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貞,字嘉貞,本范一陽一舊姓,高祖子吒,仕隋終河東郡丞《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

新唐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新唐書

新唐書 - 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

張嘉貞,字嘉貞,本范一陽一舊姓,高祖子吒,仕隋終河東郡丞,遂家蒲州,為猗氏人。

以五經舉,補平鄉尉,坐事免。

長安中,御史張循憲使河東,事有未決,病之,問吏曰:「若頗知有佳客乎?」

吏以嘉貞對。

循憲召見,咨以事。

嘉貞條析理分,莫不洗然。

循憲大驚,試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後以為能,循憲對皆嘉貞所為,因請以官讓。

後曰:「朕寧無一官自進賢邪?」

召嘉貞見內殿;以簾自鄣。

嘉貞儀止秀偉,奏對侃侃,後異之。

因請曰:「臣草茅之人,未睹朝廷儀,陛下過聽,引對禁近。

今天威咫尺,若隔雲霧,恐君臣之道有未盡也。」

後曰:「善。」

詔上簾,引拜監察御史,擢循憲司勳郎中,酬其得人。

累遷兵部員外郎。

時功狀盈幾,郎吏不能決,嘉貞為詳處,不閱旬,廷無稽牒。

進中書舍人。

歷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長史,政以嚴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師,玄宗善其政,數慰勞。

嘉貞自陳:「少孤,與弟嘉佑相恃以長,今為鄯州別駕,願內徙,使少相近,冀盡力報,死無恨。」

帝為徙嘉祐忻州刺史。

突厥九姓新內屬,雜處太原北,嘉貞請置天兵軍綏護其眾,即以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無狀,帝令坐告者。

嘉貞辭曰:「國之重兵利器皆在邊,今告者一不當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為未來之患。

昔天子聽政於上,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謗,今將坐之,則後無繇聞天下事。」

遂得減死。

天子以為忠,且許以相。

嘉貞因曰:「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氣方壯,太宗用之,能盡其才,甫五十而沒。

向使用少晚,則無及已。

陛下不以臣不肖,必用之,要及其時,後衰無能為也。

且百年壽孰為至者?臣常恐先朝露死溝壑,誠得效萬一,無負陛下足矣!」帝曰:「第往,行召卿。」

及宋璟等罷,帝欲果用嘉貞,而忘其名。

夜詔中書侍郎韋抗曰:「朕嘗記其風一操一,而今為北方大將,張姓而復名,卿為我思之。」

抗曰:「非張齊丘乎?今為朔方節度使。」

帝即使作詔以為相。

夜且半,因閱大臣表疏,舉一則嘉貞所獻,遂得其名,即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遷中書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於裁遣。

然強躁,論者恨其不裕。

帝數幸東都,洛一陽一主簿王鈞者,為嘉貞繕第,會以贓聞,有詔杖之朝堂。

嘉貞畏蔑染,促有司速斃以滅言。

秘書監姜皎得罪,嘉貞希權幸意,請加詔杖,已而皎死。

會廣州都督裴胄先抵罪,帝問法如何,嘉貞復援皎比,張說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

士可殺不可辱。

向皎得罪,官三品,且有功,若罪應死,即殺,獨不宜廷辱,以卒伍待也。

況勸貴在八議乎?事往不可咎,胄先豈容復濫哉?」

帝然之。

嘉貞退,不悅曰:「言太切。」

說曰:「宰相,時來則為,非可長保。

若貴臣盡杖,正恐吾輩及之,渠不為天下士君子地乎?」

初,嘉貞在兵部,而說已為侍郎。

及皆相,說位其下,議論無所讓,故說不平。

未幾,嘉佑拜金吾將軍,兄弟要近,人頗憚媢。

帝幸太原,嘉佑以贓聞,說訹嘉貞素服待罪,不謁,遂出為豳州刺史,說代其處。

嘉貞銜悔,謂人曰:「中書令幸二員,何相迫邪?」

逾年,為戶部尚書、益州長史,判都督事,詔宴中書省,與宰相會。

嘉貞銜說不已,於坐慢罵說,源乾曜、王盩共平解,乃得去。

明年,王守一死,坐與厚善,貶台州刺史。

俄拜工部尚書,為定州刺史,知北平軍事,封河東侯。

及行,帝賦詩,詔百官祖道上東門。

久之,以疾丐還東都,詔醫馳驛護視。

卒,年六十四,贈益州大都督,謚曰恭肅。

嘉貞一性一簡疏,與人不疑,內曠如也,或時以此失。

有嗜進者,汲引之,能以恩終始。

所薦中書舍人苗延嗣、呂太一,考功員外郎員嘉靜,殿中侍御史崔訓,皆位清要,日與議政事。

故當時語曰:「令君四俊,苗、呂、崔、員。」

其始為中書舍人,崔湜輕之,後與議事,正出其上。

湜驚曰:「此終其坐。」

後十年而為中書令。

嘉貞雖貴,不立田園。

有勸之者,答曰:「吾嘗相國矣,未死,豈有饑寒憂?若以譴去,雖富田產,猶不能有也。

近世士大夫務廣田宅,為不肖子酒色費,我無是也。」

引萬年主簿韓朝宗為御史,卒後十餘歲,朝宗以京兆尹見帝曰:「陛下待宰相,進退皆以禮,身雖沒,子孫鹹在廷。

張嘉貞晚一息寶符,獨未官。」

帝惘然,召拜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賜名曰延賞。

延賞雖蚤孤,而博涉經史,通吏治,苗晉卿尤器許,以女妻之。

肅宗在鳳翔,擢監察御史,辟署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府。

思禮守北都,表為副,入遷刑部郎中。

始,元載被用,以晉卿力,故厚遇延賞,薦為給事中、御史中丞。

大歷初,除河南尹、諸道營田副使。

河、洛當兵沖,邑里墟榛,延賞政簡約,輕傜賦,疏河渠,築宮廟。

數年,流庸歸附,都闕完雄,有詔褒美。

時罷河南、山南等副元帥,兵屯東都,詔延賞知留守,以兵屬。

居五年,治行第一,召還。

會李少良劾元載一陰一罪,載斥其狂,下御史台治訊,而延賞適拜大夫,不滿所私,出為淮南節度使。

歲旱,民它遷,吏禁之。

延賞曰:「食者,人恃以活。

拘此而斃,不如適彼而生。

苟存吾人,何限為?」

乃具舟遣之,敕吏為修室廬,已逋債,而歸者更增於舊。

瓜步舟艫津湊,而遙系江南,延賞請度屬揚州,自是行無稽壅。

會母喪免,服除,累拜荊南、劍南西川節度使。

建中中,西山兵馬使張朏襲成都為亂,延賞奔鹿頭戌。

朏酣亂不設備,延賞諜知之,遣將叱干遂捕斬朏,復成都。

自楊國忠討南蠻,三蜀疲罄。

及乘輿臨狩,糜用百出。

後更郭英軿、崔寧、楊子琳亂,益矜僭,公私蕭然。

延賞事為之制,薄入謹出,府庫遂實。

德宗在奉天,貢獻踵道。

及次梁,倚劍蜀為根本。

即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還,詔入秉政。

初,吐籓寇劍南,李晟總神策軍戌之,及還,以成都倡自隨,延賞遣吏奪取,故晟銜之;至是,鎮鳳翔,帝所倚重,表陳宿憾,帝不得已,罷延賞為尚書左僕射,然雅意決用之,以晟嘗為韓滉識擢,命滉移書道意。

及俱入朝,滉從容邀晟平憾,且使薦延賞於帝,於是復拜平章事。

既而宴禁中,帝出瑞錦一端分系之,以示和解。

晟因為子請婚,延賞不許。

晟曰:「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

儒者難犯,外睦而內含怒,今不許婚釁未忘也。」

先時,吐籓尚結贊請和,晟奏戎狄無信,不可許。

滉亦請調軍食峙邊,無聽和。

帝疑將帥邀功生事,議未決。

會滉卒,延賞揣帝意,遂罷晟兵,奏以給事中鄭雲逵代之。

帝曰:「晟有社稷功,俾自擇代者。」

乃用邢君牙,而拜晟太尉兼中書令,奉朝請。

是夏,吐蕃背約,劫渾瑊,將校多沒,如晟等策。

故事,臨軒冊拜三公,中書令讀冊,侍中贊禮,或闕,則宰相攝事。

晟當拜,而延賞薄其禮,用尚書崔漢衡、劉滋代攝。

時議遣劉玄佐復河、湟,延賞因建言:「今官繁費廣,州縣殘困,宜並省其員,悉收稟料糧課輸京師,賞戰士。」

帝許之。

即詔:「上州留上佐、錄事參軍、司戶、司兵、司士各一員,余參軍留半;中州減司士;上縣令、尉具;中縣省尉;京兆、河南府司錄、判官,赤縣丞、簿、尉,各省半;余府准上州。」

詔下,內外始怨。

玄佐辭西討,延賞更用李抱真。

抱真怨延賞奪晟兵,不肯行。

由是功臣解體。

是年,除吏千五百員,當省者千餘。

道路訾謗,浸一婬一聞於上。

延賞懼,請詔州縣:「或考先滿、或攝掌遇停限而官見乏者,聽在所擇省員有干譽者權補,以才不以資。」

而大臣馬燧、白志貞、韋倫表言省辟太甚,不可行。

會延賞疾困,不能事,宰相李泌一切奏復。

卒,年六十一,贈太保,謚曰成肅。

延賞更四鎮,所至民頌其一愛一。

及當國,飾情復怨,不稱所望,亦早不幸,未及有所建明。

然帝待遇厚,稱其奏議有宰相體,專屬以吏事,而以軍食委李泌,刑法委柳渾,時以為任職。

子弘靖。

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以廕為河南參軍。

杜亞辟佐其府。

亞疑牙將令狐運劫餉絹,弘靖直其枉,亞怒,斥出府。

裴延齡為德一陽一公主治第,欲徙弘靖先朝,上疏自言,德宗異之,擢監察御史。

累遷戶部侍郎、陝州觀察使,徙河中節度使。

元和中,拜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吳少一陽一死,其子元濟擅總留務,憲宗欲誅之。

弘靖請先遣使者吊贈,待不恭,乃加兵,詔可。

進中書侍郎,封高平縣侯。

武元衡遇害,賊未得,王承宗邸廝卒張晏被告,詔付御史台劾驗,有狀。

弘靖疑御史傅致晏罪,言之帝,不聽,遂誅晏,並討承宗。

弘靖曰:「戎事並興,鮮有濟。

不如悉力淮西,已平,乃治河朔。」

議再迕,乃歸政,以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為河東節度使。

未及鎮,詔伐承宗。

弘靖自以諫不聽,思自效,乃大閱兵,請身討賊。

詔許出軍,無親往。

既王師無功,帝憶曩言,下詔褒美。

弘靖亦遣使間道喻承宗,承宗款附。

召拜吏部尚書,徙節宣武。

宣武承韓弘虐政,代以寬簡,民便安之。

長慶初,劉總舉所部內屬,請弘靖為代,進檢校司空,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盧龍節度使。

始入幽州,老幼夾道觀。

河朔舊將與士卒均寒暑,無障蓋安輿,弘靖素貴,肩輿而行,人駭異。

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眾滋不悅。

旬一決事,賓客將吏罕聞其言。

委成於參佐韋雍、張宗厚,又不通大體,朘刻軍賜,專以法拫治之。

官屬輕侻酣肆,夜歸,燭火滿街,前後呵止,其詬責士皆曰「反虜」,嘗曰:「天下無事,而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軍中以氣自任,銜之。

總之朝,詔以錢百萬緡賚將士,弘靖取二十萬市府雜費,有怨言。

會雍欲鞭小將,薊人未嘗更笞辱,不伏,弘靖系之。

是夕軍亂,囚弘靖薊門館,掠其家貲婢妾,執雍等殺之。

判官張澈始就職,得不殺,與弘靖同被囚。

會詔使至,澈謂弘靖曰:「公無負此土人,今天子使至,可因見眾辨,幸得脫歸。」

即推門求出。

眾畏其謀,欲遷別館。

澈大罵曰:「汝何敢反!前日吳元濟斬東市,李師道斬軍中,同惡者,父母妻子肉飽狗鼠鴟鴉。」

眾怒,擊殺之。

數日,吏卒稍自悔,詣館謝弘靖,願革心事之。

三請,不對。

眾曰:「公不赦我矣,軍中可一日無帥乎?」

遂取硃克融主留後。

詔貶弘靖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再貶吉州刺史。

明年,出幽州,改撫州刺史,稍遷太子少師。

卒,年六十五,贈太子太保。

弘靖少有令問,杜鴻漸、杜佑皆器許。

歷台閣顯級,人以為有輔相才。

及居位,簡默自處,無所規拂。

幽薊初效順,不能因俗制變,故范一陽一復亂。

家聚書畫,侔秘府。

先第在東都思順裡,盛麗甲當時,歷五世無所增葺,時號「三相張家」雲。

子:文規、次宗。

裴度秉政,引文規為右補闕。

度出襄一陽一,貶溫令,度奏置幕府。

累轉吏部員外郎。

右丞韋溫劾文規父昔被囚,逗留不赴難,不宜任省署。

出為安州刺史,終桂管觀察使。

子彥遠,博學有文辭,乾符中至大理卿。

次宗,開成初為起居舍人。

文宗始詔左右史立螭頭下記宰相奏對,既退,帝召見審正是非。

故開成時事為最詳。

以稱職,兼集賢院直學士。

文規左遷,改國子博士、史館修撰。

李德裕再當國,引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

出澧、明二州刺史,卒。

孫茂樞,字休府,及進士第。

天祐中,累遷祠部郎中,知制誥。

坐柳璨事,貶博昌尉。

嘉祐,嘉貞弟,有干略。

方嘉貞為相時,任右金吾衛將軍,昆弟每上朝,軒蓋騶導盈閭巷。

時號所居坊曰「鳴珂里」。

後貶浦一陽一府折衝。

開元末,為相州刺史。

舊刺史多死官,眾疑畏。

嘉祐以周總管尉遲迥死國難,忠臣也,立祠房解祓眾心。

三歲,入為左金吾將軍。

後吳克為刺史,又加神冕服,遂無患。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

祖師民,隋刑部侍郎。

父直心,高宗時太常伯,流死嶺南。

乾曜第進士。

神龍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東,奏課最,頻遷諫議大夫。

景雲後,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廢射禮,乾曜以為:「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一時樂也。

夫射者,別邪正,觀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遞襲。

比年以來,射禮不講,所司丱費,而舊典為虧。

臣愚謂所計者財,所虧者禮,故孔子不一愛一羊而存禮也。

大射謂春秋不可廢。」

開元初,邠王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為王求才長史,太常卿姜皎薦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見,神氣爽澈,占對有序,帝悅之,擢少府少監,兼邠王府長史。

累進尚書左丞。

四年,拜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逾月,與姚崇俱罷。

會帝東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師。

治尚寬簡,人安之。

居三年,政如始至。

仗內白鷹因縱失之,詔京兆督捕,獲於野,絓榛死。

吏懼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獲戾,尹專之。」

遂入自劾失旨。

帝一不問,眾伏其知體而善引咎。

八年,復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位侍中。

建言:「大臣子並求京職,俊軿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

臣三息俱任京師,請出二息補外,以示自近始。」

詔可。

乃以子河南參軍弼為絳州司功,太祝潔為鄭尉。

詔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讓,既請外其子,又復下遷。

《傳》不雲乎:『范宣子讓,其下皆讓。

』『晉國之人,於是大和』,道之或行,仁豈遠哉。

其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於外。」

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補。

帝嘗自較其考,與張說偕賜。

時議者言:「國執政所以同休戚,不崇異無以責功。」

帝乃詔中書、門下共食實戶三百,堂封自此始。

東封還,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

久之,罷侍中,遷太子少師。

避祖名,更授少傅,安一陽一郡公。

帝幸東都,以老疾不任陪扈。

卒,贈幽州大都督。

乾曜一性一謹重,其始仕已四十餘,歷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

為相十年,與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嘗廷議可否事,晚節唯唯聯署,務為寬平惇大,故鮮咎悔。

姜皎為嘉貞所排,雖得罪,訖不申救,君子譏焉。

族孫光裕,亦有名,居官號清願,撫諸弟友義。

為中書舍人,與楊滔、劉令植同刪著《開元新格》。

歷尚書左丞,會選諸司長官為刺史,光裕任鄭州,為世良吏。

卒官。

子洧,以雍睦保家,士友推之。

天寶中,為給事中、襄州刺史。

安祿山犯河、洛、為江陵大都督長史以御賊,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裴耀卿,字煥之,寧州刺史守真次子也。

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秘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簽,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問,府中號「學直」。

王即帝位,授國子主簿,累遷長安令。

舊有配戶和市法,人厭苦,耀卿一切責豪門坐賈,豫給以直,絕僦欺之敝。

及去,人思之。

為濟州刺史,濟當走集,地廣而戶寡。

會天子東巡,耀卿置三梁十驛,科斂均省,為東州知頓最。

封禪還,次宋州,宴從官,帝歡甚,謂張說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觀風俗,察吏善惡,不得實。

今朕有事岱宗,而懷州刺史王丘餼牽外無它獻,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我以儉,此可以觀政也;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一愛一人也。」

俄徙宣州。

前此大水,河防壞,諸州不敢擅興役。

耀卿曰:「非至公也。」

乃躬護作役,未訖,有詔徙官。

耀卿懼功不成,弗即宣,而撫巡飭厲愈急。

堤成,發詔而去。

濟人為立碑頌德。

歷冀州,入拜戶部侍郎。

開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禕討契丹,又持帛二十萬賜立功奚官,耀卿曰:「幣涉寇境,不可以不備。」

乃令先與期,而分道賜之,一日畢。

突厥、室韋果邀險來襲,耀卿已還。

遷京兆尹。

明年秋,雨害稼,京師饑。

帝將幸東都,召問所以救人者。

耀卿曰:「陛下既東巡,百司畢從,則太倉、三輔可遣重臣分道賑給,自東都益廣漕運,以實關輔,關輔既實,則乘輿西還,事蔑不濟。

且國家大本在京師,但秦地狹,水旱易匱。

往貞觀、永徽時,祿稟者少,歲漕粟二十萬略足;今用度浸廣,運數倍且不支,故數東幸,以就敖粟。

為國大計,臣願廣陝運道,使京師常有三年食,雖水旱不足憂。

今天下輸丁約四百萬,使丁出百錢為陝、洛運費,又益半為營窖用,分納司農,河南、陝州。

又令租米悉輸東都。

從都至陝,河益湍沮,若廣漕路,變陸為水,所支尚贏萬計。

且江南租船候水始進,吳工不便河漕,處處停留,易生隱盜。

請置倉河口,以納東租,然後官自顧載,分入河、洛。

度三門東西各築敖倉,自東至者,東倉受之;三門迫險,則旁河鑿山,以開車道,運十數里,西倉受之。

度宜徐運抵太原倉,趨河入渭,更無留阻,可減費鉅萬。」

天子然其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於是置河一陰一、集津、三門倉,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

三年積七百萬石,省運費三十萬緡。

或曰:「以此緡納於上,足以明功。」

答曰:「是謂以國財求一寵一,其可乎?」

敕吏為和市費。

遷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書左丞相罷,封趙城侯。

夷州刺史楊浚以贓抵死,有詔杖六十,流古州。

耀卿上言:「刺史、縣令異諸吏,為人父母,風化所瞻。

令使一裸一躬受笞,事太一逼一辱。

法至死,則天下共之。

然一朝下吏,屈挫牽頓,民且哀憐,是忘免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非崇守長、勸風俗意。

又雜犯抵死無杖刑,必三覆後決,今非時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寬宥之也。

凡大暑決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

請今貸死決杖,會盛夏生長時並停,則有再生之實。」

是時,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還,詔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因令經略吐籓。

嘉運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

耀卿言於帝曰:「嘉運一精一勁勇烈誠有餘,然臣見其誇言驕色,竊憂之,恐不足與立事。

今盛秋防邊,日月已薄,當與軍中士卒相見。

若不素講,雖決在一時,恐非制勝萬全之義。

且兵未及訓,不能知法;士未懷惠,不可共心。

使幸而有楞,非師出以律之善。

又萬人之命倚於將,示不得已,故鑿凶門而出。

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一愛一人憂國者,不可不察。

苟不易帥,宜嚴詔申約,以督其行。」

帝乃促嘉運詣部,卒無功還。

天寶初,進尚書左僕射,俄改右僕射,而李林甫代之。

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劍佩,博士導,郎官唱案。

禮畢,就耀卿聽事,乃常服,以贊者主事導唱。

林甫驚曰:「班爵與公同,而禮數異,何也?」

」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

又郎、博士紛泊,非病士所宜。」

林甫默然慚。

居一歲,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

子綜,吏部郎中。

綜子佶。

佶字弘正,幼能文。

第進士,補校書郎,判等高,授藍田尉。

德宗詔發畿縣民城奉天,嚴郢為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韋重規妻一乳一且疾,不敢免。

佶請代役,要如程,當時稱其義。

帝幸梁,佶奔見行在,授補闕。

李懷光以河中叛,佶建議請討,帝深器之。

詔用盧杞為饒州刺史,與諫官執不可。

歷遷諫議大夫。

黔中觀察使。

韋士文為夷獠所逐,詔佶代之,部夷安服。

歷同州刺史、中書舍人,遷尚書右丞。

時李巽以兵部尚書領鹽鐵,將遷使局就本曹,經構已半,會佶至,以為不可。

巽雖怙恩而強,猶撤之,時重其有守。

改吏部侍郎,以疾為國子祭酒、工部尚書。

卒,贈吏部尚書,謚曰貞。

佶清勁明銳,所與友皆第一流,鄭餘慶尤厚善。

既歿,餘慶為行服,士林美之。

贊曰:開元之盛,所置輔佐,皆得賢才,不者若張、源等,猶惓事職,其建明有足稱道。

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歟!張氏三世宰相,然器有所窮,嘉貞窮於俗,延賞窮於忮,弘靖窮於權,惜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唐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張嘉貞,字嘉貞,本范一陽一舊姓,高祖子吒,仕隋終河東郡丞《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