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既戰勝還營,看寶■旗上之箭,甚是寒心,因說道:「《明朝開國演義》第103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明朝開國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明朝開國演義

明朝開國演義 - 第103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明朝開國演義

第103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燕王既戰勝還營,看寶■旗上之箭,甚是寒心,因說道:「寡人雖感上天庇保,身不被傷,然征戰之危,亦可見矣。」

即叫人將旗送回北平,諭世子可善藏之,使後世無忘今日創業之艱難也。

遂發兵進向河北諸郡縣。

諸郡縣探知南兵敗,多降於燕,燕兵遂進次於大名。

一面休養人馬,一面上書朝廷,請誅齊、黃,即罷兵息民。

以懈朝廷之心。

朝廷先聞了盛庸兵敗,後又報吳傑、平安亦敗,甚是驚慌,急詔廷臣商議。

廷臣並無別策,惟有請降詔各處,徵兵調將而已。

今見燕王上書,請誅齊、黃,方肯罷兵,只得傳旨逐齊泰、黃子澄於外,令有司籍其家,以謝燕人,希圖燕王罷兵。

但齊、黃雖然逐了,而帝心殊覺怏怏。

方孝孺與侍中黃觀同奏道:「陛下今逐齊泰、黃子澄,雖因燕王要挾,然此一舉,卻實與兵機相合。」

建文帝道:「如何相合?」

二人道:「目今盛庸兵敗,一時徵調未集,正欲緩之,而燕王忽有此請,陛下既逐齊、黃以謝之,何不更遣一使臣降詔,以赦其罪,而令其罷兵還燕。

況燕軍久駐大名,暑雨為診,已將困矣。

降詔赦之,彼定依從。

彼若依從,定然弛備。

而我調兵馬漸集,自強弱分矣。

再調遼東軍以攻永平,擾燕根本,彼自然往救。

俟其往救,然後集調兵追躡其後,則破之必矣。」

建文帝聞奏大喜,遂命黃觀寫詔,赦燕王之罪,使歸本國,仍復王爵,永為藩屏,以衛帝室。

詔成,遣大理寺少卿薛巖繼往燕營,以諭燕王。

又命黃觀作宣諭一道,刊印數千紙,付巖帶去,密散與燕營將士,使歸心朝廷。

薛巖受命而往,既至燕營,使人報知,燕王令入。

薛巖捧詔直入,欲燕王拜受。

燕王不肯道:「不知詔內何語,語果真誠,再拜不遲。」

因索詔書讀之。

讀完,燕王大怒道:「此詐我也。

既要我罷兵,為何自不罷兵,又遣吳傑、平安、盛庸暗暗出兵,扼我餉道?此不過借此緩我進攻,少待其徵兵調將耳!你今敢入虎一穴一,而捋虎鬚,可謂目無寡人矣!」叫勇士把薛巖推出斬首。

眾勇士得令,竟將薛巖拖翻,要跣剝了去斬。

薛巖大驚失色,忙大叫道:「朝廷誠偽,朝廷之事,小臣不過奉命而來,焉能與知?大王斬臣,實系無辜!」

燕王聽了,方命放了,又說道:「懿文皇兄既薨,齊、晉二王又逝,當嗣大統者,非寡人而誰?即使太祖誤立建文,然寡人皇叔也,齒屬俱長,正當尊祖。

奈何聽信一奸一人齊泰、黃子澄之言,乃遷張昺、謝貴等至北平,監製寡人。

又明詔內臣削奪護衛,又暗敕張信手擒寡人,意何慘刻!毖人不得已而舉兵,誅君側之一奸一,使朝廷明親疏之分。

送齊、黃於寡人,則寡人自還燕而守臣節。

不意其乃轉付託齊、黃以大權,而調天下兵以壓制寡人。

試思寡人,從太祖征戰以取天下,遇過了多少英雄,寡人俱視如土芥。

今日用這幾個朽木之兵,糞土之將來與寡人抗衡,何其愚也。

彼其意不過恃天下之兵多耳。

何不思,耿炳文以三十萬敗於真定,李景隆以五十萬敗於北平,吳傑、郭英等以六十萬敗於白溝河,由此觀之,兵多豈足恃乎?豈不聞:兵不在多而在一精一。

一旅一精一兵,可破頑師十萬。

彼庸碌君臣,烏足以知之?汝今既來我營中,我營兵將威武,也該看個明白,回去報告他君臣,方不虛此一行。」

因傳令著各營將士,分隊揚兵較射。

又著一將,領薛巖各營觀看。

薛巖死裡得生,哪裡敢違拗分毫,只得隨著一將,一營看過又是一營,戈甲相連,旗鼓相接。

一路看來,約存百餘里,各營兵將,莫不馳馬試劍,演武較射。

真是人人豪傑,個個英雄。

薛巖細細看了,不覺膽寒。

回見燕王,惟有稱讚以為天兵而已。

燕王見薛巖稱讚,因笑道:「兵強何足道,妙在更有用兵之方略耳。

吾欲直搗長驅,有何難哉!」因留薛巖住了數日,方才遣還。

臨行又說道:「朝廷既詔求罷兵,寡人非不欲罷,但怪朝廷心不相應耳。

汝且先歸報知,寡人亦遣使來問明白。」

薛巖既歸,遂將燕王之言奏知,建文帝聽了不悅。

過不數日,燕王果然遣指揮武勝來上書。

書內稱:「朝廷既欲罷兵,昨獲得總兵官四月二十日驛書,又有會合兵馬之旨,此何意也?由此觀之,則罷兵之言為誠乎?為偽乎?不待智者而後知也,不過欲張機井以陷人耳。

人雖至庸,豈能信此!」

建文帝看了,知燕王不肯罷兵,遂大怒,命系燕使武勝於獄。

早有跟隨武勝的人,忙報知燕王。

燕王大怒道:「敵國雖仇,從無斬使臣之理。

彼敢如此者,未遭吾毒手也。

吾必要塗毒他一番!」眾將道:「塗毒無過殺戮,但彼兵散處北地,縱能殺戮,亦算不得塗毒。」

燕王道:「彼兵聚集北地,所資之糧,必由徐沛而來。

吾今遣輕騎數千,去截而燒絕之,則彼兵缺糧,兵雖多亦必瓦解矣!」眾將道:「若能燒絕其糧,則此番塗毒,可謂真塗毒矣!」燕王見眾皆以為然,遂命指揮李遠,領兵六千,出徐沛一帶,擾其糧道;又令邱福、薛祿,合兵潛攻濟州,以焚沙河沛縣之糧。

三將受命,各各分路而去。

且說李遠,領兵六千,暗帶火具,突至濟寧。

此時燕王大兵駐紮大名,去濟寧甚遠,故濟寧守備不嚴。

忽被李遠等突至,忙聚眾防守。

李遠等卻不侵擾地方,但奔至谷亭,將倉廒放火燒將起來。

守兵知是焚糧,急來救護,一時火猛風狂,早已將所積之糧,俱已燒得罄盡矣。

再說邱福、薛祿,合兵一處,往攻濟州。

原來濟州,地非險要,城郭不堅。

邱福、薛祿兵到了,也不攻打,竟命軍士架起雲梯,一擁登陴。

城雖破了,卻不據城,探知南來糧船,正在河下,遂潛師竟至沙河沛縣。

先分兵據住兩頭,再細細看來,果有數萬號糧船,塞滿於中。

邱福、薛祿遂命軍士,將帶來的火藥分數十處,放起火來。

及火燒著了,南軍方才知道,慌忙要教,而火勢猛烈,撲滅不得。

舡多擁塞,撐轉不得,只得任他沿燒。

一霎時,數百萬糧米,悉被燒燬。

直燒得河水有如沸湯,魚鱉盡皆浮死,漕運軍士,一哄散去。

邱福、薛祿與李遠三人,見糧盡燒完,大功已成,歸報燕王。

燕王大喜,命各記功。

原來朝廷雖然屢敗,然天下終大,兵損又增,糧餉不缺,氣尚未餒。

今被此一燒,德州之糧餉遂覺艱難,將士之氣,未免索然。

一時報到京師,朝廷臣民,盡皆大震,無可奈何,只得又命戶部行文各處,催解糧餉接濟。

只因這一事,有分教:

南軍不振,北軍愈壯。

不知後來如何攻戰,再聽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明朝開國演義》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燕王既戰勝還營,看寶■旗上之箭,甚是寒心,因說道:「《明朝開國演義》第103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