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一、論述了人一體素質不同與壽夭的關係《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

黃帝內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 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

【本章要點】

一、論述了人一體素質不同與壽夭的關係。

二、以一陰一陽一學說來分析人一體內外和臟腑組織的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

三、根據病邪一性一質的不同及其侵襲人一體部位的區別,提出了相應的治法。

四、具體介紹了寒痺熨法的方劑組成、製法、用法和功效。

【原文】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一陰一有一陽一,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一陰一中有一陰一,一陽一中有一陽一,審知一陰一陽一,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與時相應。

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是故內有一陰一陽一,外亦有一陰一陽一。

在內者,五臟為一陰一,六腑為一陽一,在外者,筋骨為一陰一,皮膚為一陽一。

故曰,病在一陰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滎腧,病在一陽一之一陽一者,刺一陽一之合,病在一陽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經,病在一陰一之一陽一者,刺絡脈。

故曰,病在一陽一者名曰風,病在一陰一者名曰痺,一陰一陽一俱病名曰風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一陽一之類也;無形而痛者,一陰一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一陽一完而一陰一傷之也。

急治其一陰一,無攻其一陽一。

有形而不痛者,其一陰一完而一陽一傷之也。

急治其一陽一,無攻其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一陰一勝其一陽一。

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之病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1之。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髒者,刺之半其日。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2奈何?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一肉3,月囷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一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生死。

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

伯高答曰:牆基4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痺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一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痺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痺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5,封塗封,勿使洩。

五日五夜,出綿絮曝干之,干復潰,以盡其汁。

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

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起步內中,無見風。

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註釋】

1衰:指祛除病邪的意思。

2壽夭:壽,指長壽;夭,指夭折。

壽夭在此指長壽和短命。

3大一肉:指人一體大一腿、手臂、臂部等肌肉比較肥厚的地方。

4牆基:這裡指耳朵旁邊的骨骼。

5馬矢熅中:馬矢,即馬糞;熅中,燃一燒。

這裡取義用火煨。

【譯文】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一體的先天素質,有剛柔、強弱、長短、一陰一陽一等不同,想聽你談談其中有關針刺的方法。

少師答道:就人一體的一陰一陽一而論,一陰一中還有一陰一,一陽一中還有一陽一。

首先要掌握一陰一陽一的規律,才能很好運用針刺方法。

同時還要瞭解發病的經過情況,用針才能合理。

必須細心推測開始發病的因素,以及人一體與四時氣候的相應關係,在內與五臟六腑相合,在外與筋骨皮膚相合。

所以體內有一陰一陽一,體表亦有一陰一陽一。

在體內五臟為一陰一,六腑為一陽一;在體表筋骨為一陰一,皮膚為一陽一。

因而臨一床一治療上,病在一陰一中之一陰一的五臟,可刺一陰一經的滎一穴一和輸一穴一;病在一陽一中之一陽一的皮膚,可刺一陽一經的合一穴一;病在一陽一中之一陰一的筋骨,可刺一陰一經的經一穴一;病在一陰一中之一陽一的六腑,可刺絡一穴一。

因此,疾病的一性一質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異,病在體表,由於外感邪氣引起的屬一陽一,稱為「風」;病在體內,由於病邪在內,使氣血阻滯不暢的屬一陰一,稱為「痺」;如果表裡一陰一陽一俱病的,稱為「風痺」。

再從疾病的症狀來分析,如果有外在形體的症狀而沒有內臟疼痛症狀的,多屬於一陽一症;沒有外在形體的症狀而見有內臟疼痛症狀的,多屬於一陰一症。

由於體表無病而內臟受傷,當速治其裡,不要誤治其表;由於內臟無病而體表受傷的,當速治其表,不要誤治其裡。

如果表裡同時發病,症狀忽見於體表,忽見於內臟,再加上病者心情煩躁不安,是內臟一病甚於體表病,這就是病邪不單純在表,也不單純在裡,屬於表裡同病,故預後不一良。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形體與髒氣發病有先後,其內外相應情況如何?伯高回答說:風寒之邪,多傷於人的外在形體;憂恐憤怒等情志變化,多傷及內在髒氣。

凡七情之氣傷髒,則病變部位應在內臟;外感寒邪傷形,則發生疾病應在形體;風邪直接傷及筋脈,則筋脈也就相應地發生病變。

由此可見,病邪與所傷部位的形氣,是內外相應的。

黃帝說:如何進行針刺治療呢?伯高回答說:大抵病為九天,針治三次就會好;病已一月,針治十次可以好。

病程的遠近或時間的多少,都可根據這三天針一次的方法來計算之。

至於邪氣內阻,久而不愈之病,可仔細觀察病人的血絡,針刺血絡出盡其惡血。

黃帝說:內外之病治療上難易的情況是怎樣的?伯高回答說:外形先受病而尚未傷及內臟的,針治次數可以根據已病的日數減半計算。

如果內臟先受病而後相應及於外形的,針刺次數則應當加倍計算。

這是說疾病部位有內外之分,而治療上也有難易的區別。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外形有緩急,正氣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脆,皮膚有厚薄,從這些方面怎樣來確定人的壽夭呢?伯高回答說:外形與正氣相稱的多長壽;不相稱的多夭折。

皮膚與肌肉相稱的多長壽;不相稱的多夭折。

內在血氣經絡的強盛超過外形的多長壽;不能超過外形的多夭折。

黃帝說:什麼叫做形體的緩急?伯高回答說:外形壯實而皮膚舒緩的多長壽;外形雖盛而皮膚緊急的多夭折。

外形壯實而脈象堅大有力的為順;外形雖盛而脈象弱小無力的為氣衰,氣衰是危險的。

假使外形雖盛而顴骨不突起者骨骼小,骨骼小的多夭折。

如外形壯實,而大一肉突起有分理者是肉堅實,肉堅實的人多長壽;外形雖盛而大一肉無分理不堅實者是肉脆,肉脆的人多夭折。

以上所說,雖是人的先天稟賦,但是可以根據這些形氣的不同情況來衡量體質之強弱,從而推斷其長壽或夭折。

醫工必須明白這些道理,而後臨一床一時根據形氣的情況,以決定預後的良與不一良。

黃帝說:我已聽過關於壽夭的區別,但究竟怎樣來衡量呢?伯高回答說:凡是面部肌肉陷下,而四周骨骼顯露的,不滿三十歲就會死亡。

如果再加上疾病的影響,不到二十歲就會有死亡的可能。

黃帝說:從形與氣的相勝情況,如何來決定壽夭呢?伯高回答說:健康人正氣勝過外形的就會長壽;病人肌肉已經極度消瘦,雖然正氣勝過外形,也終將不免要死亡;如果外形勝過正氣,則是很危險的。

黃帝說:我聽說刺法有三變,什麼叫三變呢?伯高回答說:有刺營分,刺衛分,刺寒痺羈留於經絡三種。

黃帝說:這三種刺法是怎樣的?伯高回答說:刺營分時要疏通其血,刺衛分時要調和其氣,刺寒痺時要使熱氣納於內。

黃帝說:營分、衛分、寒痺的病狀如何?伯高回答說:營分病多出現寒熱往來,呼吸少氣,血上下妄行。

衛有病則痛無定處,也不定時,胸腹會感到滿悶或者竄一動作響,這是風寒侵襲於腸胃所致。

寒痺的病狀,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時常感到筋骨作痛,甚或皮膚麻木不仁。

黃帝說:刺寒痺怎樣才能使軀體內部產生熱感?伯高回答說:對一般體質比較好的勞動者病人,可用燒紅的火針刺治,而對養尊處優體質較差的病人,則多用一藥熨。

黃帝說:藥熨的方法怎樣?伯高回答說: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桂心各一斤(升)。

共四種藥,都搗碎,浸在酒中。

再用絲綿一斤,細白布四丈,一齊納入酒中。

把酒器加上蓋,並用泥封固,不使洩氣,放在燃著的干馬糞內煨,經過五天五夜,將細布與絲綿取出曬乾,干後再浸入酒內,如此反覆地將藥酒浸干為度。

每次浸的時間要一整天,然後拿出來再曬乾。

等酒浸干後,將布做成夾袋,每個長六到七尺,共做成六七個,將藥渣與絲綿裝入袋內。

用時取生桑炭火,將夾袋放在上面烘熱,熨敷於寒痺所刺的地方,使得熱氣能深透於病處。

夾袋冷了再將其烘熱。

如此熨敷三十次,每次都使患者出汗。

出汗後用手巾揩身,也需要三十遍。

並令患者在室內行走,但不能見風。

按照這樣的方法,每次針治時,再加用熨法,病就會好了。

這就是「內熱」的方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黃帝內經》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本章要點】一、論述了人一體素質不同與壽夭的關係《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