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瞭解自己的名字左琪兒有何涵義嗎?我們依據中華傳統姓名學理論,提供姓名測試左琪兒算命,左琪兒名字測試,測名字左琪兒預測名字與人生的關係,並且提供姓名查詢解釋,根據詞典逐字解釋名字左琪兒的含義。
漢字 | 繁體 | 拼音 | 五行 | 筆劃 | 姓名學解釋 |
左 | 左 | zuǒ | 火 | 5 | 理智充足,膽識豪傑,一生清雅榮貴,溫和隆昌,忌車怕水。 (吉) |
琪 | 琪 | qí | 木 | 13 | 智勇雙全,清雅榮貴,官運旺,中年成功隆昌,清秀之字。 (吉) |
兒 | 兒 | ér | 金 | 8 | 奔波勞苦,清雅榮幸,中年勞,成功隆昌,晚年子孫興旺。 (吉) |
左:方位詞,跟右相對,面向南時在東的一邊。思想政治上屬於進步的或激進的。(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5660次)
左字出處:[說文解字]:編號3010,第05捲上,左部第1字 [康熙字典]:頁325第08
左
(會意。甲骨文字形,像手的象形。本義:輔佐,從旁幫助。後作「佐」)
同本義 [assist]
左,手相左助也。--《說文》。俗字作「佐」。
以左右民。--《易·象上傳》
予欲左右有民。--《虞書》
實左右商王。--《詩·商頌·長髮》
以左右刑罰。--《周禮·士師》
左右就養無方。--《禮記·檀弓》。註:「謂扶持之。」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易·泰》
朕且繼禮左助聽政。--《後漢書·殤帝紀》
貶謫,從朝廷下放到地方為官 [banish from the court]
左,謫官為左遷。自漢起至唐,亦謂去朝廷為州縣曰左遷。--《增韻
左zuǒ
⒈方位詞。跟"右"相對,面向南時在東的一邊:~腳。~邊。江~(江東)。山~(太行山以東,特指山東)。
⒉思想政治上屬於進步的或激進的:~派。~翼。
⒊相反,不合:意見相~。
⒋偏,差錯,邪僻:想~了。別說~了。旁門~道。
⒌附近:~近。~鄰。
⒍證據,證人:~證。
⒎[左遷]舊指降職。
⒏[左袒]露出左臂。
⒐[左右]
1左和右兩方面:~右開弓。~右為難。
2上下:五十~右。
3影響,操縱:不受他人~右。
4反正,橫豎:算了吧,~右都一樣。
5侍從,隨從:有~右相隨。
⒑[左右手]〈喻〉得力的助手。
琪:意為美玉、珍異。(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88770次)
琪字出處:[康熙字典]:頁734第28
琪
(形聲。從玉,其聲。本義:美玉的一種) 同本義 [fine jade]
琪琪,玉屬也。--《穆天子傳》
會五采玉琪。--《周禮·弁師》。註:「綦結也。皮弁之縫。每貫結五采玉十二以為飾。謂之綦。」
又如:琪塊(美玉。比喻珍貴之物);琪琚(玉珮。亦指玉珮相擊聲,比喻美妙的言辭);琪花(仙境中玉樹之花;瑩潔如玉的花);琪花瑤草(仙境中的花草,其美如玉)
琪qi
⒈美玉。
⒉珍異:~花。
兒:指小孩子,年輕人,兒子。也用在詞尾,同前一字連成一個捲舌音。(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35120次)
兒字出處:[說文解字]:編號5428,第08卷下,兒部第1字 [康熙字典]:頁123第01
兒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兒張口哭笑。「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兒」的字大都與「人」有關。本義:幼兒。古時男稱兒,女稱嬰,後來孩童都稱兒)
同本義 [child,pl. children]
兒,孺子也。--《說文》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男曰兒,女曰嬰。--《蒼頡篇》
見兩小兒辯鬥。--《列子·湯問》
又如:兒女子(孩童);兒劇(猶兒戲);兒話(孩子話);兒撬(拐棍兒);兒拜(孩童對大人所行的禮拜);兒啼(小孩哭);兒孩(孩童)
兒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後裔 [child]。如:兒
兒 er
1小孩子:嬰~。
2年輕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3兒子:~女。
4詞尾,同前一字連成一個捲舌音:小孩~。
【兒歌】兒童文學的一種。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兒歌是指反映兒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歌。形式短小活潑,用辭簡明,節奏明快,韻律響亮,適合兒童接受和傳唱。童謠則指流傳於兒童中間的歌謠。
【兒化】〈語〉漢語普通話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種語音現象,即後綴字不自成音節,而和前頭的音節合在一起,使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捲舌韻母。又叫兒化韻。
【兒化韻】見【兒化】。
【兒童節】見【六一兒童節】。
【兒童文學】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包括童話、詩歌、小說、故事、戲劇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適應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的智力和愛好。
【兒童心理學】心理學分支之一。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
【兒戲】像小孩子那麼鬧著玩。比喻對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視同~。
────────────────—
兒ren 1.見《說文.兒部》。
────────────────—
兒ni 1."齯"的古字。參見"齯齒"。 2.姓。漢有兒寬。見《漢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