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敏問小山道:「何以明年考試,就把想《鏡花緣》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

鏡花緣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鏡花緣

鏡花緣 - 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

鏡花緣

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

話說唐敏問小山道:「何以明年考試,就把想頭歇了,這卻為何?」

小山道:

「考期如遲,還可趕緊用功;若就要考試,侄一女一學問空疏,年紀過小。

何能去呢?」

唐敏道:「學問卻是要緊;至於年紀,據我看來,倒是越小越好。

將來恩詔發下,只怕年紀過大,還不准考哩。

你只管用功。

即或明年就要考試,你的筆下業已清通,也不妨的。」

小山連連點頭,每日在家讀書。

到了次年,唐敏不時出去探信。

這日,在學中得了恩詔,連忙抄來,遞給小山道:「考才一女一之事,業已頒發恩詔,還有規例十二條,你細細一看就知道了。」

小山接過,只見上面寫著: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天地英華,原不擇人而畀;帝王輔翼,何妨破格而求。

丈夫而擅詞章,固重圭璋之品;一女一子而嫻文藝,亦增-藻之光。

我國家儲才為重,歷聖相符;朕受命維新,求賢若渴。

辟門籲俊,桃李已屬一春一官;《內則》遴才,科第尚遺閨秀。

郎君既膺鶚薦,一女一史未遂鵬飛。

奚見選舉之公,難語人才之盛。

昔《帝典》將墜,伏生之一女一傳經;《漢書》未成,世叔之妻續史。

講藝則紗櫥、綾帳,博雅稱名;吟詩則柳絮、椒花,清新獨步。

群推翹秀,古今歷重名媛;慎選賢能,閨閣宜彰曠典。

況今日:靈秀不鍾於男子,貞吉久屬於坤元;陰教咸仰敷文,才藻益徵競美。

是用博諮群議,創立新科,於聖歷三年,命禮部諸臣特開一女一試。

所有科條,開列於後。

(一)考試先由州縣考取,造冊送郡,郡考中式,始與部試,部試中式,始與殿試。

其應試各一女一童,先於聖歷二年,在本籍呈遞年貌、履歷,及家世清白切結。

以是年八月縣考,郡考以十月為期,均在內衙出題考試。

仍令一女一親屬一二人伴其出入。

其承值各書役,悉今迴避。

(一)縣考取中,賜「文學秀一女一」匾額,准其郡考,郡考冰中,賜「文學淑一女一」匾額,准其部試;部試取中,賜「文學才一女一」醫額,准其殿試。

殿試名列一等,賞「一女一學士」之職;二等,賞「一女一博士」之職;三等,賞「一女一儒士」之職:俱赴「紅文宴」,准其半支俸祿。

其有一情一願內廷供奉者,俟試俸一年,量材擢用。

其三等以下,各賜大緞一匹;如年歲合例,准於下科再行殿試。

(一)殿試一等者:其父母翁姑及本夫如有官職在五品以上,各加品服一級;在五品以下,俱加四品服一色一;如無官職,賜五品服一色一榮身。

二等者:

賜六品服一色一。

三等者:賜七品服一色一。

余照一等之例,各為區別。

一女一悉如之。

(一)郡考、部試取中後見試官儀注,俱師生禮。

其文冊榜案,俱照當時所賜字樣,如縣考則填「文學秀一女一」,郡考則填「文學淑一女一」。

(一)試題,一自一郡、縣以至殿試,俱烈士子之例,試以詩賦,以歸體制。

均於寅時進場,酉時出場,毋許給燭;違者試官聽處。

至試卷:除殿試,余俱彌封譽錄,以杜私弊。

(一)籍貫:無須拘定。

設有寄居他鄉,准其聲明,一體赴試;或在寄籍縣考,而歸原籍郡考,亦聽其便。

(一)郡縣各考,或因患病未及赴試,准病痊時於該衙門呈明補考;如逾殿試之期,不准。

(一)值部試,如因路遠乏人伴送,或因患病未能赴試者,如果文學出眾,准原考各官據實保奏,另降諭旨。

(一)凡郡考取中,一女一及夫家,均免徭役。

其赴部試者,俱按程途遠近,賜以路費。

(一)命名:不必另起文墨及嘉祥字樣,雖侞名亦無不可;或有以風花雪月、以夢兆、以見聞命名者,俱仍其舊,庶不失閨閣本來面目。

(一)年十六歲以外,不准入考。

其年在十六歲以內,業經出室者,亦不准與試。

他如體貌殘廢,及出身微賤者,俱不准入考。

(一)詔下之日,亟擬科試以拔真才。

第路有遠近,勢難驟集;兼之向無一女一科,遽令入試,學業恐未一精一純。

故於聖歷三年三月部試,即於四月舉行殿試大典,以示博選真才至意。

於戲!詩誇織錦,真為奪錦之人:格比簪花,許赴探花之宴從此珊瑚在網,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一女一相如豈遺苑外?丕煥新猷,聿昭盛事。

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小山看罷,不覺喜道:「我怕考期過早,果然天從人願!今年侄一女一十四歲,若到聖歷三年,恰恰十六歲,有這兩年功文,盡可慢慢一習一 學。」

唐敏道:「我才見這條例,也甚歡喜。

不但為期尚緩,可以讀書;並且一詩一賦,還不甚難。

我家才一女一匾額,穩穩拿在手中了!」

小山一自一此雖同小峰日日讀書,奈父親總無音信,不免牽掛;林氏也因懸念丈夫,時刻令人回家問信。

這日,正在盼望,恰好唐敏領林之洋進來。

林氏見了,只當丈夫業已回家,不勝之喜。

慌忙見禮讓坐;小山、小峰也來拜見。

林氏道:

「哥哥只顧將你妹夫帶上海船,這兩年,閤家大小,何曾放心!……」小山不等說完,即接著說道:「今舅舅既已回家,怎麼父親又不同來?」

林之洋道:「昨日俺們船隻抵岸,正發行李,你父親因革了探化,恐街鄰恥笑,無顏回家,要到京裡靜心用功,等下科再中探花才肯回來。

俺同你舅母再三勸阻,無奈執意不聽。

今把海外賺的銀子,托掩送來,他向京裡去了。」

林氏同小山聽罷,不覺日瞪口呆。

唐敏道:「哥哥向日雖功名心勝,近來一性一情一為何一變至此?豈有相離咫尺,竟過門不入?況功名遲早,何能拿得定,設或下科不中,難道總不回家麼?」

林之洋道:「這話令兄也說過,若榜上無名,大家莫想他回來。

他這般立志,俺也勸不改的。」

林氏道:「這怪哥哥不該帶到海外。

今游來游去,索一性一連家也不顧了!」林之洋道:「當日俺原不肯帶去,任憑百般阻攔,他立意要去,教俺怎能攔得住!」

小山道:「當日我父親到海外,是舅舅帶去的;今我父親到西京,又是舅舅放會的,舅舅就推不得乾淨了。

為今之計,別無良策,惟有求舅舅把我送到西京。

即或父親不肯回家,甥一女一見見父親之面,也好放心。」

林之洋被小山幾句話吃了一嚇道:「你恁小年紀,怎吃外面勞苦?當年你父親出遊在外,一去兩三年,總是好好回來。

俺聞人說,他這名字,就因好游取的,你只細想這個『敖』字,可肯好好在家?今在西京讀書,下科考過,一自一然還家,甥一女一為甚這樣一性一急?嶺南到彼幾千路程,這樣千山萬水,問你令叔,你們一女一子如去得,俺就同令叔送你前去。」

唐敏聽見林之洋教他同去,連忙說道:「據我主意:好在將來侄一女一也要上京赴試,莫若明年赴過郡考,早早進京,借赴試之便,就近省親,豈非一舉兩便?況你父親向來在外閒散慣的,在家多住幾時,就要生災害病,倒是在外無拘無束,身一子倒覺強壯。

他向來生一性一如此,也勉強不來。

當日父母在堂,雖說好游,還不敢遠離,及至父母去世,不是一去一年,就是一去兩載。

這些光景,你母親也都深知。

侄一女一隻管放心,他雖做客在外,只怕比在家還好哩。」

小山聽了,滴了幾點眼淚,只得勉強點頭道:「叔父分付也是。」

林之洋將一女一兒國一萬銀子一交一 一代明白,並將廉家一女一子所送明珠也都一交一 一代。

唐敖款待飯畢,又坐了半晌。

因妹一子、甥一女一口口聲聲只是埋怨,一時想起妹夫,真是坐立不安,隨即推故有事,匆匆回家。

把燕窩貨賣,置了幾頃莊田。

過了幾時,生了一子,著人給妹一子送信。

林氏聽了,甚覺歡慰,喜得林家有後。

到了三朝,帶了小山、小峰來家與哥嫂賀喜。

誰知呂氏產後,忽感風寒;兼之懷孕半年之外,秉氣又弱,血分不足,病勢甚重。

幸虧縣官正在遵奉御旨,各處延請名醫,設立藥局,呂氏趁此醫治,吃了兩服藥,這才好些。

林氏見嫂子有病,就在一娘一家住下。

這日,小山同婉如在一江一 氏房一中閒話,只見海外帶來那個白猿,忽從床 下把唐敖枕頭取了出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輸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鏡花緣》才子佳人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唐敏問小山道:「何以明年考試,就把想《鏡花緣》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