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祐任三郎黃齊王處回天自在《太平廣記》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

太平廣記

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

黃萬祐 任三郎 黃齊 王處回 天自在 掩耳道士 抱龍道士 何昭翰 盧延貴 杜魯賓 建州狂僧 劉甲 盧嬰 趙燕一奴一

黃萬祐

黃萬祐修道於黔南無人之境,累世常在。

每三二十年一出成都賣藥,言人災禍無不神驗。

蜀王建迎入宮,盡禮事之。

問其服食,皆秘而不言。

曰:「吾非神仙,亦非服餌之士。

但虛心養氣,仁其行,鮮其過而已。」

問其齒,則曰:「吾只記夜郎侯王蜀之歲,蠶叢氏都郫之年,時被請出。

爾後烏兔一交一 馳,花開木落,竟不記其甲子矣。」

忽一日,南望嘉州曰:「犍為之地,何其炎炎,請遣人赴之。」

如其言,使至嘉州,市肆已為瓦礫矣。

後堅辭歸山,建泣留不住,問其後事,皆不言之。

既去,於所居壁間見題處曰:「莫一交一 牽動青豬足,動即炎炎不可撲。

鷙獸不欲兩頭黃,黃即其年天下哭。」

智者不能詳之。

至乙亥年,起師東取秦鳳諸州。

報捷之際,宮內延火,應是珍寶帑藏,並為煨燼矣。

乃知太歲乙亥,是為青豬,為焚爇之明也。

後三年,歲在戊寅土而建殂。

方知寅為鷙獸,干與納音俱是土,土黃色,是以言鷙獸兩頭黃。

此言不差毫髮。

(出《錄異記》。

明抄本作《野人閒話》)

黃萬祐在黔南沒有人煙的地方修道,經過幾代人了,他一直在那個地方。

每隔二三十年出來一次,到成都去賣藥。

他談論別人的災禍,沒有一次不是神奇般的應驗。

蜀國王建把他迎接進宮,盡一切禮節來對待他。

問他服用的是什麼長壽藥物,他嚴守秘密不跟人說,他說:「我不是神仙,也不是靠了服用什麼藥物;只是虛心寡慾地養氣,端正自己的行為,少做過分的事而已。」

問他多大歲數了,他則說:「我只記得夜郎侯做蜀國國王的時候,蠶叢氏以郫為京都的那些年,時常被請出來。

從那以後,太一陽一與月亮一交一 替出現,花開了葉落了,到底有多少年也記不得了。」

忽然有一天,他朝南而遠望著嘉州說:「犍為那個地方,大火燒得好凶呵,請派人趕去救滅!」照他說的派人到了嘉州,市場已經變成一片瓦礫。

後來他硬要告辭回山,王建哭著挽留也留不住,問他以後的事,他什麼也不說。

走了之後,在他住處的牆上發現有個地方題著下面幾句:「莫一交一 牽動青豬足,動即炎炎不可撲。

鷙獸不欲兩頭黃,黃即其年天下哭。」

有學問的人也不能評細弄懂其中的含義。

到了乙亥年,蜀國興兵東伐,攻佔了秦鳳各個州。

正在報捷慶祝勝利的時候,宮內起了火,一應珍寶錢財等收藏的物品,統統化為灰燼了。

這才知道太歲乙亥之年是青豬年,是起火焚燒的日期。

過了三年,歲在戊寅,王建逝世。

這才知道寅為鷙獸,於與納音都是土,土是黃色的,所以說鷙獸兩頭黃。

黃萬祐的這些預言,與後來發生的事情對比,分毫不差。

任三郎

鳳州賓祐王鄑員外,時在相國滿存幕中籌畫,賓佐最為相善。

有客任三郎者在焉,府中僚屬鹹與之相識,而獨親於王。

居無何。

忽謂王曰:「或有小失意,即吾子之福也。」

又旬月,王忽失主公意,因稱疾百餘日。

主公致於度外,音問杳絕。

任亦時來,一日謂王曰:「此地將受災,官街大樹自枯。

事將逼矣,葉墮之時,事行也。

速求尋醫,以脫此禍」王以主公之怒未息,深以為不可。

任曰:「但三貢啟事,必有指揮。」

如其言,數日內三貢啟。

乞於關隴已來尋醫。

果使人傳旨相勉,遽以出院例錢匹緞相遺,倍厚於常。

王乃入謝,留宴,又遺采纈錦誘之物及其家。

不旬,即促行北去。

滿相於郊外宴餞。

臨歧之際,僅二百餘人。

五六日至吳山縣僦居,又十日至鳳州。

人言已軍變矣,滿公歸褒中。

同院皆死於難,王獨免其禍。

又其年至長安開化坊西北角酒肆中,復見任公。

問其所捨,再往謁之,失其所在矣。

(出《錄異記》)

鳳州賓祐王鄑員外,當時在相國滿存的府中做事,幕僚們跟他處得最好。

有個門客任三郎也在相國府,府中幕僚們都跟他相識,但他只親近王鄑。

過不多久,任三郎忽然跟王鄑說:「你可能要發生失意的事,這就是你的福分呀!」又過了一個月,王鄑忽然使主公滿相國不滿意他,他便請了病假一百餘天,沒到相府上班。

滿相國已把此事放在度外,也不追問他的消息。

任三郎仍然常到他這裡來,一天,他對王鄑說:「此地要遭受災難,大街上的大樹要自行乾枯。

禍事快要發生了,落葉的時候,就要出事。

快去請求相國找人醫治,以解除這場災禍。」

王鄑以為相國的氣還沒消,這時去跟他說此事太不合適。

任三郎說:「這次是三貢起事,一定有人指揮。」

果然像他說的,幾天之內三貢便起事了。

求於關隴,已來尋救治之方。

皇上果然派人傳旨表揚他,相國立即拿出院中的錢和幾匹綢緞來贈給他,比平常加倍厚待他。

他到相府道謝,相國留他設宴招待,又贈各種珍貴的絲織品給他家裡。

不到十天,就催他立即起程往北方去,滿相國在郊外設宴親自為他餞行。

分手的時候,送行的有二百人之多。

走了五六天來到吳山縣,租房子住了下來,又走了十天到達鳳州。

人們都說已經發生軍變了,滿相國已經回到褒中老家。

與王鄑同院的人都死於禍亂,只有王鄑一人免受其難。

那一年他來到長安開化坊西北角的一家酒店裡,又見到了任三郎。

王鄑打聽了他的住處,再去拜訪他時,已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

黃 齊

黃齊者,蜀之偏裨也。

常好道,行一陰一功有歲年矣。

於朝天嶺遇一老人,髭發皎白,顏色瓔孺,肌膚如玉。

與之語曰:「子既好道,五年之後,當有大厄,吾必相救。

勉思一陰一德,無退前志。」

其後齊下峽,舟船覆溺,至灘上,如有人相拯。

得及於岸,視之,乃前所遇老人也,尋失所在。

自是往往見之。

忽於什邡縣市中相見,召齊過其所居。

出北郭外,行榿林中,可三二里,即到其家。

山川林木,境趣幽勝。

留止一宿,及明,相送出門,已在後城山內,去縣七十餘里。

既歸,亦話於人。

(出《錄異記》)

黃齊是蜀國的一員偏將,愛好道家學說,善積一陰一德已有多年了。

他在朝天嶺上遇見一個老人,此人鬚髮雪白,臉色卻像小孩一樣鮮艷紅潤,肌膚白嫩光滑如玉。

他對黃齊說:「你既然愛好道家的思想,五年之後,你會有難,到時候我一定救你。

你要時時善積一陰一德,不要改變原來的志向。」

後來,黃齊沿一江一 路過巫峽,船翻了掉到水裡,被水沖到石灘上時,好像有人相救一樣,很順利地到了岸邊。

黃齊上岸後回頭一看,救自己上岸的正是過去遇見的那個老人。

轉眼之間,老人就在原地不見了。

從此之後,黃齊常常見到他。

有一天,兩人偶然間在什邡縣城裡相見了,老人招呼黃齊到自己住的地方去。

出北門到了郊外,穿過一片榿木林,走了約二三里便到了老人的家。

只見此處山川秀麗,林木成蔭,環境幽靜別緻。

老人留他在家裡住了一宿,天亮後送他走出家門,剛走出老人的家門,卻已站在縣城後山裡了,這裡離縣城有七十多里遠。

黃齊回去之後,也把自己的這次見聞告訴給別人。

王處回

王侍中處回常於私第延接布素之士。

一旦有道士,龐眉大鼻,布衣襤褸,山童從後,擎柱杖藥囊而已,造詣王公。

於竹葉上大書「道士王挑杖奉謁。」

王公素重士,得以相見,因從容致酒。

觀其談論,清風颯然。

處回曰:「弟子有志清閒,願於青城山下致小道院,以適閒性。」

道士曰:「未也。」

因於山童處取劍,細點階前土廣尺餘,囊中取花子二粒種一子,令以盆覆於上。

逡巡去盆,花已生矣,漸漸長大,頗長五尺已來,層層有花,爛然可愛者兩苗。

尊師曰:「聊以寓目適性,此則仙家旌節花也。」

命食不餐,唯飲數杯而退。

曰:「珍重,善為保愛。」

言訖而去,出門不知所之。

後王公果除二節鎮,方致仕。

自後往往有人收得其花種。

(出《野人閒話》)

侍中王處回常常在自己家裡迎送和接待一些沒有官祿的人士。

一天,有一位道士到他家拜訪,這位道士寬眉毛大鼻子,穿著破舊的布衣服,背後跟著個小童,拿的不外是柱杖藥口袋之類,他在竹葉上寫道:「道士王挑杖前來拜見!」王處回素來看重士人,便立即與道士相見,客客氣氣地敬酒。

看到這個道士的言談是那樣清爽灑脫,王處回說:「弟子有志於清閒,願在青城山下修造一座小小的道院,住在那裡修心養性,以滿足自己喜歡過清閒自在生活的心願。」

道士說:「不要這樣做。」

他便從小童手裡取過寶劍,仔細地指點院階前面一尺多見方的土地,從口袋裡取出兩粒花籽種下去,叫人用盆扣上。

過了一會兒,把盆拿走後,花已經長出來了,只見它漸漸長大,足有五尺來高,每層葉子上都開出花朵,其中有兩朵燦爛奪目,格外可愛。

這位道士說:「這是仙家的旌節花,它可供你寓目適性。」

王處回命人給道士擺上酒飯,他不吃飯,只喝了幾杯酒就退席,說:「請你珍重,善自保全愛護自己。」

說完就走了,出了門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後來王處回果然被任為兩個節鎮的節度使,開始在仕途上努力。

自此之後,常常有人收得那枝「旌節花」的花種。

天自在

利州市廛中,有一人,披髮跣足,衣短布襦。

與人語,多說天上事。

或遇紙筆,則欣然畫樓台人物,執持樂器,或雲龍鸞鳳之像。

夜則宿神廟中。

人謂之天自在。

州之南有市,人甚闐咽。

一夕火起,煙焰亙天。

天自在於廟中獨語曰:「此方人為惡日久,天將殺之。」

遂以手探階前石盆中水,望空澆灑。

逡巡有異氣自廟門出,變為大雨,盡滅其火。

掌廟者往往與人說之,天自在遂潛遁去。

其後居人果為大火漂蕩,始信前言有征。

(出《野人閒話》)

在利州的市區內有一個人,整天披頭散髮赤著腳,穿著短布衣。

跟人說話時說的多是天上的事,有時碰到紙和筆,他就高高興興地畫上樓台宮闕,裡面的人物都拿著樂器;或者畫上雲霧中的龍以及鸞鳥鳳凰之類的圖像。

夜晚他睡在神廟裡。

人們都稱他為天自在。

利州的南邊有個市場,人聲鼎沸。

有一天晚上市場裡起了火,濃煙與火焰直衝天空。

天自在在廟裡自言自語道:「這個地方的人長期為非作歹,老天將要殺滅他們。」

說完就把手伸進階前石頭盆的水裡面,捧起水來往天空澆灑,立刻有一股特殊的氣體從廟門飛了出去,變成瓢潑大雨,把正在熊熊燃燒的大火全部澆滅了。

事後,掌管這座神廟的人,常跟別人講起這天晚上他在廟裡看到的種種事情,於是,天自在便悄悄地逃走了。

後來,這裡的居民果然被一場大火燒得空蕩蕩的。

由此才相信天自在原先說的話是驗證的。

掩耳道士

利州南門外,乃商賈一交一 易之所。

一旦有道士,羽衣襤褸。

來於稠人中,賣葫蘆子種。

云:「一二年間,甚有用處。

每一苗只生一顆,盤地而成。」

兼以白土畫樣於地以示人,其模甚大。

逾時竟無買者,皆云:「狂人不足可聽。」

道士又以兩手掩耳急走,言「風水之一聲 何太甚耶?」

巷陌孩童,競相隨而笑侮之,時呼為掩耳道士。

至來年秋,嘉陵一江一 水,一夕泛漲,漂數百家。

水方渺瀰,眾人遙見道士在水上,坐一大瓢,出手掩耳,大叫水聲風聲何太甚耶?」

泛泛而去,莫知所之。

(出《野人閒話》)

利州南門外是個貿易市場。

一天,有一個衣衫襤褸的道士,來到人多的地方出賣葫蘆苗。

嘴裡喊著:「一二年間,甚有用處。

每棵苗只結一隻葫蘆。

籐蔓盤在地上就成。

不用打架子。」

一邊喊一邊用白堊土塊在地上畫樣子給人看,葫蘆的模樣特別大。

過了好長時間,一直沒人買,人們都說:「這是個瘋子,他的話不能聽。」

道士又用兩手捂著耳朵急急忙忙地跑,邊跑邊說:「風聲和水聲怎麼響得這麼厲害呀!」正在路上和一胡一 同裡玩的孩子,都跟在後面嘻嘻哈哈地起哄耍笑他,當時人們都稱呼他為掩耳道士。

到了第二年秋天,嘉陵一江一 的水在一天夜晚突然猛漲,一江一 水漫過堤岸,淹沒了幾百戶人家。

大水瀰漫,汪洋浩渺,人們遠遠地望見道士正在水上,他坐著一隻大瓢,伸出兩手摀住耳朵,大聲喊著:「水聲和風聲怎麼響得這麼厲害呀!」只見他在水上漂漂蕩蕩地遠去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

抱龍道士

灌口白沙有太山府君廟。

每至春三月,蜀人多往設齋,乃至諸州醫卜之人,亦嘗集會。

時有一人,鶉衣百結,顏貌憔悴,亦往廟所。

眾人輕之。

行次一江一 際,眾人憩於樹蔭,貧士亦坐石上。

逡巡謂人曰:「此水中有一龍睡。」

眾不之應。

旁有一叟曰:「何得見?」

貧士曰:「我則見。」

眾曰:「我等要見如何?」

貧士曰:「亦不難。」

遂解衣入水,抱一睡龍出,腥穢頗甚,深閉兩目,而爪牙鱗角悉備。

雲霧旋合,風起水湧。

眾皆驚走遙禮,謂之聖人。

遂卻沉龍於水底,自掛鶉衣而行。

謂眾人曰:「諸人皆以醫卜為業,救人疾急,知人吉凶,亦近於道也。

切不得見貧素之士便輕侮之。」

眾人慚謝而已。

復同行十里,瞥然不見。

(出《野人閒話》)

在灌口白沙那個地方,有一座太山府君廟。

每逢春天三月時,蜀人一大都前去燒香祭奠,至於各個州的看病的、算命的,也曾到廟上去集會。

當時有一個人,穿著打了許多補釘的破衣服,容貌憔悴,也在往廟那邊走。

眾人都沒把他放在眼裡。

他走到一江一 邊時,眾人正在樹蔭下休息,這位貧士也在石頭上坐下。

坐了一會兒,他對別人說:「這條一江一 裡有條龍在睡覺。」

大家都不理睬他。

旁邊有個老頭兒說:「怎麼見得?」

貧士說:「我見過。」

大家說:「我們要見一見,怎麼樣?」

貧士說:「也不難。」

他脫掉外衣跳進水裡,抱著一條睡著的龍出來了,腥味特別大,那條龍深深地閉著兩眼,龍爪龍牙龍鱗龍尾全都完好,雲霧頓時聚攏上來,刮起了風,一江一 水在翻騰。

眾人都吃驚地跑出很遠,遠遠地向這位貧士行禮,說他是聖人。

貧士放下懷裡的睡龍把它沉入水底,撿起地上的衣服搭在肩上就走,對著眾人說:「你們各位都以看病占卜為職業,專門救活別人的病痛,預知別人的吉凶禍福,差不多也是在行道。

千萬不要見到貧寒素談的人就輕視侮辱他們!」眾人聽了,只有慚愧和稱謝而已。

大家又跟他一起走了十餘里路,一眨眼他就不見了。

何昭翰

偽蜀度支員外郎何昭(原昭下有曰字,據明抄本刪)翰,嘗從知於黔南。

暇日。

因閒步野徑,於水際見釣者,謂翰曰:「子何(何原作可,據明抄本改)判官乎?」

曰:「然。」

曰:「我則野人張涉也。

余比與子一交一 知久矣,子今忘我也。」

翰懵然不醒,因籍草坐。

謂翰曰:「子有數任官,然終於青城縣令。

我則住青城山也,待君官滿,與君同歸山中,今不及到君公署也。」

遂辭而去。

翰深志之。

後累歷官,及出為青城縣令,有憂色。

釣者亦常來往,何甚重之。

一旦大軍到城,劫賊四起,釣者與翰相攜入山,何之骨肉盡在城內。

賊眾入縣,言殺縣令,臠而食之。

賊首之子自號小將軍,其日尋覓不見。

細視縣宰之首,即小將軍之首也。

賊於是自相殘害,莫知縣令所之。

後有人入山,見何與張同行。

何因寄語妻子曰:「吾本不死,卻歸舊山。

爾等善為生計,無相追憶也。」

自此人不復見,莫知所之。

(出《野人閒話》)

偽蜀王朝的度支員外郎何昭翰,曾經跟隨別人在黔南當判官。

空閒時到野外散步,在河邊看見一個釣魚的,這個人對何昭翰說:「你是何判官嗎?」

「是。」

「我是山野之人張涉。

我過去與你交往了很長時間呢,你現在忘記我了。」

何昭翰懵懵懂懂沒弄明白,便在草地上坐下來,他又對何說:「你有好幾任官職,但最終是做到青城縣令。

我則住在青城山裡,等你的官期滿了時,我與你一起回山裡,今天來不及到你官署裡去了。」

說完便告辭走了。

何昭翰對這件事印象特別深。

後來他接連做了幾任官員,等出任青城縣令時,心裡頗為憂慮。

那個釣魚的也常來常往,何昭翰對他非常尊重。

一天,大軍壓城,賊寇四起,釣魚人與何昭翰結伴逃到青城山中,何的家屬全都留在城裡。

賊寇進入縣城之後,揚言要殺死縣令,剁成肉醬吃。

賊寇首領的兒子自稱小將軍,那一天突然失蹤了。

細看畫像上縣令的腦袋,就是小將軍的腦袋,於是,賊寇便互相殘殺起來,誰也不知道縣令究竟在什麼地方。

後來有人進山,看見何昭翰與張涉在一起走路,何便托他捎信告訴家屬,說:「我並沒有死,已經逃回原來的山裡,你們要好好過日子,不要想念我。」

從此,人們再也沒看見他,不知他到哪裡去了。

盧延貴

盧延貴者,為宣州安仁場官,赴職中途阻風,泊大一江一 次數日。

因登岸閒步,不覺行遠,遙望大樹下若有屋室。

稍近,見室中一物,若人若獸。

見人即行起而來,延貴懼而卻走。

此物連呼:「無懼,吾乃人也。」

即往就之,狀貌奇偉,裸袒而通身有毛,長數寸。

自言商賈也,頃歲泛舟,至此遇風,舉家沒溺。

而身獨得就岸,數日食草根,飲澗水,因得不死。

歲余,身乃生毛。

自爾乃不飲不食,自傷孤獨,無復世念。

結廬於此,已十餘年矣。

因問獨居於此,得無虎豹之害乎?答曰:「吾已能騰空上下,虎豹無奈何也。」

延貴留久之,又問有所須乎?對曰:「亦有之。

每浴於溪中,恆患身下不速干,得數尺布為巾,乃佳也。

又得小刀,以掘藥物,益善。

君能致之耶?」

延貴延之至船,固不肯。

乃送巾與刀而去。

罷任,復尋之,遂迷失路。

後無有遇之者。

(出《稽神錄》)

盧延貴被任命為宣州安仁場官員,在上任的途中遇上了大風,把船停泊在大一江一 裡住了幾天。

閒暇無事便登岸散步,不知不覺間走出去很遠。

遙望前面大樹底下有一所房子,走近一看,見屋裡有個東西,像人又像野獸,見了人便朝你走來。

盧延貴非常害怕,急急忙忙逃走,他卻連連呼籲:「不要害怕,我是個人!」延貴走到他跟前,見他生得高大奇異,裸露著身子,遍身有毛,毛長有好幾寸。

他自己說是做買賣的,近幾年行船,走到這裡遇上了大風,全家都沉沒到水裡去了,只剩下自己活著上了岸,天天吃草根,喝山溝裡的水,這才活了下來,過了一年多身上就長出了毛。

從那以後便不吃不喝,因為太孤獨而傷心難受,再沒有回到世上去的念頭,就在這個地方安家住了下來,至今已經十多年了。」

延貴問他一個人住在這裡,難道沒有虎豹等猛獸來侵害嗎。

他答道:「我已經能夠飛上飛下地騰空飛越,虎豹之類對我沒有辦法了。」

延貴在那裡呆了很長時間,又問他有沒有需要的東西。

他說:「也有。

我在溪水裡洗澡的時候,總因為洗完後身上不能很快乾燥而犯愁,如果能有幾尺布做浴巾,那就好了。

再有一把小刀,用來採掘藥物,那更好。

您能送給我這兩樣東西嗎?」

延貴要領他到自己船上去,他說啥也不肯。

延貴只好給他送去浴巾和小刀,然後就走了。

卸任之後,盧延貴又去找那個人,結果迷失了路,後來沒人再碰見過那個人。

杜魯賓

建康人杜魯賓,以賣藥為事。

嘗有客自稱豫章人,恆來市藥,未嘗還值,魯賓善待之。

一日復至,市藥甚多,曰:「吾欠君藥錢多矣,今更從君求此。

吾將還西,天(明抄本天作大)市版木。

比及再求,(明抄本求作來)足以並酬君矣。」

杜許之。

既去,久之乃還,贈杜山桃木十條,委之而去,莫知所之。

杜得之,不以介意,轉移親友,所存三條。

偶命工人剖之,其中得小鐵杵臼一具,高可五六寸,臼有八足,間作獸頭,製作一精一巧,不類人力。

杜亦凡人,不知所用,竟為人取,今失所在。

杜又常治捨,有賣土者,自言金壇縣人,來往甚數,杜亦厚資給之。

治捨畢,賣土者將去,留方尺之土曰:「以比為別。」

遂去不復來。

其土堅致,有異於常。

杜置藥肆中,不以為貴。

數年,杜之居為火所焚,屋壞土裂。

視之,有小赤蛇在其隙中,剖之,蛇縈繞一白石龜,大可三二寸。

蛇去龜存,至今寶於杜氏。

(出《稽神錄》)

建康有個人叫杜魯賓,以賣藥為業。

曾有個顧客自稱是豫章人,常來買藥,沒給過錢,魯賓對他很友善。

一天,他又來了,要買很多藥,說:「我欠你的藥錢已經很多了,今天還要從你這裡拿藥。

我要回到西邊去,上天蒙許買賣版木。

等我再回來時,我就有足夠的錢一起還給你了。」

魯賓答應了他。

他走了以後,很長時間才回來,送給魯賓十根山桃木,放在地上就走了,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杜魯賓得到這十根山桃木,並沒有放在心上,又轉手給了親友,自己還剩下三根。

有一天,他偶而讓工人把山桃木劈開。

竟然在裡面得到一套鐵製的小杵臼,杵長約有五六寸。

臼的下面有八隻腳,每隔一隻做成獸頭的形狀,做工一精一巧,好像不是人力所能幹的。

杜魯賓也是一個世俗的凡人,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途,後來被別人拿走了,現在已不知道失落在什麼地方。

杜魯賓又經常修理房子,有個賣土料的,自己說是金壇縣人,與杜來往很頻繁,杜魯賓也給了他很多錢。

房子蓋完了,賣土的要走,他留給杜魯賓一尺見方的一塊白土,說了聲:「以此贈別。」

便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這塊白土質地堅硬細密,跟普通的白土不一樣。

杜把它放在藥店裡,並不把它當作什麼貴重東西看待。

過了幾年,杜魯賓家的房子被火燒了,房屋燒壞了,這塊白土也被燒裂了。

仔細一看,在土的裂縫裡有一條紅色小蛇,把土剖開後,發現小蛇纏繞著一隻白色的石頭龜,有二三寸大。

蛇沒有了,石龜仍然存在,至今還珍藏在杜氏家裡。

建州狂僧

建州有僧不知其名,常如狂人。

其所言動,多有征驗。

邵武縣前臨溪,有大磐石,去水猶百步。

一日忽以墨畫其石之半,因坐石上,持竿為釣魚之狀。

明日山水大發,適至其墨畫而退。

癸卯歲。

盡砍去臨路樹枝之向南者。

人問之,曰:「免礙旗旛。」

又曰:「要歸一邊。」

及吳師之入,皆行其下。

又城外僧寺,大署其壁,某等若干人處書之。

及軍至城下,分據僧寺,以為柵所,安置人數,一無所差。

其僧竟為軍士所殺。

初王氏之季,閩建多難,民不聊生。

或問狂僧曰:「時世何時當安?」

答曰:「儂去即安矣。」

及其既死,閩嶺克平,皆如其言。

(出《稽神錄》)

建州有個僧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

他經常跟瘋子一樣。

他說的話,他的行動,多數為後來的事實所驗證。

邵武縣城前面靠近一條河,有塊大磐石距離河水有一百步遠,一天,這個僧人忽然用墨水在磐石一半高的地方畫了一道橫線,他則坐在石頭頂上,拿著魚竿做出釣魚的樣子。

第二天山洪暴發,河水正好漲到他畫的墨水橫線那裡就退了。

癸卯年狂僧將路旁向南伸出的樹枝都砍掉了,人們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免得這些樹枝阻礙旌旗旛仗通過。」

又說:「路過這裡時,要靠一邊走。」

等到吳國軍隊進入建州時,果然都從被他砍掉樹枝的樹下走過。

他還在城外寺廟的牆上,到處寫下「某等若干人住在這裡」的題字。

軍隊來城下時,用柵欄將寺廟分成幾部分,安排住人;在這裡安置的人數,與狂僧在牆上題的數字,果然一點兒也不差。

後來這個狂僧竟被兵士殺害了。

以前,在王氏統治閩地的後期,閩建地區多有災難,民不聊生,有人問狂僧道:「什麼時候局勢能夠安定呢?」

他答道:「我死了以後局勢就安定了。」

等他死了之後,閩嶺一帶克復平定,都跟他說的一樣。

劉 申

有人姓劉,在朱方,不得共語。

若與之言,人必遭禍難,或本身死疾。

唯一士謂無此理,偶值人有屯塞耳。

劉聞之,忻然而往,自說被謗,君能見明。

答云:「世人雷同,何足恤。」

須臾火發,資畜服玩蕩盡。

於是舉世號為鵂鶹。

脫遇諸塗,皆閒車走馬,掩目奔避。

劉亦杜門自守。

歲時一出,則人驚散,過於見鬼。

(出《異苑》)

有個人姓劉,住在朱方。

他不能跟別人說話,如果跟誰說話,這個人肯定要遭受災禍,或者他本人得病死掉。

偏有一個人說斷無這種道理,那是正趕上這個人有厄運堵滯就是了。

劉申聽說後,高高興興地去找他,說是自己被別人誹謗,只有您的見解高明。

他答道:「世上的人都這個樣,用不著憂慮。」

不一會兒便起了火,他的全部積蓄衣物古玩等燒得蕩然無存。

從此,舉世都稱劉申為大不吉祥的鵂鶹。

人們如果在道上碰見他,都丟下車馬捂起耳朵拚命逃避。

劉申自己也關起門來守在家裡。

一年之中偶爾出來一次,人們見了立即驚慌逃散,比看見鬼還要害怕。

盧 嬰

淮南有居客盧嬰者,氣質文學,俱為郡中絕。

人悉以盧三郎呼之。

但甚奇蹇,若在群聚中,主人必有橫禍,或小兒墮井,幼一女入火。

既久有驗,人皆捐之。

時元伯和為郡守,始至,愛其材氣,特開中堂設宴。

眾客咸集,食畢。

伯和戲問左右曰:「小兒墮井乎?」

曰:「否。」

「小女入火乎?」

曰:「否。」

伯和謂坐客曰:「眾君不勝故也。」

頃之合飲,群客相目惴惴然。

是日,軍吏圍宅,擒伯和棄市。

時節度使陳少游,甚異之,復見其才貌。

謂曰:「此人一舉,非摩天不盡其才。」

即厚以金帛一寵一 薦之。

行至潼關,西望煙塵,有東馳者曰:「朱泚作亂,上幸奉天縣矣。」

(出《獨異志》)

淮南郡住著一個叫盧嬰的人,他的氣質和文學才能,都是郡中絕無僅有的,人們都叫他盧三郎。

但他的命運極不順利,總與災難連在一起。

如果與眾人相聚時,主人必有飛來之禍,不是小兒掉在井裡,就是幼一女困在火中。

既然長時期應驗,人們就都捐棄他。

當時元伯和為該郡的太守,他剛來到這裡時,因為喜愛盧嬰的才氣,特地打開正廳的中間設宴招待客人。

各位客人都來了,吃完點心之後,伯元跟自己手下人開玩笑道:「我的小兒子掉到井裡去了嗎?」

「沒有。」

「我的小女兒走進火坑裡去了嗎?」

「沒有。」

伯和對在座的客人說:「你們怕這怕那,不敢與他接近,那是你們的命運敵不過的緣故呵!」過了一會兒,大家一起飲酒,客人們互相看了看,一個個心裡惴惴不安。

這一天,軍隊包圍了郡守的住宅,抓住伯和後將他暴一屍一街頭。

陳少游聽說後對盧嬰這個人十分驚異,後又親眼看到他的才貌,對別人說:「此人一旦被推舉,非直到最高位置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便給他許多錢財並極力推一寵一 舉薦他。

節度使陳少遊走到潼關時,遙望西方煙塵滾滾,有騎馬往東跑的人說:「朱泚起兵叛亂了,皇上出奔奉天縣了。」

趙燕一奴一

趙燕一奴一者,合州石鏡人也,居大雲寺地中。

初其母孕,數月產一虎,棄於一江一 中;復孕,數月產一巨鱉,又棄之;又孕,數月產一夜 叉,長尺餘,棄之;復孕,數月而產燕一奴一,眉目耳鼻口一一皆具,自項已下,其身如斷瓠。

亦有肩脾,兩手足各長數寸,無肘臂腕掌,於圓肉上各生六指,才寸餘,爪甲亦具。

其下布兩足,一二寸,亦皆六指。

既產,不忍棄之。

及長,只長二尺寸。

善入水,能乘舟,性甚狡慧,詞喙辯給,頗好殺戮,以捕魚宰豚為業。

每斗船驅儺,及歌竹枝詞較勝,必為首冠。

市肆一交一 易,必為牙保。

常發髡緇衣,民間呼為趙師。

晚歲但禿頭白衫而已。

或拜跪跳躍,倒踣於地,形裸露,人多笑之。

或乘驢遠適。

只使人持之,橫臥鞍中,若衣囊焉。

有二妻一女,衣食豐足。

或擊室家,力不可制。

乾德初,年僅六十,腰腹數圍,面目如常人無異。

其女右手無名指,長七八寸,亦異於人。

(出《錄異記》)

趙燕一奴一是合州石鏡縣人,居住在大雲寺地方。

當年,他母親懷孕後,過了幾個月生下一隻虎,扔在一江一 裡了;第二次懷孕幾個月後生下了一隻大王八,又扔了;第三次懷孕幾個月後生了一個夜叉,一寸來長,又扔掉了;第四次懷孕,幾個月後生下燕一奴一。

燕一奴一剛出生時,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和嘴樣樣都有,從脖往下,身子就像一截切斷的冬瓜。

也有肩膀,兩隻手臂各有幾寸長,分不出大臂小臂臂肘手腕手掌來,只是在兩塊圓圓的肉上各生出六個指頭,才一寸多長,都有指甲。

身子下邊有兩隻腳,一二寸長,也都是六個腳趾。

母親覺得既然生下來了,就不忍心再把他扔了。

等他長大後,身高只有二尺多點兒,擅長游泳,能擺船,生性十分刁滑聰明,能言善辯,很喜屠宰動物,以捕魚和殺豬為職業。

每逢賽船驅儺以及民歌比賽等較量勝負的民間活動,他肯定是冠軍得主。

在市場店舖的一交一 易中,他總充當掮客和保人的角色。

因為他常常剃光頭髮,穿著黑色的衣服,所以當地人都稱呼他趙師父。

到了晚年,他仍然是禿頭,只是黑衣服改換了白大衫。

有時候他在跪拜跳躍時跌倒地上,下身就裸露在外面,旁邊的人見了就笑話他。

有時候騎著毛驢走遠路,他只讓別人牽著驢,自己則橫躺在鞍子上,好像一個衣服包搭在驢背上。

他有兩個老婆一個女兒,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他有時候打老婆,力氣很大,難以抵制。

乾德初年,燕一奴一隻有六十歲,腰粗有幾抱,面目與一般人沒有不同之處,並無衰老的標誌。

他那個女兒的右手,無名指有七八寸長,也跟別人一大為不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黃萬祐任三郎黃齊王處回天自在《太平廣記》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