他說:「兄弟之間往復攻擊,這是走向失敗滅亡的道路啊!」袁譚不高興,但理解他的志向節一操一。

過後袁譚又問王修:「有什麼計策可以使用?」

王修說:「兄弟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

比如一個人將要與別人角鬥,卻砍斷了他的右手,反而說『我一定能勝』,像這樣行嗎?拋棄了兄弟,不相親近,天下人還有誰能親近!您的部下有進讒言的人,本來就在你們兄弟之間參與爭鬥,以求取有朝一日的利益,我願意明白地告訴使君:堵上耳朵不要聽他們的。

如能斬殺幾個一奸一佞的臣下,兄弟重新親近和睦,以抗禦四面八方的敵人,可以憑這個橫行天下。」

袁譚沒有聽從,隨即與袁尚互相攻擊,又向太祖請求援助。

太祖攻破了冀州以後,袁譚又背叛了太祖。

太祖於是帶領軍隊在南皮縣進攻袁譚。

王修這時運送糧食正在樂安,聽說袁譚危急,率領他帶去的士兵和屬下的從事一共幾十人,向袁譚那裡趕赴。

到了高密縣時,聽到袁譚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馬放聲大哭,說:「沒有您,我回到哪裡去啊?」

於是去了太祖那裡,請求讓他收葬袁譚的一屍一體。

太祖想要觀察王修的誠意,沉默著一聲不吭。

王修又說:「我曾受過袁氏的厚恩,如果讓我得以收殮袁譚一屍一體,然後讓我就死,我也不會後悔。」

太祖稱讚他的義氣,聽從了他。

太祖讓王修擔任督軍糧,返回樂安。

袁譚被擊破後,全州各個城池都服從了太祖,惟獨管統據守樂安,不願服從。

太祖命令王修去取避統首級,王修因為管統是亡國的忠臣,於是解一開他的捆一綁,讓他去見太祖。

太祖高興並且赦免了他。

袁氏政令寬縱,在職的有權勢的人一大多都積聚財物。

太祖攻破鄴城,查抄沒收審配等人的家財數以萬計。

待到攻破南皮縣,察看王修家,糧谷不滿十斛,僅有書籍幾百卷。

太祖感歎著說:「王修作為士人真是名符其實。」

於是禮聘王修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將,升任魏郡太守。

王修治理政務,抑制豪強,扶助弱小,賞罰分明,為百姓所稱道。

魏國建立,王修任大司農郎中令。

太祖計劃實行肉刑,王修認為時機還不允許實行,太祖採納了他的建議。

調王修為奉尚。

後來嚴才反叛,與他的屬下幾十人攻打宮殿旁門。

王修聽說兵變,召喚車馬未到,就率領屬下官吏步行到了宮門。

太祖在銅爵台望到他們,說:「那趕來的人一定是王叔治。」

相國鍾繇對王修說:「過去,京城發生變故時,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

王修說:「靠國家的薪俸吃飯,怎麼能躲避國家的危難呢?居守官府雖是舊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難的大義。」

不久,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王修的兒子王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當初,王修在高柔二十歲時就賞識了他,在王基還是幼童時就看出了他的特異才能,這兩人最終都有遠大的發展,世人因此稱讚王修善於識人。

邴原傳,邴原字根矩,北海國朱虛縣人。

年輕時與管寧一同以節一操一高尚著稱,州府徵召任命都沒有接受。

黃巾軍起事後,邴原帶領家人進入東海,住在郁洲山裡。

當時孔融為北海國相,舉邴原為有道。

邴原認為黃巾軍正在興盛時期,於是到了遼東郡,與同郡人劉政都富於勇略雄氣。

遼東郡太守公孫度畏懼厭惡劉政,想殺死他,把他全家都拘捕了,劉政得以脫身。

公孫度通告各縣:「敢有窩藏劉政的人,與劉政同罪。」

劉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個多月,這時東萊郡太史慈正要返回,邴原於是把劉政托付給了太史慈,然後對公孫度說:「將軍前些日子要殺劉政,把他當作自己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離去,您的禍害難道不是已經除去了嗎?」

公孫度說:「是這樣。」

邴原說:「你所以害怕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

現在劉政已經脫身,他的智謀將得到使用,為什麼還拘押劉政的家屬呢?不如赦免了他們,別又結下一仇怨。」

公孫度於是放出了劉政家屬,邴原又出資把他們送到劉政家裡,使他們都得以返回原郡。

邴原在遼東郡,一年內前往歸附居住的人有幾百家,遊學的士人,教授學問的聲音,絡繹不絕。

後來邴原得以從遼東返回,太祖徵召他為司空掾。

邴原的女兒夭折,這時太祖的一個兒子倉舒也死去了。

太祖想要把這兩個孩子合葬,邴原推辭說:「合葬,是不符合禮儀的。

邴原之所以追隨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納邴原,是因為都能遵守規則制度,決不改變的緣故。

如果我這次聽從了明公的命令,那就會變得平凡庸俗,明公難道認為這事值得做嗎?」

太祖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調邴原代理丞相征事。

崔琰是東曹掾,在他推讓官職的奏記裡說:「征事邴原、議郎張范,都秉賦德行純正美好,志向行為忠正端方,清廉潔淨足可以激勵凡俗,堅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謂龍鳳的羽翼,國家的重寶。

推舉任用他們,將使不講仁德的人遠遁。」

邴原代替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不是公家事務不出門參與。

太祖征討吳國時,邴原隨從出發,不幸死去。

這以後大鴻臚巨鹿人張泰、河南尹扶風人龐迪以清廉賢明著稱,永寧太僕東郡人張閣以簡潔質樸聞名。

管寧傳,(附王烈等傳)管寧字幼安,北海國朱虛縣人。

十六歲時失掉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送給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了終。

管寧身高八尺,鬍鬚眉一毛一長得很美。

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都敬重親善陳仲弓。

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郡。

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

拜見了公孫度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當時渡海避難的人一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

太祖任司空後徵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佈。

王烈字彥方,當時的知名度還在邴原、管寧之上。

王烈辭掉了公孫度手下的長史職位,從事商賈以自輕自賤。

後來太祖任命他為丞相掾、征事,沒有上任,死在海外。

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客人都返歸了,只有管寧安閒自在,就像要在那裡終老一樣。

黃初四年(223),文帝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的君子,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

文帝即位後徵召管寧,管寧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孫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

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

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

文帝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明帝即位,太尉華歆退位讓給管寧,明帝於是下詔書說:「太中大夫管寧,講究道德,熟習六藝,他的清靜虛心足以比美古人,廉潔清白可以稱名當世。

過去遭遇王道衰落缺損,渡海隱居,大魏受命於天,他於是攜妻帶子來到這裡,這就是神龍潛伏出升的道理,聖賢用世棄世的準則。

黃初年間(220~226)以來,徵召的命令幾次頒布,他每次都稱病辭謝,拒絕、違命不來應一召。

難道朝廷的政事,與先生你的志趣不同,將要在山林中安逸享樂,一去不返嗎?以姬公的聖明,老成有德之輩不肯降低志向,鳳鳴之一聲就無法聽到;以秦穆公的賢明,還想著向老人咨詢,何況憑我這樣缺乏德行的人,怎麼能不願向士子大夫問道呢?現在任命管寧為光祿勳。

禮有至高無上的倫常順序,君臣的關係準則不可廢棄。

希望迅速前來,以稱合我的意旨。」

又詔命青州刺史說:「管寧堅守道德一操一守,潛隱海角,接連頒下詔書,違抗命令不來就職,逗留在他的居處,從事他認為高尚的事業。

雖然有隱士高人的一操一守,而失卻考父增益恭敬的義蘊,使我虛心等待已有年餘,這怎樣說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我一定要擴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變節一操一為民造福的人嗎?日月流逝,時間將要過去,潔身自好,將幹些什麼呢?孔子說過:『我不是這人的一黨一徒又會是誰的呢!』我命令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按禮節遣送管寧來京都,供給他安車、隨從、褥墊、路上廚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聞。」

管寧自稱草莽臣上疏說:「臣下不過是居處海邊的孤立無助的微下之人,不事農耕,也不是行伍之人,俸祿幸好尚屬優厚。

承蒙陛下繼承洪大的統緒,德行可比三皇,教化超過有唐。

久蒙恩澤,已有十二年了,不能報答陛下的恩養之福。

沉溺萎頓,病重彌留,遲延、違背了臣下隸屬服從的職責,晝夜驚恐,無地自容。

臣下於太和元年(227)十一月承蒙公車司馬令頒下州郡,以八月甲申日詔書徵召臣下,並賜予安車、衣被、褥墊,按禮遣送。

光榮一寵一幸一起來到,優厚的命令屢屢下達,使我竦息震驚,不知所措。

想陳述剖白我的心情,但詔書明令不准書寫章表上奏,因此停滯不前,直到今日。

本來以為陛下恩澤已到了極點,不想卻更加隆重煊赫。

今年二月承蒙州郡頒下三年十二月辛酉日詔書,又賜予安車、衣服,別駕從事與郡功曹按禮遣送,又特別得到任命,以臣下為光祿勳,有勞陛下親自謙虛勸喻,引周秦事例,反覆指示。

受詔之日,臣下魂飛魄散,存身無處。

臣下重新思量,論德行不是東園公、綺裡,而蒙受賞賜安車的榮耀,論功勞不是竇融,而蒙受賜璽封官的一寵一幸;本是短桂,才能低下,卻肩負棟樑的責任,垂死之人,卻獲取了九棘尊位,恐會有朱博鼓妖的災禍。

並且我疾病日重,有加無減,無法擔當重大的責任。

心慕皇宮,徘徊宮庭,謹拜奉章表,陳述愚情,請求蒙受哀憐,收抑洪恩,聽任臣下流放,不要讓我的骸鼻埋葬在都市大路之上。」

從文帝黃初年間(220~226)直到明帝青龍年間(233~236),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

明帝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

程喜上報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下常常讓他探聽消息。

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借手杖走路,不須扶持。

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佈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

管寧小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

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

』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

這是管寧志向行一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

正始二年(241),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舉薦管寧說:「臣下聽說龍鳳隱藏它們的光彩,只與美德相呼應才顯現;明哲的人士潛遁隱逸,等待時機才有所行動。

因此鳳在岐山上鳴叫,周朝的運道興隆,四皓作為輔佐,漢帝康寧。

我們看到太中大夫管寧,應合天地的中和,凝結了各種德行的純美,包涵文采,內質素雅,冰清玉潔,玄虛淡泊,逍遙守道;一愛一好黃老,熟習六藝,升堂入室,學問深湛,胸懷古今韜略,包蘊道德機要。

中平年間,黃巾作亂,中原動盪,王綱廢弛,於是躲避時亂,乘船渡海,留居遼東三十多年。

藏匿身影,隱匿光輝,退隱而合於正道,頤養浩然之氣,潛心於儒墨之學,對其他流派也能潛移默化,心情暢達,不同於流俗。

「黃初四年(223),高祖文皇帝向群臣咨詢,徵求賢俊,所以司徒華歆推舉管寧應選,公車特別徵召,他在邊遠之地振翅飛來。

途中遭遇困厄疾病,於是授官為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讚美他的德行,授予光祿勳。

管寧病重彌留,未能成行。

現在管寧舊病痊癒,年將八十,志氣並不衰敗倦怠。

退居陋巷柴門之中,以粥飯餬口,吟詠《詩經》、《尚書》,不改其樂。

困厄時能夠通達,遭遇危難必能渡過,經歷危險,不改節一操一,金聲玉色,歷久更顯。

察其始末,可能是天所降福,應當贊助大魏,輔亮雍熙。

職位有闕,眾人矚望。

過去殷高宗刻像,以求賢哲,周文王用龜骨占卜,以求良臣。

況且管寧為前朝所表彰,名聲德行著稱於世,而長久逗留,沒有按時引致,這算不上遵奉明訓,繼承前朝意志。

陛下即位,承續洪大的統緒,聖明日進,超越了周成王,每次發佈德音,常常向太師太傅咨詢。

如能繼續二祖招賢舊例,禮敬賢哲,以廣攬才俊,盛大的教化將超越前代。

「管寧清高恬淡,可以比擬前賢,德行卓絕,海內無雙。

觀察前代所任命的,如申公、枚乘、週一黨一、樊英之輩,觀察他們的來源,考察他們的清濁,沒有拒俗獨行像管寧的。

實在應該以絲帛玉璧,禮貌徵聘,重新授予幾杖,尊為國老。

由他宣講典籍,坐而論道,在上幫助朝廷,協和統治準則,在下使老百姓富足,這樣,天地人的常道順序,必有可觀,國家教化發揚光大。

如果管寧固執不出,心堅如石,守志箕山,追跡洪崖,學步巢父、許由,那也是聖朝與唐堯、虞舜時代相同優待賢士,表揚政績,垂聲千年。

雖然出處不同,去就體式不一,但說到國家興盛,風俗美好,道理卻是一樣的。」

於是特地備好安車,用蒲裹上車輪,束帛加璧前往禮聘管寧。

適逢管寧去世,時年八十四歲。

任他的兒子管邈為郎中,後來又為博士。

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裡常常表示讚許,哪裡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

這個時期內,巨鹿縣人張至存,字子明,穎川人胡昭,字孔明,也一心養志,不願作官。

張至存少年時到太學學習,既習五經之學,也習圖讖之學,後返回故鄉。

袁紹前後幾次徵召任命,張至存沒有響應,移居上一黨一縣。

并州牧高幹上表任命張至存為樂平縣令,也未到職,轉移到常山,門徒將近幾百人,又遷居任縣。

太祖任丞相後,徵召張至存,不去。

太和年間,明帝下詔徵求隱逸有學問的人士,特別是能夠消除災患解答有關異常現象的人,郡裡屢次向上推薦張至存,遣送他去京城時,因年老有病不能成行。

廣平郡太守盧毓上任三天,綱紀報告可以承繼以前的事例送交拜帖去見張至存。

盧毓教訓說:「張先生是所謂對上不侍奉天子,對下不和諸侯為友的人。

對這樣的人難道用拜帖請見就可以為他增光美飾嗎?」

就派了主簿帶著信送上羊酒的儀禮。

明帝青龍四年(236)詔書說:「張掖郡有玄妙的川流湧溢,波濤激盪,其中出現了寶石背負圖像,圖像畫的是一隻靈龜,巋然屹立於川西,青色的質地,素色的文路,又畫有麟鳳龍馬,形狀光亮鮮明,文字宣告天命,粲然可觀,意義著明。

太史令高堂隆上告朝廷說:『這種寶物的顯示是古代聖明皇帝所沒有蒙受過的,實在是大魏的吉祥命運,東序的罕見之寶。

』此事頒告天下。」

任縣縣令於綽將詔書及石圖致送、詢問張至存,張至存秘密地對於綽說:「神明只顯示未來,不追究以往,吉祥的徵兆先行顯現,而後興廢隨之而來。

漢朝已經滅亡很久了,魏已得到了天下,哪還用得著進尋吉祥的徵兆呢!這塊石是當前將發生變異和將來的吉祥命運的預兆。」

正始元年(240),有戴勝鳥在張至存家門背後築巢。

張至存告訴看門人說:「那戴勝鳥屬於陽鳥,卻在門陰作巢,這是凶兆啊。」

於是拿過琴來歌唱吟詠,作詩兩篇,十天後去世了,享年一百零五歲。

這一年,廣平太守王肅到任,對屬下縣吏教誨說:「先前我在京都,聽說過張子明這個人,來到這裡一問,趕上他已經亡故,實在感到痛惜。

這位先生學問深湛,隱居不出,不與時運競爭,靠道行以自娛。

當年絳縣老人屈身隱居,如在泥途,趙孟提升了他,諸侯因此而和睦。

我憐惜張子明老而勤勉,喜好道行,卻不接受榮譽一寵一幸,信到之時,派吏役慰勞他的家眷,題字光顯門戶,務必給以特殊照顧,以慰藉已逝的人,勸勉將來的人。」

胡昭開始時到冀州避亂,也辭謝了袁紹的任命,歸回隱居故鄉。

太祖任司空丞相後,頻頻以禮徵召。

胡昭前往應答任命。

到達以後,他自己陳述本是一個在野書生,對軍對國都沒有用處,歸心誠懇,請求離去。

太祖說:「人各有志,出仕隱居,各異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會勉強你的。」

胡昭於是移居陸渾山裡,親自耕種,以求道為樂事,以研讀經籍自娛。

鄰里人尊敬並且喜一愛一他。

建安二十三年(218),陸渾縣長張固被命令調集壯丁,將到漢中服役。

百姓厭惡害怕遠道服役,都懷著不安的心情。

平民孫狼等人趁這個機會起兵殺了縣主簿,形成叛亂,縣鎮因此而殘破。

張固率領十幾個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圍,招呼聚積留下的百姓,恢復了政權。

孫狼等人於是向南歸附了關羽。

關羽授給他們官印,撥給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賊兵。

到了陸渾以南的長樂亭,他們自動互相發誓約定,說:「胡居士是個賢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

整個地方依賴胡昭,都用不著擔心害怕了。

國內安定後,胡昭遷居到了宜陽縣。

正始年間(240~248),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豈頁、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人相繼薦舉胡昭說:「他心地天真,行為高潔,越老越是堅定。

玄遠虛心,靜穆樸素,有伯夷、四皓的節一操一。

應得到徵召任命,以勉勵世風世俗。」

到了嘉平二年(250),公車特別徵召,適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歲。

任兒子胡纂為郎中。

當初,胡昭善長隸書,與鍾繇、邯鄲淳、衛豈頁、韋誕齊名,他的書信墨跡,往往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

評:袁渙、邴原、張範行為清高,進退遵循原則,與貢禹、龔勝、龔捨不相上下。

涼茂、國淵也僅次於他們。

張承名聲行為都遜於張范,可說是會做弟弟的了。

田疇剛正守節,王修忠誠堅貞,足以矯正俗弊;管寧淵深雅致高尚,堅定不拔;張至存、胡昭閉門守靜,不熱衷於當世事務,所以一併傳錄於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誌白話文》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袁渙傳、張范傳、涼茂傳、國淵傳《三國誌白話文》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