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翦退軍十里,吩咐深溝高壘,分守險阨,不許出戰《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

東周列國志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 - 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

東周列國志

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

話說王翦退軍十里,吩咐深溝高壘,分守險阨,不許出戰。

卻發軍二萬,往助桓齮、王賁,催他早早收功。

樊於期連日悉銳出戰,秦兵只是不應。

於期以王翦為怯,正想商議分兵往救長子、壺關二處,忽哨馬報道:「二城已被秦兵攻下!」於期大驚,乃立屯於城外,以安長安君之意。

卻說桓齮、王賁聞王翦移營伏山,引兵來見,言:「二城俱已收復,分兵設守,諸事停妥。」

王翦大喜曰:「屯留之勢孤矣!只擒得樊於期,便可了事。」

言未畢,守營卒報道:「今有將軍辛勝,奉秦王之命來到,已在營外。」

王翦迎入賬中,問其來意。

辛勝曰:「一者,以軍士勞苦,命繼犒賞頒賜;二者,秦王深恨樊於期,傳語將軍:『必須生致其人,手劍斬首,以快其恨!」王翦曰:「將軍此來,正有用處。」

遂將來物犒賞三軍。

然後發今,使桓齮王賁各引一軍,分作左右埋伏,卻教辛勝引五千人馬,前去搦戰,自己引大軍準備攻城。

再說成嶠聞長子、壺關二城不守,使人急石樊於期入城商議。

樊於期曰:「只在旦晚,與決一戰,若戰而不勝,當與王子北走燕趙,連合諸侯,共誅偽主,以安社稷。」

成嶠曰:「將軍小心在意。」

樊於期復還本營。

哨馬報:「秦王新遣將軍辛勝,今來索戰。」

樊於期曰:「無名小卒,吾先除之。」

遂率軍開營出迎。

略戰數合,辛勝倒退。

樊於期恃勇前進,約行五里,桓齮、王賁兩路伏兵殺出,於期大敗。

急收軍回,王翦兵已佈滿城下。

於期大奮神威,殺開一條血路,城中開門接應入去了。

王翦合兵圍城,攻打甚急。

樊於期親自巡城,晝夜不倦。

楊端和在城中,見事勢甚危,乘夜求見長安君成嶠,稱:「有機密事求見。」

成嶠見是舊日門下之客,欣然喚入。

端和請屏左右,告曰:「秦之強,君所知也。

雖六國不能取勝,君乃欲以孤城抗之,必無幸矣」。」

成嶠曰:「樊於期言:『今王非先王所出。

』導我為此,非吾初意也。」

端和曰:「樊於期恃匹夫之勇,不顧成敗,欲以君行僥倖之事。

今傳檄郡縣,無有應者,而王將軍攻圍甚急,城破之後,君何以自全乎?」

成嶠曰:「吾欲奔燕、趙,『合從』諸國,足下以為可否?」

端和曰:「『合從』之事,趙肅侯、齊湣王、魏信陵、楚春申俱曾為之,方合旋散,其不可成明矣。

六國誰非畏秦者?君所在之國,秦遣一介責之,必將縛君以獻,君尚可望活乎?」

成嶠曰:「足下為吾計當如何?」

端和曰:「王將軍亦知君為樊於期所誘,有密書一封,托致於君。」

遂將書呈上。

成嶠發而觀之,略曰:

君親則介弟,貴則侯封,奈何聽無稽之言,行不測之事,自取喪滅,豈不惜哉?首難者樊於期,君能斬其首,獻於軍前,束手歸罪,某當保奏,王必恕君。

若遲回不決,悔無及矣!

成嶠看畢,流淚而言曰:「樊將軍忠直之士,何忍加誅?」

端和歎曰:「君所謂婦人之仁也!若不見從,臣當辭去。」

成嶠曰:「足下且暫勞作伴,不可遠離,所言俟從容再議。」

端和曰:「願君勿洩吾言也。」

次日,樊於期駕車來見成嶠曰:「秦兵勢盛,人情惶懼,城旦暮不保,願同王子出避燕、趙,更作後圖。」

成嶠曰:「吾宗族俱在咸陽,今遠避他國,知其納否?」

樊於期曰:「諸國皆苦秦暴,何愁不納?」

正話間,外報秦兵在南門索戰。

樊於期催並數次曰:「王子今不行,後將不可出矣。」

成嶠猶豫不決。

樊於期只得綽刀登車,馳出南門,復與秦兵交鋒。

楊端和勸成嶠登城觀戰。

只見樊於期鏖戰良久,秦兵益進,於期不能抵當,奔回城下,高叫:「開門!」楊端和仗劍立於成嶠之旁,厲聲曰:「長安君已全城歸降矣!樊將軍請自便。

有敢開門者斬!」袖中出一旗,旗上有個「降」字。

左右皆端和親戚,便將降旗豎一起,不由成嶠做主,成嶠惟垂泣而已。

樊於期歎口氣曰:「孺子不足輔也!」秦兵圍於期數重,因秦王之命,欲生致於期,不敢施放冷箭。

於期復殺開一條血路,遙望燕國而去。

王翦追之不及。

楊端和使成嶠開門,以納秦兵。

將成嶠幽於公館,遣辛勝往咸陽報捷,兼請長安君發落。

秦太后脫笄代長安君請罪,求免其死,且轉乞呂不韋言之。

秦王政怒曰:「反賊不誅,骨肉皆將謀叛矣!」遂遣使命王翦即梟斬成嶠於屯留。

凡軍吏從嶠者,皆取斬。

合城百姓,盡遷於臨洮之地。

一面懸賞格購樊於期:「有能擒獻者,賞以五城。」

使者至屯留,宣秦王之命。

成嶠聞不蒙赦,自縊於館舍。

翦仍梟其首,懸於城門。

軍吏死者凡數萬人。

百姓遷徙,城中一空。

此秦王政七年事也。

髯翁有詩云:

非種侵苗理合鋤,萬全須看勢何如?

屯留困守終無濟,罪狀空傳一紙書。

是時秦正政年已長成,生得身長八尺五寸,英偉非常,質一性一聰明,志氣超邁。

每事自能主張,不全由太后、呂不韋做主。

既定長安君之亂,乃謀復蒙驁之仇,集群臣議伐趙。

剛成君蔡澤進曰:「趙者,燕之世仇也,燕之附趙,非其本心。

某請出使於燕,使燕王效質稱臣,以孤趙之勢。

然後與燕共伐趙,我因以廣河間之地,此莫大之利也。」

秦王以為然,即遣蔡澤往燕。

澤說燕王曰:「燕、趙皆萬乘之國也,一戰而栗腹死,再戰而劇辛亡。

大王忘兩敗之仇,而與趙共事,西向以抗強秦,勝則利歸於趙,不勝則禍歸於燕,是為燕計者過也。」

燕王曰:「寡人非甘心於趙,其奈力不敵何?」

蔡澤曰:「今秦王欲修五國『合從』之怨,臣竊以為燕與趙世仇,其從兵殆非得已,大王若遣太子為質於秦,以信臣之言。

更請秦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則燕、秦之交,固於膠漆。

合兩國之力,於以雪恥於趙不難矣。」

燕王聽其言,遂使太子丹為質於秦,因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

呂不韋欲遣張唐,使太史卜之,大吉。

張唐托病不肯行。

不韋駕車親自往請,張唐辭曰:「臣屢次伐趙,趙怨臣深矣!今往燕,必經趙過,臣不可往。」

不韋再三強之,張唐堅執不從。

不韋回府中,獨坐堂上納悶。

門下客有甘羅者,乃是甘茂之孫,時年僅十二歲;見不韋有不悅之色,進而問曰:「君心中有何事?」

不韋曰:「孺子何知,而來問我?」

甘羅曰:「所貴門下土者,謂其能為君分憂任患也。

君有事而不使臣得聞,雖欲效忠無地矣。」

不韋曰:「吾向者令剛成君使燕,燕太子丹已入質矣。

今欲使張卿相燕,佔得吉,而彼堅不肯行,吾所以不快者此耳!」甘羅曰:「此小事,何不早言?臣請行之。」

不韋怒,連叱曰:「去,去!我親往請之而不得,豈小子所能動耶?」

甘羅曰:「昔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今臣生十二歲,長於橐五年,試臣而不效,叱臣未晚。

奈何輕量天下之士,遽以顏色相加哉?」

不韋奇其言,改容謝之曰:「孺子能令張卿行者,事成當以卿位相屈。」

甘羅欣然辭去,往見張唐。

唐雖知為文信侯門客,見其年少輕1之,問日:「孺子何以見辱?」

甘羅曰:「特來吊君耳!」張唐曰:「某有何事可吊?」

甘羅曰:「君之功,自謂比武安君何如?」

唐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計其數,某功不及十之一也。」

甘羅曰:「然則應侯之用於秦也,視文信侯孰專?」

張唐曰:「應侯不及文信侯之專。」

甘羅曰:「君明知文信侯之權重於應侯乎?」

張唐曰:「何為不知。」

甘羅曰:「昔應侯欲使武安君攻趙,武安君不肯行,應侯一怒,而武安君遂出咸陽,死於杜郵。

今文信侯自請君相燕,而君不肯行;此武安君所以不容於應侯者,而謂文信侯能容君乎?君之死期不遠矣。」

張唐悚然有懼色,謝曰:「孺子教我!」乃因甘羅以請罪於不韋,即日治裝。

將行,甘羅謂不韋曰:「張唐聽臣之說,不得已而往燕,然中情不能不畏趙也。

願假臣車五乘,為張唐先報趙。」

不韋已知其才,乃入言於秦王曰:「有甘茂之孫甘羅,年雖少,然名家之子孫,甚有智辯。

今者張唐稱病,不肯相燕,甘羅一說而即行。

復請先報趙王,惟王遣之!」秦王宣甘羅入見,身才五尺,眉目秀美如畫,秦王已自喜歡,問曰:「孺子見趙王何以措詞?」

甘羅對曰:「察其喜懼,相機而進。

言若波興,隨風而轉,不可以預定也。」

秦王給以良車十乘,僕從百人,從之使趙。

趙悼襄王已聞燕、秦通好,正怕二國合計謀趙,忽報案使者來到,喜不可言,遂出郊二十里,迎接甘羅。

及見其年少,暗暗稱奇,問曰:「向為秦通三川之路者,亦甘氏,于先生為何人?」

甘羅曰:「臣祖也。」

趙王曰:「先生年幾何?」

對曰:「十二歲。」

趙王曰:「秦廷年長者,不足使乎?何以及生生?」

甘羅曰:「秦王用人,各因其任。

年長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

臣年最幼,故為使於趙耳。」

趙王見其言辭磊落,又暗暗稱奇,問曰:「先生下辱敝邑,有何見教?」

甘羅曰:「大王聞燕太子丹入質於秦乎?」

趙王曰:「聞之。」

甘羅又曰:「大王聞張唐相燕乎?」

趙王曰:「亦聞之。」

甘羅曰:「夫燕太子丹入質於秦,是燕不欺秦也。

張唐相燕,是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而趙危矣!」趙王曰:「秦所以親燕者何意?」

甘羅曰:「秦之親燕,欲相與攻趙,而廣河間之地也。

大王不如割五城獻秦,以廣河間。

臣請言於寡君,止張唐之行,絕燕之好,而與趙為歡。

夫以強趙攻弱燕,而秦不為救,此其所得,豈止五城而已哉?」

趙王大悅,賜甘羅黃金百鎰,白璧二雙,以五城地圖付之,使還報秦王。

秦王喜曰:「河間之地,賴孺子而廣矣!孺子之智,大於其身。」

乃止張唐不遣,張唐亦深感之。

趙聞張唐不行,知秦不助燕,乃命龐煖、李牧合兵伐燕,取上谷三十城,趙得十九城,而以十一城歸秦。

秦王封甘羅為上卿,復以向時所封甘茂田宅賜之。

今俗傳甘羅十二為丞相,正謂此也。

有詩為證:

片言納地廣河間,上谷封疆又割燕。

許大功勞出童子,天生智慧豈因年?

又有詩云:

甘羅早達1子牙遲,遲早窮通各有時。

請看春花與秋菊,時來自發不愆期。

燕太子丹在秦,聞秦之背燕而與趙,如坐針氈,欲逃歸,又恐不得出關,乃求與甘羅為友,欲資其謀,為歸燕之計。

忽一夕,甘羅夢紫衣吏持天符來,言:「奉上帝命,召歸天上。」

遂無疾而卒。

高才不壽,惜哉!太子丹遂留於秦矣。

話分兩頭。

卻說呂不韋以陽偉善戰,得一寵一於莊襄後,出入宮闈,素無忌憚;及見秦王年長,英明過人,始有懼意。

奈太后一婬一心愈熾,不時宣召入甘泉宮。

不韋怕一旦事發,禍及於己,欲進一人以自代,想可以稱太后之意者,而難其人。

聞市人嫪大,其陽具有名,裡中一婬一婦人爭事之。

秦語呼人之無士行者曰毐,因稱為嫪毐,偶犯一婬一罪,不韋曲赦之,留為府中舍人。

秦俗:農事畢,國中縱倡樂三日,以節其勞。

凡百戲任人陳設,有一長一藝,人所不能者,全在此日施逞。

呂不韋以桐木為車輪,使嫪毐以其陽具穿於桐輪之中,輪轉而具不傷,市人皆掩口大笑。

太后聞其事,私問於不韋,似有欣羨之意。

不韋曰:「太后欲見其人乎?臣請進之。」

太后笑而不答,良久曰:「君戲言耶?此外人,安得入內?」

不韋曰:「臣有一計在此。

使人發其舊罪,下之腐刑2太后行重賂於行刑者,詐為Yan割,然後以宦者給事宮中,乃可長久。」

太后大悅曰:「此計甚妙!」乃以百金授不韋,不韋密召嫪毐,告之以故。

毐一性一婬一,欣然自以為奇遇矣。

不韋果使人發其他一婬一罪,論以腐刑。

因以百金分賂主刑官吏,取驢陽具及他血,詐作Yan割,拔其鬚眉。

行刑者故意將驢陽傳示左右,盡以為嫪毐之具。

傳聞者莫不駭異。

嫪毐既詐腐如宦者狀,遂雜於內侍之中以進。

太后留侍宮中。

夜令侍寢,試之,大暢所欲,以為勝不韋十倍也。

明日,厚賜不韋,以酬其功。

不韋乃幸得自脫。

太后與嫪毐相處如夫婦。

未幾懷妊,太后恐生產時不可隱,詐稱病,使嫪毐行金賂卜者,使詐言宮中有祟,當避西方二百里之外。

秦王政頗疑呂不韋之事,亦幸太后稍遠去,絕其往來,乃曰:「雍州去咸陽西二百餘里,且往時宮殿俱在,太后宜居之。」

於是太后徙雍城,嫪毐為御而往。

既去咸陽,居雍故宮,名曰大鄭宮,嫪毐與太后,益相親不忌,兩年之中,連生二子,築密室藏而育之。

太后私與毐約,異日王崩,以其子為後,外人頗有知者,但無人敢言。

太后奏稱嫪毐代王侍養有功,請封以土地。

秦王奉太后之命,封毐為長信侯,予以山陽之地。

毐驟貴,愈益恣肆。

太后每日賞賜無算,宮室輿馬,田獵遊戲,任其所欲。

事無大小,皆決於毐。

毐蓄家僮數千人,賓客求宦達,願為舍人者,復千餘人。

又賄結朝貴為己一黨一,趨權者爭附之,聲勢反過於文信侯矣。

秦王政九年春,彗星見,其長竟1天,太史佔之曰:「國中當有兵變也。」

按秦襄公立嫪毐以祀白帝,後德公遷都於雍,遂於雍立郊天之壇。

秦穆公又立寶夫人祠,歲歲致祭,遂為常規。

後來雖再遷咸陽,此規不廢。

太后居於雍城,秦王政每歲以郊祀之期,至雍朝見太后。

因舉祀典,自有祈年宮駐駕。

是春復當其期,適有彗星之變。

臨行,使大將王翦耀兵於咸陽三日,同尚父呂不韋守國。

桓齮引兵三萬,屯於岐山,然後起駕。

時秦王已二十六歲,猶未冠。

太后命於德公之廟,行冠禮,佩劍,賜百官大酺五日。

太后亦與秦王宴於大鄭故宮。

也是嫪毐享福太過,合當生出事來。

毐與左右貴臣,賭一博飲酒,至第四日,毐與中大夫顏洩,連博失利,飲酒至醉,復求覆局。

洩亦醉,不從。

嫪毐直前扭顏洩,批其頰。

洩不讓,亦摘去嫪毐冠1纓。

嫪毐怒甚,瞋目大叱曰:「吾乃今王之假父2也!爾窶人子3,何敢與我抗乎?」

顏洩懼,走出,恰遇秦王政從太后處飲酒出宮。

顏洩伏地叩頭,號泣請死。

秦王政是有心機之人,不發一言,但令左右扶至祈年宮,然後問之。

顏洩將嫪毐批頰,及自稱假父之語,述了一遍。

因奏:「嫪毐實非宦者,詐為腐刑,私侍太后,見今產下二子,在於宮中,不久謀篡秦國。」

秦王政聞之,大怒,密以兵符往召桓齮,使引兵至雍。

有內史肆佐、弋竭二人,素受太后及嫪毐金錢,與為死一黨一,知其事,急奔嫪毐府中告之。

毐已酒醒,大驚,夜叩大鄭宮,求見太后,訴以如此這般:「今日之計,除非乘桓齮兵未到,盡發宮騎衛卒,及賓客舍人,攻祈年宮,殺卻今王,我夫妻尚可相保。」

太后曰:「宮騎安肯聽吾令乎?」

嫪毐曰:「願借太后璽,假作御寶用之。

託言『祈年宮有賊,王有令,召宮騎齊往救駕。

』宜無不從。」

太后是時主意亦亂,曰:「惟爾行之。」

遂出璽付毐。

毐偽作秦王御書,加以太后璽文,遍召宮騎衛卒。

本府賓客舍人,自不必說。

亂至次日午牌,方才取齊。

嫪毐與內史肆佐、弋竭,分將其眾。

圍祈年宮。

秦王政登台,問各軍犯駕之意。

答曰:「長信侯傳言行宮有賊,特來救駕。」

秦王曰:「長信侯便是賊!爆中有何賊耶?」

宮騎、衛卒等聞之,一半散去;一半膽大的,便反戈與賓客人相鬥。

秦王下令:「有生擒嫪毐者,賜錢百萬;殺之而以其首獻者,賜錢五十萬;得逆一黨一一首者,賜爵一級;輿隸下賤,賞格皆同。」

於是宦者及牧圉諸人,皆盡死出戰。

百姓傳聞嫪毐造反,亦來持梃助力。

賓客舍人死者數百人。

嫪毐兵敗,奪路斬開東門出走,正遇桓齮大兵,活活的束手就縛,並內史肆佐、弋竭等皆被擒,付獄吏拷問得實。

秦王政乃親往大鄭宮搜索,得嫪毐一奸一生二子於密室之中,使左右置於布囊中撲殺之。

太后暗暗心痛,不敢出救,惟閉門流涕而已。

秦王竟不朝謁其母,歸祈年宮。

以太史占星有驗,賜錢十萬。

獄吏獻嫪毐招詞,言:「毒偽腐入宮,皆出文信侯呂不韋之計。

其同謀死一黨一,如內史肆佐、弋竭等,凡二十餘人。」

秦王命車裂嫪毐於東門之外,夷其三族。

肆謁等皆梟首示眾。

諸賓客舍人,從叛格鬥者,誅死;即不預謀亂者,亦遠遷於蜀地,凡遷四千餘家。

太后用璽一黨一1逆,不可為國母,減其祿奉,適居於椷陽宮。

此乃離宮之最小者。

以兵三百人守之,凡有人出入,必加盤詰。

太后此時,如囚婦矣,豈不醜哉。

秦王政平了嫪毐之亂,回駕咸陽。

尚父呂不韋懼罪,偽稱疾,不敢出謁。

秦王欲並誅之,問於群臣。

群臣多與交結,皆言:「不韋扶立先王,有大功於社稷;況嫪毐未嘗面質,虛實無憑,不宜從坐。」

秦王乃赦不韋不誅,但免相,收其印綬。

桓齮擒反賊有功,加封進級。

是年夏四月,天發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凍死。

民間皆議:「秦王遷謫太后,子不認母,故有此異。」

大夫陳忠進諫曰:「天下無無母一之子,宜迎歸咸陽,以盡孝道,庶幾天變可回。」

秦王大怒,命剝去其衣,置其身於蒺藜之上而捶殺之,陳其一屍一於闕下。

榜曰:「有以太后事來諫者,視此!」秦臣相繼來諫者不止。

不知可能感悟秦王否,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輕:輕視。

1達:顯貴。

2腐刑:宮刑,殘害生一殖器之刑罰。

1竟:盡,全部。

1冠:二十歲加冠,為禮節。

2假父:此非真假之意,而應作繼父類似。

3窶人子:貧家子。

1一黨一:偏,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東周列國志》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王翦退軍十里,吩咐深溝高壘,分守險阨,不許出戰《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