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袁氏世范》世范捲上 睦親·人宜將心比心

袁氏世范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 - 世范捲上 睦親·人宜將心比心

袁氏世范

世范捲上 睦親·人宜將心比心

【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備者,尤啟不和之漸也。

若各能反思,則無事矣。

為父者曰:「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

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於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

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於心1為子者曰:「吾今日為人之子,則他日亦當為人之父。

今父之撫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

他日吾之待其子,不異於吾之父,則可以俯仰無愧。

若或不及,非惟有負於其子,亦何顏以見其父?」

然世之善為人子者,常善為人父,不能孝其親者,常欲虐其子。

此無他,賢者能自反,則無往而不善;不賢者不能自反,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

然則自反之說,惟賢者可以語此。

【譯述】在社會生活中,父與子之間,有的彼此不思慮自己的職責,卻責備對方,這是導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父與子各各都能反思一下自己,那麼就會相安無事。

做父親的應該這樣說:「我現在做人的父親,從前曾經是別人的子女。

大凡我原來奉事父母的原則是每事求盡善盡美,那麼做子女的就會有所聞見,不等做父親的去教導他們,他們就會明白怎樣去對待父母了。

倘若我過去侍奉父母未能盡善盡美,卻去責備孩子不能做到這些,難道不是有愧於自己的良心嗎?」

做兒子的應該這樣說:「我今天做為別人的兒子,日後肯定會成為他人的父親。

今日我的父親這樣盡心盡力地撫養培育我,並且為我付出許多心血,可以稱得上是厚愛了。

日後我對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與我父親待我的程度一樣,才可以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如果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有負於子女,更無顏面去見父親。」

世上的人善於做兒子的,常常也很善於當別人的父親,不能夠孝事其父母雙親的,也常常想虐待其子女。

這其中沒有別的道理,賢達的人能夠自己反省自己,那麼就會做事穩當少出差錯。

不賢達的人不能夠反省自己,做兒子多怨恨,做父親多暴戾。

那麼自己反省自己的道理,只有賢達的人才可以談論。

【評析】「上有老,下有斜是中年人對於生活勞累的感慨。

大凡有頭腦,有德行的人總是盡自己最大的所能,讓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得幸福,總是想方設法撫育培養自己的子女,希冀他們有所成就。

這種人生來就懂得反思,作為人子,能切身體會到父母撫養孩子的嘔心瀝血,因此他待父母盡心,待子女盡力。

他的這種盡心盡力的做法,上得之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下又成為子女的楷模與榜樣。

《世說新語。

德行篇》:「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自教兒。

』」這個故事是說謝公的夫人在教導兒子時,追問太傅謝安為什麼從來不見他教導兒子,謝安回答說他是以自身言行來教導兒子的。

謝安的作法就是促使兒子反思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的。

兒子從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揣摩出為人之子應怎樣做,為人之父應怎樣做。

日常生活中,父子不和甚而至於分崩離析,仇敵相對。

這其實是一種極為不明智的舉動。

父親不明白自身當以身示範,兒子也不能夠從父親身上得到一絲一毫的啟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袁氏世范》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袁氏世范》世范捲上 睦親·人宜將心比心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