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崔希真韋老師麻一陽一村人慈心仙人劉晏唐宰相劉晏《太平廣記》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

太平廣記

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

劉晏 崔希真 韋老師 麻一陽一村人 慈心仙人

劉 晏

唐宰相劉晏,少好道術,一精一懇不倦,而無所遇。

常聞異人多在市肆間,以其喧雜,可混跡也。

後游長安,遂至一藥鋪,偶問云:常有三四老人,紗帽柱杖來取酒,飲訖即去,或兼覓藥看,亦不多買,其亦非凡俗者。

劉公曰:「早晚當?」

曰:「明日合來。」

劉公平旦往,少頃果有道流三人到,引滿飲酒,談謔極歡,旁若無人。

良久曰:「世間還有得似我輩否?」

一人曰:「王十八。」

遂去。

自後每憶之,不可尋求。

及作刺史,往南中,過衡山縣,時春初,風景和暖,吃冷淘一盤,香菜茵陳之類,甚為芳潔。

劉公異之,告郵史曰:「側近莫有衣冠居否?此菜何所得?」

答曰:「縣有官園子王十八能種,所以館中常有此蔬菜。」

劉公忽驚記所遇道者之說,乃曰:「園近遠,行去得否?曰:「即館後。」

遂往。

見王十八,衣犢鼻灌畦,狀貌山野,望劉公趨拜戰慄。

漸與同坐,問其鄉里家屬。

曰:「蓬飄不省,亦無親族。」

劉公異疑之,命坐,索酒與飲。

固不肯。

卻歸,晏乃詣縣,自請同往南中。

縣令都不喻,當時發遣。

王十八亦不甚拒,破衣草履,登舟而行。

劉公漸與之熟,令妻子見拜之,同坐茶飯。

形容衣服,日益穢弊。

家人並竊惡之。

夫人曰:「豈茲有異,何為如此?」

劉公不懈。

去所詣數百里,患痢,朝夕困極,舟船隘窄,不離劉公之所。

左右掩鼻罷食,不勝其苦。

劉公都無厭怠之色,但憂慘而已。

勸就湯粥,數日遂斃。

劉公嗟歎涕泣,送終之禮,無不一精一備,乃葬於路隅。

後一年,官替歸朝。

至衡山縣,令郊迎,既坐曰:「使君所將園子,去尋卻回,乃應是不堪驅使。」

劉公驚問何時歸。

曰:「後月餘日即歸。

云:『奉處分放回。

』」劉公大駭,當時步至園中,茅屋雖存,都無所睹。

鄰人曰:「王十八昨暮去矣。」

怨恨加甚,向屋再拜,泣涕而返。

審其到縣之日,乃途中疾卒之辰也。

遣人往發其墓,空存衣服而已。

數月至京城,官居朝列,偶得重疾,將至屬纊。

家人一妻 子,圍視號叫。

俄聞叩門甚急,閽者走呼曰:「有人稱王十八,令報。」

一家皆歡躍迎拜。

王十八微笑而入其臥所。

疾已不知人久矣。

乃盡令去障蔽等及湯藥,自於腰間取一葫蘆開之,瀉出藥三丸,如小豆大,用葦筒引水半甌,灌而搖之。

少頃腹中如雷鳴,逡巡開眼,蹶然而起,都不似先有疾狀。

夫人曰:「王十八在此。」

晏乃涕泗一交一 下,牽衣再拜,若不勝情。

妻女及僕使並泣。

王十八淒然曰:「奉酬舊情,故來相救。

此藥一九,可延十歲。

至期某卻來自取。」

啜茶一碗而去。

劉公固請少淹留。

不可。

又欲與之金帛。

復大笑。

後劉公拜相,兼領鹽鐵,坐事貶忠州。

三十年矣。

一旦有疾。

王十八復來曰:「要見相公。」

劉公感歎頗極,延入閣中,又懇求。

王十八曰:「所疾即愈,且還其藥。」

遂以鹽一兩,投水令飲。

飲訖大吐,吐中有藥三丸,顏色與三十年前服者無異。

王十八索香湯洗之。

劉公堂侄,侍疾在側,遂攫其二丸吞之。

王十八熟視笑曰:「汝有道氣,我固知為汝掠也。」

趨出而去,不復言別。

劉公尋痊復。

數月有詔至,乃卒。

(出《逸史》)

唐朝宰相劉晏,年輕的時候喜歡道術,一精一心鑽研,堅持不懈,但是沒遇上仙人。

他曾經聽說仙人一大多在市場店舖之間,因為這種地方喧嘩嘈雜,可以把行蹤混雜在常人之中。

所來他來到長安,就走進一家藥鋪,偶然問起仙人的事。

藥鋪主人說:「曾經有三四位老人,戴著紗帽,拄著枴杖,來買酒,喝完就走。

有時候他們也要藥看看,也不多買。

看樣子他們不是凡俗之人。」

劉晏說:「他們什麼時候還能來?」

回答說:「明天應該來。」

第二天,劉晏天亮的時候就來到藥鋪,不多時果然有三個道士模樣的人來到藥鋪,把酒打滿就開始喝,又說又笑,極其歡欣,旁若無人。

好久才有人說:「世上還有像我們這樣悠閒自得的人嗎?」

另一個人說:「還有王十八。」

喝完他們就走了。

從此之後,劉晏常常想起這件事,卻不能找到那些人。

等到他做了刺史,至南方去上任,路過衡山縣,當時正是春初,風景和暖,便吃了一碗冷面。

冷面裡的香菜、茵陳蒿等,味道很香而且乾淨。

劉晏感到奇怪,就對郵史說:「附近莫非有士紳居住嗎?這菜是從哪兒弄來的?」

回答說:「縣裡的菜園子裡有一個叫王十八的人善於種菜,所以旅館裡常常有這樣的菜。」

劉晏忽然驚喜地想起所遇到的道士們所講過的話,就說:「菜園離這兒多遠?走著去可以嗎?」

郵史說:「就在旅館後邊。」

於是就前往,看到了王十八。

王十八圍著圍裙正在澆菜,山野人的模樣。

他見了劉晏小步走上來參拜,身上打著哆嗦。

劉晏漸漸與他坐到一起。

劉晏問他是什麼地方人,家裡有什麼人,他說他飄遊不定,也沒有親族。

劉晏奇怪而懷疑,讓他坐下,要酒和他一起喝。

他堅決不喝,退回去了。

於是劉晏就到縣裡去,親自請求讓王十八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

縣令一點也不理解,當時就打發王十八上路。

王十八也不怎麼拒絕,穿著破衣草鞋,上船就走。

劉晏漸漸和王十八熟了,就讓妻子兒女拜見他,和他坐到一起喝茶用飯。

王十八的臉和衣服,一天比一天髒,家裡人都暗暗地討厭他。

夫人說:「這個人哪有神異之處?我們何必要如此!」劉晏堅持不懈。

離要去的地方還有幾百里,王十八得了痢疾,一天到晚極為困乏。

船上的地方擁擠狹窄,他又不肯離開劉晏的身邊,左右的人都捂著鼻子吃不下飯去,不堪忍受。

劉晏卻絲毫沒有厭倦的表現,只是憂愁悲痛而已。

他親自勸王十八服藥吃粥。

幾天之後,王十八就死了。

劉晏又是歎息又是哭泣,為王十八送終的禮儀,沒有不完備的地方。

就把他葬在路邊。

一年後,劉晏因為官職更替回朝,又回到衡山縣,縣令在郊外迎接他。

塵好之後縣令說:「使君帶走的那個種菜的,去了不久又回來了,是他不聽使喚吧?」

劉晏吃驚地問什麼時候回來的,縣令說:「走後一個多月就回來了,他說是你吩咐放回來的。」

劉晏非常驚駭,當時就走到菜園裡來。

茅屋雖然還在,卻沒有見到王十八。

鄰人說,王十八昨天晚上走了。

劉晏更加怨恨,對著茅屋連連下拜,哭著返回來。

細推算王十八到縣的日期,正是王十八在途中病死的時候。

劉晏派人去打開王十八的墳墓,空留有衣服罷了。

劉晏幾個月以後回到京城,在朝中做官,偶然得了重病,快要斷氣了,全家人圍著哭叫。

忽然聽到急促的敲門聲,看門的跑進來喊道:「有一個人自稱是王十八,讓我進來通報!」全家人都高興地跳起來迎接拜見王十八。

王十八微笑著來到劉晏躺著的地方。

劉晏已經病得好長時間不認人了。

王十八就讓所有的蓋的擋的東西和湯藥全都拿走,自己從腰間取出一個葫蘆來打開,倒出來三丸小豆大小的藥來,用葦筒將半盆水和藥引灌進劉晏的口中,並搖動他的身體。

過一會兒劉晏肚子裡有如雷鳴。

再過一會兒他便睜開眼,急忙坐起來,完全不像原先有病的樣子。

夫人說:「王十八在這裡!」劉晏便涕淚一交一 流,扯起衣服再拜,不勝感激的樣子。

妻子兒女及僕人也都哭了。

王十八淒慘地說:「為了報答舊情,所以來救你。

這藥一丸可延壽十年,到時候我來自己拿。」

王十八喝了一碗茶就要走,劉晏堅決請他再留一會兒,他不答應。

又想要給他金帛,他又大笑,還是走了。

後來劉晏做了宰相,兼管鹽鐵事務,受一件事情牽連被貶到忠州。

三十年了,忽然一天又得了病。

王十八又來說要見相公,劉晏非常感動。

他把王十八迎進屋,又懇求。

王十八說:「你的病馬上就好,暫且把那藥還回來。」

於是他把一兩鹽扔到水裡讓劉晏喝。

劉晏喝完了就大吐,吐出來三丸藥,藥的顏色和三十年前吃的時候沒什麼兩樣。

王十八要來香湯把三丸藥洗了。

劉晏的一個堂侄,此時正站在劉晏身邊,他就抓了兩丸吞下肚去。

王十八仔細看了看他笑著說:「你有道氣,我本來知道能被你搶去。」

王十八快步走出去,並沒有告別。

劉晏不久就康復了。

幾個月以後,皇帝下詔書又要起用劉晏,劉晏卻死了。

崔希真

大歷初,鍾陵客崔希真,家於郡西。

善鼓琴,工繪事,好修養之術。

二年十月初朔夜大雪,希真晨出門,見一老人,衣蓑戴笠,避雪門下。

崔異之,請入。

既去蓑笠,見神色毛骨,非常人也,益敬之。

問曰:「家有大麥面,聊以充飯,叟能是乎?」

老父曰:「大麥受四時氣,谷之善者也。

能沃以豉汁,則彌佳。」

崔因命家人具之。

間又獻松花酒。

老父曰:「花澀無味。

某野人也,能令其醇美。」

乃於懷中取一丸藥,色黃而堅。

老人以石碎之,置於酒中,則頓甘美矣掛素上,如有所塗,瞬息而罷。

崔少頃具饌獻,受而不辭。

崔後入內,出已去矣。

遂踐雪尋跡,數里至一江一 ,入蘆洲中,見一大船,船中數人,狀貌皆奇,而樵客在側。

甚人顧笑曰:「葛三乃見逼於伊人。」

回謂崔曰:「尊道嚴師之禮,不必然也。」

崔拜而謝之。

歸視幄中,得圖焉。

有三人二樹一白鹿一藥笈,其二人蓋方外之狀,手執玄芝採藥者;一仙;樹似柏皆斷;笈為風雨所敗。

枯槁之狀,根相連屬,皆非常意所及。

後將圖並丸藥,詣茅山,問李涵光天師。

天師曰:「此真一人葛洪第三子所畫也。」

李君又曰:「寫神人形狀於朽木之下,意若得道者壽過松柏也。

其藥乃千歲松膠也。」

(出《原化記》)

唐代宗大歷初年,鍾陵郡西住著一位叫崔希真的人。

他善於彈琴,一精一於繪畫,又喜歡修養道術。

大歷二年十月初一夜 裡下大雪。

崔希真早晨出門,看見一位老人,穿著蓑衣,戴著斗笠,在門下避雪。

崔希真感到奇怪,就請他進來。

老人脫去蓑衣,摘下竹笠之後,看他的精神長相,不是個平常人。

崔希真對老人更敬重了。

他問老人說:「我家裡有大麥面,我靠它當飯吃,你老人家能吃這種東西嗎?」

老頭說:「大麥受四時之氣,是穀物之中較好的,能澆上一點豉汁,就更好。」

崔希真就讓家人備飯。

備飯其間又獻上松花酒。

老頭說:「這種花酒澀而無味。

我是個野人,能讓它變得醇美。」

於是老人從懷裡取去一丸黃色的挺堅硬的藥來。

用石頭把它搗碎,放到酒裡,酒就立時變得甜美了。

老人又把幾丸送給崔希真。

崔希真打聽這是什麼藥,老人笑而不答。

崔希真進到屋裡,從窗子偷偷地看,見老頭在幃幄前掛的白絹上塗抹什麼,很快就結束了。

崔希真不一會兒獻上飯食,老人沒有推辭就吃起來。

崔希真後來又進到屋裡,再出來的時候老人已經走了。

於是崔希真踏著雪尋找老人的蹤跡。

走了幾里,來到一江一 邊,走進長滿蘆葦的一江一 渚中,看見一條大船,船上有幾個人,相貌都很奇特。

那個打柴的就站在一邊。

那人回頭笑著說:「葛三是被這個人逼住了!」又回身對崔希真說:「就是尊道嚴師的禮節,也不必這樣!」崔希真下拜致謝。

他回去到幃幄中一看,得到一張圖。

圖上有三個人、兩棵樹、一隻白鹿一個藥箱。

其中兩個人是世外異人的樣子,手拿玄芝的採藥人。

一位是仙人。

畫上的樹象柏樹,枝幹全都折斷。

藥箱被風雨吹打得樣子很枯槁。

樹根連在一起。

畫上的一切都不是平常可能想到的。

後來他拿著圖和丸藥到茅山,向李涵光天師請教。

天師說:「這是仙人葛洪的三兒子畫的。」

李天師又說:「在朽木下畫神仙的形象,意思是,得道成仙的人,壽比松柏還長。

那藥就是千年松的松膠。」

韋老師

嵩山道士韋老師者,性沉默少語,不知以何術得仙。

常養一犬,多毛黃色,每以自隨。

或獨坐山林,或宿雨雪中,或三日五日至岳寺,求齋余而食,人不能知也。

唐開元末歲,牽犬至岳寺求食,僧徒爭競怒,問何故復來。

老師云:「求食以與犬耳。」

僧發怒慢罵,令一奴一盛殘食,與乞食老道士食。

老師悉以與犬。

僧之壯勇者,又慢罵,欲毆之。

犬視僧色怒。

老師撫其首。

久之,眾僧稍引去。

老師乃出,於殿前池上洗犬。

俄有五色雲遍滿溪谷。

僧駭視之,雲悉飛集池上。

頃刻之間,其犬長數丈,成一大龍。

老師亦自洗濯,服綃衣,騎龍坐定,五色雲捧足,冉冉升天而去。

僧寺作禮懺悔,已無及矣。

(出《驚聽錄》)

嵩山道士韋老師,性情沉默,少言寡語,不知他憑著什麼樣的道術成了神仙。

他曾經養了一隻狗,是黃色的,毛很多,常常讓它跟在身邊。

他有時候獨自坐在山林裡,有時候宿在雨雪之中,有時候每隔三天五天就到嵩山上的寺裡去,要剩飯吃。

人們不知道他的行蹤。

唐玄宗開元末年,他牽著狗到山上的寺裡要飯吃,和尚們生氣地辱罵他,責問他為什麼又來。

韋老師說:「我要飯餵狗而已。」

和尚讓一奴一僕盛剩飯給要飯的老道士吃。

韋老師全餵了狗。

有一個健壯膽大的和尚又大罵,想打韋老師。

那狗見了和尚的表現也生氣了,韋老師撫摸它的頭安慰它,過了一會兒,和尚們漸漸走了,韋老師這才從寺裡出來,在殿前的水池裡洗那隻狗。

頃刻間有五色雲佈滿山谷。

和尚們吃驚地看著這些雲。

雲彩全都飛來集中在水池之上。

頃刻之間,那隻狗長成幾丈長,成為一條大龍。

韋老師也自己洗淨身體,穿綢子衣服,騎到龍背上坐好,五色雲捧著他們,慢慢地升到天上去了。

僧寺裡舉行儀式表示懺悔,已經來不及了。

麻一陽一村人

辰州麻一陽一縣村人,有豬食禾,人怒,持弓矢伺之。

後一日復出,人射中豬,豬走數里,入大門。

門中見室宇壯麗,有一老人,雪髯持杖,青衣童子隨後,問人何得至此。

人云「豬食禾,因射中之,隨逐而來。」

老人云:「牽牛蹊人之田而奪之牛,不亦甚乎。」

命一童子令與人酒飲。

前行數十步,至大廳,見群仙,羽衣烏幘,或樗蒲,或弈棋,或飲酒。

童子至飲所。

傳教云:「公令與此人一杯酒。」

飲畢不饑。

又至一所,有數十床 ,床 上各坐一人,持書,狀如聽講。

久之卻至公所。

公責守門童子曰:「何以開門,令豬得出入而不能知。」

乃謂人曰:「此非真豬。

君宜出去。」

因命向童子送出。

人問老翁為誰。

童子云:「此所謂河上公,上帝使為諸仙講《易》耳。」

又問君復是誰。

童子云:「我王輔嗣也,受《易》已來,向五百歲,而未能通一精一義。

故被罰守門。」

人去後,童子蹴一大石遮門,遂不復見。

(出《廣異記》)

辰州麻一陽一縣有一位村民,因為有一頭豬吃了他家的莊稼,他很生氣,就拿著弓箭等在那裡。

後來有一天豬又來了,這人射中了那豬。

豬跑出幾里,走進一家大門。

門裡的屋宇很壯麗。

有一位老人迎出來。

這老人的一胡一 須雪白,拄著枴杖,青衣童子跟在他身後。

他問村民為什麼能到這裡來。

村民說,豬吃了他的莊稼,他射中了豬,追豬追到這裡來。

老人說:「有人牽牛走路踩了地裡的禾苗,就把人家的牛搶去,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老人讓一個童子給這個人酒喝。

往前走了幾十步,來到一個大廳,看到一群仙人。

仙人們穿著羽毛衣服,戴著黑色頭巾。

有的在玩牌,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喝酒。

童子走到喝酒的地方,說道:「老人讓給這個人一杯酒喝。」

這個人喝了一杯酒之後,就不覺得餓了。

又來到一個地方,有幾十張坐榻,每張坐榻上都坐著一個人,每人拿著書,樣子像在聽講。

過了一會兒,又回到老人那地方。

老人責備守門的童子說:「你為什麼開門,讓豬跑進跑出還不知道?」

於是對村民說:「這不是真豬,你應該出去了。」

於是就讓童子把這個人送出去。

這個人問那老頭是誰,童子說:「這是河上公,上帝派他來給神仙們講《易經》。」

又問童子是誰,童子說:我叫王輔嗣,學習 《易經》快五百年,而沒有能理解精通它的要義,所以被罰在這裡守門。

這個人走後,童子踢一塊大石頭擋上門,就再也看不見豬來吃莊稼了。

慈心仙人

唐廣德二年,臨海縣賊袁晁,寇永嘉。

其船遇風,東漂數千里,遙望一山,青翠森然,有城壁,五色照曜。

回舵就泊,見一精一捨,琉璃為瓦,玳瑁為牆。

既入房廊,寂不見人。

房中唯有一胡一 子二十餘枚,器物悉是黃金,無諸雜類。

又有衾茵,亦甚炳煥,多是異蜀重錦。

又有金城一所,余碎金成堆,不可勝數。

賊等觀不見人,乃競取物。

忽見婦人從金城出,可長六尺,身衣錦繡上服紫綃裙,謂賊曰:「汝非袁晃一黨一 耶?何得至此?此器物須爾何與,輒敢取之!向見子,汝謂此為狗乎?非也,是龍耳。

汝等所將之物,吾誠不惜,但恐諸龍蓄怒,前引汝船,死在須臾耳!宜速還之。」

賊等列拜,各送物歸本處。

因問此是何處。

婦人曰:「此是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處。

汝等無故與袁晁作賊,不出十日,當有大禍。

宜深慎之。」

賊一黨一 因乞便風,還海岸。

婦人回頭處分。

尋而風起,群賊拜別,因便揚帆。

數日至臨海。

船上沙塗不得下,為官軍格死,唯婦人六七人獲存。

浙東押衙謝詮之配得一婢,名曲葉,親說其事。

(出《廣異記》)

唐代宗廣德二年,臨海縣有一個叫袁晁的賊寇去一騷一擾永嘉,他的船遇上大風,向東漂出幾千里。

遠遠望見一座山。

山上的樹木青翠茂密,還有五色閃耀的城牆。

他便把船停到山下。

上山見到一所很一精一美的房舍,用琉璃做的瓦,用玳瑁砌的牆。

走進房廊,很靜,看不到人,屋裡只有二十多隻小狗崽。

器物全是用黃金製做的,沒有各種雜物。

又有被褥,也很有光彩,大多是西蜀出產的貴重織錦。

還有一所金子城,多餘的零碎金子一堆一堆的,數不勝數。

賊人見屋裡沒人,就爭搶著拿東西。

忽然發現一位婦人從金子城裡走出來。

她能有六尺高,身上穿著錦繡上衣,紫色絲綢裙子。

她對賊人們說:「你們不是袁晁的同夥嗎?怎麼能到這裡來?這些東西並不是留給你們的,你們就敢拿?剛才見到的小狗,你們以為是狗吧?不是的,那是龍啊!你們拿走的東西,我實在不珍惜,但是恐怕那些龍壓不住怒火,前去拉你們的船,你們就死在眼前了。

你們應該馬上回去!」賊人們站成一排下拜,各把東西送回原處。

於是就問這是什麼地方,婦人說:「這是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地方,你們無緣無故就跟著袁晁做賊,不出十天得有一場大禍,應該特別小心。」

賊人們於是乞求婦人刮一陣順風,讓他們回到海岸。

婦人回頭佈置一下,不一會兒就起了風。

賊人們下拜告別,於是就揚帆起程,幾天就回到臨海縣。

船被擱淺在泥沙之中走不脫,賊寇全被官兵打死了,只剩下六七個婦人活了下來。

浙東縣押衙的謝詮之分配到一個一奴一婢,名字叫曲葉,是她親口講的這件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劉晏崔希真韋老師麻一陽一村人慈心仙人劉晏唐宰相劉晏《太平廣記》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