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節嘔吐噦【脈】形狀如新臥起《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

脈因證治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脈因證治

脈因證治 - 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

脈因證治

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

【脈】形狀如新臥起。

脈弱而嘔,小一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趺一陽一脈浮,胃氣虛,嘔而不食,恐怖死,寬緩生。

寒氣在上,一陰一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膿盡自愈。

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

嘔本渴,今反不渴,有支飲。

嘔多,雖有一陽一明證,不可下,蓋邪氣不在胃口。

脈數反吐、汗,令一陽一微,膈氣空虛,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吐也。

一陽一緊一陰一數,食已則吐;一陽一浮而數亦然,或浮大。

皆一陽一偏盛,一陰一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一陰一故嘔。

寸口脈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一陰一結而遲,其人則噎。

關上脈數則吐。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

寸緊尺澀,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也。

趺一陽一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寒。

脈緊而澀者,難治;嘔吐思水者,易解。

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中澹澹,食慾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脈緊而滑者,吐逆。

脈小弱而澀,胃反。

【證】嘔吐噦各有所辨。

吐屬太一陽一,有物無聲,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食已即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一陽一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

噦屬少一陽一,無物有聲,乃氣病也。

【治】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故嘔吐。

亦有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

因胃中虛,膈上熱,故噦。

亦有痰水滿塞而噦。

因胃氣虛,一陽一火上衝,故吃逆。

亦有痰熱在胃,中氣不降而呃。

李論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嘔。

清厥甚則痺,食而吐。

寒氣與新谷氣俱還於胃中,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故噦。

三者雖殊,皆因脾胃虛弱,亦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

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

又有痰飲者,必下之。

又論皆氣沖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治宜降火。

呃者,氣逆也,一陰一火炎上也。

氣自臍下為火,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也。

又火結痰氣而上升,衝出於口也。

治宜降火行氣導痰而自安。

劉論吐有三,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

氣者,天之一陽一也。

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

治宜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

脈浮而匿,其證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

治法,以毒一藥行其積,木香、檳榔去其積。

下焦吐者,從於寒也。

脈沉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一便清利,大便不通。

治法,毒一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也。

《三因》論有寒嘔、熱嘔、痰嘔、食嘔、血嘔、氣嘔。

寒,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

熱,食入即出,煩躁脈數,柴胡湯。

痰,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並出,宜半夏、人參主之。

食嘔因胃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朝食暮出,不消,養胃湯主之。

血因瘀蓄,冷血聚於胃口,因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主之。

氣,胃者一陽一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嘔卻快,宜茱參湯主之。

方論呃逆切忌熱藥,丁香類。

病皆胃虛,一陰一火所乘,宜參、術大補之類。

如痰實者,察其病因,形氣俱實,以人參蘆吐之。

有傷寒差後嘔者,當去餘熱。

有酒家嘔,解酒治之。

有腳弱脾疼而嘔者,此香港腳內攻,根據香港腳門治。

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

有懷孕惡阻者,根據惡阻治之。

有心中風、心中寒、肝中風、中濕脾痺,有漏氣,有走哺。

女人患嘔吐甚者死,其一陰一在上故也。

論皆屬於火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

乾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

嘔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湯。

嘔吐,病在膈上,豬苓湯。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

胃反,吐而渴,茯苓澤瀉湯。

似嘔不嘔,如噦不噦,無奈,薑汁半夏湯。

噦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陳皮、參、草、竹茹。

桔梗湯治上焦氣熱所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

已下出劉。

桔梗白朮(各一兩五錢)半夏神曲(二兩)陳皮枳實(炒)茯苓濃樸(制,一兩)水煎,下木香、檳榔末各一兩。

如大腑燥結,加承氣湯。

荊黃湯治前證熱氣甚者。

荊芥穗(一兩)人參(五錢)大黃(三錢)甘草(二錢五分)調下木香、檳榔末各二錢。

清鎮丸治前證頭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五分)半夏甘草(各五錢)青黛(二錢五分)人參(五分)上薑汁浸炊餅,丸梧子大。

食後薑湯下。

紫沉丸治中焦吐。

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神曲烏梅(去核)代赭石縮砂(各三錢)杏仁(去皮尖)沉香木香(各一錢)陳皮(半兩)檳榔丁香(各三錢)白豆蔻(五分)白朮(一錢)巴霜(五分,另入)木香白朮散治前證腹中痛,是脾實系強,宜和之。

木香(八兩)白朮(半兩)半夏神曲(一兩)檳榔(二錢五分)茯苓(半兩)甘草(四錢)上濃煎,芍葯薑湯下二錢。

有積而痛,手不可按,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錢)巴豆霜(一錢)砒(五分,另研)上黃蠟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為度。

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

安胃散(李先生)治嘔吐噦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茱萸草蔻人參(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黃(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七分)黃柏(三錢)陳皮(五分)當歸(一錢五分)蒼朮(一錢)半夏茯苓陳皮秘方治痰嘔吐。

二陳湯、山梔(炒)、黃連(薑汁炒)、香附。

虛,加蒼朮。

呃逆因,寒則可用。

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柿蒂(各一錢)竹茹煎,熱服。

有噁心,吐蟲數條後,乃頻作。

服殺蟲藥,則吐蟲愈多。

六脈皆細,非蟲脈也,乃髒寒而不安矣。

有嘔,飲食皆不得進。

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論吐有三證冷吐,先覺咽酸嘔,然後吐食,脈小滑者是。

王叔和云:關,胃寒不下食。

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食久反吐,亦屬於寒。

胃熱而吐者,聞谷氣則嘔,藥下則吐;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宜涼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飲,或停水,關沉而伏者,宜吐之。

《三因》論嘔吐出於胃,故有寒、熱、食、痰、血、氣,同上條。

論嘔逆則咳逆也。

大率胃實則噫,胃虛則噦。

此因胃中虛,膈上熱也。

故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

《內經》所謂壞腑是也。

亦有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非虛危比也。

痰,半夏湯主之;噦虛,橘皮竹茹湯主之。

論漏氣病者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食,食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

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葳蕤姜亦可。

論走哺病者上焦實熱,大小一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

人參湯主之。

前方加黃芩、知母、石膏、山梔,去竹茹、麥冬。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脈因證治》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脈】形狀如新臥起《脈因證治》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