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名國釋玄照王景融凌波女陶峴齊浣沙州黑河《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二十 龍三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四百二十 龍三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二十 龍三

俱名國 釋玄照 王景融 凌波女 陶峴 齊浣 沙州黑河 興慶池龍 井龍 旃然 龍門

俱名國

僧祗律雲,佛住捨衛城南方。

有邑名大林,時有商人驅八牛到北方俱名國。

有一商人在澤中牧牛。

時有離車捕龍食之,捕得一龍,離車穿鼻牽行。

商人問離車:「今汝牽此龍何用?」

云:「我將殺而為啖。」

商人欲以一牛易之,捕者邀至八牛,方許。

商人即放龍令去。

既而復慮離車追逐,復捕取放別池中。

龍忽變為人,語謂商人曰:「君施我命,今欲報恩,可共入宮,當報大德。」

商人答言:「龍性率暴,嗔恚無常,或能殺我。」

答云:「不爾。

前人系我,我力能殺彼人。

但以我受菩薩法,都無殺心。

何況君今施我壽命,顧當加害。

若不去者,少住此中。

我先往掃除。」

商人後入宮內,見龍門邊,二龍繫在一處。

因問汝為何被系。

答言:「此龍女半月中,三日受齋法。

我兄弟守護此龍女,不為堅固,為離車所捕。

以是被系。」

龍女俄出,呼商人入宮坐寶床 上。

龍女言:「龍中有食,能盡壽而消者,有二十年消者。

有七年消者,有閻浮提人食者。

未知君欲何食。」

答言:「須欲閻浮提食。」

即時種種飲食俱備。

商人問龍女:「此龍何故被系?」

龍女言:「此有過,我欲殺之。」

商人言:「汝莫殺。」

「乃言不爾,要當殺之。」

商人言:「汝放彼者,我當食耳。」

復言曰:「不得直放之,當罰六月,擯置人間。」

商人見龍宮中,寶物莊嚴飾宮殿,即問:「汝有如是莊嚴,因受菩薩何為?」

答言:「我龍法有五事苦。

何等為五?謂生時、眠時、一婬一時、嗔時、死時。

一日之中,三過皮肉落地,熱沙簇身。」

商言:「汝欲何求耶?」

答言:「人道中生,為畜生苦不知法,故欲就如來出家。」

龍女即與八餅金,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屬終身用之不盡。

復言汝合眼。

即以神變持著本國,以八餅金與父母。

曰:「此是龍金。」

說己更生盡壽用之不可盡。

時思念仁慈不得不行,暫救龍女,恩報彌重;況持大齋,受福寧小?(出《法苑珠林》)

和尚祗律說,佛住在捨衛城的南方。

有一個叫「大林」的都城,當時有一個商人趕著八頭牛到北方的俱名國去。

有一個商人在水窪地裡牧牛。

那時有一個叫離車的人撲龍殺肉吃。

離車捕到一條龍,就穿著龍鼻子牽著走。

商人問離車;「現在你牽著這條龍有什麼用?」

離車說:「我要殺了吃。」

商人想用一頭牛一交一 換那條龍。

離車要商人一交一 出八頭牛才肯一交一 換。

商人就把龍放了,讓它離去。

然後又想到離車會來追趕,就把龍又捕來放到另外的池子之中。

龍忽然變成了人,對商人說:「你救了我一命,現在想要報恩。

你可以和我一起入宮,報達你的大恩大德。」

商人回答說:「龍的脾氣又直爽又暴躁,喜怒無常,也許能殺害我。」

龍回答說:「不會的。

前邊那個人拴我,我的力氣完全可以殺死那個人,但是我受菩薩規範,完全沒有殺心,何況你現在救了我的性命,怎麼能加害?如果你不去,請在這裡少住,我先去掃除。」

商人後到龍宮,見龍門旁邊,兩條龍被綁在一處,於是就問:「你們為什麼被綁呢?」

兩條龍回答說:「這裡的龍女半月之中,有三天受齋法,我們兄弟兩個守護此龍女,守護得不夠牢固,被離車捉了去,因此我們被綁了起來。」

不一會兒龍女出來了,迎商人入宮坐到寶床 上。

龍女說:「龍中有一種能使壽命達到極點而消化的食物。

有二十年消化的,有七年消化的,有閻浮提人吃的。

不知你想要什麼樣的食物?」

商人說他要閻浮提人吃的食物。

當時種種飲食全都具備。

商人問龍女:「這兩條龍為什麼被綁?」

龍女說:「這兩條龍有過錯。

我想殺他們。」

商人說:「你不要殺他們。」

龍女說不行,應該殺。

商人說:「你放了他們,我才能吃飯。」

又說道:「不能直接放,應當罰六個月,扔到人間去。」

商人見龍宮中,宮殿很莊嚴,用寶物裝飾著,就問:「你有如此莊嚴的龍宮,為什麼還要接受菩薩的約束呢?」

回答說:「我們龍的規矩中,有五種情況最苦。

哪五種情況呢?是出生的時候、睡眠的時候、一婬一雨的時候、嗔怒的時候、死亡的時候。

一天當中,要三次通過皮肉落地,熱沙簇身。」

商人說:「你想要追求什麼呢?」

龍女回答說:「我想到人道中生存,因為畜生苦於不知道法度,所以我想跟著如來出家。」

龍女當時給了商人八餅金,說這些金子足夠你父母眷屬終身用之不盡的了。

還讓他閉上眼睛,用神變之法把他送回本國。

商人把八餅金一交一 給父母,說:「這是龍金。」

說自己再活一輩子也用不完。

他當時想到不能不做善事,暫時救了龍女,報恩還如此之重,何況久持大齋,受福難道會小嗎?

釋玄照

釋玄照修道於嵩山白鵲谷,操行一精一愨,冠於緇流。

常願講《法華經》千遍,以利於人。

既講於山中,雖冱寒酷熱,山林險邃,而來者恆滿講席焉。

時有三叟,眉須皓白,容狀瑰異,虔心諦聽。

如此累日。

玄照異之。

忽一旦,晨謁玄照曰:「弟子龍也,各有所任,亦頗勞苦,已歷數千百年矣。

得聞法力,無以為報,或長老指使,願效微力。」

玄照曰:「今愆一陽一經時,國內荒饉,可致甘澤,以救生靈。

即貧道所願也。」

三叟曰:「召雲致雨,固是細事。

但雨禁絕重,不奉命擅行,誅責非細,身首為憂也。

試說一計,庶幾可矣。

長老能行之乎?」

玄照曰:「願聞其說。」

三叟曰:「少室山孫思邈處士道高德重,必能脫弟子之禍,則雨可立致矣。」

玄照曰:「貧道知孫處士之在山也,而不知其所行,又何若此邪?」

三叟曰:「孫公之仁,不可診度,著千金翼方,惠利濟於萬代,名已籍於帝宮,誠為貴真也。

如一言救庇,當保無恙。

但長老先與之約,如其許諾,即便奉依。」

即以拯護之方,授於玄照。

玄照詣思邈所居,懇誠祗謁,情禮甚謹。

坐定久之,乃曰:「處士以賢哲之度,濟拔為心,今者亢一陽一,寸苗不植,嗷嗷百姓,焦枯若此,仁哲之用,固在於今。

幸一開恩,以救危歉。」

思邈曰:「僕之無堪,遁棄山野,以何功力,濟於人也?苟有可施,固無所吝。」

玄照曰:「貧道昨遇三龍,令其致雨。

皆雲,不奉上帝之命,擅行雨者,誅罪非輕。

唯處士德尊功大,救之則免。

特布腹心,仰希裁度。」

思遜曰:「但可施設,僕無所惜。」

玄照曰:「既雨之後,三龍避罪,投處士後沼中以隱。

當有異人捕之,處士喻而遣之,必得釋罪矣。」

思邈許之。

玄照歸,見三叟於道左,玄照以思邈之旨示之。

三叟約一日一夜 ,千里雨足,於是如期泛灑,澤甚廣被。

翌日,玄照來謁思邈。

對語之際,有一人骨狀殊異,逕往後沼之畔,瘖啞叱吒。

斯須,水結為冰。

俄有三獺,二蒼一白,自池而出。

此人以赤索系之,將欲挈去。

思邈召而謂曰:「三物之罪,死無以贖。

然昨者擅命,是鄙夫之意也,幸望脫之。

兼以此誠上達,恕其重責也。」

此人受教,登時便解而釋之,攜索而去。

有頃,三叟致謝思邈,願有所酬。

孫曰:「吾山谷之中,無所用者,不須為報。」

回詣玄照,願陳力致效。

玄照曰:「山中一食一衲,此外無闕,不須酬也。」

三叟再為請。

玄照因言,前山當路,不便往來,卻之可否?三叟曰:「固是小事耳。

但勿以風雷為責,即可為之。」

是夕,雷霆震擊。

及曉開霽,寺前豁然,數里如掌。

三叟復來,告謝而去。

思邈至道,不求其報,尤為奇特矣。

(出《神仙感遇傳》)

玄照和尚在嵩山白鵲谷修道,操行一精一到謹慎,在出家人中推為首位。

他常常願意講授一千遍《法華經》,以利於他人。

在山中開講之後,雖然寒暑無常,山路險惡,但是來聽講的總是坐無虛席。

當時有三個老頭,眉毛一胡一 須全白,相貌與眾不同,在那虔誠地聽講。

如此聽了多日,玄照感到奇怪。

忽然有一天,三個老頭一大早就來拜謁玄照。

他們說:「我們三個弟子,是龍,各有自己的職務,也很勞苦,已經好幾千年了。

能聽到您的法力,沒有什麼報答的,也許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去做,我們願意效微薄之力。」

玄照說:「現在一陰一陽一失調,乾旱少雨,國內鬧饑荒,你們可以下些雨來拯救天下百姓。

這就是貧道的願望。」

三個老頭說:「聚雲下雨,本來是一樁小事。

只是關於下雨的禁令絕對嚴重,不奉上天之命擅自行雨,殺頭之罪不是小事,有掉腦袋的危險呢!我們試說一個辦法,差不多可以成功,不知長老能不能去做?」

玄照說:「那就說給我聽聽吧!」三個老頭說:「少室山的孫思邈處士道高德重,一定能使弟子的災禍解脫。

那就可以馬上下雨了。」

玄照說:「貧道知道孫處士在山中,但是不知道他的道行,又怎麼能如此呢?」

三個老頭說:「孫公的仁義,不可估量。

仁義之心附著於濟世的藥方,造福於萬代。

他的名望已經在天宮裡登記入冊,實在是個世外高人。

如果他能說話相救,保證沒有問題。

只要長老先與他約好,如果他答應了,立即就依你的話去做。」

於是他們就把救護的辦法告訴了玄照。

玄照到孫思邈的住處去,誠懇地拜謁,人情禮數特別謹慎,坐定許久才說:「孫處士以賢德明哲的氣度,把濟助於蒼生為己任,現在極旱,寸苗不長,百姓叫苦不迭,焦渴乾枯如此,施用仁哲的時候到了。

希望你開恩,救一救天下百姓。」

孫思邈說:「我沒能耐才遁入山野,憑什麼功力有助於人呢?如果有什麼可以施與百姓,保證不能吝惜。」

玄照說:「貧道昨天遇到三條龍,讓他們下點雨,他們都說,不奉上帝的命令擅自行雨,殺頭之罪不輕,只有孫處士德高功大,能把他們救下來。

我特意來表示心願,請處士斟酌。」

孫思邈說:「只要可以辦到,我沒什麼顧惜的。」

玄照說:「下雨之後,三條龍逃避罪責,投到處士居所後邊的池子裡隱蔽。

當有異人來捕捉他們的時候,處士向來人說明白,把他打發走,三條龍就會免罪。」

孫思邈答應下來。

玄照回山,在路上遇到三個老頭,玄照就把孫思邈的意思告訴了他們。

他們約好一天一夜 ,如期下雨,淋淋灑灑,滋潤千里。

第二天玄照來謁見孫思邈,說話之間,有一個樣子奇特的人,直接來到後邊的池畔,嘟嘟囔囔地念起咒語,一會兒,池水結為冰,立刻有二蒼一白三隻水獺從池中出來。

那人就用赤色繩索把三隻水獺捆一綁起來,要帶走。

孫思邈上前打招呼說:「這三個東西的罪,就是處死也是應該的。

但是他們昨天擅自下雨,是我讓他們幹的,希望饒過他們,並請代我向上帝請求,不要責罰他們了。」

那人聽了這些話,立刻便解開繩索把他們放了,自己提著繩索離去。

過了一會兒,三個老頭向孫思邈致謝,想要酬謝他。

孫思邈說:「我住在山谷之中,用不著什麼東西,不需要報答。」

三個老頭回身又拜見玄照,要為他效力。

玄照說:「住在山中,一個是吃,一個是穿,此外什麼也不需要,不用什麼報酬。」

三個老頭再三要求,玄照便說:「前山擋路,來往很不方便,你們可以把它搬走嗎?」

三個老頭說:「這是一件小事,只要別怪怨風雷太大就行,馬上就可以辦。

這天晚上,雷霆大作,狂風四起,到了早晨才風停雨住。

寺前的土山沒了,豁然開朗,平坦如掌。

三個老頭又來,叩謝而去。

孫思邈的道行最高,不圖他們報答,尤其令人敬佩。

王景融

唐前侍御史王景融,瀛州平舒人也。

遷父靈柩就洛州,於埏道掘著龍窟,大如甕口。

景融俯而觀之,有氣如煙直上,沖其目,遂失明。

旬日而卒。

(出《朝野僉載》)

唐朝前侍御史王景融,是瀛州平舒人。

他遷移父親的靈柩到洛州,在墓道裡挖到一個龍窟,龍窟像甕口那麼粗。

王景融俯身往下觀看,有一股煙氣從洞裡衝上來,沖了他的眼睛,他就失明了。

十天後他死了。

凌波女

玄宗在東都,晝寢於殿,夢一女子容色濃艷,梳一交一 心髻,大帔廣裳,拜於床 下。

上曰:「汝是何人?」

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龍女,衛宮護駕,妾實有功。

今陛下洞曉鈞天之音,乞賜一曲,以光族類。」

上於夢中為鼓一胡一 琴,拾新舊之一聲 為《凌波曲》。

龍女再拜而去。

及覺,盡記之。

因命禁樂。

自(「自」字原闕,據明抄本補)與琵琶,一習一 而翻之。

遂宴從官於凌波宮,臨池奏新曲。

池中波濤湧起復定,有神女出於波心,乃昨夜之女子也。

良久方沒。

因遣置廟於池上,每歲祀之。

(出《逸史》)

唐玄宗在東都洛一陽一,白天在殿中睡覺,夢見一個女子跪拜於床 下。

那女子容色濃艷,頭梳一交一 心髻,身披大帔廣裳。

玄宗問她:「你是何人?」

她說:「我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龍女,保衛皇宮,保護聖駕,我實在是有功的。

現在陛下洞曉天上的音樂,請陛下賜給我一曲,以光耀我的族類。」

皇上在夢中為她拉起一胡一 琴,拾取新舊之一聲 為她奏了一曲《凌波曲》。

龍女向玄宗拜了兩拜而去。

等到醒來,都還記著呢。

於是就命令宮中當日禁樂。

皇上親執琵琶反覆演練推敲,以符合原曲。

於是就在凌波宮宴請百官,臨池演奏新曲。

池中的波濤湧起而又平定,有一位神女出現在水面上,正是前些天夢中見到的那女子。

那女子在水面上聽了很久才沉下去。

於是皇上令人在凌波池上建了廟,每年都祭祀她。

陶 峴

陶峴者,彭澤令孫也。

開元中,家於昆山。

富有田業。

擇家人不欺能守事者,悉付之家事。

身則泛游於江湖,遍行天下。

往往數載不歸。

見其子孫成一人 ,皆不辯其名字也。

峴之文學,可以經濟。

自謂疏脫,不謀仕宦。

有知生(明抄本「知生」作「生知」)者通於八音,命陶人為甓,潛記歲時,取其聲,不失其驗。

嘗撰《集樂》錄八音,以定音之得失。

自製三舟,備極空巧。

一舟自載,一舟置賓,一舟貯飲饌。

客有前進士孟彥深、進士孟雲卿、布衣焦遂,各置僕妾共載。

而峴有夕樂一部,常奏清商曲。

逢其山泉,則窮其境物,乘興春行。

峴且名聞朝廷,又值天下無事,經過郡邑,無不招延。

峴拒之曰:「某麋鹿閒人,非王公上客。」

亦有未招而詣者。

系水仙(《甘澤謠》「系水仙」作「系方伯」)之為人,一江一 山之可駐耳。

吳越之土,號為水仙。

曾有親戚為南海守,因訪韶石而往省焉。

郡守喜其遠來,贈錢百萬。

及遇古劍,長二尺許,又玉環,逕四寸,及海船崑崙一奴一名摩訶,善游水而勇捷,遂悉以錢而貫之。

曰:「吾家至寶也。」

乃回棹,下白芷,入湘(「湘」原作「柏」,據陳校本改)一江一 。

每遇水色可愛,則遺劍環於水,命摩訶取之,以為戲樂。

如是數歲。

因渡巢湖,亦投劍環,而令取之。

摩訶才入,獲劍環而便出曰:「為毒蛇所嚙。」

遽刃去一指,乃能得免。

焦遂曰:「摩訶所傷,得非一陰一靈怒乎?蓋水府不欲人窺也。」

峴曰:「敬奉喻。

然某常慕謝康樂之為人。

雲終當樂死山水,但徇所好,莫知其他。

且棲遲逆旅之中,載於大塊之上,居布素之賤,擅貴游之歡,浪跡怡情僅三十載,固亦分也。

不得升玉墀見天子,施功惠養,逞志平生,亦其分也。」

乃命移舟曰:「要須一到襄一陽一山,便歸吳郡也。」

行次西塞山,維舟吉祥佛捨。

見一江一 水黑而不流,曰:「此必有怪物。」

乃投劍環,命摩訶下取,見汩沒波際,久而方出,氣力危絕,殆不任持。

曰:「劍環不可取也。

有龍高二丈許,而劍環置前,某引手將取,龍輒怒目。」

峴曰:「汝與劍環,吾之三寶。

今者二物既亡,爾將安用?必須為吾力爭之也。」

摩訶不得已,被發大呼,目眥流血,窮泉一入,不復還也。

久之,見摩訶支體磔裂,污於水上。

如有示於峴也。

峴流涕水濱,乃命回棹。

因賦詩自敘,不復議游江湖矣。

詩曰:「匡廬舊業自有主,吳越新居安此生。

白髮數莖歸未得,青山一望計還程。

鶴翻楓葉夕一陽一動,鷺立蘆花秋水明。

從此捨舟何所詣,酒(「酒」原作「日」,據陳校本改)旗歌扇正相迎。」

(出《甘澤謠》)

陶峴,是彭澤令陶淵明的孫子。

開元年間他家住昆山。

家裡有豐厚的田產。

他選擇一個誠實可靠能守事業的家人,把家事全一交一 付給這人,自己則泛游於一江一 河湖海,遍行天下。

往往幾年不回家,見到他的子孫長成大人,他全分辨不清他們的名字。

陶峴的文學,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

但他自命「疏脫」,不謀仕宦。

有一個瞭解他的人精通音樂,讓制陶工人做磚,他偷偷地記住這些磚的製成年月日時,取它們的聲音為樂曲,很有效果。

陶峴曾經撰寫《集樂》,記錄八音,以審定音樂的得失成敗。

他制了三條船。

做得極其一精一巧。

一隻船由他自己乘坐,一隻船讓賓客乘坐,另一隻用來裝載飲食用品。

賓客中有前進士孟彥深、進士孟雲卿、布衣百姓焦遂。

每人都帶僕妾一塊乘載。

陶峴的船上,有一部夕樂,常常演奏《清商曲》。

遇到山泉,就盡其所興,一遊到底,歷覽全部景物。

陶峴在朝廷裡也有名,又時逢天下太平無事,一路過郡邑,沒有不歡迎宴請他的,陶峴總是拒絕說:「我是一個行蹤不定的閒人,不是王公的上客。」

也有不打招呼就到他這來的。

他的為人就像水仙那樣高潔,像一江一 山一樣能容人。

吳越一帶,稱他為「水仙」。

他有個親戚是南海郡守,因為他去游訪韶石就順便去看望這位太守,太守因為他從遠道而來,特別高興,贈給他一百萬錢。

等到遇上一把二尺來長的古劍,一個徑長四寸左右的玉環,以及一個善於游水,勇猛迅捷,名叫摩訶的一條海船上的崑崙一奴一隸,他就全用錢把一人二物買了下來,說:「這是我家的至寶。」

於是就回舟返鄉,下白芷,入湘一江一 。

每次遇到水色可愛的地方,他就把古劍和玉環扔下水去,讓摩訶下水撈上來,以此為遊戲取樂。

如此過了幾年。

有一次渡巢湖,也把古劍和玉環扔到水底,也讓摩訶下去撈取。

摩訶剛下水,找到古劍和玉環便出水說,被毒蛇咬了,就把那個被咬的手指剁掉了。

這樣才能不被毒死。

焦遂說:「摩訶受傷,也許是一陰一靈發怒吧?大概水府不想讓人看見。」

陶峴說:「謝謝你提醒。

不過我平常仰慕謝靈運的為人。

他說終當樂死於山水,只知順從自己的所好,不知道別的。

況且停留居住在逆旅之中,立身於大地之上,處於一般百姓的地位,擁有遊覽名山大川的歡樂,浪跡天涯縱一情 玩樂將近三十年,這也本來是一種職分。

不能上玉階見天子,不能受到皇帝的施功惠養,不能逞志平生,也是職分。」

於是他就下令開船,說一到了襄一陽一山,就回吳郡去。

走到西塞山,把船停在古祥佛捨,見一江一 水烏黑而且不流動,便說:「這裡邊一定有怪物!」於是他就把古劍和玉環扔下去,讓摩訶下去取。

摩訶下水老半天才出來,氣力微弱,幾乎不能支持,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古劍和玉環不能取了,有一條兩丈來長的龍在那裡,我一伸手去取劍和環,它就怒目看我。」

陶峴說:「你和古劍、玉環,是我的三樣寶物。

現在那兩樣沒有了,你將有什麼用呢?你必須力爭為我把兩樣寶物取上來!」摩訶不得已,披散著頭髮大喊一聲,眼角都流出血來,拚命住水裡一跳,不再上來。

過了好長一陣兒,見摩訶的肢體像祭祀的牛羊那樣被扯裂了,污浮在水上,好像特意給陶峴看的,陶峴站在那裡流淚。

於是令開船回鄉。

於是賦詩自敘其事,不再提遍游江湖的事了。

詩是這樣的:「匡廬舊業自有主,吳越新居安此生。

白髮數莖歸未得,青山一望計還程。

鶴翻楓葉夕一陽一動,鷺立蘆花秋水明。

從此捨舟何所詣,酒旗歌扇正相迎。」

齊 浣

唐開元中,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刺」原作「敕」,據明抄本改,)使齊浣以徐城險急,奏開十八里河,達於青水,平長淮之險。

其河隨州縣分掘。

亳州真源縣丞崔延禕糾其縣徒,開數千步,中得龍堂。

初開謂是古墓,然狀如新築淨潔。

周視,北壁下有五色蟄龍長丈餘,頭邊鯉魚五六枚,各長尺餘。

又有靈龜兩頭,長一尺二寸,眸長(「眸長」原「作毛」,據明抄本改)九分(「分」原作「寸」。

據本書卷四六七「齊浣」條改),如常龜。

禕以白開河御史鄔元昌,狀上齊浣。

浣命移龍入淮,取龜入汴。

禕移龍及魚二百餘里,至淮岸,白魚數百萬跳躍赴龍,水為之沸。

龍入淮噴水,雲霧杳冥,遂不復見。

初將移之也,御史員(「員」原作「貢」。

據本書卷四六七「齊浣」條改)錫拔其一須。

元昌差網送龜至宋,遇水泊,大龜屢引頸向水。

網戶憐之,暫放水中。

水闊數尺,深不過五寸,遂失大龜所在。

涸水求之,亦不獲。

空致龜焉。

(出《廣異記》)

唐開元年間,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浣,因為徐城水情險急,奏請朝庭同意掘開十八里河,將河水引入青水,平定長淮一帶的水險。

那河隨著州縣分工開掘。

亳州真源縣縣令崔延禕集合縣府人等,掘開幾千步,挖到一個龍堂。

剛挖開的時候說是古墓,但是樣子很像新建的,裡面很潔淨。

往四處一看,此壁下有一條五色的龍蟄伏在那裡,一丈多長,頭邊有五六條鯉魚,魚各一尺多長。

還有兩隻靈龜,各長一尺二寸,眼長九分,像平常的龜。

崔延禕把這事向開河御史鄔元昌報告了,鄔元昌又報告給齊浣。

齊浣命他們把龍移入淮水,把龜放入汴水。

崔延禕把龍和魚運出二百多里,到了淮水岸邊,河裡的幾百萬條白龜跳躍著向龍奔來,水都沸騰了。

龍進入淮水之後往上噴水,雲霧朦朧昏暗,就看不見它了。

起初要轉運這條龍的時候,御史員錫拔了它一根鬚子。

鄔元昌派人用網把龜送到宋地,路上遇到水泊,大龜屢次伸著脖子向著水,那人可憐它,就把它暫時放到水裡。

水面只幾尺寬,深不過五寸,但是大龜不知怎麼就不見了。

把水淘干了找它,也沒有找到,白送了一趟龜。

沙州黑河

北庭西北沙州有黑河。

深可駕舟,其水往往氾濫,蕩室廬,瀦原野。

由是西北之禾稼盡去,地荒而不可治,居人亦遠徙,用逃墊溺之患。

其吏於北庭沙洲者,皆先備牲酎,望祀於河滸,然後敢視政。

否即一婬一雨連月,或大水激射,圮城邑,則裡中民盡魚其族也。

唐開元中,南一陽一張嵩奉詔都護於北庭,挈符印至境上,且召郊迎吏訊其事。

或曰:「黑河中有巨龍,嗜羔特犬彘,故往往漂浪騰水,以凱郡人望祀河滸。

我知之久矣。」

即命致牢醴,布筵席,密召左右,執弓矢以俟於側。

嵩率僚吏,班於河上,峨冠斂板,罄折肅躬。

俄頃,有龍長百尺自波中躍而出。

俄然升岸,目有火光射人。

離人約有數十步,嵩即命彀矢引滿以伺焉。

既而果及於幾筵,身漸短而長數尺。

方將食,未及,而嵩發矢。

一時眾矢共發,而龍勢不能施而摧。

龍既死,裡中俱來觀之,嘩然若市。

嵩喜已除民害,遂以獻上。

上壯其果斷,詔斷其舌,函以賜嵩。

且(陳校本「且」下有「降優詔勞之。

賜號龍舌張氏」十一字)子孫承襲在沙州為刺史,至今號為龍舌張氏(陳校本「號為」作「不絕」,無「龍舌張氏」四字)。

北庭西北的沙州,有一條河叫黑河。

這河深可以擺船,河水常氾濫,沖毀房舍,淹沒原野。

因此西北的莊稼全都沒了,田地荒廢,不能耕種。

當地的居民也都遠走他鄉,以逃避被淹的禍患。

那些在北庭沙州做官的,都要先準備供品,到河邊認真祭祀禱告一番,然後才能審理政事。

不然就會一婬一雨連連,一下就是幾個月,或者大水猛漲,沖淹城邑,那麼廣大百姓就要餵魚了。

唐開元年中,南一陽一張嵩奉詔到北庭做都護。

他拿著符印來到北庭境內,並且召集到郊外迎接他的官吏們詢問此事。

有的說:「黑河裡有一條大龍,專愛吃羊、牛、狗、豬什麼的,所以它往往興風作浪漂在水上,眼睜睜地看著人們是怎樣在河邊祭祀。

我知道已經很久了。」

張嵩於是就命令準備祭祀用的牛羊豬狗及甘甜的飲料,在河邊佈置宴席,秘密召集左右人等,手執弓箭埋伏在兩側。

張嵩率領著僚屬們排列在河岸上,恭恭敬敬,嚴肅認真地等著。

不多時,有一條一百尺左右的龍從水中躍出水面,又迅速地來到河岸上。

它的目光像火,射向岸上的人們。

離人還有大約幾十步遠的時候,張嵩就命令弓箭手們把弓拉滿等候在那裡。

然後,那龍果然來到宴席前,它的身體漸漸變短,身長只有幾尺。

它正要吃還未來得及吃的時候,張嵩命令開弓放箭。

一時間萬箭齊發,而龍無法抵禦,中箭而死。

龍死後,裡中人都來觀看,嘩然若市。

張嵩為自己為民除害而高興,就把死龍獻給了皇上。

皇上表揚他做事果斷,讓人把龍的舌頭割下來,裝進小匣子裡,賜給他。

而且,他的子孫世襲為沙州的刺史,至今被稱為「龍舌張氏」。

興慶池龍

唐玄宗嘗潛龍於興慶宮。

及即位,其興慶池嘗有一小龍出遊宮外御溝水中。

奇狀蜿蜒,負騰逸之狀。

宮嬪內豎,靡不具瞻。

後玄宗幸蜀,鑾輿將發,前一夕,其龍自池中御素雲,躍然亙空,望西南而去。

環列之士,率共觀之。

及上行至嘉陵一江一 ,乘舟將渡,見小龍翼舟而進。

侍臣鹹睹之。

上泫然泣下,顧謂左右曰:「此吾興慶池中龍也。」

命以酒沃酹,上親自祝之,龍乃自水中振鬣而去。

(《出宣室志》)

唐玄宗曾經在興慶宮的池中放養了一條龍。

等到他即位,興慶宮池中有一條小龍游到宮外的御溝水中,騰躍奔馳。

蜿蜒多姿,宮中的男男女女,沒有不出來看的。

後來唐玄宗幸游西蜀,出發前夕,那條龍從池中駕著白雲,躍然升空,橫亙千里,朝西南方向飛去。

周圍的文臣武士,大都看到了。

等到皇上走到嘉陵一江一 ,登上船將要過一江一 的時候,看見那條小龍緊靠在船的一側前進,侍臣們全都看到了。

皇上感動得落下熱淚,看著左右的侍臣們說:「這是我興慶池裡的那條龍啊!」他命人把酒澆灑到一江一 中,自己親自禱告,龍才從水中奮鱗振鬣而去。

井 龍

開元末,西國獻獅子,至安西道中,繫於驛樹。

近井,獅子吼,若不自安。

俄頃,風雷大至,有龍出井而去。

(出《國史補》)

開元年末,西域有一個國家向朝廷進獻一頭獅子,走在安西的道上,有一天把獅子拴到驛站的一棵樹上。

這棵樹離井很近。

獅子發出吼聲,好像恐懼不安。

不一會兒,風雷大作,一條龍從井裡鑽出來向空中飛去。

旃 然

玄宗將封泰山。

進次滎一陽一旃然河,上見黑龍,命弓矢。

親射之。

矢發龍滅。

自爾旃然伏流,於今百餘年矣。

按旃然即濟水也。

濟水溢而為滎,遂名旃然。

《左傳》云「楚師濟於旃然」是也。

(出《開天傳信記》)

唐玄宗將要上泰山去祭天,走到滎一陽一旃然河的時候,皇上看到河裡有一條黑龍,就讓人拿來弓和箭,親自射它。

箭剛發出那龍就消失了。

從此,旃然河水安穩地流淌,到現在一百多年了。

旃然河就是濟水。

濟水溢出來形成滎水,於是就叫旃然河。

《左傳》上說的「楚師濟於旃然」裡的「旃然」就是這條河。

龍 門

舊說:「春水時至,魚發龍門。

則有化者。」

至今汾晉山中,龍有遺骨遺角甚眾。

采以為藥。

有五色者。

(出《國史補》)

舊時說:「春水按時到來,眾魚爭躍龍門。

就有變做龍的。」

直到今天汾晉一帶的山中,還有很多龍的遺骨遺角。

可以採回來製藥。

龍骨、龍角有五色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俱名國釋玄照王景融凌波女陶峴齊浣沙州黑河《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二十 龍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