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吉兆喜非常,預兆周家瑞應昌:八百諸侯稱碩《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封神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 -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封神演義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白魚吉兆喜非常,預兆周家瑞應昌:八百諸侯稱碩德,千年師帥賴匡襄。

堂堂陣演三三疊,正正旗開六六行;時雨師臨民甚悅,商朝基業已消亡。

話說袁洪調兵往孟津駐札,以阻諸侯咽喉不表。

且說澠池縣張奎,日夕望朝歌救兵,忽有報馬報入府來:「天子招了新元帥袁洪,調兵三十萬,駐札孟津,以阻諸侯,未見發兵,來救澠池。」

張奎聞報大驚曰:「天子不發救兵,此城如何拒守?況前有周兵,後有孟津四百諸侯,前後合攻,此取敗之道。

今反捨此不放,奈何!」忙與夫人高蘭英共議,夫人曰:「料吾二人,也可阻住周兵,今袁洪拒住孟津,則南北諸侯,也不能抄我之後。

只打聽袁洪得勝,若破了南北二侯,我再與你去合兵,共破周武,無有不勝之理。

俺門如今只設法守城,不要與周將對敵,待他糧盡兵疲,一戰成功,無有不克,此萬全之道也。」

張奎心下狐疑不定。

且說子牙見澠池一個小縣,攻打不下,反陣亡了許多軍將;納悶在中軍,暗暗點首嗟歎。

可憐這些扶王定國英雄,瀝膽披肝,止落得遺言在此,身皆化為烏有。

子牙正在那傷悼,忽轅門官來報:「有一道童來見。」

子牙傳令請來。

少時只見一道童,至帳下行禮曰:「弟子乃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的門人,因師兄土行孫,在夾龍山猛獸崖,被張奎所害,家師已知,應上天之數,這是救不得的;只是過澠池須有原故。

家師特著弟子來此下書,師叔便知端的。」

子牙接上書,展開觀看。

書曰:

「道末懼留孫,致書放大元帥子牙公麾下:前者土行孫,合該在猛獸崖死於張奎之手,理數難逃;貧道只有望崖垂泣而已,言之不勝於悒。

今張奎善於守城,急切難下,但他數亦當終;子牙公不可遲誤,可令楊戩將貧道符印,先在黃河岸邊:等楊任、韋護追趕至此擒之,取城只用哪吒、雷震子足矣。

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此去自然坦夷。

只俟封神之後,再圖會晤不宣。」

子牙看罷書,打發童子回山,當日子牙傳令:「哪吒領令箭,雷震子領令箭,前去如此而行。

楊戩、楊任領柬帖,前去如此。

韋護領柬帖,前去如此。」

子牙俱吩咐出畢,至晚周營中炮響,三軍吶喊,殺奔城下而來。

張奎忙急上城,設法守護,百計千方,防禦急切難下。

子牙知張奎善於守城,且暫鳴金收兵。

次日,午末未初,請武王上帳相見:「今日請大王同老臣出營,看看澠池縣城池,好去攻取。」

武王乃忠厚君子。

隨應曰:「孤願往。」

即時同子牙出營,至城下周圍看了,用手指曰:「大王若破此城,須用轟天大炮,方能攻打此城,一時可破也。」

子牙與武王指畫攻城,只見澠池城上,哨探士卒,報與張奎:「啟老爺!姜子牙同一穿紅袍的,在城下探看城池。」

張奎聽報,便上城來看時。

果是子牙同武王,在城下周圍指畫。

張奎自思曰:「姜尚欺吾太甚,只因連日吾堅守此城,不與他會戰,他便欺我,至吾城下,肆行無忌,藐視吾人物也。」

隨下城與夫人曰:「你可用心堅守此城,待我出城,走去殺來,以除大患。」

夫人上城觀戰,張奎上馬提刀,開了城門,一馬飛來天呼曰:「姬發!姜尚!今日你命難逃也。」

正是:

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捉金烏。

子牙同武王撥馬向西而走,張奎趕來,周營中一將也不出來接應。

張奎放心趕來,看看趕有二十里,只聽得金鼓齊鳴,炮聲響亮,三軍吶喊,震動天地;周營中大小將官,齊出營來,殺奔城下。

高蘭英在城上,全裝甲冑,守護城池,忽聽周營中,又是炮響,不知其故。

忽城上落下哪吒來,現三頭八臂,腳踏風火輪,搖火尖槍殺來,高蘭英急上馬,用雙刀,抵住了哪吒。

二人在城上不便爭持,高蘭英走馬下城,哪吒隨後趕來;雷震子又早展開二翅,飛上城來,使開黃金棍,把城上軍士打散,隨斬關落鎖,周兵進城。

高蘭英見事不好,正欲取葫蘆,放太一陽一神針,早已,不及,被哪吒一乾坤圈,打中頂上,翻下馬來;又是一槍,死於非命,。

早往封神台去了。

有詩為證:

「孤城死守為殷商,今日身亡實可傷;全節全忠不朽,女中貞烈萬年揚。」

話說雷震子、哪吒進了澠池縣,軍士見打死了主母,俱伏地請降。

哪吒曰:「俱免你死,候元帥來安民。」

哪吒復謂雷震子曰:「道兄!你且在城上拒住,吾還去接應師叔與武王,恐怕驚了主公。」

雷震子曰:「道兄不可遲疑,當速行為是。」

哪吒把風火輪登開,往正西上趕來,只見張奎正趕子牙,有二十里遠近;只聽得炮聲四起,喊聲大振,心下甚是驚疑,也不去趕子牙,子牙在後面大呼曰:「張奎!你澠池已失,何不歸降?」

張奎心慌,情知中計,勒轉馬望舊路而來;天色又黑,正遇哪吒,現三頭八臂迎來。

哪吒大罵曰:「逆賊!你今日還不下馬受死,更待何時?」

張奎大怒,提刀直取。

哪吒手中槍急架相還,未及數合,哪吒復祭起九龍神火罩罩來;張奎知此寶利害,把身子一扭,往地下去了。

哪吒見張奎預先走了,因想起土行孫的光景,心上不覺悲悼,往前來迎武王。

張奎急走至城下,雷震子立於城上,知澠池已陷,天人不知存亡;自思不若往朝歌,與袁洪合兵一處,再作道理。

話說哪吒上前,迎接武王與子牙,一同回澠池縣,來將大軍進城屯札,又將城上各首級收殮,安葬於高阜之處,設祭祀之不表。

且說張奎全裝甲,縱地行之術,往黃河大道而走;如風一般,飛雲掣電而來。

楊任遠遠望見張奎從地底下來了,楊任知會韋護曰:「道兄!張奎來了,你須是仔細些,不要走了他。

你看我手往那指,你就往那邊祭降魔杵鎮之。」

韋護曰:「謹領尊命。」

再說張奎正走,遠遠看見楊任騎雲霞獸,手心那兩隻眼,神光射耀往下看,著地大呼曰:「張奎不要走!今日你難逃此厄也!」張奎聽得魂不附體,不敢停滯縱著地行法,刷的一聲,須臾就走有數十百里遠。

楊任在地上催著雲霞獸,緊緊追趕,韋護在上頭,只看看楊任;楊任只看著張奎在地下,如今三處看著好趕。

正是:

上邊韋護觀楊任,楊任窮追七煞神。

話說張奎在地下,見楊任緊緊跟隨,在他頭上;如張奎往左,楊任也往左邊來趕,張奎往右,楊任也往右邊來趕。

張奎無法,只是往前飛去;看看行至黃河岸邊,前有楊戩,奉柬帖在黃河岸邊,專等楊任,只見遠遠楊任追趕來了,楊任也看見了楊戩,乃大呼曰:「楊道兄!張奎來了!」楊戩聽得,忙將三昧火燒了懼留孫指地成鋼的符篆,立在黃河岸邊。

張奎正行,方至黃河,只見四處加同鐵桶一般,半步莫動;左撞左不能通,右撞右不能通,抽身回來,後風猶如鐵壁。

張奎正慌忙無措,楊任用手往下一指,半空中韋護把降魔杵往下打來;此寶乃鎮壓邪魔,護三教大法之物,可憐張奎怎禁得起?有詩為證:

「金光一道起空中,五彩雲霞協用功;鬼怪逢時皆絕跡,邪魔遇此盡成空。

皈依三教稱慈善,鎮壓諸天護法雄;今目黃河除七煞,千年英雄貫長虹。

話說韋護祭起降魔杵,把張奎打成齏粉,一靈也往封神台去了。

三位門人得勝,齊來見子牙,備言打死張奎,追趕至黃河之事,說了一遍。

子牙大喜,在澠池縣住了數日,擇日起兵。

那日整頓人馬,離了澠池縣,前往黃河而來。

時近隆冬天氣,眾將官重重鐵鎧,疊疊征衣,寒氣甚深。

怎見得好冷?有詩為證:

「重衾無暖氣,袖手似揣冰;敗葉垂霜蕊,蒼松掛凍鈴。

地裂因寒甚,池平為水凝;魚舟空釣線,仙觀沒人行。

樵子愁柴少,王孫喜炭增;徵人須似鐵,詩客筆如零。

皮襖猶嫌薄,貂裘尚恨輕;蒲一團一 僵老紙,衲帳旅魂驚。

莫訝寒威重,兵行令若霆。」

話說子牙人馬來至黃河左右,報知中軍。

子牙吩附:「借辦民舟,每隻俱有工食銀五錢,並不白用民船一隻。」

萬民樂業,無不歡呼感德,真所謂時雨之師。

子牙傳令:「另備龍舟一隻,裝載武王。」

子牙與武王駕坐中艙,左右鼓棹,向中流進發;只聽得黃河內,白浪滔天,風聲大作,把武王龍舟推在浪顛播。

武王曰:「相父!此舟為何這等掀播?」

子牙曰:「黃河水急,平昔浪發,也是不小的;況今日有風,又是龍舟,故此顛播。」

武王推開艙門:「俟孤看一看何如?」

子牙同武王推艙一看,好大浪,怎見得?有詩為證: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靈派吞華岳,長流貫百川。

千層凶浪滾,萬疊峻波顛;岸口無漁火,沙頭有鷺眠。

茫茫渾似海,一望更無邊。」

話說武王一見黃河白浪滔天,一望無際,驚得面如土色;那龍舟只在浪,或上或下,忽然有一旋窩,水勢分開,一聲響亮,有一尾白魚,跳在船艙來,就把武王嚇了一跳。

那魚在舟中,左迸右跳,跳有四五尺高。

武王問子牙曰:「此魚入舟,主何吉凶?」

子牙曰:「恭喜大王!賀喜大王!魚入王舟者,主紂王該滅,同室當興,正應大王繼湯而有天下也。」

子牙傳令:「命庖人將此魚烹來與大王食之。」

武王曰:「不可,仍命擲之河中。」

子牙曰:「既入王舟,豈可捨此?正謂天賜不取,反受其咎,理宜食之,不可輕棄。」

左右領子牙令,速命庖人烹來,不一時獻上。

子牙命賜諸將,少頃風恬浪靜,龍舟已渡黃河;只見四百諸侯,知周兵已至,打點前來迎接武王。

子牙知武王乃仁德之主,豈肯欺君,恐眾諸侯尊稱武王以致中餒,則大事去矣。

須是預先吩附過,然後相見、庶幾不露出圭角。

俟破紂之後,再作區處。

乃對武王曰:「今日雖抵岸,大王還在舟中,俟老臣先上岸,陳設器械,嚴整軍威,以示武於諸侯;立定營寨,然後來請大王。」

武王曰:「聽憑相父設施。」

子牙先上了岸,率大隊人馬,至孟津立下營塞;眾諸侯齊至中軍,來見子牙。

子牙迎接上帳,相敘禮畢,子牙曰:「列位賢侯!見武王不必深言其伐君弔民之故,只以觀政於商為辭;候破紂之後,再作商議。」

眾諸侯大喜,但依子牙之言。

子牙令軍政官,與哪吒、楊戩前去,迎請武王。

後面又有西方二百諸侯,隨後過黃河,同武王車駕而進。

真個是天子諸侯會合,自是不同。

怎見得?有詩為證:

「八百諸侯會孟津,紛紛殺氣滿一江一 塵;旌旗向日飛龍鳳,劍戟迎霜泣鬼神。

士卒糾糾歌化日,軍民濟濟度仁人;應知世運當亨泰,四海謳吟總是春。」

且說武王同西方二百諸侯,來至孟津大營,探馬報入中軍帳;子牙率領東南北三方,六百諸侯,又有八百小諸侯,齊來迎接武王;逕進中軍,先有:

東伯侯姜文煥、東南揚州侯鍾志明、南伯侯鄂順、西南豫州侯姚楚亮、北伯侯崇應鸞、東北袞州侯彭祖壽、西伯侯姬發、夷門伯武高逵、左伯宗智明、右伯姚庶良、遠伯常信仁、近伯曹宗、州伯丁建吉。

眾諸侯進營,止有東伯侯姜文煥,未曾進遊魂關。

乃請武王升帳,武王不肯,彼此固遜多時,武王同眾諸侯,一交一 相下拜。

眾諸侯俯伏曰:「今大王大駕,特臨此地,使眾諸侯得觀天顏,仰觀威德,早救民於水火之中,天下幸甚,萬民幸甚。」

武王深自謙讓曰:「予小子發,嗣位先生,孤德寡聞,惟恐有負前烈,謬蒙天下諸侯,傳檄相邀,特拜相父,東會列位賢侯,觀政於商。

若謂予小子統率諸侯,則予豈敢?惟望列位賢侯教之。」

內有豫州侯姚楚亮對曰:「紂王無道,殺妻誅子,焚炙忠良,殺戮大臣,沈湎酒色,弗敬上天,郊廟下祀,播棄黎老,暱比罪人,皇天震怒,絕命於商。

予等奉大王恭行天之罰,伐罪弔民,拯萬姓于水火;正應天順人之舉,洩人神之憤,天下無不感悅。

若予等與大王,坐觀不理,厥罪惟均,望大王裁之。」

武王曰:「紂王雖不行正道,俱臣下蔽惑之耳。

今只觀政於商,擒其襞幸,令紂王改其敝政,則天下自平矣。」

彭祖壽曰:「天命靡常,惟有德者居之。

昔堯有天下,亦因其子不肖,而禪位於舜。

舜有天下,亦因其子之不肖,而禪位於禹。

禹之子賢、能承繼父業,於是相傳至桀而德衰;暴虐夏政,天人怨之。

故湯得行天之罰,放桀於南巢,代夏而有天下。

賢聖之君六七作,至於紂罪惡貫盈,毀棄善政,戕賊不道,皇天震怒,降災於商。

爰命大王,以伐殷暴,大王幸毋固辭,以灰諸侯之心。」

武王謙讓未遑,子牙曰:「列位賢侯!今日亦非商議正事之時,候至商郊,再有話說。」

眾諸侯僉曰:「丞相之言是也。」

武王命營中治酒,大宴諸侯不表。

且說袁洪在營中,只見報馬啟曰:「今有武王兵至孟津下寨,大會諸侯,請元帥定奪。」

殷破敗聽得,上前言曰;「周武乃天下叛逆元首,自興兵至此,所在獲捷,軍威甚銳。

元帥不可輕忽,務要嚴兵以待?」

袁洪曰:「將軍之言固善。

料姜尚不過溪一村夫,有何本領,此皆諸關將士不用心,以致彼僥倖成功。

將軍放心,看我一陣,令他片甲不回。」

次日子牙升帳,眾諸侯上帳三見,有夷門伯武高逵言曰:「啟元帥!六百諸侯,駐兵於此,俱未敢擅於用兵,止在此拒住;只候武王大駕來臨,以憑裁奪。

今日若不先擒袁洪,則匹天尚自逞強,猶不知天使之不可戰也,望元帥早賜施行。」

子牙曰:「賢侯之言甚善,吾必先下戰書,然後會兵孟津未為晚也。」

眾皆大喜。

子牙忙修書,差楊戩往商營內來下戰書,楊戩領命,往商營前下馬大呼曰:「奉姜元帥將令,來下戰書。」

探事小校,報與中軍;袁洪聽得周營來下戰書,忙令左右令來。

只見軍政官來至營門,令楊戩進見,楊戩至中軍帳,見袁洪呈上戰書,袁洪看畢,乃曰:「吾不修回書,約定明日會兵便了。」

楊戩回至中軍,見子牙言:「明日會兵。」

子牙傳令,與眾諸侯,明早會兵,俱各各準備去了。

次日,周營炮響,子牙調出大隊人馬,有八百諸侯齊出;當中是子牙人馬,俱是火紅旗;左是南伯侯鄂順;右是北伯侯崇應鸞,儘是五色憧。

真若盔山甲海,威勢如彪,英雄似虎;布成陣勢,三軍吶喊,衝至軍前,哨馬報與袁洪。

袁洪與眾將出營觀看,子牙大兵隊伍;只見天下諸侯,雁翅排開,分於左右,當中是元帥姜尚,左有鄂順,右有崇應鸞。

有詩為證:

「諸侯共計破朝歌,正是神仙遇劫魔;百萬雄師興宇宙,奇功立在孟津河。

姜尚東征除虐政,諸侯拱手尊號令;妖氛滾滾各爭先,楊戩梅山收七聖。」

話說袁洪在馬上,見姜子牙身穿道服,乘四不像,來至軍前,左右排列有眾位門人;次後武王乘逍遙馬,南北分列眾位諸侯;只見袁洪銀盔素鎧,坐下白馬,使一條鐵棍,攔住鞍鞒,英雄凜凜。

怎見得袁洪好處?有贊為證:

銀盔素鎧甲。

纓絡大紅凝;左插狼牙箭,右懸寶劍鋒。

橫擔鐵棍。

白馬似神行;幼長梅山下,成功古洞中。

曾受一陰一陽一訣,又得天地靈;善能多變化,玄妙似人形。

梅山稱第一,保紂滅周兵。

話說子牙向前問曰:「來者莫非商朝元帥袁洪麼?」

袁洪曰:「你可就是姜尚?」

子牙曰:「然也,方今天下歸周,商紂無道,天下離心離德,只在旦夕受縛,料你一杯之水,安能救車薪之火哉?汝若早早倒戈納降,尚待汝以不死;如若支吾,一朝兵敗,玉石俱焚,雖欲求其獨生,何可得哉!休執迷徒貽伊戚!」袁洪笑曰:「姜尚!你只知溪捕魚,水有淺深。

今幸五關無有將才,讓你深入重地;你敢以巧言令色,惑吾眾聽耶!」回顧左右先行曰:「誰與吾拿此鄙夫,以洩天下之憤。」

旁有一人一大呼曰:「元帥放心,待我成功。」

走馬飛臨陣前,搖中槍來取姜子牙。

旁有右伯姚庶良,縱馬搖手中斧,大呼曰:「匹夫慢來!有吾在此也!」也不答話,兩馬相一交一 ,槍斧並舉,一場大戰。

怎見得?有詩為證:

「征雲蕩蕩透虛空,劍戟兵戈擾攘申;今日姜尚頭一戰,孟津血濺竹梢紅。」

話說姚庶良手中斧轉換如飛,不知常昊乃是梅山一個蛇一精一,姚庶良乃是真實本領,那知道,只要成功。

常昊不覺敗下陣去,姚庶良便催馬趕來。

不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封神演義》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白魚吉兆喜非常,預兆周家瑞應昌:八百諸侯稱碩《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