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瞭解自己的名字蔚鳴洋有何涵義嗎?我們依據中華傳統姓名學理論,提供姓名測試蔚鳴洋算命,蔚鳴洋名字測試,測名字蔚鳴洋預測名字與人生的關係,並且提供姓名查詢解釋,根據詞典逐字解釋名字蔚鳴洋的含義。
漢字 | 繁體 | 拼音 | 五行 | 筆劃 | 姓名學解釋 |
蔚 | 蔚 | wèi | 木 | 17 | 清雅榮貴,官運旺,英敏之才,出國之格,成功隆昌。 (吉) |
鳴 | 鳴 | míng | 水 | 14 | 清雅伶俐,秀氣溫和,中年吉祥,晚年隆昌,福祿之字。 (吉) |
洋 | 洋 | yáng | 水 | 10 | 清雅伶俐,多能多才,中年吉祥隆昌,幸福之字。 (吉) |
蔚:蔚是個多音字,念yu時,是地名用字。念wei時,指草木茂盛,聚集,盛大,也指有文采,文辭華美。(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85310次)
蔚字出處:[說文解字]:編號0442,第01卷下,艸部第202字 [康熙字典]:頁1054第27
蔚 wei
(會意。從艸,尉聲。本義:牡蒿)
同本義 [Japanese wormwood]。菊科。一種多年生草本(Artemisia japonica)。全草入藥
蓼蓼者莪,匪我伊蔚。--《詩·小雅·蓼莪》
病 [illness]
五藏無蔚氣。--《淮南子·俶真》
又如:蔚氣(病氣)
蔚
草木茂盛 [flourishing]
蔚蔚,茂也。--《廣雅·釋訓》
茂樹蔭蔚。--《文選·班固·西都賦》
設蔚施伏。--《淮南子·兵略》
望之蔚然。--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如:蔚映(茂密而相映襯);蔚生(草木茂密貌)
有文采 [of unusual literary talent]
其文蔚也。--《易·革卦》
蔚yu
⒈蔚縣,在河北省。
────────────────—
蔚wei
⒈草木茂盛。
⒉聚集,盛大:~然成風。~為大觀。
⒊有文采,文辭華美:~藻。
⒋[蔚藍]天藍色:~藍的天上白雲飄。
鳴:本義禽獸或蟲叫。後指表達意見、主張等。(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52590次)
鳴字出處:[康熙字典]:頁1505第14
鳴
(會意。從口,從鳥。本義:鳥叫)
同本義 [chirp]
鳴,鳥聲也。--《說文》
鳥獸之音曰鳴。--《管輅別傳》
鳴鶴在陰。--《易·中孚》
鳳皇鳴矣。--《詩·大雅·卷阿》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詩·雞鳴》
狗吠深巷中,雞嗚桑樹巔。--陶淵明《歸園田居》
又如︰鳴管(鳥類的發聲裝置);鳴鳳(鳳鳥鳴叫);鳴雁(雁鳴叫)
泛指發聲 [sound]
震為鳴。--《易·說卦傳》
蕭蕭馬鳴。--《詩·小雅·車攻》
鳴玉者,佩玉也。--《南子·賈經》
驢一鳴。--唐·柳宗元《三戒》
雖大風不能鳴也。--宋· 蘇軾《石鍾山記》
又
鳴ming
⒈禽獸或蟲叫:雞~。鹿~。蟬~。
⒉發響,使發響:雷~。自~鐘。~禮炮。
⒊〈表〉感情,喊叫:~謝。~不平。~冤叫屈。
⒋表達意見、主張等:百家爭~。
洋:眾多;廣大,盛大;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442760次)
洋字出處:[說文解字]:編號7045,第11捲上,水部第100字 [康熙字典]:頁619第28
洋
(形聲。從水,羊聲。本義:古水名)
同本義 [Yang River]
洋水
昆倉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山海經》
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
漢水又東,右會洋水。--《水經注》
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約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分成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舊稱銀幣為洋錢,簡稱洋 [dollar]。如:銀洋
洋
盛多、廣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爾雅》。註:「洋,溢也。」
洋yang
1眾多。
2廣大;盛大。
3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4今指地球表面上廣袤的水域,約佔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七﹑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九。分為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外國的;來自外國的。
6新奇,與眾不同。
7指現代化的(區別於"土")。
8洋錢,銀元。
9用同"烊"。熔化;溶化。
十用同"漾"。晃動。
⑾用同"漾"。拋擲。
⑿水名。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
────────────────—
洋yǎng "洋洋"﹑"洋然"。
────────────────—
洋xiang
1通"翔"。引申指翼﹑側。
2通"祥"。福,賜福。
3通"祥"。祥和。參見"洋風"。
4古水名。即今山東省的彌河。參閱《說文.水部》"洋,水"段玉裁注。
5古州名。本為漢成固縣,秦為漢中郡,北周為洋州,唐為洋州,均治今陝西省西鄉縣,明初改為洋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