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寤寐憶忠誠, 故向長沙起賈生。 魏闕絲綸新借寵, 秦淮草木舊知名。 已聞塞下銷鋒鏑, 正自胸中有甲兵。 萬幕從茲無減灶, 笑看臥鼓舊邊城。 詔頒英簜促鋒車, 暫借長才按轉輸。 昔歎當年無李牧, 今知江左有夷吾。 休論足食為先策, 自是平戎在用儒。 來歲春風三月暮, 沙堤隱隱接雲衢。
當薛侯之初令也, 璫而虎者, 張甚。 郡邑之良, 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任事, 人皆為侯危。 侯笑曰:「不然。 此蒙莊氏所謂養虎者也。 猝饑則噬人, 而猝飽必且負嵎。 吾饑之使不至怒; 而飽之使不至驕, 政在我矣。 」已而果就約。 至他郡邑, 暴橫甚, 荊則招之亦不至。 而是時適有播酋之變。 部使者檄下如雨, 計畝而誅, 計丁而夫。 耕者哭於田, 驛者哭於郵。 而荊之去川也邇。 沮水之餘, 被江而下, 惴惴若不能一日處。 侯諭父老曰:「是釜中魚, 何能為? 」戒一切勿囂。 且曰, 「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 」諸徵調皆緩其議, 未幾果平。 余時方使還, 聞之歎曰:「今天下為大小吏者皆若此, 無憂太平矣。 」小民無識, 見一二官吏與璫相持而擊, 則群然譽。 故激之名張, 而調之功隱。 吾務其張而不顧其害, 此猶借鋒以割耳。 自古國家之禍, 造於小人, 而成於貪功幸名之君子者, 十常八九。 故自楚、蜀造禍以來, 識者之憂, 有深於璫與夷者。 辟如病人, 冀病之速去也, 而純用攻伐之劑, 其人不死於病而死於攻。 今觀侯之治荊, 激之耶, 抑調之耶? 吏侯一日而秉政, 其不以貪功幸名之藥毒天下也審矣。 侯為人豐頤廣額, 一見知其巨材。 今年秋以試事分校省闈, 首取余友元善, 次余弟宗郢。 元善才識卓絕, 其為文骨勝其肌, 根極幽徹, 非具眼如侯, 未有能賞識其俊者。 余弟質直溫文, 其文如其人, 能不為師門之辱者。 以此二士度一房, 奚啻得五? 侯可謂神於相士者也。 侯之徽政, 不可枚舉。 略述其大者如此。 漢庭第治行, 詎有能出侯上者? 侯行矣。 嗚呼。 使逆璫時不為激而為調, 寧至決裂乎? 誰謂文人無奇識, 不能燭幾於先也。
送吳先生謁惠州蘇副使 (作者:陳師道)
聞名欣識面, 異好有同功。 我亦慚吾子, 人誰恕此公。 百年雙白鬢, 萬里一秋風。 為說任安在, 依然一禿翁。
春風騁巧如翦刀, 先裁楊柳後杏桃。 圓尖作瓣得疏密, 顏色又染燕脂牢。 黃鸝未鳴鳩欲雨, 深園靜墅聲嗷嗷。 役徒開汴前日放, 亦將決水歸河槽。 都人傾望若焦渴, 寒食已近溝已淘。 何當黃流與雨至, 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 日夜順疾回輕舠。 頻年吳楚歲苦旱, 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願取之勿求羨, 窮鳥困獸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 沽酒不惜典弊袍。 數途必向睢陽去, 太傅大尹皆英豪。 試乞二公評我說, 萬分豈不益一毛。 國給民蘇自有暇, 東園乃可資游遨。
人生何如不相識, 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 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 橫門驪歌淚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 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墮, 此時君亦應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 一事無成已如此。 平生縱有英雄血, 無由一濺荊江水。 荊江日落陣雲低, 橫戈躍馬今何時。 忽憶去年風月夜, 與君展卷論王霸。 君今偃仰九龍間, 吾欲從茲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 秋風未落如朝霞。 君如載酒須盡醉, 醉來不復思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