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英明皇帝回宮之後,便在宮中大排筵宴,慶賀凱旋《皇清秘史》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

皇清秘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皇清秘史

皇清秘史 - 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

皇清秘史

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

卻說英明皇帝回宮之後,便在宮中大排筵宴,慶賀凱旋。

隨征各貝勒大臣,個個加級封賞。

到了第二天,皇帝坐朝,便有扈爾漢出班奏道:「現有明朝西路兵馬,已由寬甸進董鄂路,居民逃匿深山茂林中。

那總兵劉挺縱兵焚掠村莊,殺死百姓很多。

當有牛錄額真托保、額爾納、額黑乙三人,率駐防兵五百名迎敵,被劉挺軍隊重重圍住。

額爾納額黑乙被亂兵殺死,損了我兵士三百人。

托保帶了殘餘軍馬,逃來盛京求救,請皇上下令快發大兵前去迎敵。」

皇帝忙下令大貝勒三貝勒四貝勒統率原有人馬,先住董鄂路迎戰,又令扈爾漢帶領三軍,在深山茂林中策應。

留四千一精一銳,保守盛京,預備抵敵李如柏賀世賢的兵馬。

此番出兵,大貝勒當大元帥,三貝勒當副元帥,四貝勒當先鋒元帥。

四貝勒領著二千人馬。

拔寨先起,看看走到富察地方,探馬報說,前面明兵,沿佟家江來,相距只有六十里。

四貝勒便吩咐在山谷中,紮下營盤。

一面在後營挑選二百名明朝投降的浙江兵士,傳進帳來,給他酒肉,又用好言安慰一番,教他們依舊穿起明朝的軍裝,打著明朝旗號,到佟家江劉挺營裡,謊報杜軍已得了盛京城池,特打發來迎接將軍進城。

倘能騙得劉挺到來便是你們的功勞。

立刻放你們回家鄉去。

那班兵士,思家念切。

聽得放他回家,便個個感激,當下打扮停當。

打著杜將軍旗幟,向佟家江一路迎上去。

這裡扈爾漢也帶著他的馬隊趕到,和四貝勒合兵一處。

卻說那劉挺從演場出發,由寬甸東向,沿佟家江一帶過來,沿山路途崎嶇,叢莽深谷密,心中又怕杜松先得了盛京,奪了自己的大功。

因此催促兵士,晝夜趕程。

兵士們走得疲倦萬分,到了董鄂路,便藉著民房,休息一宵,第三天又拔隊向富察地方前進。

劉挺原與朝鮮兵約會在此,看看朝鮮兵尚未到。

只好暫行沿江扎定,等他兵到,合力進攻。

一日黃昏時候,江面渡過一小隊人馬來,夕一陽一照著那旗上,顯出一個杜字來。

劉挺打聽明白,是自家兵士,便傳他進帳,問起杜將軍時,原來早於三日前,奪取盛京,專候劉將軍過江去商量收拾北路部落。

這班兵士,說得活靈活現,不由劉挺不信,頓時心中一喜一恨,喜的是建州夷已滅,中國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恨的是朝鮮軍隊,延誤時日,這攻破盛京的一番大功,眼巴巴被杜將軍奪去,自己枉做了個先鋒元帥。

當下傳令兵干,準備明天渡江入城翌晨起來,個個卸下甲冑,收藏兵器,報信的二百名沙漠兵士,走在前面領路,一路談笑歌唱,渡過江去。

看看走了二十多里路,後面忽然金鼓喧天。

三貝勒帶著一支人馬殺來。

劉挺十分慌張,再看那領路的浙江兵,已是分頭四散,去得無影無蹤,幸而隨身的五百名親兵,還不曾卸甲,便掉轉身來,列成陣勢,拍馬當先,和三貝勒廝殺,無奈那建州兵越來越多,自己後面的兵士,又來不及穿甲。

劉挺知道這裡有一座阿布達裡岡,可以駐得兵馬,便傳令速速後退,打算佔住這座山岡,再與敵人廝殺。

才走到山腰裡,山頂上一聲號炮,四貝勒已帶著人馬,衝殺下來。

明兵大半是手無寸鐵,又是身披軟甲,只見山頂上箭如驟雨,打得明兵馬仰人翻。

劉挺看看人馬折去大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便帶著幾十個親兵,向西逃去。

過了一個山峽,西面兩支人馬殺出。

左邊是四貝勒,右邊是扈爾漢,把他截在中心,他仍是東衝西突。

到了危急時候,拔佩刀自刎而死。

四貝勒吩咐手下割下他的首級,同去獻功。

這時朝鮮的援軍統帥姜宏立,打聽得明兵已敗,便偃旗息鼓回國去了。

大貝勒和三貝勒扈爾漢等,班師回朝。

英明皇帝十分歡喜。

吩咐備辦慶功筵宴,請大小從征官員,在御花園吃酒。

又在宮裡召集各妃子太子公主福晉們,開一個家庭盛宴,吃得大家痛快淋一漓。

這且不在話下。

卻說明經略使楊鎬,在沈一陽一城中,接二連三的得到三路兵隊全軍覆沒的報告,嚇得神魂無主,手足忙亂。

一面繕寫奏章,申報朝廷,一面傳出加緊軍令,送去清河城,叫總兵李如柏立刻整軍退回沈一陽一。

保護城池,約略檢算,是役明朝陣亡兵士八萬八千餘名。

陣亡將領三百餘名。

中途逃亡的兵士一萬餘名。

楊鎬這時心中最掛念的,便是他盟弟劉挺的一屍一首。

當下派了五十名兵士,悄悄的到阿布達裡岡下去。

覓得劉將軍的遺體來。

指點工匠,用香木調刻一個人頭,安在這遺體的頸子上,又買了一具上等棺木,把他裝下了。

親自送回北京去。

劉挺的妻子撫棺大慟,哭得死去活來。

虧得楊夫人千言萬語安慰她,楊鎬又把自己的女兒,許配劉公子,兩家成了眷屬。

劉夫人也得一個靠傍,從此母子都住在楊家。

惟是楊鎬這回拜命東征,結果一敗塗地,也是罪無可赦。

朝中御史交章彈劾,說他喪師辱國明廷把他革職拿問,另簡兵部侍郎熊延弼代任經略。

熊廷弼奉到上諭,即具摺上奏,略道臣聞遼左京師肩背,河東遼鎮腹心,開原又河東根本。

開原今已破,則北關難保,朝鮮亦不可恃,遼河亦何可守?乞速遣將,備秣糧,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緩臣期,毋中格以阻臣氣,毋旁撓以掣臣肘,毋獨遺臣以艱危。

以致誤臣誤遼兼誤國也。

謹奏。

奏上,神宗報允,賜尚方寶劍,令便宜行一事。

熊廷弼出了海關,見難民紛紛逃來,細細查問,知鐵嶺又失,沈一陽一吃緊,居民因此西奔。

遂用好言撫一慰。

叫他們隨回遼一陽一槐鼐擰W叩眉柑歟械至裳簦⒖壇鍪景裁瘛R幻娑鉸示俊⒃焯擔富鵪鰨拗淺卣屑魍觶疵把┌鱍倉遼蜓簦蕹竊謀災埔黃純櫱芾斕募牢摹G准勒笸黿俊K婕賴木浚齦齠幾釁呂幔雜幸環褡鰲A繕虻霉思改臧簿駁娜兆櫻謖餳改曇洌志奐送頡7質馗鞔Φ囊U饈比嗡怯濾穆稿實郟裁環o誆一妓一U庹切芫允亓傻惱āD鍬稿實郟繕蛭尷犢沙耍肫鷚逗詹恐鞔憂襖滴一橐觶緗裼職鎦鞒創蛭掖順鴆豢剎槐ā5喲票蠢眨退幸鑾椎墓叵擔壞┌霰蛩誶灼菝嬪喜緩每創圃諗哉酒鵠此檔潰骸八茸韃蝗剩乙膊環磷韃灰濉4永此蕩笠迕鵯祝趁且紗笫碌娜耍荒芄寺塹瞇磯唷!?

便向父皇請求得個先鋒元帥,帶一萬人馬先行。

皇帝自統二萬人馬隨後跟來,諸貝勒大臣也隨營聽用。

卻說葉赫部主,兄弟二人,二名金台石,鎮守東城,一名布揚古,鎮守西城。

自從明兵大敗以後,自知開罪建州,刻刻防備著他來報仇。

這時建州兵果然到來,直一逼一東城,一攻一守,兩不相干。

英明皇帝固是能軍,金台石也是不弱,布揚古東城吃緊,分兵來援,被建州兵殺敗,追到城下,圍住西城,東城守兵,見建州兵去了一半,略一鬆懈,那建州兵已緣梯而上。

城上急擲矢石,已是不及。

金台石聞城已被陷,登台死守,縱火自一焚屋宇。

那建州兵蜂擁前來,一齊殺入台中,金台石冒死突圍,被一箭射倒,建州兵便上前按住他,捆縛回營。

英明皇帝起初猶顧念親戚之情,叫他歸降,誰知他怒氣勃勃,出言不遜,惱得皇帝一性一起,喝令推出梟首。

但聽金台石厲聲說道:「我生前不能抵抗滿洲,我死後無知則已。

死若有知,定不使葉赫絕種,將來無論傳下一子一女,總要報此仇恨。」

金台石說至此,首已落地。

皇帝即令代善貝勒拾起他的首級,挑在竿上,往西城招降代善來到城下,用了一片顧念親誼的話兒,說動了布揚古的心,又把金台石的首級,拿來示威。

那布揚古聞東城已破,眼見得獨力難支,至此遂不能不作城下之盟。

西城一降,葉赫遂亡。

皇帝心已快慰,把從前的碑文,撇在腦後。

那裡曉得二百年後,復生出一大椿大禍崇呢,這且慢表。

英明皇帝在東城住了兩天,便班師回國。

人馬走到半路,忽然探馬報說,前面有一隊兵馬,打著蒙古旗號,攔住去路。

有一位將軍,口口聲聲說,奉了林丹汗之命,捧有國書在此,要見你建州皇帝。

皇帝心想蒙古是西北大國,林丹汗又是蒙古五部的盟主,今既有使臣到來,不可怠慢了他。

忙吩咐紮住人馬,傳來使進帳。

當下見營門外走進一個大將來,手捧國書,行到皇帝面前,行過禮,便道林丹汗使臣康喀爾拜虎,來此呈遞國書。

大貝勒在旁,伸手接過國書來。

呈上父皇閱覽。

國書上面寫道:統四十萬眾蒙古主巴圖魯林丹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英明皇帝安守無恙耶。

明與吾二國,仇綢也。

聞自午年來,汝數苦明國。

今年夏,我已親往明之廣寧,招撫其城,收其貢賦,倘汝兵往廣寧,吾將牽制汝。

吾二人非有釁端也。

但以吾已服之城,為汝所得,吾名安在?若不從吾言,則我二人是非,天必鑒之。

先是二國使者,常相往來,因汝使臣謂不以禮相遇,吾兩人,遂不復聘。

如以吾言為,汝其令前使來,復至我國。

英明皇帝看了國書,一言不發。

把這書遞給大貝勒,諸貝勒大臣一齊上來,一邊看著一邊連說,豈有此理,就中四貝勒忍耐不住,搶上前去,一把揪住那拜虎,拔下佩刀來,要割下他的鼻子。

皇帝忙止住他,一面喚人把拜虎領出去,給他酒肉,好好看待;一面在帳中召集諸貝勒大臣,商量如何答覆。

有的說把拜虎逐出,莫去理會他。

有的說把蒙古管理的兵,都捉來割去耳機,教他回去,叫他知道我們的厲害。

皇帝一概不贊成。

這時皇子多爾袞,在皇帝身邊,搶著說道:「我看不如因利乘便,趁此和蒙古結交,不知父皇以為然否。」

正是:爭雄自古先懷遠經國由來重睦鄰欲知多爾袞計策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皇清秘史》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卻說英明皇帝回宮之後,便在宮中大排筵宴,慶賀凱旋《皇清秘史》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