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中藥學教材》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

中藥學教材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藥學教材

中藥學教材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

中藥學教材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

茯苓

【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

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虛洩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

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於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處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雲茯苓、雲苓(去皮,蒸熟,切片,曬乾用。

偏於健脾寧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紅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輾碎用。

偏於滲濕洩熱)

3.朱茯苓、辰茯苓、硃砂拌茯苓(取白茯苓淨片,用硃砂2%拌勻後用。

可增強寧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

性味甘、淡、平。

功能利水消腫。

適用於水腫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部份。

性味甘、平。

功能寧心安神。

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語】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

利水濕以治水腫小便不利,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濕入絡之症,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治驚悸失眠。

藥性平和,無傷正氣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虛濕盛,正虛邪實之症尤為適宜。

【方劑舉例】五苓散(《傷寒論》):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治頭痛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

治痰飲停聚,頭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醫方考》):半夏、茯苓、枳殼、風化硝、生薑。

治痰濕內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兩手疲軟者。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藥之降。

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

但補少利多。

一 發散風寒藥·一 解表藥 麻黃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桂枝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紫蘇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荊芥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防風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羌活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細辛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白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稿本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香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生薑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藥學教材》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茯苓【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中藥學教材》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