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又曰。暑症有二。一曰《本草求真》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

本草求真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 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

本草求真

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

書曰。

靜而得之為中暑。

動而得之為中熱。

又曰。

暑症有二。

一曰一陰一暑。

一曰一陽一暑。

一陰一暑者。

因暑受寒之謂。

一陽一暑者。

因暑受熱之意。

可知一陰一暑即為中暑。

一陽一暑即為中熱也。

玩書所載治暑藥類甚多。

而其確實以指治暑之藥。

其數有限。

蓋暑必挾有濕。

如書所言能散暑中濕氣。

(暑濕。

)其藥止有紫蘇以疏肺受暑邪。

濃樸以消胸腹暑脹。

大蒜以開暑塞竅一穴一。

扁豆以舒脾中暑郁。

蒼朮以發脾中濕郁也。

又暑必挾有熱。

如書所言。

能散暑中熱氣。

(暑熱。

)其藥止有香薷以除上下熱氣熏蒸。

木瓜以收濕一熱耗損之氣也。

至於濕一熱傷胃而渴。

(暑濕一熱。

)則有雪水西瓜石膏可除。

傷腑而見溺閉。

則有滑石可解。

他則無有論及。

惟於症治之內。

或言暑有宜於參耆白朮。

是因暑能傷氣。

(暑傷氣。

)氣補則於暑可除矣。

有言宜用黃柏黃連。

是因暑挾有熱。

熱除則於暑克除矣。

有言宜用豬苓澤瀉。

是因暑濕不利。

濕利則於暑更可除矣。

有言宜用姜附肉桂。

是因暑挾沉寒。

(暑寒。

)寒去則於暑無不去矣。

有言宜於草果砂仁。

是因暑濕傷中。

(暑傷中。

)中治則於暑無不治矣。

有言宜於干葛升麻。

是因暑傷於胃(暑傷中氣。

)而氣不升。

氣升則於暑無不消矣。

有言宜於烏梅甘草。

是因暑熱傷津。

津和而暑無不和矣。

有言宜於生地赤芍阿膠。

是因暑傷血燥。

血和而暑無不和矣。

若使意義不明。

徒以書載香薷以為治暑要劑。

無論是虛是實。

是一陰一是一陽一。

概為投服。

且令朝夕代茶。

保無有傷元氣之害乎。

噫。

誤矣!

〔散暑濕〕

紫蘇(肺) 濃樸(胸腹) 大蒜(諸竅) 蒼朮(脾) 扁豆(脾)

〔散暑濕一熱〕

木瓜(脾) 香薷(肺胃心)

〔散暑熱〕

雪水(胃) 石膏(胃) 滑石(中下) 西瓜(心包胃)

〔補氣治暑〕

人參 黃 白朮

〔清熱治暑〕

黃柏 黃芩 黃連

〔利濕一熱除暑〕

豬苓 澤瀉

〔祛寒治暑〕

乾薑 附子

〔消滯治暑〕

草果 砂仁

〔升胃氣治暑〕

干葛 升麻

〔養津治暑〕

烏梅 甘草

〔養血治暑〕

赤芍 生地 阿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草求真》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書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又曰。暑症有二。一曰《本草求真》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