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楊崇伊道:「你們要知道這一個人?這一個人呵《清朝秘史》104回 頤和園舊臣群告變 寧壽宮太后再垂簾

清朝秘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清朝秘史

清朝秘史 - 104回 頤和園舊臣群告變 寧壽宮太后再垂簾

清朝秘史

104回 頤和園舊臣群告變 寧壽宮太后再垂簾

話說楊崇伊道:「你們要知道這一個人?這一個人呵。」

說到這裡,把大拇指一豎,隨道:「就是當今天子。」

眾人驚問:「怎麼要礙及他老人家呢?」

崇伊未及回答,外面忽又奔進一個人來,報稱:「大事危急,維新一黨一慫恿主子派兵圍困頤和園,主子不肯。

他們聲言要矯旨行一事,果然這麼行了,老佛爺可就危險了。」

崇伊道:「這還了得!可知我前因參奏文廷式,說他遇事生風,廣集同類,議論時政,交結太監文海的話,不是虛了。

一個道,這班維新逆一黨一,本來都是梟獍之徒,記得前年汪鳴鑾、長麟,不是都為信口妄言,跡近離間革職的麼?」

眾人都道:「咱們別盡議論了。

楊侍御,你快說挽天的法子罷。

楊崇伊道:「現在沒有別法,只有趕快趕到天津,去見榮中堂,跟他老人家商議,懇請皇太后重行訓政。

這件事辦到了,皇上都沒有權了,哪裡還能夠顧及新一黨一?」

眾人齊稱妙計。

楊崇伊道:「事不宜遲,要辦就辦。」

於是大眾各乘了驢車,直向天津出發。

此時京津鐵路還沒有建築,披星戴月,走了一晝夜才到。

楊祟伊等就到總督衙門請見。

榮祿接入,楊崇伊就把維新一黨一謀逆的事,痛哭流涕,泣訴了一番,然後稱說:「我等為社稷起見,只得來懇求中堂,求中堂轉奏皇太后,求她老人家再行垂簾,上顧宗廟,下救萬民。

皇上原是聖明,無奈被這一班沒天地的新一黨一,引一誘壞了。

現在事機急迫,女堯舜再要不出來,天下事怕就不堪收拾了呢!」榮祿道:「果然他們要兵圍頤和園麼,那不是造反是什麼?這班維新一黨一,紛更變革,眼睛裡沒有祖宗也還罷了,怎麼連皇太后都沒有了?皇帝也真不懂事,做了主子,恁這班草茅新進,胡行亂做,也不禁止禁止!也不想想,倘然沒有皇太后,你哪裡就有皇帝做,至多不過一個親王罷了。

現在這個樣子,人肯容你,天也不肯容!」楊崇伊道:「中堂說的是,就懇中堂快到頤和園去。

大禍一發,怕就來不及了呢。」

榮祿沉吟半晌,附著楊崇伊耳,說了幾句機密話,崇伊點子點頭。

於是榮祿親自執筆,寫了一個密折,付與崇伊,崇伊等坐了驢車,星夜趕向頤和園來。

行到時,天才過午。

崇伊等都在宮門外下車,由左門而入。

進了二道宮門,落了朝房,隨有幾個三等太監走入,崇伊起與為禮,隨道:「我們有機密大事,要面奏皇太后,還有天津榮中堂的密折。」

為首的太監,不等崇伊說完,即道:「甚麼機密事,這麼的要緊,老佛爺正在頤樂殿聽戲呢。」

崇伊道:「此事果然要緊,不論請哪一位,替一我去回一回。」

那太監待理不理的道:「老佛爺正樂呢,誰敢去麻煩!」崇伊知道他們要宮門費,隨向同來的幾位滿大臣商議,湊集了十多兩銀子,送與那太監。

那太監才有了笑臉,向楊祟伊道:「楊大人,咱們都是自己人,還計較什麼。

老佛爺委實在聽戲,你的事果然要緊,我去請李總管來。

有什麼話,跟李總管說了,就跟老佛爺說一般的。」

楊崇伊道:「這麼最好,費心的很。」

候了好一會子,才見四個小太監至,口稱「李總管至」。

楊祟伊等連忙起立相候,隨聞咳嗽一聲,一個滿面縐紋的老太監,穿著二品公服,紅頂花翎,翩然而出。

楊祟伊搶步請安,李總管忙著還安。

相見之下,倒很和氣。

問楊崇伊等來者何事?楊崇伊就把榮祿的密折,並自己來意,備細述了一遍。

李總管聽了,既不惱怒,也不驚惶,依然沒事人一般,安安詳詳的答道:「眾位就在這裡候旨罷,我去回老佛爺。」

崇伊拱手道:

「國家安危,全仗總管鼎力。」

李總管笑了一笑,接著榮祿的密折,入內去了。

一會子,李總管出傳聖旨:「老佛爺著楊崇伊藕香榭陛見。」

祟伊應了一聲「是」,遂跟隨李總管曲折入內。

到了藕香榭,皇太后已先在那裡了。

只見皇太后身穿黃緞長衣,滿繡著淡紅牡丹花,黃緞頭帔,滿飾著珠玉花朵,左邊繫著珠纓,頂上戴著一支白玉鑿成的鳳凰。

長衣之外,戴著一個明珠織就的披肩,形如魚網。

這明珠粒粒一精一圓,都是雀一卵一般大小,色澤無二。

臂上套著三四副珠玉釧兒,指上套著五六個美玉戒指。

右手指上,還罩著三寸長兩個金護指。

左手罩的,卻是玉護指。

連鞋子上都滿繫著珠纓,飾著各種寶玉。

慈容嚴肅,鳳目弈然。

崇伊跪下叩頭,行了朝見禮。

太后道:「瞧榮祿的奏,說維新一黨一造反的事,你是知道的,到底怎麼一回事,講來!」崇伊道:「微臣也是風聞,聽說這叛逆的事,都是康有為、康廣仁、王照、粱啟超、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九個人蠱惑皇上的。

宮裡有一間密室,他們九個人,每天同皇上在裡頭商議新政。

聽說康有為整日勸皇上吃教剪辮子。

皇上畏懼太后,不敢答應。

康有為就引一誘皇上干大逆的事。」

太后道:「他們引一誘,你主子竟甘心從逆麼?」

崇伊道:「聽說皇上還沒有答應。

他們現在已預備矯旨徑行了,說事情成了,皇上獨蒙其福。

事情不成,九人甘受其禍。」

太后道:「你這些話都確麼?」

崇伊道:「微臣何敢謊太后?微臣初時,原不敢奏聞太后,後來一想,要真被他們膽大妄為起來,關係著天下國家,關係著宗廟社稷,很是不小。

才到榮中堂那裡商量了,冒死來此奏聞。」

太后叫崇伊退去,又召見了幾個滿洲大臣。

所奏的話,大同小異。

太后信以為真,不禁勃然大怒,隨發密電召榮祿帶兵來京候旨。

一面傳旨禁衛軍,預備軍一火,即行出發。

此時楊祟伊等還沒有退出頤和園,即見太監出來傳旨:「老佛爺要幸禁城了。」

隨見禁衛兵紛紛站隊,霎時,鑾駕執事,都排列齊全。

禁衛兵先發,次鑾駕鹵簿,鹵簿完後,就是太后鳳輦。

輦系黃色,八名輿夫,畀之而行。

鳳駕的左右,有四名頭品大員,乘馬翼護。

駕後四五十名太監,都跨馬扈從。

往常由頤和園到禁城,等到了萬壽寺,太后總傳旨休息的。

此番因為回宮緊急,也沒有傳旨休息,星馳電逐,霎時已抵宮門。

守宮門太監,倉卒入報。

德宗聽報皇太后駕到,宛如晴空裡起了個霹靂,驚得全身都麻木起來。

太監文海闖入道:「老佛爺進來了,萬歲爺還不快去跪接呢!」德宗聽了,如夢初醒,慌忙奔出宮來。

太后已經滿面怒容的進來了,德宗連忙跪下。

太后道:「好孩子,你幹得好事!起來,跟我走!」德宗不敢不依,太后直入德宗辦公室,親自動手,把所有的奏折、朱批並擬就的上渝,都搜出了,略略過目,冷笑道:「這班沒天地的維新一黨一,背地裡作耗,打諒我隔的遠,都不知道呢。

可知我身一子雖在頤和園,我的心耳神意,時時都在這裡。

難道太宗世祖力征經營的天下,我就白放心憑你們就此擾壞了不成!」因喝命把德宗的貼身太監都傳來,「叫李蓮英派人看守,停會子我還要親自問呢。」

李總管跪應了一個「是」,自去派人看守德宗的貼身太監,一時回奏,遵旨辦妥。

太后起身,直入德宗寢宮來。

此時皇后也知道,率了珍瑾二妃並宮眷人等跪迎出來。

太后也不理,逕入寢宮,督同太監,滿屋裡搜檢德宗之物。

凡略帶洋式的東西,一併命收捲起來,拿到自己宮裡去了。

皇后獻上茶,太后也不吃。

帶領太監,起身回寧壽宮去。

皇帝、皇后一直跟送出來,太后向皇后道:「好孩子,我白賞識你了,你還是我的侄女兒呢。

人家養貓捕耗子,咱們的貓,只會咬雞。

他們作耗擾亂天下,你也不給我通個信兒?我也知道你無非要討皇帝的好,博一個好好先生的美名兒。

我今兒才知道你忠心!知道你孝順!現在我也沒工夫跟你計較,待我治了那沒天良的不孝順孩子,再來問你,去罷!」皇后只得退回來。

德宗一直跟進慈寧宮。

太后道:「你過來,我問你,哪一樁事情待錯了你,你竟要謀害我一性一命?就是平日管教你幾句,一來是為祖宗的天下,二來也為的是你。

不知怎麼,就恨的你竟要幹這叛逆的事!」德宗唬得跪下,連連碰頭,口稱「子臣不敢」。

太后道:「你說不敢,你為甚叫人帶兵圍頤和園呢?」

德宗道:「老佛爺明鑒,這些事子臣一些都沒有知道。」

太后道:「虧得你不知道,要是知道了,我還有命麼?」

隨命把萬歲爺的太監帶上來,一面叫看黃布袋伺候。

這黃布袋裡頭裝的是竹板,樣式大小不等,太后隨身帶著,專備笞責太監宮婢等。

當下取出竹板,德宗的太監十二名,也都帶上。

太后嚴辭訊問:「康有為等每天見萬歲爺,談論點子什麼?」

太監等都回不知道。

太后大怒,喝令行杖。

李總管立命他們橫臥地上,四個服侍一個,一個撳腳,一個按頭,兩個執了竹板,左右開弓,一起一落的打。

打到了五十,太后嫌他們打的輕,喝令把行刑的太監,撳下重責。

那幾個太監,就不敢再用情了,飛起板子,拚命的撲責。

頓時血肉橫飛,殿陛上差不多下了一陣血雨。

雖然打得這個樣子,卻連呻一吟的聲息都沒有,因為懼怕太后威嚴,死忍著痛不敢響。

打到三百板,才命停止。

李總管瞧時,那瘦弱的四個,早己受刑不住死去了,其餘也都重傷,不能夠起立。

李總管回奏太后,某某等四名,已都杖斃了。

太后道:「死了拖出去了完結,還回我做什麼?」

又命還那其餘八人,發交內務府嚴訊。

此時德宗還跪在地上,太后厲聲問道:「你知罪了不曾?」

德宗碰頭道:「子臣知罪,懇求聖母慈恩!」太后歎了一口氣道:「我初意只道這副重擔子交卸了,可以不用管了。

現在擾到這個樣子,要放手不能夠放手,可憐我活了這麼大年紀,要過幾年安逸日子都不能夠。」

說到傷心之處,不禁滴下淚來。

忽報直隸總督榮祿,在宮門外候旨。

太后隨喝德宗退去,命李蓮英:「選派十名妥當的太監,伺候萬歲爺,宮中不論何人,不奉我的命,不准與萬歲爺相見。」

李總管應了一聲「是」,自去派人軟看德宗去了。

太后隨即召見榮祿,密詢了好一回。

隨下詔稱皇帝有疾,不能視事,太后重行訓政。

一面命步軍統領拿捕康有為等,把德宗幽禁在南海之瀛台;一面命中外大臣保薦一精一通醫理之人。

一班新政人員,輕則罷斥,重則拿捕。

侍郎張蔭桓、徐致靖,御史楊深秀,京卿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均拿捕下獄。

御史宋伯魯革職,永不敘用。

尚書李端棻革職,發往新疆。

湖南巡撫陳寶箴,革職永不敘用。

叫榮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授裕祿總直隸總督。

命詹事府等衙門照常設立,毋庸裁併。

禁止士民上書言事,廢掉官報局,停止各省灸設學校,禁止報館,嚴拿主筆;各項考試,仍用四書文試貼經文策問,並停一經濟特科,禁止結會,廢掉農工商總局。

把德宗三個月霄旰憂勤辦成的新政,一舉手剷除得乾乾淨淨。

這些守舊臣員,見皇太后如此辦理,皆感恩趁願不盡。

暫且說不到後文,如今且說維新一黨一首領康有為。

這日,恰在外城朋友家談天,忽報宮中有變,城門都關閉了,步軍統領帶了許多兵丁,正在各處拿人呢。

有為大驚,忙派人出去打聽,也再想不到會是這件公案。

一會子,又一個朋友走來,見了有為,就道:「長素,你還不走麼?你的事犯了,令弟已被拿去,楊侍御林京卿等,都下了獄了。」

有為道:「怎麼有這麼的大變?」

那朋友道:「太后已經重行垂簾,新政悉數推翻,連皇上的一性一命,都不知怎麼樣呢!到這時候;山窮水盡,恁你足智多謀,也難遠天浴日,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當下,康有為就找了一個外國朋友,悄悄出京,逃向香港去了。

他的高足梁啟超,亦步亦趨,也向本一走完結。

梁啟超到了日本,辦了一種《清議報》,把皇太后罵到個狗血噴頭。

皇太后雖然惱怒,竟然奈何他不得。

康有為卻建立了一個保皇會,遨遊南洋群島,募集款項,號召一黨一徒,時常拍電到北京恫嚇皇太后。

忠肝義膽,居然是個帝室純臣,這都是後話。

當下步軍統領回奏,只拿了康逆之弟康廣仁。

康逆並康逆弟子梁逆,都已聞風遠揚。

刑部堂官奏請欽派大臣,會訊維新一黨一人。

太后道:「這還訊鞫什麼?提出去斬了完結。」

隨下諭旨,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六名,毋庸訊鞫,即行處斬。

張蔭桓發往新疆,嚴加管束。

徐致靜永遠監禁。

又下詔拿捕王照。

你道維新一黨一為甚不審就斬?原來刑部尚書趙舒翹,平日最惱新一黨一,拿捕了楊深秀等,太后召見,叫他嚴究其事。

趙舒翹對道:「這等無父無君的禽一獸,殺卻就是了,不必問供。」

太后點了點頭。

趙舒翹有一個門生,在部裡頭當著提牢廳,因與楊銳、劉光第同鄉,知道他們是冤枉的,懇求趙舒翹按律審訊,舒翅唯唯應允。

這日京中盛傳維新一黨一要處決了,此人一大驚,慌忙走謁舒翹,力陳楊銳、劉光第,與門生同鄉至好,此案實系冤枉,總要求老師奏請分別審訊。

連連作揖,聲淚俱下。

趙舒翹悍然道:「你所說的是友誼,我所執的是國法。

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

你趕快出去,旨意就要下了。」

那人聽了,只得慟哭而去。

未幾旨下,六個新一黨一,從監中提出,押赴菜市口行刑,卻都從容不迫,各賦絕命詩而死。

後人稱之為「戊戌政變六君子」。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清朝秘史》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楊崇伊道:「你們要知道這一個人?這一個人呵《清朝秘史》104回 頤和園舊臣群告變 寧壽宮太后再垂簾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