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薊遼督師袁崇煥斬訖一毛一文龍之後,隨出告示,曉諭東江將《清朝秘史》05回 虎躍龍驤遼天動戰鼓 風淒雨冷燕市哭忠魂

清朝秘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清朝秘史

清朝秘史 - 05回 虎躍龍驤遼天動戰鼓 風淒雨冷燕市哭忠魂

清朝秘史

05回 虎躍龍驤遼天動戰鼓 風淒雨冷燕市哭忠魂

話說薊遼督師袁崇煥斬訖一毛一文龍之後,隨出告示,曉諭東江將士,只誅文龍一人,余均不問。

一面傳文龍家屬,領一屍一歸殮;一面具本奏明皇上。

各事幹好,自己穿著素服,備了盛席祭筵,到文龍靈前,奠酒哭拜道:「昨天斬你,是國家法令;今天祭你,是本部院私情。」

拜畢連連灑涕。

眾人見了,無不感歎。

袁督師又把東江全鎮分為四協,保奏文龍兒子一毛一承祚及副將陳繼盛等分泛統領;又令一毛一有德等各復本姓。

自以為恩威並濟,再無什麼不妥的地方了。

哪裡曉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個人,竟會偷偷兒投奔滿洲,哭請報仇呢。

當下孔有德把一毛一帥屈死事情,詳細奏訴太宗。

太宗沉吟半晌,問道:「袁崇煥是當世英雄,一毛一文龍也是一時豪傑,兩個人無冤無仇,怎麼會鬧出這樁事故來?」

孔有德碰頭道:「這裡頭還有一段公案。」

太宗笑向範文程道:「范蠻子,你會寫字的,煩你拿紙筆來,把孔蠻子所講的話,逐一寫出,將來咱們也好做一個準備。」

文程應了一個「是。」

早有內監送上紙筆,文程接筆在手,聽一句,寫一句。

只見孔有德道:「袁崇煥這廝,九千歲跟他本不很對。

自從崇禎爺登基,九千歲壞了事後,凡是九千歲不對的人,都提拔了起來,袁祟煥也趁這當兒裡跳起,封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

受封這天,在平台召見,崇禎爺問他所抱的方略。

祟煥回奏:『臣受皇上特眷,如果假臣便宜,只消五年功夫』。」

說到這裡,頓住了口,兩個眼珠子,不住瞧著太宗。

太宗道:「怎麼不說了?」

孔有德道:「這廝的話,很是放肆,臣可不敢奏聞。」

太宗道:「各忠各主,那有什麼要緊,你盡直說是了。」

有德道:「袁崇煥說只消五年功夫,建夷可以掃除,全遼可以恢復。」

太宗回向眾人道:「袁崇煥這蠻子,咱們倒不可不防備防備,你們記著。」

眾人連聲應「是。」

太宗又向有德道:「後來怎樣?」

有德道:「彼時給事中許譽卿私下問他,五年恢復全遼,究竟用何妙計?

祟煥笑道:『哪裡就能恢復,不過見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

』譽卿道:『你可糟了,皇上何等英明!到那時問起你來,看你用什麼話去回復?』崇煥聽了譽卿的話,宛如一桶冷水頂頭澆下,打了一個寒噤道:『我可糟了。

』於是又想出一番花言巧語來,蒙奏崇禎,什麼『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

忌能妒功之人,即不明掣我肘,亦能暗敗我謀。

』一派都是想脫卸的話。

偏偏當朝的劉閣老,極力保舉他,叫祟禎賜了他尚方寶劍,許他便宜行一事。

苦得他卸脫不掉,那股怨氣,便都移到咱們主帥身上來了。」

說到這裡,碰頭道:「懇求皇上大興義師,替一毛一帥報仇。

某等三人願為前驅,略盡犬馬微勞。

」太宗道:「袁崇煥殺一毛一文龍,那是蠻子殺蠻子勾當,不與咱們相干。

只袁蠻子口出大言,想來總有點兒能幹,咱們不去,恐怕他倒要殺來。

你們三個人,既然投降了來,總算是識時務的聰明人。

現在就封你們為一等大臣,等立了功勞,再行升賞。

咱們這裡辦事,可不比爾朝,有了功就賞,有了罪就罰,實事求是,一點兒情面不講的。

宗室勳戚滿漢一樣看待。

你們不信,只要問這範文程。

他也是你們漢人,還是老爺手裡來的呢,到這會子也有十多年了,你問問他,咱們可曾虧待過他。」

文程正在收拾筆墨,聽太宗這麼說了,隨站起身道:「可不是嘛,我自從萬曆年間,投了這裡來,蒙太祖高皇帝天恩,一竟言聽計從,自己人一般看待。

就皇上待的我,也跟親王勳戚,沒什麼分別。

君臣魚一水,真是曠古未有的知遇,百代難逢的隆恩!

」太宗又向左右道:「這範文程,不是我當著面誇獎他,他那聰明,那智慧,那能幹,我們這裡,十個也賭不上他呢。

我們國裡各種制度,都是他一個兒心思才力創成的。

我們原底沒有文字的,他來了把蒙古字,合著國語,綴聯成句造成一種滿歐文字;我們兵制,原只有黃紅藍白四旗,他來了添設鑲色四旗,變成了八旗,為左右兩翼;又替一我老爺想出了個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名目來,又造了太廟,築了宮殿。

到這會子,咱們已經做了兩代皇帝了。

想起來不都是他的功勞麼。

就是我待他偏厚一點,也是禮所應當。

你們三個,只要學著他做事,將來不怕沒有好處。」

孔有德等叩頭而退。

清太宗收降孔、耿、尚三將後,謀取中原之志益急,晝夜趕造弓箭,訓練士馬。

到這年十月裡,各種篷帳兵器,都已置備齊集,遂令和碩睿忠親王輔佐太子監國,自己親統八旗勁旅,四國遺英,蒙漢各軍,步馬各將大舉入寇。

內閣大學士範文程,一等大臣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碩豫通親王多鐸,皇長子貝勒豪格,以及各貝子貝勒、輔國公、鎮國公、蒙古各台吉等眾文武,盡行隨駕出發。

鳴鼓吹角,張蓋揚旗,馳馬嘶風,戈矛耀日。

清太宗身穿織龍開襟袍,外罩黃緞繡龍馬褂,戴著京緞緯帽,上冠紅寶石沒梁頂子,帽兒前面訂著蓮子大一顆夜明珠,外披著黃緞斗篷,腳登粉底烏緞靴,騎一匹卷一毛一嘶風千里黃標馬,繡鞍金登,華麗非凡。

左右夾侍的,都是寶石頂、雙眼翎、黃馬褂的親王貝子。

太宗執著御鞭,迎風一望,見大軍整隊前行,蜿蜒環曲,渡水穿林,不知幾多遠近,笑向左右道:「有了這樣的兵勢,就踏平中原,也不費什麼手腳。」

眾人齊聲附和。

師行迅速,不多幾天,早到大明疆界,安下營寨。

太宗帶領眾文武,出帳察看形勢。

只見兩面都是高山,層巒疊嶂,險峻異常,缺口處恰築著關城,旗戟隱隱。

太宗指道:「這座關城,想來就是遵化州了。」

範文程回道:「這不是遵化州,是遵化東北角一座關城,名叫洪山口,是進遵化第一個口子。」

太宗道:「遵化共有幾個口子?」

範文程道:「照臣所曉得,這洪山口是一個口子,西北角上,還有兩個口子,一個叫大安口,一個叫馬闌關。」

太宗點頭不語。

隨即回帳,派太監傳諭各營將領,都到御營會議,太監遵旨而出。

霎時,滿蒙漢軍各將領,聞召都到,請雙安見駕。

此時御營地上,早鋪下虎皮豹皮各種坐墊。

太宗傳下恩命,各各賜了坐。

眾將領謝過聖恩,才按了品職,一一席地而坐。

太宗開言道:「咱們興師而來,已經到了。

這遵化形勢,瞧去非常險峻,用什麼法子,能夠打破它,大家商議商議。」

說著,兩目中露出極威嚴的神光,向四周打了個圈兒,瞧得眾人都凜然生懼起來。

只見一人開言道:「奴才從前人貢明廷,邊地上出入過好多回。

洪山口這條路徑,是很熟悉的。

哪一位高興進攻,奴才情願充當嚮導。」

眾人瞧時,發言的乃是蒙古科爾沁台吉布爾噶圖。

太宗點頭道:「布爾噶圖情願充當嚮導,難得難得。

但光是一個嚮導,也不濟什麼事。」

道言未了,眾中早跳起兩位英雄來,一個面如冠玉,目若明星,望去只有十六七歲年紀的,便是太宗長子大貝勒豪格。

這豪格年紀雖小,卻是弓馬嫻熟,戰策一精一通,是皇族小輩中數一數二人才。

當下向太宗道:「子臣願領馬步五千,奪取洪山口,為吾軍發一利市。」

才待允許,豫通親王多鐸起爭道:「出兵第一仗,須讓我去,我是前輩呢。」

豪格不肯,二人就在御前爭論起來。

範文程分解道:「遵化州口子,好在不只一個。

依我愚見,大貝勒同了布爾台吉去攻洪山口,豫親王去攻大安口,兩路夾攻,誰先攻破,就算誰頭功。」

太宗拍手道:「好好,就照這麼辦,就照這麼辦。

今兒休息一天,明兒你們兩個人就出兵,總不要丟咱們滿洲人臉是了。」

豪格、多鐸齊聲應了兩聲「是。」

當下散會,各自歸營,一宵無話。

次日太宗升帳,早聽營外馬足奔馳,角聲吹動,左右報說豫親王、大貝勒各率馬步,分頭攻關去了。

太宗叫請范學士。

一時文程人見。

太宗道:「多鐸太喜歡用意氣,豪格究竟孩子家,沒有見過大仗,我很是不放心。

最好派誰去接應一下子。

」文程道:「誠如聖諭,依臣愚見,還是叫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個兒去一趟罷。」

太宗停了半晌,才說了句:「這三個人麼?你保薦他,總不會差到哪裡。

只是這三個都是漢人呢。

」文程見太宗有遲疑之意,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太宗道:「怎麼倒又不響了?」

文程請了一個安道:「從來說知臣莫若君。

微臣愚昧,竊以為皇上聰明天直,識拔的人,總沒有差。

聖意欲派誰就派誰,總比臣舉薦的勝起十倍呢。」

太宗正欲傳旨,飛馬報說:「大貝勒攻破洪山口,明軍殺傷無算,其餘殘卒,都逃向遵化去了。」

太宗喜道:「我知道咱們孩子不會丟臉,才叫他辦這樣的大事。」

文程道:「誠如聖諭,大貝勒原是國家奇傑,真是知子莫若父。」

道言未了,飛馬走報:「豫親王攻克大安口,我軍大捷。」

文程致賀道:「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足證我國家方興未艾。」

太宗傳諭拔營進口,圍攻遵化城池。

一聲令下,萬眾遵行。

風馳雨驟,早齊到遵化城下。

多鐸、豪格接旨,於是把遵化城池圍得鐵桶相似。

忽報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來救,離此只有二十里光景。

太宗問眾人道:「誰去抵敵援兵?」

大貝勒豪格踴躍道:「子臣情願討這美差。」

太宗把豪格肩兒一拍道:「好孩子,你乏了,歇歇罷。」

豪格道:「南蠻都是不經戰的,子臣只當玩耍呢。

趁這戰勝餘威,嚇也嚇死他。」

說著跳上馬,率領本部飛一般去了。

只聽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宛如天摧地陷,岳撼山崩。

太宗正在不得主意,一將騎著快馬,執著紅旗,流星似的奔進營來,高聲喝報:

「大貝勒陣斬明軍主將趙率教,敵人全軍覆沒,我軍不傷一人。

」太宗大喜。

豪格回營,演講戰鬥情形,指手畫腳,非常得意。

太宗傳令宰殺牛羊,一團一飲慶賀。

飲畢,率領馬步各將,即行攻城。

梯石並進,鼓聲如雷,只一刻便攻破了三門,清兵蜂擁進城,遇見漢人,不管是軍是民,刀斬斧劈,殺得削瓜切菜一般,滿街上紅殷殷地都是血水。

那一屍一身橫的豎的平的疊的,小街狹巷,幾乎塞了個滿。

等到太宗下令封刀,十停中人早已殺掉五六停了。

那遵化守城各官,巡撫王元稚、總兵朱國彥、糧台何天球、查庫官李獻明、知縣徐澤、前任知縣武起潛、教諭曲毓齡、中軍彭文炳、守備徐聯芳等八九個人,沒一個肯投降,沒一個不殉節。

太宗不勝讚歎。

滿洲將士,本很驃悍,這一回又因養一精一育銳了五六年,又有孔、耿、尚三降將作嚮導,又是清帝親自做元帥,風馳雨驟,所向無前。

明朝兵將遇著他,宛似落葉碰著秋風,不堪一掃。

太宗攻破遵化之後,只一月光景,克薊州,徇三河,下順義,破通州,勢如破竹,直薄北京城下。

所破各城,盡行頒發告示,其辭道:

滿洲國皇帝諭紳衿軍民知悉,我國素以忠順守邊,葉赫與我,原屬一國。

爾萬曆皇帝干預邊外之事,離間我國,分而為二,曲在葉赫,而強為庇護,直在我國,強欲戕害。

屢肆欺凌,大恨有七。

我知其終不相容也,故告天興師。

天直我國,先賜我河東地。

我太祖皇帝,意圖與民休息,遣人致書講和。

爾天啟皇帝、崇禎皇帝,仍加欺凌,使去滿洲國皇帝之號,毋用自製國寶。

我亦樂於和好,遂欲去帝稱汗,令爾國制印。

給制,又不允行。

以故我復告天興師,由捷徑而入,破釜沉舟,斷不返旗。

爾明君臣,不願和好,而樂兵戈,今我兵至矣,用兵豈易事乎?凡紳衿軍民,有歸順者,必加撫養;有違抗不順者,不得不殺。

非予殺之,乃爾君殺之也。

若謂我國褊小,不宜稱帝,古之遼金元,俱自小窺而成帝業,豈有一姓而恆為皇帝之理乎!天運循環,有天子而廢為匹夫者;有匹夫而起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之所能為也。

上天既已佑我,爾明國乃使我去帝號,天其鑒之矣。

我以抱恨之故興師,恐不知者以為恃強征討,故此諭知。

清太宗統率馬步,直薄北京城下,就在城北土城關的東面,扎立大營,八旗勁旅,飛騎馳突,沙塵蔽日,聲勢滔天。

嚇得闔京文武都慌了手腳。

虧得崇禎帝拿定主意,一面叫京營提督,督率本京馬步,登城嚴守;一面頒詔各省,叫各總督、各巡撫、各總兵迅速來京勤王。

這道聖旨,是用飛馬八百里加緊遞送的。

於是宜大總督、薊遼總督、宣府巡撫、保定巡撫、河南巡撫、山東巡撫、山西巡撫、及各總兵各提督無不紛紛起兵來救。

這日清太宗在御營中,聚集了眾文武,正商議進攻方略,忽報一支明軍如飛馳來,旗上大書「總兵官滿桂勤王軍」,現在德勝門外紮營了。

太宗道:「誰去瞧瞧?」

大貝勒豪格挺身願往,跨上馬引著三千鐵騎,風一般去了。

霎時戰鼓喧天,炮聲震地。

探馬飛報:「貝勒爺陣斬敵將三人,吾軍大勝。」

太宗喜甚。

一時豪格奏凱回營。

太宗接著詢問,豪格回道:「今兒的仗,要不是老天保佑,咱們早敗下來了。」

太宗道:「你不是陣斬過三員敵將嗎?」

豪格道:「三員都是裨將,不足稱道。

只滿桂這南蠻,異常勇悍,跟子臣交手五十多個回合,子臣幾乎敗在他手裡。

城頭上明軍,又是矢銳並發,石炮交轟,咱們的兵隊,哪裡再站得住腳。

虧來虧去,多虧了後來的一大炮。」

太宗道:「誰放的?」

豪格道:「也是城上的明軍。

他們開放時候,原是要攻打咱們,哪裡曉得恰恰打中了滿桂的人馬,連滿桂自己都被打傷,一總傷掉三五百人馬。

子臣乘勢襲擊,才得了個大勝。」

太宗道:「滿桂呢?」

豪格道:「被城裡明軍接了進城去,因此不曾擒得。」

忽見多鐸匆匆走人道:「袁崇煥到了,崇禎皇帝封他做大元帥,各省勤王軍都由他一人調遣。」

太宗驚問:「這事可真?」

多鐸道:「如何不真!袁崇煥率著祖大壽、何可綱兩總兵,星夜趕進京來,所過各城,都留兵把守。

才與滿桂向在平台召見,就下了這道聖旨。」

太宗才待回答,遂聞角聲吹動,一將飛奔入帳,報說:「祖大壽率著鐵騎,闖營來也。」

太宗大驚,急率諸將出營觀看。

只見祖大壽橫刀驟馬,率著明軍,左衝右突而來,要矯迅疾,宛似生龍活虎。

八旗將士彎弓奮射,箭如飛蝗,哪裡阻擋得住!

祖大壽望見驚駕黃蓋,曉得就是滿洲皇帝,舞動大刀,直奔太宗。

御營各將拚命殺出,才救住了。

鼓聲大震,喊殺連天,前後左右,各營兵將都到,圍住大壽,混殺一陣,兩軍各有損傷。

大壽見不能取勝,殺開一條血路,退回本營去了。

太宗傳旨退營五里,一面令多鐸、豪格分頭出哨,以防敵人再來襲擊。

當夜無話。

次日,御帳中又開軍事議會,諸將畢集。

太宗道:「袁崇煥大營紮在城外東南角,豎一立柵木,開挖濠溝,防備得非凡嚴密。

要攻京城,總先要破掉這座大營,你們可有法子?」

範文程道:「袁崇煥這個人,明斗是很難取勝,除是用暗算,只可惜不很光明。」

太宗道:「管他光明不光明,只要與國家有益呢。

先生你有什麼好計?」

文程附著太宗耳朵,輕輕說了三五句。

太宗喜道:「好了!咱們就這麼著行,保管有效。

先生你老人家,真是咱們的智多星咧!」說畢狂笑不已。

文程道:「此事叫誰去辦?」

太宗道:「還叫誰,只好仍舊費你心了。」

文程應諾,回到自己營裡,叫當差的把高鴻中、鮑承先請來。

這高、鮑二將,原也是漢人,由文程引進的。

當下請到。

文程道:「有一件很好的差事,我替你們討了下來。」

二人起身謝道:「全仗中堂栽培。」

文程道:「主子為了袁崇煥,憂悶異常,我因獻了一條反間計,就叫你們兩個去行。」

二人聽了一嚇,起身道:「這個,請中堂委派別人罷,我們兩個,嘴笨口呆,恐怕行不去麼。」

文程道:「怕什麼,有我呢。

前回拿住的兩個太監,都不是交給你們看管的麼?現在,只消在這兩個太監跟前作耳語,假說『今兒退兵,是咱們主子的妙計。

方才親見主子單騎向敵,跟袁帥兩個心腹將講了許多密話,光景袁帥所約的事情,就要成功了』這幾句話,講的時候,須要做出怕他們偷一聽個樣兒,總要使他們深信不疑才好。

再到半夜裡,叫人暗把這兩個太監放掉了,就完結。

就這點子事,你們會辦不會辦?」

高、鮑二人喜不自勝,連說「會辦,會辦。」

告辭回帳,就去依計行一事。

爵不上幾天,果然傳說袁崇煥下了獄,祖大壽、何可綱領著兵,走向關外去了。

太宗拍手道:「蠻子中我計了。」

遂令拔營直薄永定門。

明將滿桂、祖大壽開城出戰。

滿洲馬步各軍,勢若江湖海一浪一,哪裡抵擋得住!一陣惡戰,只落得全軍覆沒。

清太宗乘這一勝之盛,分一支兵,下固安,克良鄉,自己統著大軍,從通州東渡,把明國的要隘香河、永平、遷安、灣州通通奪了。

直到明年五月裡,才飽掠而歸。

附近各部落酋長,聽說滿洲皇帝大勝了天朝,都派專使人賀。

太宗道:「袁崇煥不死,咱們要過安逸日子,終還不成功。

待他死了,你們賀我不遲。」

範文程回道:「袁公死期,我看總不遠呢。

崇禎皇帝很疑他。」

忽報派在北京坐探明朝大事的探子回來了。

太宗喚進一問,才知袁崇煥已於七月初五凌遲處死,首相錢閣老也得了充軍之罪。

北京土民,沒一個不替他呼冤。

太宗大喜道:「從今後咱們可以長一驅一直一入了。」

後人有吊袁督師墓七律一首道:

誰雲世亂識忠臣,山海長城寄一身。

不殺文龍寧即福,空嗟銀鹿亦成神。

遺聞玉貌如佳女,亡國天心勝醉人。

萬古大明一堆土,一春一風下馬獨沾巾。

欲知袁督帥中計冤殺後,滿洲國有何舉動,且聽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清朝秘史》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薊遼督師袁崇煥斬訖一毛一文龍之後,隨出告示,曉諭東江將《清朝秘史》05回 虎躍龍驤遼天動戰鼓 風淒雨冷燕市哭忠魂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