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字世慶,昌黎人。世代仕官慕容氏。祖孫志進入朝廷,卒《魏書白話版》孫紹傳

魏書白話版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魏書白話版

魏書白話版 - 孫紹傳

魏書白話版

孫紹傳

孫紹,字世慶,昌黎人。

世代仕官慕容氏。

祖孫志進入朝廷,卒於濟一陽一太守任上。

父孫協,字文和,上一黨一太守。

孫紹少年好學,通涉經史,頗有文才,一陰陽一術數,也多有涉獵。

初任校書郎,漸遷給事中,成年後兼羽林監為門下錄事。

朝廷大事,好言得失,於是為世人所知。

曾著《釋典論》,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也時有可存的價值。

與常景等人一起修定律令。

延昌年間(512~515),孫紹上表說:

「臣聽說建國有計,雖危必定轉安;施行教化必和,雖然寡少必能轉為強盛,治理國家違背人理,雖合必離;作用失機,雖成必敗。

這是古今同然,百王為政的固定法則。

伏惟大魏應天明命,兆啟無窮,畢世後仁,國運延續七百年。

現在二虢京門,下無嚴防;南、北二中,也缺固守。

長安、鄴城,是國脈所繫的重鎮;穰城、上一黨一,乃國家腹背所憑。

四軍五校之軌,領、護分事之式,徵兵儲糧之要,舟船水陸之資,山河要害之一柄一,緩急去來之用,持平赴救之方,節用應時之法,特別應該修理置辦,這樣才能鞏固國家堂堂之基。

持滿之體,怎能忽略?居安之時,故應思危矣。

「且法開清濁,清濁事理仍然不平;申滯理望,而卑寒之士仍然困頓。

士庶同悲,兵徒懷怨。

中正賣望於下裡,主按舞筆於上台,真偽混淆,知而不糾,得到好處的人不高興,失去的人加倍怨憤。

雖說讓門齊身等,而涇、渭仍很不同,類應同役,而苦樂懸殊。

士人居職,不以為榮;兵士勞役辛苦,心不忘亂。

所以有人競相放棄本郡,飄落藏匿他鄉。

或詭稱托養,散在人間;或亡命山澤,漁獵度日;或投仗強豪,寄命衣食。

又應遷之戶,逐樂諸州;應留之徒,避寒歸暖。

加上官員子弟,隨逐浮游,南北東西,卜居不定。

禁止不嚴,任意取適。

如此之徒,不可勝數。

爪牙不復為用,百工爭棄其業。

統一之計,實際缺損;考課方法,責辦無日。

流一浪一之徒,應加一精一校。

現在強敵窺時,邊民伺隙,境內之民心中不平,久戍士兵心懷懷怨,天下如戰國之勢,臣竊謂十分危險了。

必定成為製造禍亂之源的,是北邊鎮戍之人啊。

「如是一統之年,持平治國,是大道之計;混亂之時,縱橫之術用之,這是行權術的必然。

所以說道不可久,必須使文飾質樸之道交替使用;權不可常,隨治亂以收物。

文質應世,道形自安;薄厚得當,權勢也濟。

然而,王者計法之意,化物之規,圓與方務得其境,人與物不失其地。

又先帝時,律令都議,而律很快施行,令獨不出一台,至今已有十多年了。

臣認為令的本質,即是帝王之身,分處百官之儀,安置九服之節,經緯三才之倫,包羅六卿之職,施置風化之門,用來賞罰的原則,這才是有為之關鍵,世法之大本也。

然修訂律令的人,都是通古的,依古式撰定律令,大體可觀,新定律令,比之前令,一精一粗昭然。

但是主議之人,太用古制。

如全部依古,高祖之法,也須升降去留。

誰敢說高祖之法也有是非呢?因這樣爭論不休,所以令久廢不理。

然而律令配套,不可偏用,而今律頒令止,辦起事來十分滯慢不便。

如令不頒,就是沒有典法,臣下執事,依何而行?臣等修律,並非不勤勉,而署名之日,臣卻不見。

這就是所謂農夫盡力,他人享受收成,功名之所,臣實鬱鬱於懷。」

沒多久,出任濟一陰一太守。

還朝之後,歷任司徒功曹參軍,步兵、長水校尉。

正光初年(520~521),兼任中書侍郎,出使高麗。

還朝,任鎮遠將軍、右軍將軍。

很久以後,任徐、兗和..使。

還朝,孫紹上書大陳軍國利害,沒回音。

孫紹又上表說:「臣聽說文質互用,治理之道方能淳和;薄厚得時,人物以之通濟。

所以能事和三靈,仁洽九服。

伏思陛下應靈登極,沖明照物,宰相忠誠純正,文臣武將都很稱職,既有昇平之基,應成無為之業。

而如今漠北叛亂,隴右構逆,中州驚擾,百姓竊議,這是什麼原因呢?這都是由於國法不通,下情怨塞的緣故。

臣雖然愚陋短識,具陳始末緣由。

以前都城在代郡,武質而治安;移京中土以來,文華而政亂。

故臣過去在太和年間,極陳朝政得失,具論四方華夷心態,高祖垂納,文字應該可以找出。

延昌、正光年間,奏疏頻上,主管收錄,不蒙回音,當時事勢,乃至於此,盡微臣預陳之驗。

今天東南有竊稱帝號之敵,西北有拒逆皇命之寇。

這怎能怨天,實在應該怪人。

為臣今天不憂荒服之外,正是擔心中畿,目前應做的必須立即改弦更張,以寧息微臣之意。

如仍然遲疑不決,變亂很快就會發生,肘腋一亂,國家大勢去矣。

然為臣奉國四世,高興悲慼每世都有,但是任職散漫,不關機密,寧安濟國之計,欲陳無所,可以說是經緯很多,無機可織成品。

大凡天下者,大器也。

一正難傾,一傾難正。

當今天下形勢之危,躡足之急,臣雖肉食,但痛心不止。

泣血上陳,願陛下採納為臣意見。

如能言參執事,獻可替否,寇逆能除,國家稱慶,那臣雖死如生,為臣犬馬之情已畢。」

孫紹一性一格剛直,每次封書論事,經常言辭懇切,不怕犯忤。

但他天一性一疏脫誇說,言論高下難分。

當時人都很輕視他,意見不見採納。

孫紹兄世元早逝,世元善於彈箏,孫紹後來聽到箏的聲音便流涕嗚咽,捨之而去,世人以此崇敬他。

朝廷除任他為驍騎將軍,出使吐谷渾。

還朝後,任太府少卿。

曾因朝見,靈太后對他說:「卿年漸漸老了。」

孫紹說:「臣年紀雖老,臣為卿乃少。」

太后笑了。

遷任右將軍、太中大夫。

孫紹曾與百官赴朝,東掖門沒開,孫紹守門待旦。

孫紹在眾人中引吏部郎中辛雄走出眾人堆,偷偷跟他說:「這中諸人,不久都當死盡,只有我與卿你仍享富貴。」

辛雄大為驚愕,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不久就有河一陰一之難。

孫紹善於推算祿命,事情有驗的很多,知道的人都很驚異。

建義初年(528),朝廷除授他為衛尉少卿,將軍如故。

轉任金紫光祿大夫。

永安年間(528~530),朝廷拜授他為太府卿。

因他以前參加討論《正光壬子歷》,賜爵新昌子。

太昌初年(532),遷任左衛將軍、右光祿大夫。

永熙二年(533)去世,時年六十九歲。

朝廷贈他為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冀州刺史,謚稱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魏書白話版》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孫紹,字世慶,昌黎人。世代仕官慕容氏。祖孫志進入朝廷,卒《魏書白話版》孫紹傳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