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孫也《魏書》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魏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魏書

魏書 - 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魏書

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孫也。

祖靈和,仕劉義隆為員外散騎侍郎。

父宗伯,世宗初,追贈清河太守。

休少孤貧,矯然自立。

舉秀才,入京師,與中書郎宋弁、通直郎邢巒雅相知友。

尚書王嶷欽其人望,為長子娉休姊,贍以貨財,由是少振。

高祖納休妹為嬪,以為尚書主客郎。

轉通直正員郎,兼給事黃門侍郎。

休好學,涉歷書史,公事軍旅之隙,手不釋卷;崇尚先達,一愛一接後來,常參高祖侍席,禮遇次於宋、郭之輩。

高祖南伐,以北海王為尚書僕射,統留台事,以休為尚書左丞。

高祖詔休曰:「北海年少,未閒政績,百揆之務,便以相委。」

轉長史,兼給事黃門侍郎。

後從駕南行。

及車駕還,幸彭城,泛舟泗水,詔在侍筵,觀者榮之。

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於是除之。

一性一嚴明,雅長治體。

下車先戮豪猾數人,廣佈耳目,所在一奸一盜,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盜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時大儒張吾貴有盛名於山東,四方學士鹹相宗慕,弟子自遠而至者恆千餘人。

生徒既眾,所在多不見容。

休乃為設俎豆,招延禮接,使肄業而還,儒者稱為口實。

入為吏部郎中,遷散騎常侍,權兼選任。

休一愛一才好士,多所拔擢。

廣平王懷數引談宴,世宗責其與諸王交遊,免官。

後除龍驤將軍、洛州刺史。

在州數年,以母老辭州,許之。

尋行幽州事,征拜司徒右長史。

休聰明強濟,雅善斷決,幕府多事,辭訟盈幾,剖判若流,殊無疑滯,加之公平清潔,甚得時談。

復除吏部郎中,加征虜將軍、冀州大中正。

遷光祿大夫,行河南尹。

肅宗初,即真,加平東將軍。

尋除平北將軍、幽州刺史,進號安北將軍。

遷安東將軍、青州刺史。

青州九郡民單剽、李伯徽、劉通等一千人,上書訟休德政,靈太后善之。

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一愛一民,甚著聲績,二州懷其德澤,百姓追思之。

征為安南將軍、度支尚書,尋進號撫軍將軍、七兵尚書,又轉殿中尚書。

休久在台閣,明習典禮,每朝廷疑議,鹹取正焉。

諸公鹹相謂曰:「崔尚書下意處,我不能異也。」

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賵帛五百匹,贈車騎將軍、尚書僕射、冀州刺史,謚文貞侯。

休少而謙退,事母孝謹。

及為尚書,子仲文納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領軍元義長庶子秘書郎稚舒。

挾恃二家,志氣微改;內有自得之心,外則陵藉同列。

尚書令李崇、左僕射蕭寶夤、右僕射元欽,皆以雍、義之故,每憚下之。

始休母房氏欲以休女妻其外孫邢氏,休不欲,乃違其母情,以妻義子,議者非之。

休有九子。

長子悛,字長儒。

武定中,七兵尚書、武城縣開國公。

悛弟仲文,散騎常侍。

仲文弟叔仁,一性一輕俠,重衿期。

歷通直散騎侍郎、司徒司馬、散騎常侍,出為驃騎將軍、穎州刺史。

以貪一污為御史所劾。

興和中,賜死於宅。

臨刑,賦詩與諸弟訣別而不及其兄,以其不甚營救故也。

叔仁弟叔義,孝莊時為尚書庫部郎。

坐兄悛鑄錢事發,閤家逃逸。

數日,叔義遂見執獲。

時城一陽一王徽為司州牧,臨淮王彧以非其身罪,驟為致言,徽不從,乃殺之。

叔義弟子侃,以竊級為中書郎,為尚書左丞和子岳彈糾,失官。

後兼通直常侍,使於蕭衍,還,路病卒。

子侃弟子聿,武定末,東莞太守。

卒。

子聿弟子約,開府祭酒。

休弟夤,字敬禮。

太子舍人,早卒。

贈樂安太守。

妻,安樂王長樂女晉寧主也,貞烈有德行。

子長謙,好學修立,少有令名。

仕歷給事中,仍還鄉里。

久之,刺史尉景取為開府諮議參軍事。

晚頗以酒為損。

天平中,被征兼主客郎,接蕭衍使張皋等。

後兼散騎常侍,使蕭衍。

還,卒於宿豫,時人歎惜之。

以死王事,贈驃騎將軍、南青州刺史。

裴延俊,字平子,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孫。

曾祖天明,諮議參軍、并州別駕。

祖雙虎,河東太守。

卒,贈平遠將軍、雍州刺史,謚曰順。

父崧,州主簿,行平一陽一郡事。

以平蜀賊丁蟲功,贈東雍州刺史。

延俊少偏孤,事後母以孝聞。

涉獵墳史,頗有才筆。

舉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

遷尚書儀曹郎,轉殿中郎、太子洗馬,又領本邑中正及太子友。

太子恂廢,以宮官例免。

頃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

世宗初,為散騎侍郎,尋除雍州平西府長史,加建威將軍,入為中書侍郎。

時世宗專心釋典,不事墳籍。

延俊上疏諫曰:「臣聞有堯文思,欽明稽古;媯舜體道,慎典作聖。

漢光神叡,軍中讀書;魏武英規,馬上玩籍。

先帝天縱多能,克文克武,營遷謀伐,手不釋卷。

良以經史義深,補益處廣,雖則劬勞,不可暫輟。

斯乃前王之美實,後王之水鏡,善足以遵,惡足以誡也。

陛下道悟自深,淵鑒獨得;升法座於宸闈,釋覺善於日宇;凡在聽矚,塵蔽俱開。

然《五經》治世之模,六籍軌俗之本。

蓋以訓物有漸,應時匪妙,必須先粗後一精一,乘近即遠。

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

後除司州別駕,加鎮遠將軍。

及詔立明堂,群官博議,延俊獨著一堂之論。

太傅、清河王懌時典眾議,讀而笑曰:「子故欲遠符僕射也。」

兼太子中庶子,尋即正,別駕如故,加冠軍將軍。

肅宗初,遷散騎常侍,監起居注,加前將軍,又加平西將軍,除廷尉卿。

轉平北將軍、幽州刺史。

范一陽一郡有舊督亢渠,逕五十里;漁一陽一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

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

時水旱不調,民多饑餒,延俊謂疏通舊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

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

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

又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禮教大行,民歌謠之。

在州五年,考績為天下最。

延俊繼母隨延俊在薊,時遇重患,延俊啟求侍母還京療治。

至都未幾,拜太常卿。

時汾州山胡恃險寇竊,正平、平一陽一二郡尤被其害,以延俊兼尚書,為西北道行台,節度討胡諸軍。

尋遇疾,敕還。

三鴉群蠻寇掠不已,車駕欲親征之,延俊乃於病中上疏諫諍。

尋除七兵尚書、安南將軍,徙殿中尚書,加中軍將軍,轉散騎常待、中書令、御史中尉。

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書。

延俊在台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

莊帝初,於河一陰一遇害。

贈都督雍岐豳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本將軍、雍州刺史。

子元直,尚書郎中。

元直弟敬猷,員外常侍。

兄弟並有學尚,與父同時遇害。

元直贈光州刺史。

敬猷妻丞相、高一陽一王雍外孫,超贈尚書僕射。

延俊從叔桃弓,亦見稱於鄉里。

子夙,字買興。

沉雅有器識,儀望甚偉,高祖見而異之。

自司空主簿,轉尚書左主客郎中。

時吏部尚書、任城王澄有知人鑒,每歎美夙,以遠大許之。

高祖南伐,為行台吏部郎,仍除征北大將軍穆亮從事中郎。

轉為河北太守,以忠恕接下,百姓感之。

卒於郡,年四十三。

長子范,字宗模。

早卒。

范子凝,字長儒。

卒於武平鎮將。

范弟升之、鑒。

武定末,升之,太尉掾;鑒,司徒右長史。

延俊從祖弟良,字元賓。

起家奉朝請,轉北中府功曹參軍。

世宗初,南絳縣令。

稍遷并州安北府長史。

入為中散大夫,領尚書考功郎中。

時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

值別將李德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一陰一王景和及德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

賊併力攻一逼一。

詔遣行台裴延俊,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

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拒王師。

融等與戰敗績,賊乘勝圍城。

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胡令斬送宜都首。

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鹹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

德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德龍等乃止。

景和薨,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

都督高防來援,覆敗於百里候。

先是官粟貸民。

未及收聚,仍值寇亂。

至是城民大饑,人相食。

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

良以饑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

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時南絳蜀陳雙熾等聚眾反,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

詔良解州,為慰勞使。

轉太中大夫、本郡中正。

孝莊末,除光祿大夫。

爾朱榮死,榮從子天光擁眾關西,乃詔良持節、假安西將軍、潼關都督,又兼尚書,為河東、恆農、河北、宜一陽一行台以備之。

前廢帝時,除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尋轉衛將軍,又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轉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

出帝末,除汲郡太守。

孝靜初,衛大將軍、太府卿。

天平二年秋卒,時年六十一。

贈使持節、都督雍華二州諸軍事、吏部尚書、本將軍、雍州刺史,謚曰貞。

又重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尚書僕射,余如故。

子叔祉,武定末,太子洗馬。

良從父兄子慶孫,字紹遠。

少孤,一性一倜儻,重然諾。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

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馬牒騰並自立為王,聚一黨一作逆,眾至數萬。

詔慶孫為募人別將,招率鄉豪,得戰士數千人以討之。

胡賊屢來逆戰,慶孫身先士卒,每摧其鋒,遂深入至雲台郊。

諸賊更相連結,大戰郊西,自旦及夕,慶孫身自突陳,斬賊王囗郭康兒。

賊眾大潰。

敕征赴都,除直後。

於後賊復鳩集,北連蠡升,南通絳蜀,兇徒轉盛,復以慶孫為別將,從軹關入討。

至齊子嶺東,賊帥范多、范安族等率眾來拒,慶孫與戰,復斬多首。

乃深入二百餘里,至一陽一胡城。

朝廷以此地被山帶河,衿要之所,肅宗末,逐立邵郡,因以慶孫為太守、假節、輔國將軍、當郡都督。

民經賊亂之後,率多逃竄,慶孫務安緝之,鹹來歸業。

永安中,還朝,除太中大夫。

爾朱榮之死也,世隆擁眾北渡,詔慶孫為大都督,與行台源子恭率眾追擊。

軍次太行,而慶孫與世隆密通,事洩,追還河內而斬之,時年三十六。

慶孫任俠有氣,鄉曲壯士及好事者,多相依附,撫養鹹有恩紀。

在郡之日,值歲饑凶,四方遊客常有百餘,慶孫自以家糧贍之。

一性一雖粗武,一愛一好交流,與諸才學之士鹹相交結,輕財重義,座客常滿,是以為時所稱。

子子瑩,永安中,太尉行參軍。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

起家奉朝請,領侍御。

鹹一陽一王禧為司州牧,闢為主簿,仍表行建興郡事。

車駕自代還洛,次於郡境。

仲規備供帳,朝於路側。

高祖詔仲規曰:「朕開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應司隸美舉,復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

仲規對曰:「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棄彼玄壤,來奼紫縣。

臣方罄心力,躍馬吳會,冀功銘帝籍,勳書王府,豈一郡而已?」

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

車駕達河梁,見鹹一陽一王,謂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元弟之寄,殊副所望。」

尋除司徒主簿。

仲規父在鄉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

久之,中山王英征義一陽一,引為統軍,奏復本資。

於陳戰歿,時年四十八。

贈河東太守,謚曰貞。

無子,弟叔義以第二子伯茂為之後。

伯茂在《文苑傳》。

叔義,亦有學行。

高祖末,除兗州安東府外兵參軍,累遷太山太守,為政清靜,吏民安之。

遷司空從事中郎。

正光五年夏卒,時年五十七。

贈征虜將軍、東秦州刺史,謚曰宣。

子景融,字孔明,篤學好屬文。

正光初,舉秀才,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

永安中,秘書監李凱以景融才學,啟除著作佐郎,稍遷輔國將軍、諫議大夫,仍領著作。

出帝時,議孝莊謚,事遂施行。

時詔撰《四部要略》,令景融專典,竟無所成。

元象中,儀同高岳以為錄事參軍。

弟景顏被劾廷尉獄。

景融入選,吏部擬郡,為御史中丞崔暹所彈,雲其貪昧苟進,遂坐免官。

武定四年冬,病卒,年五十。

景融卑退廉謹,無競於時。

雖才不稱學,而緝綴無倦,文詞氾濫,理會處寡。

所作文章,別有集錄。

又造《鄴都、晉都賦》雲。

景顏,頗有學尚。

起家汝南王開府行參軍。

孝莊初,為廣州防蠻別將,行廣漢郡事。

元顥入洛,與刺史鄭先護據州起義,事寧,賜爵保城子。

以軍功稍遷太尉從事中郎,轉諮議參軍。

孝靜初,徙司空長史,在官貪穢。

武定二年,為中尉崔暹所劾,事下廷尉,遇疾死於獄,年四十五。

仲規弟子伯珍,歷襄威將軍、員外散騎郎、西河太守。

孝靜初,為平東將軍、滎一陽一太守,卒官,時年三十二。

贈本將軍、雍州刺史。

延俊族子禮和,解褐員外散騎侍郎,遷謁者僕射。

身長九尺,腰帶十圍,於群眾之中,魁然有異。

出為陳留太守。

卒於金紫光祿大夫。

延俊族兄聿,字外興。

以一操一尚貞立,為高祖所知。

自著作佐郎出為北中府長史。

時高祖以聿與中書侍郎崔亮並清貧,欲以干祿優之,乃以亮帶野王縣,聿帶溫縣,時人榮之。

轉尚書郎,遷太尉諮議參軍,出為平秦太守。

卒,贈冠軍將軍、洛州刺史。

子子袖,歿關西。

延俊族人瑗,安珍寶。

太和中,析屬河北郡。

少孤貧,而清苦自立,太守司馬悅召為中正。

悅為別將,軍征義一陽一,引為中兵參軍。

瑗夙夜恭勤,為悅所知。

軍還,除奉朝請,轉給事中,汝南王悅郎中令。

悅散費無常,每國俸初入,一日之中分賜極意。

瑗每隨例,恆辭多受少,伺悅虛竭,還來奉貢。

悅雖一性一理不恆,然亦相賞一愛一。

悅遷太尉,請為從事中郎,轉驍騎將軍。

肅宗末,出為汝南太守,不行,轉太原太守。

屬肅宗崩,爾朱榮初謀赴洛,瑗豫其事,封五原縣開國子,邑三百戶。

尋行并州事,轉平北將軍、殷州刺史。

孝靜初,除衛將軍、東雍州刺史。

興和元年卒,年七十三。

子夷吾,武定末,徐州驃騎府長流參軍。

袁翻,字景翔,陳郡項人也。

父宣,有才筆,為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府主簿。

皇興中,東一陽一州平,隨文秀入國。

而大將軍劉昶每提引之,言是其外祖淑之近親,令與其府諮議參軍袁濟為宗。

宣時孤寒,甚相依附。

及翻兄弟官顯,與濟子洸、演遂各凌競,洸等乃經公府以相排斥。

翻少以才學擅美一時。

初為奉朝請。

景明初,李彪在東觀,翻為徐紇所薦,彪引兼著作佐郎,以參史事。

及紇被徙,尋解。

後遷司徒祭酒、揚烈將軍、尚書殿中郎。

正始初,詔尚書門下於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翻與門下錄事常景、孫紹,廷尉監張虎,律博士侯堅固,治書侍御史高綽,前軍將軍邢苗,奉車都尉程靈虯,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宋世景,員外郎李琰之,太樂令公孫崇等並在議限。

又詔太師、彭城王勰,司州牧、高一陽一王雍,中書監、京兆王愉,前青州刺史劉芳,左衛將軍元麗,兼將作大匠李韶,國子祭酒鄭道昭,廷尉少卿王顯等入預其事。

後除豫州中正。

是時修明堂辟雍。

翻議曰:

謹案明堂之義,古今諸儒論之備矣。

異端競構,莫適所歸,故不復遠引經傳、傍采紀籍以為之證,且論意之所同,以詶詔旨耳。

蓋唐虞已上,事難該悉;夏殷已降,校可知之。

謂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鬱鬱之盛,從周斯美。

制禮作樂,典刑在焉;遺風餘烈,垂之不朽。

案《周官考工》所記,皆記其時事,具論夏殷名制,豈其紕繆?是知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則明矣。

及《淮南》、《呂氏》與《月令》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個之別,然推其體例,則無九室之證。

既而世衰禮壞,法度淆弛,正義殘隱,妄說斐然。

明堂九室,著自《戴禮》,探緒求源,罔知所出,而漢氏因之,自欲為一代之法。

故鄭玄云:「周人明堂五室,是帝一室也,合於五行之數。

《周禮》依數以為之室。

德行疑

於今,雖有不同,時說昺然,本制著存,而言無明文,欲復何責。」

本制著存,是週五室也;於今不同,是漢異周也。

漢為九室,略可知矣。

但就其此制,猶竊有懵焉。

何者?張衡《東京賦》云:「乃營三宮,布教班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

此乃明堂之文也。

而薛綜注云:「房,室也,謂堂後有九室。」

堂後九室之制,非巨異乎?裴頠又云:「漢氏作四維之個,不能令各據其辰,就使其像可圖,莫能通其居用之禮,此為設虛器也。」

甚知漢世徒欲削滅周典,捐棄舊章,改物創製,故不復拘於載籍。

且鄭玄之詁訓《三禮》,及釋《五經異義》,並盡思窮神,故得之遠矣。

覽其明堂圖義,皆有悟人意,察察著明,確乎難奪,諒足以扶微闡幽,不墜周公之舊法也。

伯喈損益漢制,章句繁雜,既違古背新,又不能易玄之妙矣。

魏晉書紀,亦有明堂祀五帝之文,而不記其經始之制,又無坦然可准。

觀夫今之基址,猶或彷彿,高卑廣狹,頗與《戴禮》不同。

何得以意抑心,便謂九室可明?且三雍異所,復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晉朝亦以穿鑿難明,故有一屋之論,並非經典正義,皆以意妄作,茲為不典,學家常談,不足以范時軌世。

皇代既乘乾統歷,得一馭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文武,追蹤周孔,述而不作,四彼三代,使百世可知。

豈容虛追子氏放篇之浮說,徒損經紀《雅誥》之遺訓?而欲以支離橫議,指畫妄圖,儀刑宇宙而貽來葉者也。

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

事移禮變,所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且遷都之始,日不遑給,先朝規度,每事循古,是以數年之中,悛換非一,良以永法為難,數改為易。

何為宮室府庫多因故跡,而明堂辟雍獨遵此制?建立之辰,復未可知矣。

既猥班訪逮,輒輕率瞽言。

明堂五室,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

庶有會經誥,無失典刑。

識偏學疏,退慚謬一浪一。

後議選邊戍事,翻議曰:

臣聞兩漢警於西北,魏晉備在東南。

是以鎮邊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實賴溫良。

故田叔、魏尚聲高於沙漠,當一陽一、鉅平績流於江漢,紀籍用為美談,今古以為盛德。

自皇上以叡明纂御,風凝化遠,威厲秋霜,惠沾春露,故能使淮海輸誠,華一陽一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懸車劍閣,豈伊曩載;鼓噪金陵,復在茲日。

然荊揚之牧,宜盡一時才望;梁郢之君,尤須當今秀異。

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場統戍,階當即用。

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不識字民溫恤之方,唯知重役殘忍之法。

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財貨請屬,皆無防寇御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

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

若值強敵,即為奴虜;如有執獲,奪為己富。

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少閒草木之作,無不搜營窮壘,苦役百端。

自余或伐木深山,或耘草平陸,販貿往還,相望道路。

此等祿既不多,資亦有限,皆收其實絹,給其虛粟,窮其力,薄其衣,用其工,節其食,綿冬歷夏,加之疾苦,死於溝瀆者常十七八焉。

是以吳楚間伺,審此虛實,皆雲糧匱兵疲,易可乘擾,故驅率犬羊,屢犯疆場。

頻年以來,甲冑生蟣,十萬在郊,千金日費,為弊之深,一至於此!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延若斯之患。

賈生所以痛哭,良有以也。

夫潔其流者清其源,理其末者正其本。

既失之在始,庸可止乎?愚謂自今以後,荊、揚、徐、豫、梁、益諸蕃,及所統郡縣、府佐、統軍至於戍主,皆令朝臣王公已下各舉所知,必選其才,不拘階級。

若能統御有方,清高獨著,威足臨戎,信能懷遠,撫循將士,得其忻心,不營私潤,專修公利者,則就加爵賞,使久於其任,以時褒賚,厲其忠款。

所舉之人,亦垂優異,獎其得士,嘉其誠節。

若不能一心奉公,才非捍御,貪惏日富,經略無聞,人不見德,兵厭其勞者,即加顯戮,用彰其罪。

所舉之人,隨事免降,責其謬薦,罰其偽薄。

如此,則舉人不得挾其私,受任不得孤其舉,善惡既審,沮勸亦明,庶邊患永消,譏議攸息矣。

遭母憂,去職。

熙平初,除冠軍將軍、廷尉少卿,尋加征虜將軍,後出為平一陽一太守。

翻為廷尉,頗有不平之論。

及之郡,甚不自得,遂作《思歸賦》曰:

日色黯兮,高山之岑。

月逢霞而未皎,霞值月而成一陰一。

望他鄉之阡陌,非舊國之池林。

山有木而蔽月,川無梁而復深。

悵浮雲之弗限,何此恨之難禁。

於是雜石為峰,諸煙共色;秀出無窮,煙起不極。

錯翻花而似繡,網游絲其如織。

蝶兩戲以相追,燕雙飛而鼓翼。

怨驅馬之悠悠,歎征夫之未息!

爾乃臨峻壑,坐層阿。

北眺羊腸詰屈,南望龍門嵯峨。

疊千重以聳翠,橫萬里而揚波。

遠鼯吾與麇麝,走鰩鱉及龜鼉。

彼曖然兮鞏洛,此邈矣兮關河。

心鬱鬱兮徒傷,思搖搖兮空滿。

思故人兮不見,神翻覆兮魂斷。

斷魂兮如亂,憂來兮不散。

俯鏡兮白水,水流兮漫漫。

異色兮縱橫,奇光兮爛爛。

下對兮碧沙,上睹兮青岸。

岸上兮氤氳,駁霞兮絳氛。

鳳搖枝而為弄,日照水以成文。

行復行兮川之畔,望復望兮望夫君。

君之門兮九重門,余之別兮千里分。

願一見兮導我意,我不見兮君不聞。

魄惝怳兮知何語,氣繚戾兮獨榮縕。

彼鳥馬之無知,尚有情於南北。

雖吾人之固鄙,豈忘懷於上國?去上國之美人,對下邦之鬼蜮。

形既同於魍魎,心匪殊於蝥賊。

欲修之而難化,何不殘之雲克?知進退之非可,徒終朝以默默。

願生還於洛濱,荷天地之厚德。

神龜末,遷冠軍將軍、涼州刺史。

時蠕蠕主阿那瑰、後主婆羅門,並以國亂來降,朝廷問翻安置之所。

翻表曰:

謬以非才,忝荷邊任,猥垂訪逮安置蠕蠕主阿那瑰、婆羅門等處所遠近利害之宜。

竊惟匈奴為患,其來久矣,雖隆周、盛漢莫能障服。

衰弱則降,富強則叛。

是以方叔、召虎不遑自息,衛青、去病勤亦勞止。

或修文德以來之,或興干戈以伐之,而一得一失,利害相侔。

故呼韓來朝,左賢入侍,史籍謂之盛事,千載以為美談,到於皇代勃興,威馭四海,爰在北京,仍梗疆場。

自卜惟洛食,定鼎伊瀍,高車、蠕蠕迭相吞噬。

始則蠕蠕衰微,高車強盛,蠕蠕則自救一靡一暇,高車則僻遠西北。

及蠕蠕復振,反破高車,王喪民離,不絕如線。

而高車今能終雪其恥,復摧蠕蠕者,正由種類繁多,不可頓滅故也。

然斗此兩敵,即卞莊之算,得使境上無塵數十年中者,抑此之由也。

今蠕蠕為高車所討滅,外憑大國之威靈,兩主投身,一期而至,百姓歸誠,萬里相屬。

進希朝廷哀矜,克復宗社;退望庇身有道,保其妻兒。

雖乃遠夷荒桀,不識信順,終無純固之節,必有孤負之心。

然興亡繼絕,列聖同規;撫降恤附,綿經共軌。

若棄而不受,則虧我大德;若納而禮待,則損我資儲。

來者既多,全徙內地,非直其情不願,迎送艱難。

然夷不亂華,殷鑒無遠,覆車在於劉石,毀轍固不可尋。

且蠕蠕尚存,則高車猶有內顧之憂,未暇窺窬上國。

若蠕蠕全滅,則高車跋扈之計,豈易可知?今蠕蠕雖主奔於上,民散於下,而余一黨一實繁,部落猶眾,處處棋布,以望今主耳。

高車亦未能一時並兼,盡令率附。

又高車士馬雖眾,主甚愚弱,上不制下,下不奉上,唯以掠盜為資,陵奪為業。

河西捍御強敵,唯涼州、敦煌而已。

涼州土廣民希,糧仗素闕,敦煌、酒泉空虛尤甚,若蠕蠕無復豎一立,令高車獨擅北垂,則西顧之憂,匪旦伊夕。

愚謂蠕蠕二主,皆宜存之,居阿那瑰於東偏,處婆羅門於西裔,分其降民,各有攸屬。

那瑰住所,非所經見,其中事勢,不敢輒陳。

其婆羅門請修西海故城以安處之。

西海郡本屬涼州,今在酒泉直抵、張掖西北千二百里,去高車所住金山一千餘里,正是北虜往來之衝要,漢家行軍之舊道,土地沃衍,大宜耕殖。

非但今處婆羅門,於事為便,即可永為重戍,鎮防西北。

宜遣一良將,加以配衣疑

,仍令監護婆羅門。

凡諸州鎮應徙之兵,隨宜割配,且田且戍。

雖外為置蠕蠕之舉,內實防高車之策。

一二年後,足食足兵,斯固安邊保塞之長計也。

若婆羅門能自克厲,使餘燼歸心,收離聚散,復興其國者,乃漸令北轉,徙渡流沙,即是我之外蕃,高車勍敵。

西北之虞,可無過慮。

如其一奸一回返覆,孤恩背德者,此不過為逋逃之寇,於我何損。

今不早圖,戎心一啟,脫先據西海,奪我險要,則酒泉、張掖自然孤危,長河以西終非國有。

不圖厥始,而憂其終,噬臍之恨,悔將何及?

愚見如允,乞遣大使往涼州、敦煌及於西海,躬行山谷要害之所,親閱亭障遠近之宜,商量士馬,校練糧仗,部分見定,處置得所。

入春,西海之間即令播種,至秋,收一年之食,使不復勞轉輸之功也。

且西海北垂,即是大磧,野獸所聚,千百為群,正是蠕蠕射獵之處。

殖田以自供,籍獸以自給,彼此相資,足以自固。

今之豫度,微似小損,歲終大計,其利實多。

高車豺狼之心,何可專信?假令稱臣致款,正可外加優納,而復內備彌深,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者也。

管窺所陳,懼多孟一浪一。

時朝議是之。

還,拜吏部郎中,加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以本將軍出為齊州刺史,無多政績。

孝昌中,除安南將軍、中書令,領給事黃門侍郎,與徐紇俱在門下,並掌文翰。

翻既才學名重,又善附會,亦為靈太后所信待。

是時蠻賊充斥,六軍將親討之,翻乃上表諫止。

後蕭寶夤大敗於關西,翻上表請為西軍死亡將士舉哀,存而還者並加賑賚。

後拜度支尚書,尋轉都官。

翻表曰:「臣往忝門下,翼侍帳幄。

同時流輩皆以出離左右,蒙數階之陟。

唯臣奉辭,非但直去黃門,今為尚書後,更在中書令下。

於臣庸朽,誠為叨濫;准之倫匹,或有未盡。

竊惟安南之與金紫,雖是異品之隔,實有半階之校;加以尚書清要,位遇通顯,准秩論資,似加少進。

語望比官,人不願易。

臣自揆自顧,力極求此,伏願天地成造,有始有終,矜臣疲病,乞臣骸鼻,願以安南、尚書換一金紫。」

時天下多事,翻雖外請閒秩,而內有求進之心,識者怪之。

於是,加撫軍將軍。

肅宗、靈太后曾燕於華林園,舉觴謂群臣曰:「袁尚書,朕之杜預。

欲以此杯敬屬元凱,今為盡之。」

侍座者莫不羨仰。

翻名位俱重,當時賢達鹹推與之,然獨善其身,無所獎拔,排抑後進,懼其凌己,論者鄙之。

建義初,遇害於河一陰一,年五十三。

所著文筆百餘篇,行於世。

贈使持節、侍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嫡子寶首,武定中,司徒記室參軍。

寶首兄叔德,武定末,太子中舍人。

翻弟躍,語在《文苑傳》。

躍弟颺,本州治中、別駕,豫州冠軍府司馬而卒。

颺弟升,太學博士、司徒記室、尚書儀曹郎中、正員郎、通直常侍。

颺死後,升通其妻。

翻慚恚,為之發病,升終不止,時人鄙穢之。

亦於河一陰一見害。

贈左將軍、齊州刺史。

史臣曰:崔休立身有本,當官著聞,朝之良也。

裴俊器業位望,有可稱乎?袁翻文高價重,其當時之才秀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魏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孫也《魏書》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