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
△《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熊宗立撰。
宗立字道軒,建陽人,劉剡之門人也。
(剡永樂中人,有《四書通義》,已著錄。
)好講陰陽醫卜之術,是書以《素問》五運六氣之說編為歌辭。
又有天符歲會之說,以人生年之甲子,觀其得病之日氣運盛衰,決其生死。
醫家未有用其法者。
蓋本五運六氣,以生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而已,初無所徵驗也。
△《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丁瓚編。
瓚字點白,鎮江人。
嘉靖丁丑進士,官至溫州府知府。
初,滑壽著《素問鈔》,歲久傳寫多訛。
瓚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復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
凡十二門,悉依壽書舊例,又以五運六氣主客圖並診家樞要附於後。
△《續素問鈔》·九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汪機撰。
機有《針灸問對》,已著錄。
是編因滑壽《素問鈔》采王冰原注太略,因重為補錄。
凡所增入,以續字別之。
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
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標目悉依滑氏之舊。
△《素問注證發微》·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蒔撰。
蒔字仲化,會稽人。
其說據《漢志·內經》十八篇之文,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之。
復引離合真邪論中九針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為九九八十一篇。
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為誤,殊非大旨所關。
其注亦無所發明,而於前人著述多所訾議,過矣。
△《素問懸解》·十三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朝國朝黃元御撰。
元御有《周易懸象》,已著錄。
是書謂《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始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為參互校正。
如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舊本皆謂已亡,元御則謂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則誤入診要經中論,刺法論則誤入通評虛實論,未嘗亡也。
又謂經絡論乃皮部論之後半篇,皮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
如此則三奇經與氣府論之前論、正經後論、奇經三脈無異。
故取以補闕,仍復八十一篇之舊。
考言經文錯簡者起於劉向之校《尚書》(見《漢·舊藝文志》),猶有古文可據也。
疑經文脫簡者始於鄭玄之注《玉藻》(見證記注),然猶不敢移其次第。
至北宋以後,始各以己意改古書,有所不通,輒言錯簡,六經遂幾無完本。
餘波所漸,劉夢鵬以此法說楚詞。
迨元御此注,並以此法說醫經。
而漢以來之舊帙,無能免於點竄者矣。
揆諸古義,殆恐不然,其注則間有發明。
如五運六氣之南政、北政,舊注以甲己為南政,其餘八千為北政,元御則謂天地之氣東西對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
一日之中,天氣晝南而夜北。
一歲之中,天氣夏南而冬北。
則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東,三年在南,三年在西。
在北則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謂北政。
天氣自北而南升,在南則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謂南政。
天氣自南而北升,則自卯而後,天氣漸南,總以南政統之。
自酉而後,天氣漸北,總以北政統之。
東西者左右之間氣,故不可以言政。
此南北二極之義,其論為前人所未及。
然運氣之說,特約舉天道之大凡,不能執為定譜以施治療,則亦如太極、無極之爭耳。
△《靈樞懸解》·九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是書亦以錯簡為說,謂經別前十三段為正經,後十五段為別經,乃經別之所以命名。
而後十五段卻誤在經脈中,標本而誤名衛氣。
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藏府病形論津液五別誤名五癃津液別。
此類甚多。
乃研究《素問》,比櫛其辭,使之脈絡環通。
案《靈樞》晚出,又非《素問》之比。
說者謂唐人剽取《甲乙經》為之,不應與古書一例錯簡,亦姑存其說可也。
△《圖注難經》·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世賢撰。
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正德中名醫也。
《難經》舊有吳呂廣、唐楊德操諸家注。
宋嘉中,丁德用始於文義隱奧者各為之圖,元滑壽作《本義》,亦有數圖,然皆不備。
世賢是編,於八十一篇篇篇有圖,凡注所累言不盡者,可以披圖而解。
惟其中有文義顯然,不必待圖始解者,亦強足其數,稍為冗贅。
其注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
△《難經經釋》·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大椿撰。
大椿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已著錄。
是書以秦越人八十一《難經》有不合《內經》之旨者,援引經文以駁正之。
考《難經》、《漢·藝文志》不載,《隋志》始著於錄。
雖未必越人之書,然三國已有呂博望注本,而張機《傷寒論》平脈篇中所稱經說,今在第五難中,則亦後漢良醫之所為。
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
大椿雖研究《內經》,未必學出古人上,遽相排斥,未見其然。
況大椿所據者《內經》,而《素問》全元起本已佚其第七篇,唐王冰始稱得舊本補之,宋林億等校正,已稱其天元紀大論以下與《素問》餘篇絕不相通,疑冰取陰陽大論以補所亡。
至刺法本病二論,則冰本亦闕,其間字句異同,億等又復有校改,注中題曰新校正皆是。
則《素問》已為後人所亂,而《難經》反為古本。
又滑壽《難經本義》列是書所引《內經》,而今本無之者,不止一條。
則當時所見之本,與今亦不甚同。
即有舛互,亦宜兩存,遽執以駁《難經》之誤,是何異談六經者執開元改隸之本以駁漢博士耶?
△《難經懸解》·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難經》之出在《素問》之後,《靈樞》之前。
故其中所引經文有今本所有載者(見滑壽《難經本義》)。
然其文自三國以來不聞有所竄亂。
元御亦謂舊本有訛,復多所更定,均所謂我用我法也。
△《傷寒懸解》·十五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是書大旨,謂漢張機因針灸刺法已亡,而著《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疾。
其理則岐、黃、越人之理,其法則因岐、黃、越人之針刺而變通之。
立六經以治傷寒,從六氣也。
制湯丸以療感傷,守五味也。
凡《脈法》八十三章,《六經經證》以及入府傳藏之裡證誤行汗吐下之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類證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合百十三方。
自晉王叔和混熱病於傷寒,後來坊本雜出,又有傳經為熱,直中為寒之說,而傷寒亡矣,且簡編亦多失次。
因為解其《脈法》,詳其經絡,考其常變,辨其宜忌,凡舊文之訛亂者,悉為更定。
末載駁正叔和序例一卷,以糾其失。
其持論甚高。
考《傷寒論》舊本經王叔和之編次,已亂其原次,元御以為錯簡,較為有據,與所改《素問》、《靈樞》、《難經》出自獨斷者不同。
然果復張機之舊與否,亦別無佐證也。
△《傷寒說意》·十一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
乃會通大意,復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
△《金匱懸解》·二十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元御謂張機著《金匱玉函經》以治內傷雜病,大旨主於扶陽氣以為運化之本。
自滋陰之說勝,而陽自陰升,陰由陽降之理迄無解者。
因推明其意,以成此書。
於四診九候之法,言之頗詳。
△《長沙藥解》·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
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
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
用藥有用藥之經緯,此無定者也。
此當論方,不當論藥。
但雲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於筌蹄也。
△《圖注脈訣》·四卷、《附方》·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世賢撰。
是編因世傳王叔和《脈訣》而為之圖注。
考晁公武《讀書志》曰,《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
唐甘伯宗《名醫傳》曰,叔和,西晉高平人。
博通經方,精意診處,尤好著述。
其書纂岐伯、華陀等論脈要訣而成,敘陰陽表裡,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痾,凡九十七篇。
《讀書志》又曰,《脈訣》一卷,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托者,然最行於世云云。
據此,則《脈經》為叔和作,《脈訣》出於偽撰。
今《脈經》十卷,尚有明趙邸居敬堂所刊林億校本,知公武之言不誣。
世賢不考,誤以《脈訣》為真叔和書而圖注之。
根柢先謬,其他可不必問矣。
書末附方一卷,皆因脈以用藥。
然脈止七表八里九道,而病則變現無方,非二十四格所能盡。
限以某脈某方,亦非圓通之論也。
△《杜天師了證歌》·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杜光庭撰。
光庭字聖賓,晚自號東瀛子。
括蒼人。
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
僖宗幸蜀,召見。
賜紫衣,充麟德殿文章應制。
王建據蜀,賜號廣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後歸老於青城山。
此書題曰天師,據陶岳《五代史補》,亦王建時所稱也。
考光庭所著多神怪之談,不聞以醫顯,此書殆出偽托,其詞亦不類唐末五代人。
錢曾《讀書敏求記》以為真出光庭,殊失鑒別。
其注稱宋人高氏伍氏所作,而不題其名。
後附《持脈備要論》三十篇,亦不知誰作,多引王叔和《脈訣》,而不知叔和有《脈經》,則北宋以後人矣。
△《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竇漢卿撰。
卷首署燕山竇漢卿。
而申時行序乃稱漢卿合肥人,以瘍醫行於宋慶歷、祥符間,曾治太子疾愈,封為太師。
所著有《竇太師全書》。
其裔孫夢麟,亦工是術,因增訂付梓云云。
考《宋史·藝文志》不載此書,僅有《竇太師子午流注》一卷,亦不詳竇為何名,疑其說出於附會。
且其中治驗皆夢麟所自述,或即夢麟私撰,托之乃祖也。
國朝康熙丁酉,歙人洪瞻巖重刊,乃雲得宋刻秘本校之,殆亦虛詞。
△《大本瓊瑤發明神書》·二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舊本題賜太師劉真人撰,不著其名。
前有崇寧元年序,則當為宋徽宗時人。
然序稱許昌滑君伯仁嘗看經絡專專(案:專專二字疑誤,姑仍原本錄之。
)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也。
觀其圖彰訓釋(案:圖彰二字未詳,今亦姑仍舊本),綱舉目張云云。
伯仁,滑壽字也,元人入明,《明史》載之方技傳。
崇寧中人何自見之,其偽可知矣。
書中所言皆針灸之法及方藥,蓋庸妄者所托名也。
△《崔真人脈訣》·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紫虛真人撰,東垣老人李杲校評。
考紫虛真人為宋道士崔嘉彥。
陶宗儀《輟耕錄》稱,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虛隱君嘉彥,以《難經》於六難專言浮沉,九難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七表八里,而總萬病,即此書也。
宋以來諸家書目不著錄,焦《國史經籍志》始載之,《東垣十書》取以冠首。
李時珍已附入《瀕湖脈學》中。
至其旁注之評語,真出李杲與否,則無可徵信矣。
△《東垣十書》·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其中《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蘭室秘藏》三卷,實李杲之書。
崔真人《脈訣》一卷,稱杲批評。
其餘六書,惟《湯液本草》三卷,《此事難知》二卷為王好古所撰,其學猶出於東垣。
至朱震亨《局方發揮》一卷,《格致餘論》一卷,王履《醫經溯洄集》一卷,齊德之《外科精義》二卷,皆與李氏之學淵源各別。
概名為東垣之書,殊無所取。
蓋書肆刊本,取盈卷帙,不計其名實乖舛耳。
△《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四卷(侍郎金簡購進本)
舊本題金李杲撰。
考《珍珠囊》為潔古老人張元素著,其書久已散佚。
世傳東垣《珍珠囊》乃後人所偽托,李時珍《本草綱目》辨之甚詳。
是編首載寒、熱、溫、平四賦,次及用藥歌訣,俱淺俚不足觀。
蓋庸醫至陋之本,而亦托名於杲,妄矣。
△《傷寒心鏡》·一卷(通行本)
一名張子和《心鏡別集》,舊本題鎮陽常德編。
德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時代。
考李濂《醫史》張從正傳後附記曰,《儒門事親》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麻知幾潤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
子和即從正之字,知幾為麻革之字,仲明字義與德字相符。
常仲明者,其即德歟?若然,則金興定中人也。
書凡七篇,首論河間雙解散及子和增減之法,餘亦皆二家之緒論。
△《傷寒心要》·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都梁鎦洪編。
洪始末未詳,大旨敷演劉完素之說。
所列方凡十八。
又有病後四方,與常德《傷寒心鏡》皆後人裒輯,附入《河間六書》之末者。
然掇拾殘剩,無所發明。
△《流注指微賦》·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何若愚撰。
若愚爵裡未詳。
原注有雲,《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
探經絡之賾,原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於內自取義以成此賦。
則若愚先著指微論,又自約其義為此賦,便記誦也。
今《指微論》不傳,惟此賦載《永樂大典》中。
△《如宜方》·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艾元英撰。
元英,東平人。
始末無考。
此本為三山張士寧所刊。
前有二序,一為至正乙未林興祖作,一為至治癸亥吳德昭作。
其書首列藥石炮製總論,不過數十味,未免簡略。
第一卷述證,自中風至雜病凡三十類。
第二卷載方,凡三百有餘。
其曰如宜者,如某證宜用某湯,某證宜用某圓散是也。
其說一定不移,未免執而不化。
焦氏《經籍志》、高氏《百川書志》俱不著錄,然相其版式,猶元代閩中所刊,非依托也。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元洞虛子王中陽撰。
其書論婚孕老幼陰陽氣運節宣之宜,並摘錄脈證方劑以資調攝,取莊子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及養生主之語名之。
前有中陽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序,蓋正德間兵部郎中冒鸞所重刊也。
後有楊易跋,謂《吳寬集》中載中陽為吳人,名,字均章,自號中陽老人。
生元盛時。
年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
慕丹術,尤邃於醫。
△《類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元文江孫允賢撰。
本名《醫方集成》,此本為錢曾也是園所藏,猶元時舊刻。
目錄末題至正癸未菊節進德書堂刊行。
前有題識曰,《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
本堂今得名醫選取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俾得貫通,名曰《醫方大成》云云。
則坊賈所為,非允賢之舊矣。
△《傷寒醫鑒》·一卷(通行本)
元馬宗素撰。
宗素始末未詳。
是書載《河間六書》中,皆采劉完素之說以駁朱肱《南陽活人書》,故每條之論皆先朱後劉。
大旨皆以熱病為傷寒,而喜寒涼,忌溫熱。
然活人書往往用麻桂於夏月發洩之時,所以貽禍。
若冬月真正傷寒,則非此不足以散陰邪,豈可專主於涼洩?未免矯枉過直,各執一偏之見矣。
△《雜病治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純撰。
純有《玉機微義》,已著錄。
是書成於永樂戊子,末附蘭室誓戒四則,敘其父橘泉翁受醫術於朱震亨。
純承其家學,又從其鄉馮庭、許宗魯、邱克容游,盡得其法。
因撮舉綱要,著為一編,分七十二證,每證各標其攻補之法。
蓋皆其相傳口訣,故略而弗詳。
初無刊本。
成化己亥,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觀政戶部時,奉命賞軍甘州,始從純後人得其本,為鋟版以傳。
△《傷寒治例》·一卷(通行本)
明劉純撰。
其體例與《雜病治例》相同,不標六經,亦不分表裡,但以現證九十五種為綱,而每證推其病源與其治法。
亦成化己亥蕭謙所刻也。
△《醫方選要》·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周文采編。
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訛也。
其裡貫未詳。
是書乃其為蜀獻王椿侍醫時,承獻王之命所作,則洪武中人也。
每門皆抄錄古方,而各冠以論。
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進,詔禮部重錄付梓,仍行兩京各省翻刻。
前有獻王序及文采自序,並載禮部尚書費題覆疏二篇,蓋亦翻刻本也。
△《袖珍小兒方》·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用宣撰。
用宣,衢州人。
《藝文志稿》作徽州人,蓋字形相近而訛。
其書以《脈訣》為首,《方論針灸圖形》次之。
總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采頗備,惟論斷多襲舊文,無所發明耳。
是書作於永樂中,嘉靖十一年贛撫錢宏重刊,以是書原本宋錢乙也。
△《安老懷幼書》·四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劉宇編。
宇字志大,河南人。
成化壬辰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
初,宋鹹淳中,陳直撰《養老奉親書》。
元大德間,鄒續為《壽親養老新書》。
黃應紫合為一篇刻之。
宇於成化戊戌得其本,宏治庚戌重為刊行,改名《安老書》,仍為三卷。
後六年丙辰,復得川婁氏《恤幼集》,又補刻於後,總為四卷,題曰《安老懷幼書》。
川婁氏,明洪武永樂間御醫也,宇得之於其曾孫雲。
△《醫學管見》·一卷(通行本)
明何瑭撰。
瑭號柏齊,懷慶人。
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
謚文定。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書凡二十二篇,自記謂因讀《素問》及《玉機微義》二書而作。
其說皆主於大補大攻,非中和之道。
其第十九篇論久病元氣太虛,病氣太盛,當以毒藥攻之,尤不可訓。
其論金石藥一條,則名言也。
△《保嬰撮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薜鎧撰。
鎧字良武,吳縣人。
弘治中官太醫院醫士。
是編分門纂輯,於幼科證治最為詳悉。
其論乳下嬰兒有疾必調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
且雲小兒苦於服藥,亦當令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自捷。
皆前人所未發。
其子太醫院院使己,又以其所治驗附於各門之後,皆低一格書之。
後人集己遺書為《薛氏醫案》,此書亦在其中。
考卷首蘇州府知府林懋舉序,有請己纂而約之之語。
疑鎧但草創此書,其編纂成帙則實出己手。
後人收入己書,蓋由於此。
此本為嘉靖丙辰所刊,猶未編《醫案》以前單行之帙也。
△《神應經》·一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陳會撰,劉瑾補輯。
會字善同,稱宏綱先生。
瑾字永懷,號恆。
均不知何許人。
瑾所附論皆冠以臣字,亦不知何時進御本也。
案宦官劉瑾,武宗時流毒海內,終以謀逆伏誅,斷無人肯襲其姓名者,此書當在正德前矣。
所論皆針灸之法,有歌訣,有圖有說,傳寫訛謬,不甚可據。
前有宗派圖一頁,稱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傳至會。
會傳二十四人,嫡傳者二人,一曰康叔達,一即瑾也。
又有席宏達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注其姓名,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云。
是直道家野談耳。
△《醫開》·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世相撰。
世相字季鄰,號清溪,蒲州人。
呂冉之門人也。
官延川縣知縣。
是書凡分二十四類。
首載或問數條,謂醫學至丹溪而集大成,蓋亦主滋陰降火之說者。
△《醫史》·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李濂撰。
濂有《祥符人物誌》,已著錄。
是編采錄古來名醫,自《左傳》醫和以下,迄元李杲,見於史傳者五十五人。
又采諸家文集所載,自宋張擴以下,迄於張養正,凡十人。
其張機、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禮、葛應雷六人,則濂為之補傳。
每傳之後,濂亦各附論斷。
然如醫和診晉侯而知趙孟之死,據和所稱主不能御,吾是以雲,蓋以人事天道斷之,而濂以為太素脈之祖。
扁鵲傳中趙簡子、齊桓公、虢君各不同時,自為《史記》好奇之誤,而濂不訂正。
葛洪自屬道家,但偶集方書,不聞治驗,乃一概收入。
則陶宏景之撰《名醫別錄》,有功《本草》,何以見遺?褚澄遺書,偽托顯然,乃不能辨別,反證為真本。
至於宋僧智緣,本傳但有善醫二字,別無治驗,特以太素脈知名,與張擴之具有醫案者迥別。
載之醫家,尤為濫及,遼濟魯古亦更無一事可述,但以長亦能醫,專事針灸二語,遽為立傳,則當立傳者又何限乎?濂他書頗可觀,而此書乃冗雜特甚,殊不可解。
惟其論倉公神醫乃生五女而不生男,其師公乘陽慶亦年七十餘無子,以證醫家無種子之術,其理為千古所未發,有足取焉。
△《藥鏡》·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蔣儀撰。
儀,嘉興人。
正德甲戌進士,其歷官未詳。
是編前後無序跋。
惟凡例謂醫鏡之鐫,駢車海內。
今梓藥性,仍以鏡名。
其載藥性,分溫、熱、平、寒為四部,各以儷語括其主治。
後附拾遺、疏原、滋生三賦,以補所未備。
詞句鄙淺,徒便記誦而已。
△《醫學正傳》·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虞摶撰。
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
義烏人。
是書成於正德乙亥。
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復為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
△《衛生集》·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周宏撰。
宏始末未詳。
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復系以五言律詩一章,詞頗近俚。
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濕熱法河間,雜病法丹溪,尚屬持平之論。
然亦大略如是,未可執為定法也。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萬表編,其孫邦孚增輯。
表有《海寇議》,已著錄。
邦孚字汝永,官都督僉事。
是編原本抄集古方,分門別類,凡五卷。
邦孚又益以經驗諸方及脈訣藥性,共為六卷,亦頗有可用之方。
至首載呂仙降乩贈詩五首,以美是書,則語怪而不可訓矣。
△《攝生眾妙方》·十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時徹編。
時徹字維靜,鄞縣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事跡附見《明史·張邦奇傳》。
是編分四十七門,標目繁碎。
自序雲,每見愈病之方,輒錄而藏之。
蓋隨時抄集而成,未為賅備。
△《急救良方》·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時徹編。
分三十九門,專為荒村僻壤之中不諳醫術者而設。
故藥取易求,方皆簡易,不甚推究脈證也。
△《靈秘十八方加減》·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德府良醫所良醫濟南胡嗣廉校編。
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雲不知何人所輯,則嗣廉但校正編次耳,非所撰也。
其書以世人多用《和劑局方》,不知加減之用。
因以此十八方各詳其因證加減之法,以便於用。
然病機萬變,相似者多,但據證以減藥味,似非必中之道,仍與執《局方》者等也。
十八方後又附補中益氣湯等四方,共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
或即嗣廉續入歟?
△《心印紺珠經》·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湯卿撰。
湯卿不知何許人。
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
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
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
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
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運氣易覽》·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汪機撰。
機有《針灸問對》,已著錄。
是編取《素問》中五運六氣之說詳加辨論,所衍各圖,亦頗有發明。
然治病自以脈證為主,拘泥司天在泉,終無當於經旨也。
△《痘證理辨》·一卷、《附方》·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汪機撰。
前列諸家治痘方法,後引浙中魏氏之說以辨之。
自序雲,嘉靖庚寅,痘災盛行。
因探索群書,見有論痘瘡者,纂為一編。
其論痘皆主於火。
然痘雖胎火之毒,而虛實異稟,則攻補異宜。
又多兼雜證,不可拘以一說也。
△《養生類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吳正倫撰。
正倫字子敘,自號春巖子,歙縣人。
鄭若庸嘗為作小傳,則嘉靖中人也。
是書上卷載導引訣、衛生歌及煉紅鉛秋石之法,下卷分春夏秋冬諸證宜忌合用方法,蓋兼涉乎道家之說者也。
△《志齋醫論》·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高士撰。
士字志齋,鄞縣人。
是書作於嘉靖中。
上卷專論痘疹,下卷雜論陰陽六氣,血脈虛實。
其說雲今之醫者多非丹溪,而偏門方書盛行。
則亦以朱氏為宗者矣。
△《經驗良方》·十一卷(通行本)
明陳仕賢編。
仕賢字邦憲,福清人。
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副都御史。
其書首載醫旨脈訣藥性,別為一卷。
次為通治諸病門,如太乙紫金丹、牛黃清心丸之類。
次分雜證五十二門,皆抄錄舊方,無所論說。
自序稱,與通州醫官孫宇考定而成雲。
△《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方廣撰。
廣字約之,號古齋,休寧人。
是書成於嘉靖丙申。
因程用光所訂朱震亨《丹溪心法》,贅列附錄,與震亨本法或相矛盾。
乃削其附錄,獨存一家之言,別以諸家方論與震亨相發明者,分綴各門之末。
然均非震亨之原書矣。
△《避水集驗要方》·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董炳撰。
炳字文化,泗州人。
是編以常用有驗之方,分類裒輯,無所闡發。
其所用之藥有積雪草者,《本草》所未詳,特為具其圖形,述其功效。
然藥類至多,惟在善用,正無取乎搜羅新異,自誇秘授也。
其以《避水》名者,蓋隆慶、丙寅淮水決,炳避居樓上以成是書。
末附柳應聘撰《玉鶴翁傳》一篇,備載炳父相治醫事。
玉鶴,相之自號,故炳又號懷鶴雲。
△《上池雜說》·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馮時可撰。
時可有《左氏釋》,已著錄。
此乃其雜論醫學之書。
大意主於溫補,伸東垣而抑丹溪。
亦偏於一隅之見者也。
△《傷寒指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皇甫中撰。
中字洲,仁和人。
其書原始《內經》,發明仲景立法之意,於諸家議論獨推陶華。
第十三卷載節《殺車槌法》中,識於後雲,先君菊泉與陶翁厥嗣廷桂善,嘗得其所著《務寒瑣言》及《殺車槌法》傳心之秘旨云云。
然節六書,至今為傷寒家所詬厲,則此書抑可知也。
△《針灸大全》·十卷(內府藏本)
明楊繼洲編。
繼洲萬曆中醫官。
裡貫未詳。
據其刊版於平陽,似即平陽人也。
是書前有巡按山西御史趙文炳序,稱文炳得痿Φ疾,繼洲針之而愈。
因取其家傳《衛生針灸元機秘要》一書,補輯刊刻,易以今名。
本朝順治丁酉,平陽府知府李月桂以舊版殘闕,復為補綴。
其書以《素問》、《難經》為主,又肖銅人像,繪圖立說,亦頗詳賅,惟議論過於繁冗。
△《醫學六要》·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三錫撰。
三錫字叔承,應天人。
是編成於萬曆乙酉。
以醫學大端有六,分別論列。
首四診法一卷,次經絡考一卷,次病機部二卷,次本草選六卷,次治法匯八卷,次運氣略一卷。
自謂博采群書,各匯其要。
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
王肯堂敘以醫聖稱之,過矣。
△《刪補頤生微論》·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中梓撰。
中梓字士材,華亭人。
是編初稿定於萬曆戊午,已刊版行世。
崇禎壬午又因舊本自訂之,勒為此編。
凡二十四篇,曰三奇,曰醫宗,曰先天,曰後天,曰辨妄,曰審象,曰宣藥,曰運氣,曰臟腑,曰別證,曰四要,曰化源,曰知機,曰明治,曰風土,曰虛癆,曰邪祟,曰傷寒,曰廣嗣,曰婦科,曰藥性,曰醫方,曰醫藥,曰感應,門類頗為冗雜。
三奇論中兼及道書修煉,如去三屍行呵吸等法,皆非醫家本術也。
△《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通行本)
舊本題明李中梓撰。
凡金石部三十三種,果部十八種,部十一種,草部九十六種,木部五十七種,人部十種,禽獸部十八種,蟲魚部二十六種。
每味之下各有論案。
其稱雷公雲者,蓋采炮炙論之文,別附於末。
考宋雷《炮炙論》三卷,自元以來,久無專行之本,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之差詳。
是篇所採猶未全備,不得冒雷公之名。
又《江南通志》載中梓所著書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凡五種,獨無是書。
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鐫補字,亦坊刻炫俗之陋習。
殆庸妄書賈隨意裒集,因中梓有醫名,故托之耳。
△《魯府秘方》·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劉應泰編。
應泰嘗為魯王府侍醫。
其裡貫未詳。
是書分福、壽、康、寧四集。
首載五言贊一首,以頌魯王。
其餘皆分類隸方,亦罕奇秘。
末載延生勸世等箴,尤與醫藥無關。
前有萬曆甲午魯王序。
考《明史》諸王傳,魯荒王檀八世至敬王壽曾,於萬曆二十二年嗣封。
是年歲在甲午,蓋即壽曾,故其序自稱魯王八代孫也。
△《普門醫品》·四十八卷、附《醫品補遺》·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王化貞撰。
化貞字肖乾,諸城人。
萬曆癸丑進士,官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
以僨事伏誅。
事跡附見《明史·熊廷弼傳》。
是編摘錄《本草綱目》諸方,參以諸家論述,詳列病證,分類彙編。
每門冠以總論,但有證候而不載診法。
其凡例謂是書為不知醫者設,然望、聞、問、切,猶或審證未真,用藥多舛。
況捨脈而論方,則虛、實、寒、熱之相似者,其誤必多。
執影響之見而苟冀一效,其貽誤封疆,亦此學問矣。
△《孫氏醫案》·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孫泰來、孫明來同編。
二人皆休寧孫一奎之子。
是編即所輯《一奎醫案》也。
凡三吳治驗二卷,新都治驗二卷,宜興治驗一卷。
不分證而分地,蓋以治之先後為次。
一奎深究醫理,其議論多見於《赤水玄珠》、《醫旨緒餘》,皆已著錄。
是編宗旨具載二書之中,且旁文多於正論,亦為冗漫。
蓋大意主於標榜醫名,而不主於發揮醫理也。
△《河間六書》·二十七卷(通行本)
明吳勉學編。
勉學字肖愚,歙縣人。
是編裒輯金劉完素之書,凡《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保命集》三卷,《傷寒醫鑒》一卷,《傷寒直格》三卷,《傷寒標本》二卷,附《傷寒心要》、《傷寒心鏡》各一卷。
名為六書,實八書也。
其中多非完素所作,已分別各著於錄。
今存其總目於此,以不沒勉學綴輯刊刻之功焉。
△《折肱漫錄》·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黃承昊撰。
承昊字履素,號暗齋,秀水人。
黃洪憲之子也。
萬曆丙辰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
承昊體羸善病,因參究醫理,疏其所得以著是書。
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
其論專主於補益,未免一偏。
△《運氣定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董說撰。
說有《易發》,已著錄。
是編凡四論八圖。
辨《素問》所論運氣當在六元正紀大論,原文久佚。
故晉皇甫謐作《甲乙經》,隋全元起注《素問》,皆雲亡失。
唐王冰始私采《陰陽大論》七篇補之,詭雲秘藏書本。
劉守真、楊子建遞變其說,亦皆乖謬,因著此書以辟之。
定以六氣為經,五運為緯,氣靜運動,上下周流,天始於甲,地始於子,數窮六十,循環無端,其說甚辨。
然運氣之主病,猶之分野之占天,以為不驗,亦有時而中;以為必驗,又有時不然。
天道遠,人事邇,治病者求之望、聞、問、切,參以天時、地氣,亦足得其概矣,正不必辨無證、無形之事也。
△《針灸聚英》·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高武撰。
武始末未詳。
是書以經絡空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一卷,諸論針灸法為一卷,各歌賦為一卷。
凡諸書與《素問》、《難經》異同者,取其同而論其異,故以聚英名書。
其所采,惟《銅人明堂子午》及《竇氏流注》等書,餘皆不錄。
△《針灸節要》·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高武撰。
是書以《難經》、《素問》為主。
《難經》首取行針補瀉,次取井榮俞經合,次及經脈。
《素問》首九針,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空穴。
俱顛倒後先,於經文多割裂。
△《簡明醫彀》·八卷(內府藏本)
明孫志宏撰。
志宏字台石,杭州人。
是書卷首冠要言一十六則,議論亦平正。
其餘案門列方,淺顯易解,然未能盡醫道之變化也。
△《金秘論》·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梁流寓李藥師撰。
不知何許人。
自序稱唐李靖以三等法教士,故亦以三等法治病。
藥師之稱,適符靖字,殆亦寓名歟?其書分十二門,皆論醫目之法,故曰《金》,蓋取佛書金刮眼之義也。
△《扁鵲指歸圖》·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以脈證形色編為歌括,以便記誦。
蓋坊市俗醫所為。
△《證治大還》·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治撰。
治字三農,華亭人。
是書凡證視近纂二卷,藥理近考二卷,濟陰近編五卷,幼幼近編四卷,醫學近編二十卷,傷寒近編前集五卷,後集五卷。
前有喻昌及治自序。
治自謂五世業醫,所著書有《璜溪醫約解》、《醫師寤言》、《外台秘典》、《脈藥驪珠》各種,皆斟酌盡善,擇其近要者付之梨棗。
然是書雜錄諸家議論證治,門類繁碎,殊少折衷。
△《馬師津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馬元儀撰。
元儀,蘇州人。
是編前有雍正壬子汪濂夫序,稱元儀受學於間李士材、西昌喻嘉言。
士材,李中梓之字。
嘉言,喻昌之字。
二人皆國初人,則元儀著書當在康熙初矣。
其曰《馬師津梁》者,蓋元儀門人姜思吾傳其抄本,濂夫追題此名,非其本目也。
所論多原本舊文,大抵謹守繩尺,不敢放言高論,亦不能有所發明。
所載諸方,或與所論不甚符。
如中風一門,既知病由內虛,不屬外邪,而附方仍多驅風滌痰,一切峻利之藥。
知其亦見寒醫寒,見熱醫熱,隨時補救之技,非神明其意,運用自如者矣。
△《張氏醫通》·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璐撰。
璐字路玉,號石頑,吳江人。
是編取歷代名家方論,匯次成編。
門類先後,悉依王肯堂《證治準繩》。
方藥主治多本薛己《醫案》、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以己意參定之。
凡古來相傳之說,稍有晦滯者,皆削不錄。
其辭氣未暢者,皆潤色發揮,務闡其意。
康熙乙酉,聖祖仁皇帝南巡,璐子以柔,以璐所著《本經逢原》、《診宗三昧》、《傷寒纘緒論》及此書匯輯恭進,得旨留覽。
考璐自序,是書初名《醫歸》,未及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冊。
晚年命其子以倬重輯目科治例,以柔重輯《痘疹心傳》,補成完帙,改題此名。
時韓氏《醫通》已久行於世,璐書名與相復。
自序謂元氏集名長慶,白氏集亦名長慶,未嘗混也。
今刊本題《張氏醫通》,蓋亦以別於韓氏雲。
△《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璐撰。
取張機《傷寒論》重分其例,采喻昌《尚論篇》及各家之注為之發明,而參以己見,是曰《纘論》。
又以原書殘佚既多,證治不備,博搜前人之論以補之,是曰《緒論》。
《纘論》先載原文,次附註釋,末錄正方一百十三首。
《緒論》首載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以下四十證,又分別表裡,如發熱頭痛,結胸自利之類,末錄雜方一百二十餘道。
其醫通十六卷內,諸證畢備,不立傷寒一門。
自序謂先有此二書別行,故不復衍也。
康熙甲寅,林起龍刻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其序有曰,鈐槌活人類證者出,而斯道日茅塞矣。
近之準繩金續焰參注宗印圖經緒論五法手援諸刻,炫奇斗異,弔詭承訛,逞意簧鼓,任口杜撰,如狂犬吠,如野狐鳴。
又曰,更可異者,本無一長,又未夢見條辨,止將尚論篇割裂紛更。
稱纘論者,譬之推糞蜣螂,自忘其臭,此書必不能傳。
即傳不過供人笑罵塗抹云云。
其詆其是書,不遺餘力。
然亦不至如是之甚也。
△《本經逢原》·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璐撰。
其書以神農本經為主,而加以發明,兼及諸家治法。
部分次第,悉依李氏《本草綱目》,而疏通大義,較為明顯。
自序云:瀕湖博洽今古,尚爾捨本逐末僅以本經主治,冠列於首,以為存羊之意。
繆氏仲醇,開鑿經義,迥出諸家之上,而於委曲難明之處,則旁引別錄等說,疏作經言,未免朱紫之混。
蓋時珍書多主考訂,希雍書頗喜博辨,璐書則惟取發明性味,辨別功過,使制方者易明雲。
△《診宗三昧》·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璐撰。
是書專明脈理。
首宗旨,次醫學,次色脈,次脈位,次脈象,次經絡,次師傳,次口問,次逆順,次異脈,次婦人,次嬰兒。
其醫學篇有雲,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說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
他如《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要皆刻舟求劍,案圖索駿之說。
夫得心應手之妙,如風中鳥跡,水上月痕,苟非智慧辨才,烏能測其微於一毫端上哉!其言未免太自詡也。
△《石室秘》·六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陳士鐸撰。
士鐸字遠公,山陰人。
是書托名岐伯所傳,張機、華佗等所發明,雷公所增補。
凡分一百二十八法,議論詭異。
所列之方,多不經見。
稱康熙丁卯遇岐伯諸人於京都,親受其法。
前有岐伯序,自題中清殿下宏宣秘無上天大帝真君。
又有張機序,自題廣蘊真人。
方術家固多依托,然未有怪妄至此者,亦拙於作偽矣。
△《李氏醫鑒》·十卷、《續補》·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李文來編。
文來字昌期,婺源人。
初,休寧汪桓作《醫方集解》、《本草備要》二書,淺顯易明,頗行於世。
康熙丙子,文來撮合兩書,條分縷析,分類排纂,以成是書。
名曰《李氏醫鑒》,實則汪氏書也。
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更輯為《續補》二卷。
末附桓所作三焦命門辨一篇,稱醫鑒成,請正於桓,詳校差訛,玉成完璧。
更授以是篇,附刻卷末。
則文來輯是書時,桓尚無恙,與所手定無異矣。
△《醫學匯纂指南》·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端木縉撰。
縉字儀標,當塗人。
是書成於康熙丁亥。
摘取古今醫書,薈萃成帙。
每病之下,先詳脈理,次病因,次現證,次治法,頗為明析。
惟於《素問》五運六氣,拘執過甚,未免失於泥古。
又第七卷所列醫案,惟載近人治驗,而古法一概不錄。
雖醫貴因時,又不免局於目見矣。
△《濟陰綱目》·十四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武之望撰。
汪淇箋釋。
之望字叔卿,自署關中人。
淇字澹漪,一字右子,錢塘人。
是書所分門目,與《證治準繩》之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襲,非別有所發明。
蓋即王肯堂書加以評釋圈點,以便檢閱耳。
△《保生碎事》·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汪淇撰。
是書又名《濟陰慈幼外編》,錄小兒墮地時至七日內醫療之事。
如拭口、斷臍、浴兒、稀痘各法,寥寥數則,大約取其便於檢用,非保嬰之全書也。
卷末一條雲,隨有《濟陰綱目》及《慈幼綱目》即鐫行。
則是書之成,猶在《濟陰綱目》之前。
其《慈幼綱目》自謂即證治準繩之幼科,加以評釋。
今未見其本。
△《釋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彤撰。
彤有《周官祿田考》,已著錄。
是編取《內經》所載人身諸骨,參以他書所說,臚而釋之,中間多所辨正。
如謂經筋篇足少陽之脈,循耳後上額角,額字乃頭字之訛。
謂曲角之角,經文刊本皆誤作周,據氣府論注改定。
謂頷字說文作,與頤同訓。
蓋自口內言之,如從口外言則兩旁為頷,頷前為頤,兩不相假,故《內經》無通稱者。
謂或骨之或乃古域字,引《說文》為證。
謂齒數奇當為牡,偶當為牝,《說文》、《玉篇》並以牙為牡齒,恐誤。
謂曲牙二穴俠口旁四分,王冰以為頰車穴,恐非經義。
謂高骨通指脊骨,不專指命門穴上一節。
謂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間,則骨當有七。
謂張介賓誤以脅下為。
謂骨即肩端骨。
謂經脈篇斜下貫胛之胛乃胂字之訛。
謂本腧篇肘內大骨,內字乃外字之訛,掌後兩骨,骨字乃筋字之訛。
謂掌後兌骨非手髁。
謂壅骨在魚際旁寸口前,非掌後高骨。
謂楗即髀骨之直者。
謂骨空論頦下為輔,下字乃上字之訛。
謂刺腰痛論或骨在膝外廉,膝字乃字之訛。
其考證皆極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並可以糾針砭之謬。
已載入所著《果堂集》,此其別行之本。
序稱為吳文球講明經穴而作,則其本旨以談醫而起。
今附存其目於醫家焉。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宮繡撰。
宮繡宜黃人。
是書成於乾隆庚午。
據其凡例,稱嘗著《醫學求真錄》十六卷。
別鈔其篇首總論,勒為五卷,以標明其宗旨。
議論亦明白易解,然不無臆脫。
如論風土不齊,而雲西北人不可溫補,則未免膠柱而鼓瑟矣。
△《成方切用》·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
儀洛字遵程,海鹽人。
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四種。
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餘首,本經按證,加以論斷。
卷首載內經一十二方。
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嗇固、表散、湧吐、攻下、消導、和解、表裡、祛風、祛寒、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門。
卷末載勿藥元詮七十四條,大旨謂古方不宜今用,故所錄皆切於時用之方。
凡例於汪桓《醫方集解》頗有微詞。
然桓書淺略,亦可無庸掊擊也。
△《傷寒分經》·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
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五種,取喻嘉言所撰《尚論篇》重為訂正。
凡太陽經三篇,陽明經三篇,太陰經一篇,少陰經二篇,厥陰經一篇,春溫三篇,夏熱一篇,脈法二篇,諸方一篇,補卒病論一篇,秋燥一篇,共十有九篇。
△《醫貫砭》·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大椿撰。
大椿有《神農本草百種錄》,已著錄。
初,明趙獻可作《醫貫》,發明薛氏《醫案》之說,以命門真水真火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二方通治各病。
大椿以其偏駁,作此書辟之。
考八味丸即《金匱要略》之腎氣丸,本後漢張機之方。
後北宋錢乙以小兒純陽,乃去其肉桂、附子,以為幼科補劑,名六味丸。
至明太醫院使薛己,始專用二方,為補陽補陰要藥,每加減以治諸病。
其於調補虛損,未嘗無效。
獻可傳其緒論,而過於主持,遂盡廢古人之經方。
殆如執誠意正心以折衝禦侮,理雖相貫,事有不行。
大椿攻擊其書,不為無理,惟詞氣過激,肆言辱詈,一字一句,索垢求瘢,亦未免有傷雅道。
且獻可說不能多驗,今其書已不甚行,亦不必如是之詬爭也。
△《臨證指南醫案》·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葉桂撰。
桂字天士,吳縣人。
以醫術名於近時,然生平無所著述。
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附以論斷,未必盡桂本意也。
△《得心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文淵撰。
文淵有《左傳評》,已著錄。
是編皆所制新方。
前有自題雲,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錄》。
凡十九方。
其敵參膏四方,案應補之證,委曲調劑,以他藥代之,為貧不能具參者計。
雖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傷寒論條辨續注》·十二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鄭重光撰。
重光字在辛,歙縣人。
明萬曆中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號為精審。
後喻昌因之作《尚論篇》,張璐因之作《傷寒纘論》,程嘉倩因之作《後條辨》,互有發明,亦各有出入。
然諸書出而方氏之舊本遂微。
重光為有執之裡人,因取條辨原本,刪其支詞,復旁參喻昌等三家之說,以己意附益之,名曰《續注》。
卷首仍題執中之名,明不忘所本之意也。
△《醫津筏》·一卷(通行本)
國朝江之蘭撰。
之蘭字含微,歙縣人。
是書凡十四篇,每篇以《內經》數語為主,而分條疏論於其後。
△《四聖心源》·十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四聖者,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也。
元御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以為此書。
其文極為博辯,而詞勝於意者多。
△《四聖懸樞》·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是書謂寒疫、溫疫、痘病、疹病皆由於歲氣,世皆以小兒之痘為胎毒,非也。
若能因其將發而急表散之,則痘可以不出。
其說為宋以來所未有。
夫痘病之發,每一時而遍及遠近,且輕則大概皆輕,重則大概皆重,則謂之歲氣,亦非無理。
然究由胎毒伏於內,歲氣感於外,相觸而發,必謂不系胎毒,何以小兒,同感歲氣,而未出痘者乃病痘,已出痘者不病痘乎?是又未可舉一廢百也。
△《素靈微蘊》·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其書以胎化、藏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醫案。
其說詆訶歷代名醫,無所不至。
以錢乙為悖謬,以李杲為昏蒙,以劉完素、朱震亨為罪孽深重,擢難數。
可謂之善罵矣。
△《玉楸藥解》·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玉楸者,元御別號也。
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議論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別擇而為此書。
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
故於舊說多故立異同,以矜獨解。
△《脈因證治》·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其書按四時氣候,詳列諸病。
先脈,次因,次證,次治,頗有條理,而分屬處未免牽強。
如霍亂、洩瀉屬夏三月,傷寒屬冬三月,已為拘滯。
至於以顛狂、驚癇、痔漏、脫肛分屬冬、夏,益為無說矣。
春三月之證,分別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意主先後天立說,亦牽合不能了了。
案元朱震亨有《脈因證治》一書,國朝喻昌嘗惜其不行,說見所撰《寓意草》。
是書卷首無序,後有嘉禾石氏一跋,稱岐黃家久奉為枕秘,因訛脫甚多,借得藏書家善本校錄,似即震亨之書。
然所載各方如左歸丸、右歸丸之類,皆出自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亦以古方目之。
知其斷非震亨所著矣。
○附錄
△《水牛經》·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唐造父撰。
造父未詳何許人。
原序有雲,唐則天垂拱二年八月,收得水牛有病證。
造父奏言,水牛與黃牛形貌相同,治法不等。
若依黃牛用藥,誤矣。
造父別立醫書共四十五證,有方有論,並無差誤,但其詞俚陋。
蓋方技家聞古有善御之造父,誤以為唐人而托之也。
△《安驥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偽齊劉豫時刊書序曰,尚書兵部阜昌五年准內降付下都省奏,朝散大夫尚書戶部郎中馮長寧等札子,成忠郎皇城司準備差遣盧元賓進呈司牧《安驥集方》四冊。
奉齊旨,可看詳開印施行。
長寧等竊謂國家乘宋後,不得已而用兵,故遣官市馬於隴右,詔修馬政。
始命有司看詳司牧《安驥集》方,開印以廣其傳云云。
詳其序意,則舊有此書,偽齊刊之耳。
凡病各有圖,藥方附末。
其所載王良百一歌及伯樂畫烙圖、十二經絡圖、馬師皇五臟、八邪論,大抵方技依托之言。
然其來則已久矣。
△《類方馬經》·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有刑部員外郎姚江舒春序,稱太監錢公總掌御馬監,命本監中官之善於馬者,取《馬經》舊本,參以群書,日加考訂,究脈絡針穴之源委,校經方藥石之君臣,極歌訣之周,盡方術之備,又增馬援所進銅馬表、銅馬相法及騰駒牧養法諸條。
書成,命壽諸梓云云。
考太學題名碑,成化己丑有進士舒春,武功衛人。
則所謂太監錢公者,當即憲宗朝之錢能也。
△《司牧馬經痊驥通玄論》·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東原獸醫卞管勾集注。
有三十九論,四十六說。
於馬之病源治訣,簡明賅備。
前有正德元年陝西苑馬寺卿太原車霆序。
《明史·藝文志》不著錄,惟高儒《百川書志》有之,卷帙與此本合。
所謂卞管勾者,其名則不可考矣。
△《療馬集》·四卷、《附錄》·一卷(內府藏本)
明喻仁、喻傑同撰。
仁傑皆六安州馬醫。
其書方論頗簡明。
附錄一卷,則醫駝方也。
△《痊驥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載通玄三十九論。
病分五臟治之,各有方論,復附雜病諸方。
今世療馬之劑,其源大略皆本此。
──右「醫家類」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附錄》六部,二十五卷,皆附《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