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澄侯一溫一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日來京寓大小一《曾國藩家書》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曾國藩家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 - 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原文】

澄侯一溫一 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來京寓大小一平安,癬疾又已微發,幸不為害,聽之而已。

湖南榜發,吾邑竟不中一人。

沅弟書中,言一溫一 弟之文,典麗鷸皇,亦爾被抑,不知我諸弟中半來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積累,及父親叔父之居心立行,則諸弟應可多食厥報。

以諸弟之年華正盛,即稍遲一科,亦未遂為過時。

特兄自近年以來,事務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諸弟有繼起者,長住京城,為我助一臂之力。

且望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無倚。

蓋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廢,場中之患目疾,自難見長。

一溫一 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余即心甚憂之。

近聞還家後,亦復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

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一溫一 弟則實自棄,不昨盡諉其咎於命運。

吾嘗見朋友不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1,如吳(木雲)台凌荻舟之流,指不勝屈。

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

一溫一 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

以後務宜力除此病,以吳(木雲)台凌荻舟為眼前之大戒。

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

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養此和氣,可以稍減病患。

萬望一溫一 弟再三細想,勿以吾言為老生常談,不直一哂2也。

王曉林先生在一江一 西為欽差,昨有旨命其署一江一 西巡撫,余署刑部,恐須至明年乃能一交一 卸。

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殤其二,又喪其兄,又喪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窮翰林之難當也!黃麓西由一江一 蘇引入京,迥非昔日初中進士時氣象,居然有經濟才。

王衡臣於閏月初九引見,以知縣用,後於月底搬寓下窪一廟中,竟於九月初二夜無故遽卒。

先夕與同寓文任吾談至二更,次早飯時,訝其不起,開門視之,則已死矣。

死生之理,善人之報,竟不可解。

邑中勸捐,彌補虧空之事,余前己有信言之。

萬不可勉強勒派。

我縣之虧,虧於官者半,虧於書吏者半,而民則無辜也。

向來書吏之中飽,上則吃官,下則吃民,名為包片包解。

其實當征之時,是以百姓為魚肉而吞噬之,當解之時,則以官為雉媒而播弄之。

官索錢糧於書吏之手,猶索食於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終不肯吐,所以積成巨虧。

並非實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蝕人已也。

今年父親大人議定糧餉之事,一破從前包征包解之陋風,實為官民兩利,所不利者,僅書吏耳。

即見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諸弟皆宜極力助父大人辦成此事。

惟損銀彌虧,則不宜操之太急,須人人願捐乃可。

若稍有勒派,則好義之事,反為厲民之舉,將來或翻為書吏所藉口,必且串通劣紳,仍還包征包解之故智,萬不可不預防也。

梁侍御處銀二百,月內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兌去。

公車來,兌六七十金,為送親族之用,亦必不可緩,但京寓近極艱窘,此外不可再兌也。

書不詳荊余俟續縣。

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註釋】

1抑塞:心情憂鬱,內氣不通暢。

2哂:微笑,一笑了之。

【譯文】

澄侯、一溫一 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近來京城家裡大小一平安,我的癬疾又已經開始發了,幸虧還不甚為害,聽它去。

湖南的榜已發,我們縣時一個也沒有中。

沅弟信中,說一溫一 弟的文章黃麗鷸皇,也被壓抑,不知道各位弟弟中將來的科名究竟如何?以祖宗的積德、父親、叔父的居心立行,則各位弟弟應該可以多受些挫折。

各位弟弟的年華正盛,就是稍微遲考一科,也不是就過時了。

只是愚兄近年以來,事務日多,業神日耗,常常希望各位弟弟有繼之而起的人,長住京城,為我助一臂之力。

並且希望各位弟弟分點重任,我也想稍為休息一下,卻不能實現,使我心裡感到無靠。

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廢,場中又患目疾,自難見長。

一溫一 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近來聽說回家後,還是經常發牢騷,或者幾個月不拿筆。

我家之所以無人繼起,各位弟弟的責任較輕,一溫一 弟實在是自暴自棄,不能把責任推諉到命運。

我常常看見朋友中牢騷太甚的人,後來一定抑塞。

如吳(木雲)台、凌獲舟之流,數也數不清。

因為無緣無故而怨天,天也不會答應;無緣無故而尤人,人也不會服。

感應之理,自然隨之。

一溫一 弟所處的環境,是讀書人中最頂的境遇。

動不動就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在使我不理解。

以後務宜努力去掉這個毛病,以吳(木雲)台、凌獲舟為眼前的大戒。

凡遇到牢騷要發之時,就反躬自思,我有哪些不足,而積蓄了這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掉。

不僅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也是養這和氣,可以稍微減少病痛。

萬望一溫一 弟再三細想,不要以為我的話是老生常談,不值得理會。

王曉林先生在一江一 西為欽差,昨天有聖旨,命他署理一江一 西巡撫,我署理刑部,恐怕要到明年才能一交一 卸。

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共四女,已死了兩個,又喪了兄,又喪了弟,又一個差事不得,究翰林真是太難當了。

黃麓西由一江一 蘇引見入京,與過去初中進士時的氣象泅然不同,他居然有經濟才能。

王衡臣在閏月初九引見,用為知縣,以後在月底搬到下窪一個廟裡住,竟在九月初二日晚無緣無故死了。

前一天晚上,還和同住的文任吾談到二更。

第二天早皈時,奇怪他不起床 ,打開門一看,已經死了。

生與死的道理,好人的這種報應,真不可解,一看,已經死了。

生與死的道理,好人的這種報應,真不可解。

家鄉勸捐,彌補虧空的事,我前不久有信說到,萬萬不可以勉強勒派,我縣的虧空,虧於這收員的占一半,虧於書吏的占一半,老百姓是無辜的。

從來書吏的中間得利,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義上是包征包解,其實當征的時侯,便把百姓做魚肉而吞吃。

當解送的時侯,又以官為招引的雉而從中播弄。

官索取錢糧於書吏手上,好比從虎狼口裡討食,再四請求,還是不肯吐,所以積累成大虧。

並不是實欠在民,也不是官員自己侵吞了。

今年父親議定糧餉的事,一破從前包征包解的陋風,實在是官民兩利,所不利的,只是書吏。

就是見制台留朱公,也造福桑粹不小,各位站弟應該都幫父親大人辦成這件事只是捐錢補虧空,不要操之大急,一定要人人自願捐才行。

如果稍微有勒派,那麼一件好義的事,反而成了厲民之舉,將來或者反而為書吏找到借口,並且必然串通劣紳,鬧著要恢復包徵收包解送,千萬不可不早為防備。

梁恃御處銀二百兩,月內一定要送去。

凌宅的二百兩,也已經兌去。

官車來,兌六、七十兩,為送親族用,也一定不能緩了。

但京城家裡近來很難窘迫,除上述幾處不可再兌。

信寫得不詳細,其餘容以後再寫。

兄國藩。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曾國藩家書》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澄侯一溫一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日來京寓大小一《曾國藩家書》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