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
編年類
○
△漢紀三十卷
漢侍中汝南荀悅仲豫撰。
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詔尚書給筆劄,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其《自序》曰:「立典有五志焉,曰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勳,表賢能。」
△《後漢紀》三十卷
晉東陽太守陽夏袁宏彥伯撰。
以《後漢書》煩穢雜亂,撰集為此記。
△《晉春秋略》二十卷
唐秘書省正字杜延業撰。
自王隱而下諸書及諸僭偽傳記,皆所詳究,而以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刪緝為此書。
《館閣書目》作「杜光業」。
案《唐志》亦曰「延業」。
考《新舊史》,他無所見,未詳何時人。
△《元經薛氏傳》十五卷
稱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補並注。
案河汾王氏諸書,自《中說》之外,皆《唐藝文志》所無。
其傳出阮逸,或雲皆逸偽作也。
今考唐神堯諱淵,其祖景皇,諱虎。
故《晉書》戴淵、石虎,皆以字行。
薛收唐人,於傳稱戴若思、石季龍宜也。
《元經》作於隋世,而太興四年亦書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勞日拙,自不能掩耶!此書始得於莆田,才三卷,止晉成帝。
後從石林葉氏得全本,錄成之。
△《唐歷》四十卷
唐集賢學士河東柳芳仲敷撰。
芳所輯《國史》,敘天寶後事不倫,及謫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之質開元、天寶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編年法作此書。
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歷十三年。
△《續唐歷》二十二卷
唐監修國史崔龜從元吉撰。
起大歷十三年春,盡元和十五年,以續柳芳之書也。
《藝文志》載韋澳、蔣偕、李荀、張彥遠、崔瑄等撰,實大中時。
△《大唐統紀》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觀察制官陳岳撰。
用荀、袁體,起武德,盡長慶,為一百卷。
今止武後如意,非全書也。
△《通歷》十五卷
唐泉州別駕扶風馬總會元撰。
書本十卷,止於隋代。
今書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後人所續也。
晁公武《志續通歷》十卷,孫光憲撰。
太祖朝嘗詔毀其書。
△《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後晉起居郎史館修撰獲鹿賈緯撰。
以武宗後無實錄,故為此書,終唐末,其實補實錄之缺也。
雖論次多缺誤,而事跡鹿存,亦有補於史氏。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館大學士大名范質文素撰。
亦以實錄繁冗,節略而成此書。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劉軻撰。
偽蜀馮鑒注,並續唐祚以後。
《唐志》及《館閣書目》有《劉軻帝王歷數歌》一卷,疑即此書也。
△《紀年通譜》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
自漢文後元有年號之後,以甲子貫之,曰正、曰閏、曰偽、曰賊、曰蠻夷,以正為主,而附列其左,號《統元》,為十卷。
其二卷曰《類元》,因文之同,各以匯別。
慶歷中表上之。
宣義郎畢仲荀續補一卷,止元符三年。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丞相溫公河內司馬光君實撰。
初,光嘗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志八卷以進。
英宗悅之,遂命論次歷代君臣事跡,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閣置局。
神宗御制序,賜名《資治通鑒》。
及補外,聽以書局自隨。
元豐七年書成。
上曰:「賢於荀悅《漢紀》遠矣。」
目錄仿《史記》年表,年經國緯,用劉羲叟長歷氣朔,而撮新書精要散於其中。
《考異》參諸家異同,正其謬誤,而歸於一。
總三百五十卷。
△《通鑒舉要歷》八十卷
司馬光撰。
《通鑒》既成,尚患本書浩大難傾略,而目錄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絕二累。
其稿在晁說之以道家。
紹興初,謝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歷年》二卷
司馬光撰。
即所謂《歷年圖》也。
治平初所進,自威烈王至顯德,本為圖五卷,歷代皆有論。
今本陳輝晦叔刻於章貢,為方策以便觀覽,而自漢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馬光撰。
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群倫,緝熙庶續者,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
所謂『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遺』者,古之官也;所謂『職』者,古之加官也。
自建隆以來,文官知雜御史以上,武官閤門使以上,內臣押班以上,遷轉黜免存其實,以先後相次為表。」
本入職官類,以《稽古錄序》所謂「建隆接乎熙寧,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謂此書,蓋與《通鑒》相為表裡,故著之於此。
案晁氏《讀書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詳。
△《稽古錄》二十卷
司馬光撰。
其表云:「由三晉開國,迄於顯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歷年圖》;自六合為宋,接於熙寧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悉從論纂,皆有依憑。」
蓋元祐初所上也。
此書始刻於越,其後再刻於潭。
越本《歷年圖》諸論聚見第十六卷,蓋因圖之舊也;潭本諸論各繫於國亡之時,故第十六卷惟存總論。
△《通鑒釋文》二十卷
司諫司馬康公休撰。
溫公之子也。
△《通鑒釋文》三十卷
左宣義郎眉山史炤見可撰,馮時行為之序。
今考之公休之書,大略同而加詳焉。
蓋因其舊而附益之者也。
△《通鑒前例》一卷、《修書帖》一卷、《三十六條四圖》共一卷
司馬光記集修書凡例,諸帖則與書局官屬劉恕、范祖禹往來書簡也。
其曾孫侍郎伋季思裒為一編,又以《前例》分為三十六條,而考其離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為四圖。
△《通鑒問疑》一卷
高安劉羲仲壯輿纂集。
其父道原與溫公往復相難者,亦附《修書帖》後。
△《通鑒外紀》十卷、《目錄》三卷
秘書丞高安劉恕道原撰。
司馬公修歷代君臣事跡,辟恕為屬。
嘗謂《史記》不及庖犧、神農,今歷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為《前紀》,而本朝為《後紀》,將俟書成請於公。
會道原病廢,絕意《後紀》,乃改《前紀》為《外紀》雲。
《通鑒》書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書用力最多,援黃鑒、梅堯臣例官其子,且以書賜其家。
道原父渙凝之,家廬山。
歐陽公所為賦《廬山高》也。
△《疑年譜》一卷、《年略譜》一卷、《雜年號》附
劉恕撰。
謂春秋起周平、魯隱,《史記》本紀自《軒轅》,列傳首《伯夷》,年表起共和。
共和至魯隱,其間七十一年,即與春秋相接矣。
先儒庖犧、女媧,下逮三代,享國之歲,眾說不同,懼後人以疑事為信書,穿鑿滋甚,故周厲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為《疑年譜》,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為《年略譜》。
大略不取正閏之說,而從實紀之。
四夷及寇賊僭紀名號,附之於末。
△《唐史論斷》三卷
天章閣待制陽翟孫甫之翰撰。
甫以《唐書》煩冗遺略,多失體法,乃修為《唐史》,用編年體。
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為論九十二首。
甫沒,朝廷取其書留禁中,其從子察錄以遺溫公,而世亦罕見。
聞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諸論存焉。
△《編年通載》十五卷
集賢院學士建安章衡子平撰。
編歷代帝系年號,始自唐、虞,迄於聖宋治平四年,總三千四百年。
熙寧七年上之。
其族父楶質夫為之序。
衡,嘉祐二年進士首選也。
△《唐鑒》十二卷
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
祖禹與修《通鑒》,分主唐史。
元祐初上此書,考其治亂興廢之由,為三百六篇。
△《紹運圖》一卷
諸葛深通甫撰。
元祐中人,未詳爵裡。
其書頗行於世俗。
△《歷代帝王年運詮要》十卷
左朝請大夫朱繪撰。
紹興五年序,未詳何所人。
△《歷代紀年》十卷
濟北晁公邁伯咎撰。
詠之之子也,嘗為提舉常平使者。
其自為序,當紹興七年。
△《讀史管見》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
以《通鑒》事備而義少,故為此書。
議論宏偉嚴正,間有感於時事。
其於熙、豐以來接於紹興權奸之禍,尤拳拳寓意焉。
晦翁《綱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紀》八十卷
胡宏撰。
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
前二卷自盤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載其事而已。
自堯以後,用《皇極經世》歷,起甲辰,始著年紀。
博采經傳,時有論說,自成一家之言。
然或取莊周寓言以為實,及敘邃古之初,終於無徵不信云爾。
△《經世紀年》二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
用《皇極經世》譜編,有所發明則著之。
其言邵氏以數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書》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之說。
今案孔氏《正義》正謂劉歆、班固不見古文,謬從《史記》,而章衡《通載》乃雲以紀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歲次,《尚書》殘缺,而《正義》之說誤。
蓋三代而上,帝王歷年遠而難考類如此,劉道原所謂疑年者也。
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雲《史記》謬。
△《通鑒論篤》三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
取《通鑒》中言論之精確者,表而出之。
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語,去取甚嚴,可以見前輩讀書眼目之高。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
樞自太學官分教嚴陵為此書。
楊誠齋為之序。
△《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侍講新安朱熹元晦撰。
始,司馬公《通鑒》有《目錄舉要》。
其後,胡給事安國康侯又修為《舉要補遺》。
朱晦翁因別為義例,表歲以首年,因年以著統,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自為之序,乾道壬辰也。
大書者為綱,分注者為目,綱如經,目如傳。
此書嘗刻於溫陵,別其綱謂之提要,今板在監中。
廬陵所刊則綱目並列,不復別也。
△《國紀》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
度,丞相處仁擇之之子也。
其書詳略頗得中,而不大行於世。
鄧學有魏邸舊書傳得之。
△《續通鑒長編》一百六十八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撰。
長編雲者,司馬公之為《通鑒》也,先命其屬為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刪之以為成書。
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鑒》惟八十卷爾。
燾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鑒》,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
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余三百。
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續通鑒長編舉要》六十八卷
李燾撰。
大略皆溫公舊規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撰。
△《中興小歷》四十一卷
熊克撰。
克之為書,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稱良史。
△《中興遺史》六十卷
從義郎趙甡之撰。
慶元中上進。
其書大抵記軍中事為詳,而朝政則甚略,意必當時游士往來邊陲、出入幕府者之所為。
及觀其記張浚攻濠州一段,自稱姓名曰閒府張鑒。
然則此書鑒為之?而甡之竊以為己有也。
或曰鑒即甡之婦翁,未知信否?
△《丁未錄》二百卷
左修職郎昭武李丙撰。
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貫之誅,故以「丁未」名之。
每事皆全載制詔章疏甚詳。
△《思陵大事記》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記》二卷
李燾撰。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陽李心傳微之撰。
蓋與李巽巖《長編》相續,亦嘗自隆興後相繼為之。
會蜀亂散失,不可復得。
△《大事記》十二卷、《解題》十二卷、《通釋》一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撰。
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采《左氏傳》、歷代史、《皇極經世》、《通鑒》、《稽古錄》輯而廣之。
雖上接獲麟,而書法則視太史公所錄,不盡用策書凡例。
《解題》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己意,多所發明。
《通釋》者,經典綱要,孔、孟格言,以及歷代名儒大議論。
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僅及漢武征和三年而止。
東萊年方強仕而得末疾,平生論著大抵經始而未及成,如《讓詩記》、《書說》是已。
是書之作,當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沒。
使天假之年,所傳於世者,寧止是哉!
△《建隆編》一卷
陳傅良撰。
蓋《長編》太祖一朝節略也。
隨事考訂,並及累朝始末。
慶元初,在經筵所上。
△《讀書譜》一卷
陳傅良撰。
自伏羲迄春秋終,以《易》、《書》、《詩》、《春秋》諸經考世代而附著之。
共和而下始有年數。
△《紀年統紀論》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
黼從陳止齋學,嘗著《記年備遺》,起陶唐,終顯德為百卷。
蓋亦本《通鑒》、《稽古錄》,而擷其中論正統者為《統紀論》。
是編葉水心序之。
△《皇朝編年舉要》三十卷、《備要》二十卷
太學生莆田陳均平甫撰。
均,丞相俊卿之從孫。
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書,由是得初品官。
大抵依仿朱氏《通鑒綱目》。
《舉要》者綱也,《備要》者目也。
然去取無法,詳略失中,未為善書。
△《續百官公卿表》十卷、《質疑》十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幼學行之撰。
續溫公舊書,起熙寧,至靖康。
《質疑》者,考異也。
△《續稽古錄》一卷
秘書丞歷陽龔頤正養正撰。
以續司馬光前錄,而序述繁釀。
其記紹熙甲寅事,歸功於韓侂胄。
頤正本名敦頤,避崇陵諱改焉。
嘗撰《元祐黨籍譜傳》得官。
韓氏用事時,賜出身入館,非端士也。
此書正以右韓也。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二卷
余姚孫應符仲潛撰。
蓋《紹運圖》之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