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

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觀元好問《傷寒會要》序,知河間之學與易水之學爭。

觀戴良作《朱震亨傳》,知丹溪之學與宣和局方之學爭也。

然儒有定理,而醫無定法。

病情萬變,難守一宗。

故今所敘錄,兼眾說焉。

明制,定醫院十三科,頗為繁碎。

而諸家所著,往往以一書兼數科,分隸為難。

今通以時代為次。

《漢志》醫經、經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誤讀為一,故服餌導引,歧塗頗雜,今悉刪除。

《周禮》有獸醫,《隋志》載《治馬經》等九家,雜列醫書間,今從其例,附錄此門,而退置於末簡。

貴人賤物之義也。

《太素脈法》,不關治療,今別收入術數家,茲不著錄。

△《黃帝素問》·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唐王冰注。

《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

後漢張機《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

晉皇甫謐《甲乙經序》,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篇之數合,則《素問》之名起於漢、晉間矣。

故《隋書·經籍志》始著錄也,然《隋志》所載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闕其第七。

冰為寶應中人,乃自謂得舊藏之本,補足此卷。

宋林億等校正,謂天元紀大論以下,卷帙獨多,與《素問》餘篇絕不相通,疑即張機《傷寒論》序所稱陰陽大論之文,冰取以補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論、本病論則冰本亦闕,不能復補矣。

冰本頗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幾字,猶可考見其舊第。

所注排抉隱奧,多所發明。

其稱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無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無水者不必去火,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遂開明代薛已諸人探本命門之一法,其亦深於醫理者矣。

冰名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為京兆府參軍。

林億等引《人物誌》,謂冰為太僕令。

未知孰是。

然醫家皆稱王太僕,習讀億書也。

其名晁公武《讀書志》作王水,《杜甫集》有贈重表侄王水詩,亦復相合。

然唐、宋志皆作冰,而世傳宋槧本亦作冰字。

或公武因杜詩而誤歟。

△《靈樞經》·十二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案晁公武《讀書志》曰:王冰謂《靈樞》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之九,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鈔出之,名為古書,未知孰是。

又李濂《醫史》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曰:《內經》,《靈樞》,漢、隋、唐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已。

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

苟一經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是《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

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曰《七略》、《漢·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十八篇當之。

《隋書·經籍志》、《針經》九卷,《黃帝九靈》十二卷。

是《九靈》自《九靈》,《針經》自《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

王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

余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之言不類,又似竊取《素問》而鋪張之。

其為王冰所偽托可知。

後人莫有傳其書者。

至宋紹興中,錦官史崧乃雲家藏舊本《靈樞》九卷,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准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

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

其中十二經水一篇,黃帝時無此名,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云云。

其考證尤為明晰。

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采《素問》、《靈樞》。

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其旨義,互相發明。

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本。

譬之梅賾古文,雜采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贗托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蒐輯以有傳,不可廢也。

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

又目錄首題峰熊宗立點校重刊,末題原二十四卷,今並為十二卷。

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並。

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為十二卷,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難經本義》·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周秦越人撰,元滑壽注越。

人即扁鵲,事跡具《史記·本傳》。

壽字伯仁,《明史·方技傳》稱為許州人,寄居鄞縣。

案朱右《嬰寧生傳》曰:世為許州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壽生焉。

又曰:在淮南曰滑壽,在吳曰伯仁氏,在鄞越曰嬰寧生,然則許乃祖貫,鄞乃寄居,實則儀真人也。

壽卒於明洪武中,故《明史》列之方技傳。

然戴良《九靈山房集》有懷滑嬰寧詩曰:海日蒼涼兩鬢絲,異鄉飄泊已多時。

欲為散木留官道,故托長桑說上池。

蜀客著書人豈識,韓公賣藥世偏知。

道塗同是傷心者,只合相從賦黍離。

則壽亦抱節之遺老,托於醫以自晦者也。

是書首有張翥序,稱壽家去東垣近,早傳李杲之學。

《嬰寧生傳》則稱學醫於京口王居中,學針法於東平高洞陽。

考李杲足跡未至江南,與壽時代亦不相及。

翥所云云,殆因許近東垣,附會其說歟?《難經》八十一篇,《漢·藝文志》不載。

隋、唐志始載《難經》二卷,秦越人著,吳太醫令呂廣嘗注之。

則其文當出三國前。

《廣書》今不傳,未審即此本否?然唐張守節注《史記·扁鵲列傳》所引《難經》,悉與今合,則今書猶古本矣。

其曰《難經》者,謂經文有疑,各設問難以明之。

其中有此稱經雲而《素問》、《靈樞》無之者,則今本《內經》傳寫脫簡也。

其文辨析精微,詞致簡遠,讀者不能遽曉,故歷代醫家多有註釋。

壽所採摭凡十一家,今惟壽書傳於世。

其書首列匯考一篇,論書之名義源流。

次列闕誤總類一篇,記脫文誤字。

又次圖說一篇,皆不入卷數。

其注則融會諸家之說而以己意折衷之,辨論精核,考證亦極詳審。

《嬰寧生傳》稱《難經》本《靈樞》、《素問》之旨,設難釋義,其間榮衛部位,髒府脈法,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闕誤或多。

愚將本其旨義,注而讀之。

即此本也。

壽本儒者,能通解古書文義,故其所注視他家所得為多雲。

△《甲乙經》·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晉皇甫謐撰。

謐有《高士傳》,已著錄。

是編皆論針灸之道。

《隋書·經籍志》稱黃帝甲乙經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

考此書首有謐自序,稱《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義未明,疑有脫誤,今仍舊本錄之,謹附識於此。

)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複,至為十二卷(案:至字文義未明,亦疑有誤。

)云云。

是此書乃裒合舊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黃帝。

然刪除謐名,似乎黃帝所自作,則於文為謬。

《舊唐書·經籍志》稱《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始著謐名,然較梁本多一卷,其並音一卷計之歟。

《新唐書·藝文志》既有《黃帝甲乙經》十二卷,又有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兼襲二志之文,則更舛誤矣。

書凡一百一十八篇,內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篇、疾形脈診篇、針灸禁忌篇、五臟傳病發寒熱篇、陰受病發Φ篇、陽受病發風篇各分上、下,經脈篇、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篇各分上、中、下,實一百二十八篇。

句中夾注,多引楊上達《太素經》、孫思邈《千金方》、王冰《素問注》、王惟德《銅人圖》,參考異同。

其書皆在謐後,蓋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所加,非謐之舊也。

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又明堂孔穴圖》三卷。

《唐志》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又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楊玄孫《黃帝明堂》三卷。

今並亡佚,惟賴是書存其精要,且節解章分,具有條理,亦尋省較易。

至今與《內經》並行,不可偏廢,蓋有由矣。

△《金匱要略論注》·二十四卷(通行本)

漢張機撰,國朝徐彬注。

機字仲景,南陽人。

嘗舉孝廉,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

是書亦名《金匱玉函經》,乃晉高平王叔和所編次。

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此書乃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

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並療婦人。

乃錄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以便檢用。

其所論傷寒,文多簡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云云。

則此書叔和所編,本為三卷,洙抄存其後二卷,後又以方一卷散附於二十五篇內,蓋已非叔和之舊。

然自宋以來,醫家奉為典型,與《素問》、《難經》並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則亦岐、黃之正傳,和、扁之嫡嗣矣。

機所作《傷寒卒病論》,自金成無己之後,注家各自爭名,互相竄改。

如宋儒之談錯簡,原書端緒,久已瞀亂難尋,獨此編僅僅散附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寶也。

漢代遺書,文句簡奧,而古來無注,醫家猝不易讀,彬注成於康熙辛亥,註釋尚為顯明,今錄存之,以便講肄。

彬字忠可,嘉興人。

江西喻昌之弟子,故所學頗有師承雲。

△《傷寒論注》·十卷、附《傷寒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內府藏本)

《傷寒論》十卷,漢張機撰,晉王叔和編,金成無己注。

《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則無己所自撰,以發明機說者也。

叔和,高平人,官太醫令。

無巳,聊攝人,生於宋嘉、治平間。

後聊攝地入於金,遂為金人。

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餘尚存。

見開禧元年歷陽張孝忠跋中。

明吳勉學刻此書,題曰宋人,誤也。

《傷寒論》前有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上序,稱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能考正。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先校定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複,定有一百一十三方(案:一十三原本誤作一十二,今改正),今請頒行。

又稱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云云。

而明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則詆叔和所編與無己所注多所改易竄亂,並以序例一篇為叔和偽托而刪之。

國朝喻昌作《尚論篇》,於叔和編次之舛,序例之謬,及無己所注,林億等所校之失,攻擊尤詳。

皆重為考定,自謂復長沙之舊本。

其書盛行於世,而王氏、成氏之書遂微。

然叔和為一代名醫,又去古未遠,其學當有所受。

無己於斯一帙,研究終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從屏斥,盡以為非。

夫朱子改《大學》為一經十傳,分《中庸》為三十三章,於學者不為無裨。

必以謂孔門之舊本如是,則終無確證可憑也。

今《大學》、《中庸》列朱子之本於學官,亦列鄭玄之本於學官,原不偏廢,又烏可以後人重定此書,遂廢王氏、成氏之本乎?無己所作《明理論》凡五十篇,又論方二十篇,於君臣佐使之義,闡發尤明。

嚴器之序,稱無己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

指在定體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釋戰慄有內外之診,論煩燥有陰陽之別。

嚴語鄭聲,令虛實之灼知,四逆與厥,使淺深之類明云云。

其推挹甚至。

張孝忠跋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廷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版於郴山。

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

△《肘後備急方》·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晉葛洪撰。

洪字稚川,句容人。

元帝為丞相時,闢為掾。

以平賊功,賜爵關內侯,遷散騎常侍。

自乞出為句漏令。

後終於羅浮山,年八十一。

事跡具《晉書·本傳》。

是書初名《肘後卒救方》,梁陶宏景補其闕漏,得一百一首,為《肘後百一方》。

金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諸方附於肘後隨證之下,為《附廣肘後方》。

元世祖至元間,有烏某者,得其本於平鄉郭氏,始刻而傳之。

段成己為之序,稱葛、陶二君共成此編,而不及楊用道。

此本為明嘉靖中襄陽知府呂容所刊,始並列葛、陶、楊三序於卷首。

書中凡楊氏所增,皆別題附方二字,列之於後。

而葛、陶二家之方則不加分析,無可辨別。

案《隋書·經籍志》,葛洪《肘後方》六卷,梁二卷。

陶宏景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亡。

《宋史·藝文志》止有葛書而無陶書。

是陶書在隋已亡,不應元時復出。

又陶書原目九卷,而此本合楊用道所附只有八卷,篇帙多寡,亦不相合。

疑此書本無百一方在內,特後人取宏景原序冠之耳。

書凡分五十一類,有方無論,不用難得之藥,簡要易明。

雖頗經後來增損,而大旨精切,猶未盡失其本意焉。

△《褚氏遺書》·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南齊褚澄撰。

澄字彥適,陽翟人,褚淵弟也。

尚宋文帝女廬江公主,拜駙馬都尉。

入齊為吳郡太守,官至左民尚書。

事跡具《南齊書·本傳》。

是書分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十篇,大旨發揮人身氣血陰陽之奧。

《宋史》始著於錄。

前有後唐清泰二年蕭淵序,雲黃巢時群盜發塚,得石刻棄之,先人偶見載歸,後遺命即以褚石為槨。

又有釋義堪序,雲石刻得之蕭氏塚中,凡十有九片,其一即蕭淵序也。

又有嘉泰元年丁介跋,稱此書初得蕭氏父子護其石而始全,繼得僧義堪筆之紙而始存,今得劉義先鋟之木而始傳云云。

考周密《癸辛雜識》,引其非男非女之身一條,則宋代已有此本,所謂刻於嘉泰中者,殆非虛語。

其書於《靈樞》、《素問》之理頗有發明,李時珍、王肯堂俱採用之。

其論寡婦僧尼必有異乎妻妾之療,發前人所未發。

而論吐血便血飲寒涼百不一生,尤千古之龜鑒。

疑宋時精醫理者所著,而偽托澄以傳。

然其言可采,雖贗本不可廢也。

中頗論精血化生之理,所以辨病源、戒保嗇耳。

高儒《百川書志》列之房中類,則其誤甚矣。

△《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

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侯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

皆不言巢氏書。

《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

惟《新唐書·藝文志》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

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觀晁公武《讀書志》,稱隋巢元方等撰,足證舊本所列不止一名。

然則《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字之誤。

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

如止五卷,不應目錄有一卷矣。

此本為明汪濟川方廣所校,前有宋綬奉敕撰序。

考《玉海》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

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是其事也。

書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王燾《外台秘要諸論》,多本此書,今勘之,信然。

又第六卷解散病諸侯,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證。

第二十六卷貓鬼病候,見於《北史》及《太平廣記》者亦惟周、齊時有之,皆非唐以後語,其為舊本無疑。

其書但論病源,不載方藥,蓋猶《素問》、《難經》之例,惟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亦不言法出誰氏。

考《隋志》有導引圖三卷,注曰立一坐一臥一,或即以其說編入歟?《讀書志》稱宋朝舊制,用此書課試醫士,而《太平興國》中集聖惠方,每門之首亦必冠以此書。

蓋其時去古未遠,漢以來經方脈論,存者尚多。

又裒集眾長,共相討論,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後人之所能及。

《內經》以下,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書外,此為最古。

究其旨要,亦可雲證治之津梁矣。

王《青巖叢錄》嘗議其惟知風寒二濕,而不著濕熱之說,以為疏漏。

然病機萬變,前人所未及言,經後人闡明者甚多,未可以一節病是書也。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孫思邈撰。

思邈,華原人。

《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

及長,隱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

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

然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

則思邈生於隋朝。

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

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

又由唐高宗鹹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

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

蓋《照鄰集》傳寫訛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

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餘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亦相合。

則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名。

凡診治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猶慮有闕道,更撰翼方輔之。

考晁、陳諸家著錄,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卷數亦同。

又謂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經二卷。

合二書計之,止六十二卷。

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後人並為一書,而離析其卷帙。

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思邈作《千金前方》時已百餘歲,妙盡古今方書之要。

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

後三十年,(案:百餘歲及後三十年之說皆因仍舊誤,今姑仍原本錄之。

)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云云。

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合之亦未害宏旨也。

《太平廣記》載,思邈曾救昆明池龍,得龍宮仙方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蓋小說家附會之談,固無足深辨焉。

△《銀海精微》·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唐孫思邈撰。

唐、宋藝文志皆不著錄,思邈本傳亦不言有是書。

其曰銀海者,蓋取目為銀海之義。

考蘇軾雪詩有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句。

《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說,謂道書以肩為玉樓,目為銀海。

銀海為目,僅見於此。

然迄今無人能舉安石所引出何道書者,則安石以前絕無此說,其為宋以後書明矣。

前有齊一經序,稱管河北道時得於同僚李氏,亦不著時代年月,莫知何許人也。

其辨析諸證,頗為明晰。

其法補瀉兼施,寒溫互用,亦無偏主一格之弊。

方技之家,率多依托。

但求其術之可用,無庸核其書之必真,《本草》稱神農,《素問》言黃帝,固不能一一確也。

此書療目之方,較為可取,則亦就書論書而已。

△《外台秘要》·四十卷(通行本)

唐王燾撰。

燾,人。

王孫也。

《唐書》附見傳。

稱其性至孝,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

(案:視絮二字未詳,然《玉海》所引亦同,是宋本已然,姑仍其舊。

)數從高醫游,遂窮其術。

因以所學作《外台秘要》,討繹精明,世寶焉。

歷給事中、鄴郡太守。

《藝文志》載《外台秘要》四十卷,又《外台要略》十卷。

今《要略》久佚,惟《秘要》尚傳。

此本為宋治平四年孫兆等所校,明程衍道所重刻,前有天寶十一載燾自序,又有皇二年內降子及兆校上序,其卷首乃題林億等名。

考《書錄解題》引《宋會要》,稱嘉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並為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

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

則卷首題林億名,乃統以一局之長,故有等字也。

燾居館閣二十餘年,多見宏文館圖籍方書。

其作是編,則成於守鄴時。

其結銜稱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故曰外台。

(案:《猗覺寮雜記》曰,外台見《唐高元裕傳故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台。

)《書錄解題》作《外台秘要方》,自序亦同。

《唐書》及孫兆序中皆無方字,蓋相沿省其文耳。

書分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而後方。

其論多以巢氏病源為主,每條下必詳注原書在某卷,世傳引書注卷第,有李涪《刊誤》及程大昌《演繁露》,而不知例創於燾,可以見其詳確。

其方多古來專門秘授之遺。

陳振孫在南宋末,已稱所引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

今去振孫四五百年,古書益多散佚,惟賴燾此編以存,彌可寶貴矣。

其中間及禁術,蓋《千金翼方》已有此例。

唐小說載賈耽以千年梳治虱瘕為異聞,其方乃出此書第十二卷中。

宋小說載以念珠取誤吞漁鉤為奇技,其方乃在今八卷中。

又唐制臘日賜口脂面藥,今不知為何物,其方亦具在三十一卷中。

皆足以資博物,三十七卷、三十八卷皆乳石論。

《世說》載何晏稱服五石散,令人神情開朗,《玉台新詠》有姬人怨服散詩,蓋江左以來,用為服食之術,今無所用。

又二十八卷載貓鬼野道方,與《巢氏病源》同。

亦南北朝時鬼病,唐以後絕不復聞,然存之亦足資考訂也。

衍道刻此書,頗有校正,惟不甚解唐以前語與後世多異,如痢門稱療痢稍較。

衍道注曰,較字疑誤。

考唐人方言,以稍可為校,故薛能黃蜀葵詩有記得玉人春病校句,馮班校《才調集》辨之甚明。

衍道知其有誤,而不知較為校誤,猶為未審。

然大致多所訂定,故今亦並存焉。

△《顱囟經》·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

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

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

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

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

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有師氏藏之一語,遂托名師巫以自神其說耳。

其名顱鹵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

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

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

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

皆他書所未嘗見。

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

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

《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

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

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厘為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

△《銅人針灸經》·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按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

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注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版傳於世。

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

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

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

又纂集舊問,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

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

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

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為七卷歟。

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雲,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

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

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

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折寸,案穴試針。

中穴則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

亦奇巧之器也。

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

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明堂灸經》·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題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許人。

與《銅人針灸經》俱刊於山西平陽府。

其書專論灸法。

《銅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則兼及側伏,較更詳密。

考《唐志》有《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茲或其遺法歟?其曰明堂者,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昔黃帝問岐伯以人之經絡,盡書其言,藏於靈蘭之室。

洎雷公請問,乃坐明堂授之。

後世言明堂者以此。

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非也。

今考《舊唐書·經籍志》,以明堂經脈別為一類,則曾之說信矣。

古法多針灸並言,或惟言針以該灸,《靈樞》稱《針經》是也。

自王燾《外台秘要》始力言誤針之害,凡針法針穴俱刪不錄,惟立灸法為一門。

此書言灸不言針,蓋猶燾志也。

△《博濟方》·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袞撰。

袞,太原人。

其仕履未詳,惟郎簡原序稱其嘗為錢塘酒官而已。

此書諸家書目皆著錄,惟《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作三卷,晁公武《讀書志》作五卷,稍有不同。

蓋三五字形相近,傳寫者有一訛也。

公武又稱袞於慶歷間因官滑台,暇日出家藏七十餘方,擇其善者為此書,名醫雲其方用之無不效。

如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驗。

今案袞自序有雲,向侍家君之任滑台,道次得疾,遇醫之庸者,妄投湯劑,疾竟不瘳。

據此,則官滑台者乃袞之父,而公武即以為袞,殊為失考。

袞又言,博采禁方逾二十載,所得方論凡七千餘道,因於中擇其尤精要者得五百餘首。

而公武乃雲家藏七十餘方,則又傳寫之誤也。

原書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文。

裒輯編次,共得三百五十餘方。

視袞序所稱五百首者,尚存十之七。

謹分立三十五類,依次排比,從《讀書志》之目,厘為五卷。

其中方藥,多他書所未備,今雖不盡可施用,而當時實著有奇效,足為醫家觸類旁通之助。

惟頗好奇異,往往雜以方術家言。

如論服杏仁,則雲彭祖、夏姬、商山四皓煉杏仁為丹,王子晉服四十年而騰空,丁令威服二十年而身飛,此類殊誕妄不足信。

今故取服食諸法,編附卷末,以著其謬。

俾讀者知所持擇焉。

△《蘇沈良方》·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沈括所集方書,而後人又以蘇軾之說附之者也。

考《宋史·藝文志》有《括靈苑方》二十卷,《良方》十卷,而別出《蘇沈良方》十五卷。

注雲,沈括、蘇軾所著。

陳振孫《書錄解題》有《蘇沈良方》十卷,而無《沈存中良方》。

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同。

晁公武《讀書志》則二書並列,而於《沈存中良方》下雲,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

《蘇沈良方》下亦云,括集得效方成一書,後人附益以蘇軾醫學雜說。

蓋晁氏所載良方,即括之原本,其雲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者,即指《蘇沈良方》。

由其書初尚並行,故晁氏兩載。

其後附蘇說者盛行,原本遂微,故尤氏、陳氏遂不載其原本。

今《永樂大典》載有《蘇沈良方》原序一篇,亦括一人所作,且自言予所作良方云云,無一字及軾,是亦後人增附之後,並其標題追改也。

案明晁栗《寶文堂書目》有《蘇沈二內翰良方》一部,是正嘉以前,傳本未絕,其後不知何時散佚。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八卷。

史稱括於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今所傳括《夢溪筆談》,末為藥議一卷,於形狀性味,真偽同異,辨別尤精。

軾雜著時言醫理,於是事亦頗究心。

蓋方藥之事,術家能習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能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經試驗,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於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第一卷為宋陳直撰,本名《養老奉親書》。

第二卷以後則元大德中泰寧鄒所續增,與直書合為一編,更題今名。

直於元豐時為泰州興化令。

《文獻通考》載有直所著《奉親養老書》一卷,而此本則題曰《養老奉親書》,其文互異。

然此本為至正中浙江刊本,猶據舊帙翻雕,不應標題有誤,蓋《通考》傳寫倒置也。

號冰壑,又號敬直老人。

書中稱其曾祖曰南谷,叔祖曰樸。

以《福建通志》考之,南谷為宋參知政事應龍,樸為宋江西提刑應博,皆有名於時。

據周應紫序,稱為總管鄒君,又稱其官中都時,則亦曾登仕版者,特《通志》不載其仕履,不可詳考矣。

直書自飲食調治至簡妙老人備急方,分為十五篇,二百三十三條,節宣之法甚備。

明高濂作尊生八箋,其四時調攝箋所錄諸藥品,大抵本於是書。

所續者,前一卷為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後兩卷則凡寢興器服粥飲膳藥石之宜,更為賅具,而附以婦人小兒食治諸方,凡二百五十六條。

其中如祝壽詩詞,連篇載入,不免失於冗雜。

又敘述閒適之趣,往往詞意纖仄,采掇瑣碎。

明季清言小品,實亦濫觴於此。

然徵引方藥,類多奇秘,於高年頤養之法,不無小補,固為人子所宜究心也。

△《腳氣治法總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董汲撰。

汲字及之,東平人。

始末未詳,錢乙嘗序其斑疹論,則其著書在元豐、元之間。

是書《書錄解題》作一卷,《宋史·藝文志》亦同。

久無傳本,今從《永樂大典》所載排纂成帙。

以篇頁稍繁,分為二卷。

上卷論十二篇,大旨謂腳氣必由於風濕,風濕兼有冷熱,皆原本腎虛。

陰陽虛實,病之別也;春夏秋冬,治之異也;高燥卑濕,地之辨也;老壯男女,人之殊也。

說賅備矣。

下卷方四十六,獨活湯、木香散、傳信方、防風粥、桑枝煎專治風,天麻丸、茴香丸、烏蛇丸、趁痛丸專治濕,薏苡仁湯、海桐皮散、木瓜丸治風濕相兼,獨活、寄生湯、石楠丸、牛滕丸治風濕挾虛,金牙酒治風濕瘴癘,八味丸、腎瀝湯、地黃粥治虛,神功丸、麻仁丸、三脘散、大黃湯治實。

屬陰者兼冷,木香飲子治其偏於陰也。

屬陽者兼熱,紅雪治其偏於陽也。

絳宮丸、白皮小豆散、木通散治其屬於陰陽而兼淋閉者也。

松節散、食前丸、食後丸,橘皮丸治尋常法也。

三仁丸、潤腸丸、五柔丸治老人血枯法也。

天門冬大煎,則為總治法。

淋蒸熨五方,則為外治法。

而以針灸法為始。

原序方有一十九門,大約不出於此,即闕佚亦廑矣。

考腳氣即《素問》所謂厥疾,至唐始有此名,治法亦漸以詳備。

然李暄及蘇敬、徐玉、唐侍中諸家之書,今多不傳,獨汲此帙尚存,頗為周密醇正。

觀其自述,稱嘗患此疾至劇,因深思其源,遂得秘要。

殆所謂三折肱而為良醫者歟?今特錄而存之,以備專門之一種焉。

△《旅舍備要方》·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董汲撰。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董汲《小兒斑疹論》、《腳氣治法》,不及此書。

然《宋史·藝文志》載之,卷帙亦同。

蓋陳氏偶未見也。

汲因客途猝病,醫藥尤難,特集經效之方百有餘道,內如蚰蜒入耳及中藥毒,最為險急,而所用之藥,至為簡易。

其雜傷五方,古書中不少概見,今亦罕傳,尤見奇特。

蓋古所謂專門禁方,用之則神驗,至求其理,則和、扁有所不能解,即此類也。

至於小半夏湯、五苓散兩方,本於漢之張機。

今以半夏湯治濕痰,仍其本法。

至五苓散本治傷寒汗後不解及有水氣之病,今書中引為通行利水之劑,殆亦變通用之。

如河間益元散本雙解半表半里之傷寒,而後人取以醫暑歟。

其治中暑一方,似即李杲清暑益氣湯之藍本。

其無比香薷散,與後來局方稍有出入,蓋亦本古方為加減。

然雲治兩腳轉筋疼痛,而反去主治之木瓜,則不解其故矣。

小兒一門,大概與同時錢乙《藥證直訣》相出入。

第以柔脆之腸胃而多用膩粉硃砂諸峻藥。

古人氣厚,服之無妨,在後來亦未可概施也。

原本久佚。

今從《永樂大典》收掇排纂,得方尚幾五十,仍舊目分為一十有二類。

其觸寒心痛厥風涎潮等證,有錄無書,無從校補,則亦闕焉。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劉溫舒撰。

溫舒裡居未詳。

前有元符己卯自序,題朝散郎太醫學司業,蓋以醫通籍者也。

晁公武《讀書志》雲,溫舒以《素問》氣運為治病之要,而答問紛糅,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為三十論二十七圖上於朝。

今詳考其圖,實二十九。

蓋十幹起運十二支司天二圖,原本別題曰訣,故公武不以入數,僅曰二十有七。

其論實為三十一篇。

末五行勝復論一篇,原本別注附字,故公武亦不以入數,僅曰三十也。

卷末別附刺法論一卷,題曰《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按刺法論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溫舒生北宋之末,何從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盡信。

焦《經籍志》載此書四卷,合此論為一書,益舛誤矣。

△《傷寒微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韓祗和撰。

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載。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其名,亦不著作者名氏。

但據序題元丙寅,知其為哲宗時人而已。

今檢《永樂大典》各卷內,此書散見頗多,每條悉標韓祗和之名。

而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亦稱自後漢張機著《傷寒論》,晉王叔和、宋成無己(案:無己乃金人,說見前《傷寒論》條下),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賓之流,皆互相闡發,其間祗和姓名,與《永樂大典》相合。

是祗和實北宋名醫,以傷寒為專門者,特《宋史·方技傳》不載,其履貫遂不可考耳。

書凡十五篇,間附方論。

大抵皆推闡張機之旨,而能變通於其間。

其可下篇,不立湯液,惟以早下為大戒。

蓋為氣質羸弱者言。

然當以脈證相參,知其邪入陽明與否,以分汗下,不宜矯枉過直,竟廢古方。

至如辨脈篇,據傷寒例桂枝下嚥陽盛乃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之義,以攻楊氏之謬誤。

可汗篇,分陰盛陽虛、陽盛陰虛、陰陽俱盛三門,則俱能師張氏而神明其意矣。

又如汗下溫三法,分案時候辰刻,而參之脈理病情,乃因張機正傷寒之法而通之於春夏傷寒,更通之於冬月傷寒,亦頗能察微知著。

又如以陽黃歸之汗溫太過,陰黃歸之過下亡津,則於金匱發陽發陰之論,研析精微,不特傷寒之黃切中窮要,即雜病之黃亦可以例推矣。

其書向惟王好古《陰證略例》中,間引其文,而原本久佚。

今采掇薈卒,復成完帙,謹依原目,厘為上下二卷。

陳振孫所稱之原序,則《永樂大典》不載,無從採補。

殆編纂之時,舊本已闕歟。

△《傷寒總病論》·六卷、附《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大學士於敏中家藏本)

宋龐安時撰。

安時字安常,蘄水人。

(案:袁文《甕牖閒評》,載蘇軾稱蜀人龐安常,未詳孰是。

)安時本士人,習與蘇軾、黃庭堅游。

第六卷末附與蘇軾書一篇,論是編之義甚悉。

卷首載軾答安時一帖,猶從手跡鉤摹,形模略具。

又以黃庭堅後序一篇冠之於前,序末稱前序海上人諾為之,故虛其右以待。

署元符三年三月作,時軾方謫儋州,至五月始移廉州,七月始渡海至廉,故是年三月猶稱海上人也。

然軾以是年八月北歸,至次年七月,即卒於常州。

前序竟未及作,故即移後序為弁也。

序中產去庭堅名,帖中亦產去軾名。

考卷末附載《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題政和癸巳門人董炳編字,知正當禁絕蘇、黃文字之日,諱而闕之。

此本猶從宋本鈔出,故仍其舊耳。

《宋史·藝文志》但載安時《難經解》,前後兩見,而不載此書。

《文獻通考》載龐氏家藏《秘寶方》五卷,引陳振孫之言,謂安時以醫名世者惟傷寒而已。

此書南城吳炎《晦叔錄》以見遺,似乎別為一書,而下列庭堅之序與此本同。

疑當時已無刻本,故傳寫互異歟。

又載張耒一跋雲,張仲景《傷寒論》,病方纖悉必具,又為之增損進退之法以預告人。

嗟夫仁人之用心哉!自非通神造妙不能為也。

安常又竊憂其有病證而無方者,續著為論數卷。

淮南人謂安常能與傷寒說話,豈不信哉!此本未載此跋,殆傳寫偶佚歟。

又耒作《明道雜誌》,記安時治驗,極其推挹。

而葉夢得《避暑錄話》乃頗不滿於安時。

蓋耒,蘇軾客;夢得,蔡京客;其門戶異也。

然曾敏行《獨醒雜誌》亦記其治泗州守王公弼中丹石毒甚奇,又記其治公弼之女尤神異。

敏行於元、紹聖兩局均無恩怨,則所記當為公論矣。

△《聖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政和中奉敕編,國朝程林刪定。

林字來,休寧人。

初,徽宗御制《聖濟經》十卷四十二章,又詔集海內名醫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纂輯成編,凡二百卷。

其書久而佚脫。

林購求殘帙,凡得三本,互相補苴,尚闕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不可復見。

以其繁重難行,乃撮其旨要,重為纂輯,門類悉依其舊,所闕《小兒方》五卷,則倩其友項睿補之。

仍冠以徽宗原序,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上序,及校刊諸臣銜名。

考晁、陳二氏書目,但有徽宗《聖濟經》,不載是書。

觀焦惠序,稱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

殆汴京破後,隨內府圖籍北行,南渡諸人,未睹其本歟?今未見其原書,然宋代崇尚醫學,搜羅至富,就所採錄古來專門授受之方,尚可以見其大略。

其每類冠論一篇,亦皆詞簡而理明,均足以資考訂。

原本之末有《神仙服餌》三卷,或言烹砂煉石,或言嚼柏咀松,或言吐納清和,或言斬除三屍。

蓋是時道教方興,故有是妄語。

林病其荒誕,一概汰除,惟約取其尋常頤養之藥三十餘方,其別擇具有條理。

故所錄諸方多可行用,與膠執古法者異焉。

△《證類本草》·三十卷(兩淮江廣達家藏本)

宋唐慎微撰。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三十卷,名《大觀本草》。

晁公武《讀書志》則作《證類本草》三十二卷,亦題唐慎微撰。

是宋時已有兩本矣。

《玉海》載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上校定《大觀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書省修潤付胄監鏤版行之。

則南宋且有官本。

然皆未見其原刊。

今行於世者亦有兩本,一為明萬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

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稱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

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善之,命官校正鏤版,以廣其傳。

慎微不知何許人,傳其書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載焉。

陳氏所見蓋此本,故題曰《大觀本草》。

一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

前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稱欽奉玉音,使臣楊戩總工刊寫,繼又命孝忠校正潤色之。

其改稱《政和本草》,蓋由於此,實一書也。

書末又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跋,稱慎微字審元,成都華陽人,治病百不失一。

為士人療病,不取一錢,但以名方秘為請,以此士人尤喜之。

每於經史諸書中得一藥名,一方論,必錄以告,遂集為此書。

尚書左丞蒲傳正欲以執政恩例奏與一官,拒而不受。

又稱元間虛中為兒童時,見慎微治其父風毒,預期某年月日再發,緘方以俟,臨期服之神驗。

則慎微始末,虛中述之甚明。

蓋靖康以後,內府圖籍悉入於金,故陳振孫未見此本,不知慎微何許人。

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錄計之,亦未見政和所刻也。

然考趙與[B081]《賓退錄》,則稱唐慎微,蜀州晉原人。

世為醫,深於經方。

元間蜀帥李端伯招之,居成都。

嘗著《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一卷,艾晟序其書,謂慎微不知何許人,故為表出,蜀州今為崇慶府云云。

所序履貫小異,豈虛中兒時見之,但知其寄籍歟。

大德中所刻大觀本作三十一卷,與艾晟所言合。

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則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為一卷,已非大觀之舊。

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劉祁跋,並稱平陽張存惠增入寇宗《本草衍義》,則益非慎微之舊。

然考大德所刻大觀本,亦增入宗《衍義》,與泰和本同。

蓋元代重刻,又從金本錄入也。

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書墨蓋(案:原本每條稱墨蓋以下為慎微所續,其式如今刻工所稱之魚尾。

)較為分明,泰和本則多與條例不相應,然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則泰和本為勝,今以泰和本著錄,大德本則附見其名於此,不別存目焉。

△《全生指迷方》·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貺撰。

案《書錄解題》,貺字子亨,考城人,名醫宋毅叔之婿。

宣和中以醫得幸,官至朝請大夫。

是書《宋史·藝文志》作三卷,而傳本久絕。

故醫家罕所徵引,或至不知其名。

今檢《永樂大典》所收,案條掇拾,雖未必盡符原本,然大要已略具矣。

方書所載,大都皆標某湯某丸,主治某病,詳其藥品銖兩而止。

獨貺此書,於每證之前,非惟詳其病狀,且一一論其病源,使讀者有所據依,易於運用。

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皆明白曉暢,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證變化之象,及脈與病相應不相應之故,無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為診家之樞要。

謹詳加訂正,分為二十一門,依類編次,而以論脈諸篇冠之於首。

因篇頁稍繁,厘為四卷,不復如其原數焉。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二十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凡論一百條,自初生以至成童,無不悉備,論後各附以方。

前有嘉定丙午和安大夫特差判太醫局何大任序,稱家藏是書六十餘載,不知作者為誰。

博加搜訪,亦未嘗聞此書之流播。

因鋟於行在太醫院(案:南宋雖定都臨安,而當時猶稱行在,以示恢復之意,鹹淳《臨安志》所載甚明),以廣其傳。

案北宋錢乙,始以治小兒得名,其《藥證直訣》一書,僅有傳本,亦不免闕略。

其他如晁、陳二氏所著錄者,有《嬰童寶鏡小兒靈秘方》、《小兒至訣》、《小兒醫方妙選》、《小兒斑疹論》諸書,皆不可得見。

是書詳載各證,如梗舌鱗瘡之類,悉近時醫書所未備。

其議論亦篤實明晰,無明以來諸醫家黨同伐異,自立門戶之習,誠保嬰之要書也。

此本為明宏治己酉濟南朱臣刻於寧國府者,改名《保幼大全》。

今考嘉定本原序,復題本名。

臣序又稱得之醫者鄭和,和稱得之古塚中,其說迂怪。

蓋方技家自神其授受,亦無取焉。

△《類證普濟本事方》·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許叔微撰。

叔微字知可,或曰揚州人,或曰毗陵人,惟曾敏行《獨醒雜誌》作真州人。

二人同時,當不誤也。

紹興二年進士。

醫家謂之許學士。

宋代詞臣率以學士為通稱,不知所歷何官也。

是書載經驗諸方,兼記醫案,故以本事為名。

朱國楨《湧幢小品》載,權微嘗獲鄉薦,春闈不利而歸,舟次平望,夢白衣人勸學醫,遂得盧、扁之妙。

凡有病者,診候與藥,不取其直。

晚歲取平生已試之方,並記其事實,以為本事方。

取本事詩之例以名之云云。

即指此書。

然考《獨醒雜誌》,叔微雖有夢見神人事,而學醫則在其前,不知國楨何本也。

叔微於診治之術,最為精詣,故姚寬《西溪叢語》稱,許叔微精於醫,載其論肺蟲上行一條,以為微論。

其書屬詞簡雅,不諧於俗,故明以來不甚傳佈。

此本從宋槧鈔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圓,猶是漢張機《傷寒論》、《金匱要略》舊例也。

國楨又記叔微所著尚有《擬傷寒歌》三卷,凡百篇。

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

今皆未見傳本,疑其散佚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指南總論》·三卷(兩淮監政采進本)舊本題宋庫部郎中提轄措置藥局陳師文等奉敕編。

案王應麟《玉海》雲,大觀中,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門。

晁公武《讀書志》雲,大觀中,詔通醫刊正藥局方書,閱歲,書成,校正七百八字,增損七十餘方。

又《讀書後志》曰,《太醫局方》十卷,元豐中,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下太醫局驗試,依方製藥鬻之,仍摹本傳於世。

是大觀之本實因神宗時舊本重修,故公武有校正增損之語也。

然此本止十四門,而方乃七百八十八。

考《玉海》又載,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改熟藥所為太平惠民局。

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以監本藥方頒諸略。

此本以太平惠民為名,是紹興所頒之監本,非大觀之舊矣。

其中又有寶慶、淳續添諸方,更在紹興之後。

兼附《用藥總論指南》三卷,皆從《圖經本草》抄撮增入,亦不知何時所加。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和劑局方》其後時有增補,殆指此類歟?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朱震亨傳》曰,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翁窮晝夜是習,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

苟將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也素難諸經乎?又稱震亨得羅知悌之學以歸,諸醫泥陳、裴之學者,聞其言,大驚而笑且排。

及治許謙末疾良驗,笑且排者始皆心服。

是此書盛行於宋、元之間,至《震亨局方》發揮出,而醫學始一變也。

又岳珂《呈史》曰,《和劑局方》乃當時精集諸家名方,凡幾經名醫之手,至提領以從官內臣參校,可謂精矣。

然其間差訛者亦自不少,且以牛黃清心丸一方言之,凡用藥二十九味,寒熱訛雜,殊不可曉。

嘗見一名醫雲,此方只前八味至蒲黃而止,自乾山藥以下凡二十一味,乃補虛門中山芋丸。

當時不知緣何誤寫在此方之後,因循不曾改正。

余因其說而考之,信然。

如此之類,必多有之云云。

是並不能無所舛誤矣。

然歷代相傳專門禁方,多在是焉,在用者詳審而已。

必因噎而廢食,則又一偏之見矣。

△《衛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夏德撰。

德字子益,其裡貫始末未詳。

是書有唐仲友原序雲,友人夏子益,裒其師傅之方,經常簡易,用輒得效者為十卷,並取舊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為二卷,附以自著《奇疾方》一卷。

共十三卷。

則此書非一人之所著。

觀其治腰腎疼方,即唐鄭相國方,其明證也。

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輯為上、中、下三卷,雖與原書卷數十不逮其三四,然諸證方藥論說,亦已略具其中。

如肝脹離魂、眼見禽蟲飛走及眼赤、渾身生斑、毛髮起如銅鐵、鼻中毛長五尺、口鼻腥臭水流有鐵色鯫魚等證,皆罕見之變怪,而治法甚為平近。

蓋本於相傳禁方,不主尋常之軌轍。

他如奏功散之治翻胃,交加散之治產後中風,率皆平正簡當,則固非徒矜新異者矣。

《書錄解題》僅《載奇疾方》一卷,《宋史·藝文志》所載則書名卷數與仲友序併合。

其奇疾三十八方,已附見《傳信適用方》中;又散見《本草綱目》中,然不可以他書所引,轉廢其本書。

故今仍輯為一卷,附之於後。

至其孰為師傳之十卷,孰為家藏舊方之二卷,則已不可辨別,故亦合而編之焉。

△《傳信適用方》·二卷(兩淮監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藝文志》載此書,亦不雲誰作,而別有劉禹錫《傳信方》二卷。

考此書每方之下皆注傳自某人,中有引及《和劑局方》者,必非禹錫書也。

《書錄解題》有《傳道適用方》二卷,稱拙吳彥夔淳熙庚子撰,與此本卷帙正同。

知此即彥夔之書,傳寫訛信為道也。

此本由宋槧影寫,前後無序跋,所錄皆經驗之方,中有八味圓問難一條,尤深得制方之旨。

其餘各方,雖經後人選用,而采擇未盡者尚多。

末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其書罕見單行之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疑或從此鈔出也。

△《衛濟寶書》·二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東軒居士撰,不著名氏。

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列其目為一卷。

世間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尚有其文,並原序一篇。

稱予家藏《癰疽方論》二十二篇,圖證悉具,可傳無窮,故記之曰《家傳衛濟寶書》。

序中具述方論之所自來,而復言憑文註解,片言隻字,皆不妄發云云。

然則是書所載,本以經驗舊方裒輯成帙,惟中間注語乃東軒居士所增入耳。

又別有董璉序一篇,紀其得此書於妻家汪氏始末。

中有乾道紀年,知東軒居士尚當為孝宗以前人,特其姓名終不可考。

至徐文禮不過校正刊行,而所作後序,亦有舉諸家治法集成一書之語,乃當時坊本售名欺世之陋習,不足信也。

其書首列論治諸條,皆設為問答之詞。

原序以為傳之不老山高先生,其說頗荒誕不可稽。

而剖晰精微,深中奧妙,實非有所師授者不能。

其後臚列諸方,附以圖說,於藥物之修制,針灸之利害,抉摘無遺,多後來醫流所未見。

謹因其舊文,掇拾排比,析為上、下二卷,著之於錄,以備醫家之一種。

其乳癰、軟癤二門,則別系之卷末,俾各從其類焉。

△《醫說》·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張杲撰。

杲字季明,新安人。

其伯祖張擴,嘗受業於龐安時,以醫名京、洛間。

羅願《鄂州小集》有擴傳,敘其治驗甚詳。

此書前有淳熙己酉羅頊序,亦稱擴授其弟子發,子發授其子彥仁。

杲,彥仁子也,承其家學,亦喜談醫。

嘗欲集古來醫案勒為一書。

初期滿一千事,猝不易足,因先采掇諸書,據其見聞所及為是編,凡分四十七門。

前七門總敘古來名醫、醫書及針灸、診視之類,次分雜證二十八門,次雜論六門,次婦人小兒二門,次瘡及五絕、痺、疝三門,而以醫功、報應終焉。

其間雜采說部,頗涉神怪,又既載天靈蓋不可用,乃復收陳藏器本草人肉一條,亦為駁雜。

然取材既富,奇疾險證,頗足以資觸發,而古之專門禁方,亦往往在焉。

蓋三世之醫,淵源有自,固與道聽塗說者殊矣。

△《針灸資生經》·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葉氏廣勤堂新刊,蓋麻沙本也。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嘉定庚辰徐正卿初刊序,稱東嘉王叔權作。

又有紹定四年趙綸重刊序,稱澧陽郡博士王執中作,而疑叔權為執中字。

以字義推之,其說是也。

其書第一卷總載諸穴,二捲至末分論諸證。

經緯相資,各有條理,頗為明白易曉。

舊本冠以徽宗崇寧中陳承、裴宗元、陳師文等校奏醫書一表,與序與書皆不相應。

考裴宗元、陳師文等即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人,殆書賈移他書進表置之卷端,欲以官書取重歟?然宋代官書,自有王惟德《銅人針灸經》,曷可誣也。

△《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宋陳自明撰。

自明字良父,臨川人。

官建府醫學教授。

是編凡分八門,首調經,次眾疾,次求嗣,次胎教,次妊娠,次坐月,次產難,次產後。

每門數十證,總二百六十餘論,論後附方案。

婦人專科始唐昝殷《產寶》,其後有李師聖之《產育寶慶集》,陸子正之《胎產經驗方》。

大抵卷帙簡略,流傳亦鮮,自明采摭諸家,提綱挈領,於婦科證治,詳悉無遺。

明薛己《醫案》曾以己意刪訂,附入治驗,自為一書。

是編刻於勤有書堂,猶為自明原本。

前有嘉熙元年自序,稱三世學醫,家藏醫書若干卷,又遍行東南,所至必索方書以觀。

其用心亦可雲勤矣。

△《太醫局程文》·九卷(永樂大典本)

宋時考試醫學之制也。

其命題有六,一曰墨義,試以記問之博;二曰脈義,試以察脈之精;三曰大義,試以天地之奧與臟腑之源;四曰論方,試以古人制方佐輔之法;五曰假令,試以證候方治之宜;六曰運氣,試以一歲陰陽客主與人身感應之理。

考《宋史》,醫學初隸太常寺,元豐間始置提舉判局,設三科以教之,曰方脈科、針科、瘍科。

凡方脈以《素問》、《難經》、《脈經》為大經,以《巢氏病源》、《龍樹論》、《千金翼方》為小經,針科、瘍科則去《脈經》而增《三部針灸經》。

常以春試,學生願與者聽。

迨崇寧間,改隸國子監;分上捨、內捨、外捨。

其考試法,第一場問三經大義五道。

次場方脈及臨證運氣各二道,針科、瘍科試小經大義三道,運氣二道。

三場假令治病法三道。

中格高等,為尚藥局醫師以下職。

乾道中罷局而存御醫諸科,後更不置局,僅存醫學科。

淳熙中又稍變其制焉。

此太醫局系紹熙二年後所置,程文以墨義為第一道,較舊制又稍異矣。

其裒為一集,不知何人所編,世亦別無傳本。

今從《永樂大典》中排纂,得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謹厘次為九卷。

其文皆通貫三經,及三部針灸之法,暨金石之品,草木之性,辨析精微,足資啟發。

蓋有宋一代,於醫學最為留意,自皇中於古來經方脈論皆命孫兆、林億、高保衡等校刊頒行,垂為程式。

故學者沿波討流,各得以專門名家。

觀於是編,可以見當時討論之詳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十八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宋陳言撰。

言字無擇,莆田人。

是書分別三因,歸於一治,其說出《金匱要略》。

三因者,一曰內因,為七情,發自臟腑,形於肢體;一曰外因,為六淫,起自經絡,捨於臟腑;一曰不內外因,為飲食饑飽,叫呼傷氣,以及虎狼毒蟲,金瘡壓溺之類。

每類有論有方,文詞典雅而理致簡該,非他家鄙俚冗雜之比。

蘇軾《傳聖散子方》,葉夢得《避暑錄話》極論其謬,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言亦指其通治傷寒諸證之非,而獨謂其方為寒疫所不廢,可謂持平。

《吳澄集》有《易簡歸一序》,稱近代醫方惟陳無擇議論最有根柢,而其藥多不驗;嚴子禮剽取其論,而附以平日所用經驗之藥,則兼美矣。

是嚴氏濟生方其源出於此書也。

《宋志》著錄六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

此本分為十八卷,蓋何鉅所分。

第二卷中太醫習業一條,有五經二十一史之語,非南宋人所應見,然證以諸家所引,實為原書。

其詞氣亦非近人所及,疑明代傳錄此書者不學無術,但聞有廿一史之說,遂妄改古書,不及核其時代也。

△《產育寶慶方》·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藝文志》以為郭稽中撰。

考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濮陽李師聖得《產論》二十一篇,有說無方。

醫學教授郭稽中為時良醫,以方附諸論末,遂為完書。

則稽中特因師聖所得舊本,增以新方,非所自撰。

《宋史》所載,似未見陳氏說也。

然稽中所增,合原論共為一卷,與此本不合。

以卷首諸序考之,蓋括蒼陳言撰《三因方》,嘗取其方論各評得失,婺醫杜{收}因采其所評,附入各條之下,後趙瑩得《產乳備要》,增以楊子建《七說》,合於《產論》為一集。

有冀致君者,又掇《御藥院雜病方論》,及《八月產圖》、《體元子借地法》、《安產藏衣方位》綴於其末。

是輾轉增益,已非郭氏之舊,特沿其舊名耳。

其書世罕傳本。

今載於《永樂大典》者得論二十一,陳言評十六,方三十四為一卷;《產乳備要》暨《經氣妊娠》等證方六十二為一卷。

其《體元子借地法》,《永樂大典》佚不載,今亦闕焉。

案胎教之法,古人所重,賈誼《新書》所引青史氏之說,劉向《列女傳》所記太任育文王之事,尚可見其崖略。

惟《產育方藥》則罕專書,《唐書·藝文志》有昝殷《產寶》一卷,始別立一門。

今其書不傳,則講妊育者當以是書為最古矣。

卷中惟陳言之評標識姓名,餘皆不標為誰說。

今以原本體例推之,上卷之方皆出郭氏,下卷娩乳、安產、經氣三條外,殆即楊氏之說,所附方藥,殆即冀致君所採御藥院方也。

陳言即撰《三因方》者。

楊子建名炎,有楊氏《家藏方》,今未見。

李師聖等皆南宋人,冀致君序稱諸人為宋儒,又稱近在燕、趙間,蓋元人云。

△《集驗背疽方》·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迅撰。

迅字嗣立,泉州人。

官大理評事,以醫著名。

此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所集凡五十三條,其議論詳盡曲當。

馬端臨《經籍考》亦著於錄,而題作李逸撰,與《書錄解題》不合。

今案此書前有郭應祥序,亦云嗣立名迅,則《通考》誤也。

背疽為患至鉅,俗醫剽竊一二丹方,或妄施刀針,而於受病之源,發病之形,及夫用藥次第,節宣禁忌之所宜,俱置不講,故夭閼者十恆八九。

今迅所撰,於集方之前俱系以論說,凡診候之虛實,治療之節度,無不斟酌輕重,辨析毫芒,使讀者如指掌。

中如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加料十全湯,加減八味凡,立效散之類,皆醇粹無疵,足稱良劑。

至忍冬丸與治乳癰發背神方,皆只金銀花一味,用藥易而收功多。

於窮鄉僻壤難以覓醫,或貧家無力服藥者,尤為有益,洵瘍科中之善本矣。

謹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訂,仍為一卷。

其麥飯石膏及神異膏二方,乃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樂大典》乃偶佚之,今據《蘇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補入。

又《赤水玄珠》亦載有神異膏方,與得效方稍有不同,今並列之,以備參考焉。

△《濟生方》·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嚴用和撰。

用和始末未詳。

《吳澄集》有《易簡歸一序》,稱嚴子禮剽陳氏《三因方》之論,而附以經驗之藥。

以其名推之,子禮似即用和字,其人蓋在陳言後矣。

澄又有《古今通變仁壽方序》,曰:世之醫科不一,惟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者多驗。

予最嘉嚴氏《濟生方》之藥,不泛不繁,用之輒有功。

蓋嚴師於劉,其方乃平日所嘗試而驗者也。

則澄蓋甚重此書矣。

其書分門別類,條列甚備,皆立論於前,而以所處諸方次列於後。

自序稱論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總為十卷。

用之十五年,收效甚多,因鋟梓以傳。

明以來傳本頗稀,又大抵脫佚錯謬,失其本旨,故醫家亦罕相研究。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補闕訂訛,厘為八卷。

書中議論平正,條分縷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論補益雲,藥惟平補,柔而不僭,專而不雜,間有藥用群隊,必使剛柔相濟,佐使合宜。

又雲,用藥在乎穩重。

論咳嗽雲,今人治嗽,喜用傷脾之劑,服之未見其效,氣先有所損。

論吐衄雲,寒涼之劑不宜過進。

諸方備列,參而用之,蓋其用藥主於小心畏慎。

雖不善學之,亦可以模稜貽誤。

然用意謹嚴,固可與張從正、劉完素諸家互相調劑雲。

△《產寶諸方》·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藝文志》不載,惟陳振孫《書錄解題》有之。

自明以來諸家書目,亦罕有著錄者。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尚得七十餘方。

又有十二月產圖一篇,與振孫所記併合,蓋即宋時之原本。

又別有序論一首,王卿月序一首,文皆殘闕,當亦原書之佚簡也。

其方於保產之法頗為賅備,而原第為《永樂大典》所亂,已不可復考。

謹詳加釐訂,以類分排。

首調經養血,次安胎,次胎中諸病,次催生,次產後,次雜病,仍為一卷。

其中所引各方,多為後人所承用。

如人參飲子一方,與朱震亨所制達生散,雖品味多寡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