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百戰奇略》第四卷谷戰

百戰奇略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 - 第四卷谷戰

百戰奇略

第四卷谷戰

【原文】

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

法曰:「絕山依谷。

後漢將馬援為隴西太守,三絳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將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

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

羌師數十萬戶亡出塞外,諸種萬餘人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敗焉。

【譯文】

大凡行軍跨越險峻山嶺地帶而安營佈陣時,必須依托山澗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憑險固守。

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在山地行軍作戰,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托谷地設陣。」

東漢將領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期間,居於武都境內的參狼羌與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邊民,殺害地方官吏。

馬援親率部隊四千餘人進行反擊,抵達氏道縣境。

當時,羌兵駐紮在山上,馬援率軍佔據山下有利地形,奪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採取圍而不打的戰法,迫使羌兵陷於窮困境地,其首領被迫率領數十萬戶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萬金人全部歸降馬援。

羌兵由於不懂得依托山谷安營佈陣的好處,所以遭到了失敗。

【賞析】

本篇以《谷戰》為題,旨在闡述山谷地帶作戰如何擇地安營佈陣問題。

它認為,凡是途經山地而與敵交戰時,必須選擇地勢險要且有水草可資利用的谷地安營佈陣,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絕山依谷」,是孫子提出的在山地條件下行軍作戰選擇地形應注意掌握的原則。

其意思是,部隊在山地作戰,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傍谷地安營佈陣。

實際上,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常被兵家所採用的作戰指導原則。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反擊參狼羌的作戰,就是較好體現「絕山依谷」原則的一個戰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馬援率軍反擊參狼羌(羌族一個部落)而自隴西南下進至氏道縣境後,他根據「羌在山上」設陣的敵情實際,立即指揮部隊佔領了水草豐盛且地勢險要的谷地,採取圍而不擊的戰法,陷羌兵於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後不得不棄山潰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戰而勝」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於山上,失去了賴以生存和作戰的水草。

這無疑是導致參狼羌兵失敗的一個直接的重要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百戰奇略》古代兵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百戰奇略》第四卷谷戰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