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唐僧見七情、六欲兩個哀求功課,乃把臉一抹,仍《續西遊記》三十二 化強人課誦心經 誘夜叉喊驚魔怪

續西遊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續西遊記

續西遊記 - 三十二 化強人課誦心經 誘夜叉喊驚魔怪

續西遊記

三十二 化強人課誦心經 誘夜叉喊驚魔怪

假唐僧見七情、六欲兩個哀求功課,乃把臉一抹,仍舊是兩個老道者,乃叫孫悟空:「你二位可到石室中,取了經擔前去,隨三藏師父趕路。

我在此功課,度脫這二位大王惡因。」

行者依言,與八戒出了寨門,卻好遇著沙僧復來石室取經,三個相會,同到石橋道院。

見了三藏,行者把老道化金甲神人,嚇散魔王,與強人要功課緣故說出。

三藏向西望空,合掌稱謝。

卻說兩個老道與七情、六欲功課,那裡是誦經禮懺,卻叫他焚起爐香。

道者口中,一個一句,念的都是詞話。

說道:

謾道人生為寄寓,猶如紛紛飛柳絮。

榮華落在錦囚中,不幸投入污泥處。

今喜花飛在嶺頭,出乎其類拔乎萃。

豐衣足食樂陶陶,百千萬卻難遭遇。

因何違法作強梁,不做忠良居孝悌。

士農工商盡可為,綱常倫理天爵貴。

捨此不事聚山林,擄掠傷人無憚忌。

損名壞節人道隳,王法無私寧不畏?

忽如悔過惡因消,父母妻兒相共聚。

安分守己樂清平,十寵十辱無驚居福地。

山僧功課誦經文,老道與君說此義。

老道說畢,見行者、八戒已去,乃辭別七情兩個,回歸石室,復了比丘、靈虛子。

相計較離了高山,轉路前行,伺候唐僧師徒前進。

這七情、六欲兩個,燒了山寨,散了嘍囉;下嶺相議,進退兩難。

雖說是聽了道者好言,散伙不做非為。

但是勢孤不能獨立,一片盜心尤含糊不定。

他兩個進前退後,正往石橋上走過。

只見松十陰十深處,道院堂中,隱隱有人在內誦唸經文。

七情、六欲乃走入門內,原來是唐僧師徒在內收拾經文,要起行。

一面三藏口內朗朗誦唸經咒,見了他兩人進院,驚怕起來道:「徒弟們,不好了。

強人又尋將來了。」

行者與八戒卻曉得是道者善化他的,乃向三藏道:「師父,徒弟曾與你說過,這二位回心散伙,不復在嶺為非。

休得驚怕。」

三藏道:「徒弟,你話雖說,我卻見貌察情,看這二位面上猶帶狐疑之色、不平之容。

只恐又似前假作謙恭。」

八戒道:「師父放心。

我徒弟的禪杖,料不哄他也。」

只見七情、六欲兩個向三藏拜禮道:「聖僧師父,向來都是我等罪過,今不必提起。

只是方才兩位道者說了一片好言語,怎教做功課。

我等雖然回心,散了眾伙,只是這功課不得明白,望聖僧明白教我。」

三藏答道;「二位要明白這功課,乃是我僧家修心懺悔道場,課誦經典,建立功德。」

七情聽了便問:「聖僧,你課誦是何經典?」

三藏道:「這經典,那兩個老道也曾聞他會誦,如何只說些詞話?使二位改過意向還不定信,我小僧誦你聽吧。」

三藏乃合掌,把個《心經》從頭至尾朗誦一遍。

只誦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六欲忽然大悟,雙膝跪在地下道:「聖僧老爺,我明白這功課了。

家去做本分營業吧!」七情道:「聖僧,我還不明白,求再功課一遍。」

三藏又把經念起,方才說「照見五蘊皆空」,那七情也跪倒說:「老爺,我也明白了。

家去做個平等心腸人吧!」兩個欣欣喜喜,出門而去。

此時三藏方才安心定慮道:「徒弟們,我想如來寶藏,度化眾生,真實不差。

只說這強人聽了,便回心轉意,不復生非。」

行者道:「師父,那裡是強人聽了回心。

乃是師父一念志誠,課誦寶經,暗地裡自有神明保佑,不致與強人傷害。

他自然不是遠避,便是回心。」

三藏道:「徒弟,這事也只恐怕是僥倖遇著。」

八戒道:「師父,怎說是僥倖遇著?他回心遠避,依我徒弟,還要他親近奉承哩。」

三藏道:「悟能徒弟,我正喜他回心遠避,你怎麼說要他親敬奉承。

這等人,巴不得他遠避才是。」

八戒道:「師父,你可惜了這兩卷經咒,白念與他聽,只落得他跪在地下,叫兩聲『好』、『明白了』。

若是徒弟,遂要他不是齋飯,便是饃饃。

不然,好偏衫也奉承我一件。」

行者過:「呆子,挑經擔,趕路吧。

莫要想把真經哄齋飯吃。」

八戒笑道:「師哥,此院靜悄悄,不見個僧道在內,想也是出外哄人的齋飯去了。

我們費了無限的心腸,脫離了蟒妖嶺過來,這時節,把兩卷真經哄得些齋飯充飢,何等樣好。」

師徒正講說打點經擔挑出院門,只見一個頭陀,生得相貌古怪.遠從山南走到院裡。

看見三藏,乃整襟斂容,上前相見。

三藏看那陀頭,生得:

面如鍋鐵,貌似虯髯,額頭高十聳類番僧,兩耳朵卷猹像猴子。

留半發倒披金勒,開四明短褶布袍。

手裡拿著個蠅甩子左揮右拂,腰間繫著個葫蘆兒上尖下圓。

看他模樣怎了,髮除煩惱,想是主意留須表丈夫。

陀頭走入院門,見了三藏相貌非凡,乃上前施禮道:「老師父,何處降臨?我弟子因募緣在外,有失迎候。」

三藏忙答禮道:「弟子大唐僧人,上靈山取得真經回國,路過貴院,偶借片時歇力。

如今前行趕路,只是有擾貴院,禮卻不當。」

陀頭道:「老師父,說那裡話。

你我都是一會之人,便往幾日,有何不可。

只是小院荒蕪窄隘,恐不便起居。」

陀頭一面說,一面就去看經擔櫃垛道:「老師父,這必是經典了?」

三藏道:「正是。」

那陀頭方才看見行者、八戒、沙僧三個生的相貌蹺蹊,乃向三藏問道;「這三位從何來,想必是西域雇覓前來挑押經文的麼?大唐中國,料無這般希奇人物。」

三藏道;「此皆小僧弟子,生來這般相貌。」

八戒聽得,乃說道:「院主,你莫要輕覷了我們。

若是要招女婿,我三個第一要讓我知疼著熱,倒是個風十流佳婿。

不敢欺瞞,當年來時,也曾在高老兒莊上,做過新郎。

若是要拿妖捉怪,卻讓我這大師兄,他是個妖十精十王。

便是這師弟,也有八九分手段。」

陀頭一聽了個拿妖捉怪,便扯著行者道:「我不知是老師父高徒,且請堂上坐。

待我備一傾素齋奉款。」

行者道:「我師弟子,取擾上院,已不當了,怎敢又擾齋?」

八戒道:「降魔化盜,費了無限心力,正也用得些齋。

叫作『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我弟子原老實,便一客不犯二主吧。」

這呆子先走上堂中,把三藏也扯著,叫:「師父老實坐著罷,莫要佯推。

走到前途,又叫我去化齋。」

三藏依言,便坐下。

陀頭乃開了後屋臥室,取出些米面素食,燒起鍋灶。

三藏見陀頭自己一個當灶,乃叫徒弟相幫。

八戒忙去燒鍋,沙僧忙去取水,行者也洗碗抹碟,頃刻收拾了許多齋食。

三藏師徒與陀頭當席受用。

這陀頭方才問道:「高徒說拿妖捉怪,且問我這院西,蟒妖嶺那蟒神廟,師父們如何過來?這嶺上有聚伙的兩個強人,綽號叫七情、六欲大王,倚靠著一個魔王,往來客商沒行李的,便要許願還金過嶺。

若是有貨物行李,都遠轉三五百里地方,受他磨折。

既是師父們有手段,何不剿滅了他與地方造福?」

三藏聽了,便答道:「弟子們過此嶺,也不容易。」

乃把前情盡說與陀頭知道。

陀頭一面嘖嘖誇獎行者們神通,一面又點頭說道:「只恐,只恐。」

行者便問道:「院主,你點頭說『只恐,只恐』,卻是甚麼只恐?」

陀頭道:「依老師父說,三位神通本事,過了蟒妖嶺來,你卻不知過此嶺向東。

聞知先年是八百里火焰山,無春無夏,四季皆熱,寸草不生,後來被神人熄滅了火焰,得轉清涼,人民安靖。

只不該熄滅太過,風雨經年,山徑都長出松柏,樹木成十陰十;黑暗暗的地方,改叫做『黯黮林』。

這林連結八百里,約有十餘處,近來有幾個妖怪盤據在林。

這些妖怪,神通廣大,能囫圇吞人。

莫說人,便是牛馬,一口能吞兩三個。

他更惱的是僧人,說僧人與他結有世仇。

我方才聽得師父們會拿妖捉怪,我說『只恐』者,只恐強中更有強中手。

若是師父們強,能除了妖怪,這地方造化,平安過山。

若是妖怪本事高強,只恐師父們有些難過。」

行者聽了,笑嘻嘻道:「我老孫無心說個謊兒,騙那魔王說有黯黮林大大王,等候要捉唐僧報仇。

今果有個黯黮林,若是有個妖十精十,便應了我無心之語。」

八戒聽得行者之話,乃說:「猴頭,甚麼無心之語,分明是你來來往往打筋頭熟游之路,聽人說得在心。

且看你怎生答應這院主。」

行者乃向陀頭道:「師父,這妖怪有多少?」

陀頭說:「一處林中,都有一個。」

行者說:「這妖都叫做甚名?」

陀頭說:「到一處,自然有名。」

行者說:「據師父講,樹木成十陰十,黑暗暗的,過往路人怎麼行走?」

陀頭道:「有緊急事的,轉八百里山嶺,往遠方走。

若是平常的,只走得一處,須是待日午後。

我這裡人聚著,等一個老祖的童子來,捧著一件寶貝,這寶貝名叫做『返照珠』,童子便喚做『返照童子』,他捧著寶珠,這林中方知是白日。

妖怪乃藏隱,行路的方才安心。

卻也不常到,三五日、半月方來。

若是沒有童子寶珠照耀,那裡敢走?」

行者又問:「這老祖何名,住在何處地方?」

陀頭道:「我弟子也不曾到,只聽得人說,離此地方幾千餘里有座靈山,山中有位回光老祖,寶貝是他的。」

行者聽了笑道:「老師父,話說不虛。

這事都是我弟子當年來時做下的。

如今且請老師父上院住下,待我們先查看了黯黮林有幾十處妖怪,有多少名,再去借那老祖的寶珠前來照路。」

陀頭道:「師父們說的忒容易,只恐查看林妖,再到靈山借寶,那童子卻來過幾十次也。」

行者道:「不消,不消。」

陀頭道:「師父問我『只恐只恐』是何說,如今我也問你『不消不消』是怎講?」

行者道:「我弟子查看了,到靈山不消一個時刻。」

陀頭笑道:「出家人打誑語。」

行者道:「不打誑語。

師父們坐了,我去查看來了。」

說罷,一個觔斗,從堂前不見蹤跡。

陀頭乃合掌道:「菩薩原來相貌希奇,神通廣大。

地方人民有幸,得遇聖僧來除妖滅怪也。」

卻說行者一觔斗,打到嶺西住腳。

走了裡路,漸漸黑暗。

卻有一村落人家,店肆也有;來往客商,聚著許多。

行者走上前去,把臉一抹,變了一個行路客人。

只見店主人叫道:「客人,你還往那裡走?且住下。

待返照寶珠來時,大家前走。」

行者依言立住腳,問道:「寶珠幾時來?」

眾人道:「來時方知,定不得時日。」

行者故意道:「天尚早,路且看的見,走幾里是幾里,如何住下?」

眾人笑道:「你這癡客是不知,再走幾里,便是黯黮林頭。

沒住處,叫做前不巴村,後不巴店,伸手不見掌,對面不見人,如何行得?」

行者聽了,那裡信他,往前便走。

那店中走過一人來,扯著行者道:「你這癡子,是從不曾走過這路的,也不問個頭。

向來俗語說的『要知山下路,便問去來人』。

莫要前去,有甚要緊?」

行者笑道:「你這店主人,是貪圖我老早住下,要吃你的茶飯,討幾個夜歇房錢,不肯放我前去。」

店主人啐了一口道:「好意留你,莫要坑了你這條十性十命。

你好不知事,反把這樣話說。」

行者故意笑道:「走一條黑路,難道沒個星月天光影兒,怎麼坑了十性十命?」

眾人又說道:「諒你這個瘦小身軀,不夠那十陰十沉魔王吞哩。」

行者聽了一個十陰十沉魔王,便知是陀頭說的,到一處自然有名。

他掙著要走,那店主人那裡肯放手。

行者就弄個神通,使個拿法,把店主手一把拿倒,叫做順手牽羊。

豈知那店主會拳棒,見行者手拿有法,便也支吾起來。

行者一心只在要尋事妖怪,「忽喇」一聲,只剩了件假變的破布衣,被店主扯著。

眾人驚異道:「又不知是甚麼妖怪。」

個個往店內躲避,人家聽了閉門掩戶。

卻說行者掙脫店主手扯,往前越走越黑,漸漸十陰十霾,那裡看見的路徑。

只聽得的松風聲似吼,怪氣嗆如煙。

行者當不得那毒煙嗆鼻,乃想道:「這宗買賣卻做不著,進前不見路頭,退後又不知來歷;打個觔斗走路,又損了名。

說不得闖個禍,惹那十陰十沉魔王,看他怎麼個妖怪。」

乃黑十洞十洞的大叫:「十陰十沉妖怪!休要躲避著在林深處,趁早備火把,點燈籠,照路徑,送外公!」叫一回,罵一回。

忽然見松樹林中,一道亮光,直射十到行者眼裡。

行者看那亮光:

宛似荒郊磷火,又如高炬於陬,光輝遠遠射雙眸。

此時烏黑暗,方見樹林丘。

那一道亮光,遠遠直射十到行者眼來。

行者在那光中看去,卻是一個小鬼頭子,漸漸走近前來,見了行者道:「希逢希逢!」一手來扯著行者道:「大王正渴慕渴慕!」行者忖道:「又不知是甚麼『希逢』『渴慕』,也要似『只恐只恐』,問他個明白。」

乃把手也扯著他問道:「你這小鬼頭子,甚麼『希逢』『渴慕』?我不明白你話。

可老實說來。」

這小鬼頭子說道:「我本是十陰十沉大王麾下巡林夜叉,你如何叫我做小鬼頭子?」

行者便隨口答應:「我稱呼你小鬼頭子,是奉承、尊重、抬舉你。

若是叫你做巡林夜叉,便是輕薄你。」

夜叉道:「怎麼奉承?」

行者道:「小鬼頭子,乃是奉承,若添上『可惡』二字,便是抬舉你,再添上『憊懶』二字,便是尊重你。

若是叫你巡林夜叉,這便是你的官差役名,你大王方才叫得,我若叫出,可不是輕薄你?」

夜叉大喜道:「世間那個不好奉承!況你抬舉、尊重我,便勞你尊重稱呼吧。」

行者道:「我稱呼你,卻要遠遠答應,方不辜負了我好意思。」

夜叉聽了,便丟十了手,遠遠走去。

行者乃大叫:「憊懶可惡小鬼頭子!」那夜叉忙忙答應道:「多謝尊重抬舉奉承了!」行者連聲大喊,那夜叉聲聲大應,卻不防驚動妖魔。

妖魔聽見,忙喚麾下小妖。

卻是何說,且聽下回分解。

〔【總批】真經換飯吃,不獨僧家。

曾聞一老講學,肉食畢,以紙裹其餘者。

某老問之,答曰:「歸家遺與小孫吃。」

一老曰:「老先生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聞者絕倒。

◎「憊懶可惡小鬼頭子」,此八字,度人經也。

好奉承的,看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續西遊記》四大文學名著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假唐僧見七情、六欲兩個哀求功課,乃把臉一抹,仍《續西遊記》三十二 化強人課誦心經 誘夜叉喊驚魔怪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