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父懿,字善懿,貞觀中,《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

新唐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新唐書

新唐書 - 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

新唐書

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

姚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

父懿,字善懿,貞觀中,為巂州都督,贈幽州大都督,謚文獻。

崇少倜儻,尚氣節,長乃好學。

仕為孝敬挽郎,舉下筆成章,授濮州司倉參軍,五遷夏官郎中。

契丹擾河北,兵檄叢進,崇奏決若流,武後賢之,即拜侍郎。

後嘗語左右:「往周興、來俊臣等數治詔獄,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

朕意其枉,更畏近臣臨問,皆得其手牒不冤,朕無所疑,即可其奏。

自俊臣等誅,遂無反者,然則向論死得無冤邪?」

崇曰:「自垂拱後,被告者類自誣。

當是時,以告言為功,故天下號曰『羅織』,甚於漢之鉤一黨一。

雖陛下使近臣覆訊,彼尚不自保,敢一搖手以悖酷吏意哉!且被問不承,則重罹其慘,如張虔勖、李安靜等皆是也。

今賴天之靈,發寤陛下,凶豎殲夷,朝廷乂安,臣以一門百口保內外官無復反者。

陛下以告牒置弗推,後若反有端,臣請坐知而不告。」

後悅曰:「前宰相務順可,陷我為一婬一刑主,聞公之言,乃得朕心。」

賜銀千兩。

聖歷三年,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遷鳳閣侍郎,俄兼相王府長史,以母老納政歸侍,乃詔以相王府長史侍疾,月餘,復兼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崇建言:「臣事相王,而夏官本兵,臣非惜死,恐不益王。」

乃詔改春官。

張易之私有請於崇,崇不納,易之譖於後,降司僕卿,猶同鳳閣鸞台三品。

出為靈武道大總管。

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

以功封梁縣侯,實封二百戶。

後遷上一陽一宮,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慶,崇獨流涕。

柬之等曰:「今豈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

崇曰:「比與討逆,不足以語功,然事天後久,違舊主而泣,人臣終節也,由此獲罪甘心焉。」

俄為亳州刺史。

後五王被害,而崇獨免。

歷宋、常、越、許四州。

睿宗立,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中書令。

玄宗在東宮,太平公主干政,宋王成器等分典閒廄、禁兵。

崇與宋璟建請主就東都,出諸王為刺史,以壹人心。

帝以謂主,主怒。

太子懼,上疏以崇等槊間王室,請加罪,貶為申州刺史。

移徐、潞二州,遷揚州長史。

政條簡肅,人為紀德於碑。

徙同州刺史。

先天二年,玄宗講武新豐。

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詣行在。

時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獵渭濱,即召見,帝曰:「公知獵乎?」

對曰:「少所習也。

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

張憬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遂待罪將相。

然少為獵師,老而猶能。」

帝悅,與俱馳逐,緩速如旨,帝歡甚。

既罷,乃咨天下事,袞袞不知倦。

帝曰:「卿宜遂相朕。」

崇知帝大度,銳於治,乃先設事以堅帝意,即一陽一不謝,帝怪之。

崇因跪奏:「臣願以十事聞,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辭。」

帝曰:「試為朕言之。」

崇曰:「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倖邊功,可乎?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一寵一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後氏臨朝,喉舌之任出Yan人之口;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戚里貢獻以自媚於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願租賦外一絕之,可乎?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台省,可乎?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願陛下接之以禮,可乎?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後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鑒戒為萬代法,可乎?」

帝曰:「朕能行之。」

崇乃頓首謝。

翌日,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封梁國公。

遷紫微令。

固辭實封,乃停舊食,賜新封百戶。

中宗時,近戚奏度僧尼,溫戶強丁因避賦役。

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於心。

行一事利益,使蒼生安穩,是謂佛理。

烏用一奸一人以汨真教?」

帝善之,詔天下汰僧偽濫,發而農者余萬二千人。

崇嘗於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顧,不主其語。

崇懼,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趨出。

內侍高力士曰:「陛下新即位,宜與大臣裁可否。

今崇亟言,陛下不應,非虛懷納誨者。」

帝曰:「我任崇以政,大事吾當與決,至用郎吏,崇顧不能而重煩我邪?」

崇聞乃安。

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崇奏:「《詩》云:『秉彼蟊賊,付畀炎火。

』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

去彼螟域,以及蟊賊。

』此除蝗誼也。

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勸。

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

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災者當以德,昔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應命。

崇移書誚之曰:「聰偽主,德不勝祆,今祆不勝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今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

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

時議者喧嘩,帝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

事固有違經而合道,反道而適權者。

昔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後奏有蝗,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啖一毛一。

今飛蝗所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宿藏,一不獲則流離,安危系之。

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於養以遺患乎?」

帝然之。

黃門監盧懷慎曰:「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

願公思之。」

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斷蛇福乃降。

今蝗幸可驅,若縱之,谷且盡,如百姓何?殺蟲救人,禍歸於崇,不以諉公也!」蝗害訖息。

於是,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它宰相畏帝威決,皆謙憚,唯獨崇佐裁決,故得專任。

崇第賒僻,因近捨客廬。

會懷慎卒,崇病{占}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乾曜所奏善,帝則曰:「是必崇畫之。」

有不合,則曰:「胡不問崇?」

乾曜謝其未也,乃已。

帝欲崇自近,詔徙寓四方館,日遣問食飲起居,高醫、尚食踵道。

崇以館局華大,不敢居。

帝使語崇曰:「恨不處禁中,此何避?」

久之,紫微史趙誨受夷人賕,當死。

崇素親倚,署奏營減,帝不悅。

時曲赦京師,惟誨不原。

崇惶懼,上還宰政,引宋璟代,乃以開府儀同三司罷政事。

帝將幸東都,而太廟屋自壞,帝問宰相,宋璟、蘇頲同對曰:「三年之喪未終,不可以行幸。

壞壓之變,天所以示教戒,陛下宜停東巡,修德以答至譴。」

帝以問崇,對曰:「臣聞隋取苻堅故殿以營廟,而唐因之。

且山有朽壞乃崩,況木積年而木自當蠹乎。

但壞與行會,不緣行而壞。

且陛下以關中無年,輪餉告勞,因以幸東都,所以為人不為己也。

百司已戒,供擬既具,請車駕如行期。

舊廟難復完,盡奉神主捨太極殿?更作新廟,申誠奉,大孝之德也。」

帝曰:「卿言正契朕意。」

賜絹二百匹,詔所司如崇言,天子遂東。

因詔五日一參,入閣供奉。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

明年卒,年七十二。

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獻。

十七年,追贈太子太保。

崇析貲產,令諸子各有定分。

治令曰:

比見達宦之裔多貧困,至銖尺是競,無論曲直,均受絜,詆。

田宅水磑既共有之,至相推倚以頓廢。

陸賈、石苞,古達者也,亦先有定分,以絕後爭。

昔楊震、趙明、盧植、張奐鹹以薄葬,知真識去身,貴速朽耳。

夫厚葬之家流於俗,以奢一靡一為孝,令死者戮一屍一暴骸,可不痛哉!死者無知,自同糞土,豈煩奢葬;使其有知,神不在柩,何用破貲徇侈乎?吾亡,斂以常服,四時衣各一稱。

一性一不喜冠衣,毋以入墓。

紫衣玉帶,足便於體。

今之佛經,羅什所譯,姚興與之對翻,而興命不延,國亦隨滅。

梁武帝身為寺奴,齊胡太后以六宮入道,皆亡國殄家。

近孝和皇帝發使贖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嬰夷戮,為天下笑。

五帝之時,父不喪子,兄不哭弟,致仁壽,無凶短也。

下逮三王,國祚延久,其臣則彭祖、老聃皆得長齡,此時無佛,豈抄經鑄像力邪?緣死喪造經像,以為追福。

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經與像何所施為?兒曹慎不得為此!崇尤長吏道,處決無淹思。

三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戊斥候、士馬儲械,無不諳記。

玄宗初立,賓禮大臣故老,雅尊遇崇,每見便殿,必為之興,去輒臨軒以送,它相莫如也。

時承權戚干政之後,綱紀大壞,先天末,宰相至十七人,台省要職不可數。

崇常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請無廣釋道,無數移吏。

繇是天子責成於下,而權歸於上矣。

然資權譎。

始為同州,張說以素憾,諷趙彥昭劾崇。

及當國,說懼,潛詣岐王申款。

崇它日朝,眾趨出,崇曳踵為有疾狀,帝召問之,對曰:「臣損足。」

曰:「無甚痛乎?」

曰:「臣心有憂,痛不在足。」

問以故,曰:「岐王陛下一愛一弟,張說輔臣,而密乘車出入王家,恐為所誤,故憂之。」

於是出說相州。

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輕之,出攝吏部尚書,知東都選,知古憾焉。

時崇二子在洛,通賓客饋遺,憑舊請托。

知古歸,悉以聞。

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

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東都,其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嘗以事幹魏知古。」

帝始以崇私其子,或為隱,微以言動之。

及聞,乃大喜,問:「安從得之?」

對曰:「知古,臣所薦也,臣子必謂其見德而請之。」

帝於是一愛一崇不私而薄知古,欲斥之。

崇曰:「臣子無狀,橈陛下法,而逐知古,外必謂陛下私臣。」

乃止,然卒罷為工部尚書。

崇始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剌同名,武後時以字行;至開元世,避帝號,更以今名。

三子:彝、異、弈,皆至卿、刺史。

弈少修謹。

始,崇欲使不越官次而習知吏道,故自右千牛進至太子舍人,皆平遷。

開元中,有事五陵,有司以鷹犬從,弈曰:「非禮也。」

奏罷之。

請治劇,為睢一陽一太守,召授太僕卿。

後為尚書右丞。

子閎,居右相牛仙客幕府。

仙客病甚,閎強使薦弈及盧奐為宰相,仙客妻以聞,閎坐死,弈貶永一陽一太守,卒。

曾孫合、勖。

合,元和中進士及第,調武功尉,善詩,世號姚武功者。

遷監察御史,累轉給事中。

奉先、馮翊二縣民訴牛羊使奪其田,詔美原主簿硃儔覆按,猥以田歸使,合劾發其私,以地還民。

歷陝虢觀察使,終秘書監。

勖字斯勤。

長慶初擢進士第,數為使府表辟,進監察御史,佐鹽鐵使務。

累遷諫議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

為宰相李德裕厚善。

及德裕為令狐綯等譖逐,擿索支一黨一,無敢通勞問;既海上,家無資,病無湯劑,勖數饋餉候問,不傅時為厚薄。

終夔王傅。

自作壽藏於萬安山南原崇塋之旁,署兆曰「寂居一穴一」,墳曰「復真堂」,中綴土為一床一曰「化台」,而刻石告後世。

宋璟,邢州南和人。

七世祖弁為元魏吏部尚書。

璟耿介有大節,好學,工文辭,舉進士中第。

調上一黨一尉,為監察御史,遷鳳閣舍人。

居官鯁正,武後高其才。

張易之誣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臣語,引張說為驗,將廷辯,說惶遽,璟謂說曰:「名義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

緣此受謫,芬香多矣。

若不測者,吾且叩閣救,將與子偕死。」

說感其言,以實對,元忠免死。

璟後遷左台御史中丞,會飛書告張昌宗引相工觀吉凶者,璟請窮治,後曰:「易之等已自言於朕。」

璟曰:「謀反無容以首原,請下吏明國法。

易之等貴一寵一,臣言之且有禍,然激於義,雖死不悔。」

後不懌,姚遽傳詔令出,璟曰:「今親奉德音,不煩宰相擅宣王命。」

後意解,許收易之等就獄。

俄詔原之,敕二張詣璟謝,璟不見,曰:「公事公言之,若私見,法無私也。」

顧左右歎曰:「吾悔不先碎豎子首而令亂國經。」

嘗宴朝堂,二張列卿三品,璟階六品,居下坐。

易之諂事璟,虛位揖曰:「公第一人,何下坐?」

璟曰:「才劣品卑,卿謂第一何邪?」

是時朝廷以易之等內一寵一,不名其官,呼易之「五郎」,昌宗「六郎」。

鄭善果謂璟曰:「公奈何謂五郎為卿?」

璟曰:「以官正當為卿。

君非其家奴,何郎之雲?」

會有喪,告滿入朝,公卿以次謁,通禮意。

易之等後至,促步前,璟舉笏卻揖唯唯。

故積怨,常欲中傷,後知之,得免。

然以數忤旨,詔按獄揚州,璟奏:「按州縣,才監察御史職耳。」

又詔按幽州都督屈突仲翔,辭曰:「御史中丞非大事不出使。

仲翔罪止贓,今使臣往,此必有危臣者。」

既而詔副李嶠使隴、蜀,璟復言:「隴右無變,臣以中丞副李嶠,非朝廷故事。」

終辭。

易之初冀璟出則劾奏誅之,計不行,乃伺璟】家婚禮,將遣客刺殺之。

有告璟者,璟乘庳車捨他所,刺不得發。

俄二張死,乃免。

神龍初,為吏部侍郎。

中宗嘉其直,令兼諫議大夫、內供奉,仗下與言得失。

遷黃門侍郎。

武三思怙烝一寵一,數有請於璟。

璟厲答曰:「今復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安得尚干朝政,獨不見產、祿事乎?」

後韋月將告三思亂宮掖,三思諷有司論大逆不道,帝詔殊死,璟請付獄按罪,帝怒,岸巾出側門,謂璟曰:「朕謂已誅矣,尚何請?」

璟曰:「人言後私三思,陛下不問即斬之,臣恐有竊議者,請按而後刑。」

帝愈怒。

璟曰:「請先誅臣,不然,終不奉詔。」

帝乃流月將嶺南。

會還京師,詔璟權檢校并州長史,未行,又檢校貝州刺史。

時河北水,歲大饑,三思使斂封租,璟拒不與,故為所擠。

歷杭、相二州,政清毅,吏下無敢犯者。

遷洛州長史。

睿宗立,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玄宗在東宮,兼右庶子。

先是崔湜、鄭愔典選,為戚近干奪,至迎用二歲闕,猶不能給,更置比冬選,流品淆並,璟與侍郎李乂、盧從願澄革之,銓總平允。

太平公主不利東宮,嘗駐輦光范門,伺執政以諷。

璟曰:「太子有大功,宗朝社稷主也,安得異議?」

乃與姚崇白奏出公主諸王於外,帝不能用。

貶楚州刺史,歷兗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進幽州都督,以國子祭酒留守東都,遷雍州長史。

玄宗開元初,以雍州為京兆府,復為尹。

進御史大夫,坐小累為睦州刺史,徙廣州都督。

廣人以竹茅茨屋,多火。

璟教之陶瓦築堵,列邸肆,越俗始知棟宇利而無患災。

召拜刑部尚書。

四年,遷吏部兼侍中。

帝幸東都,次崤谷,馳道隘,稽擁車騎,帝命黜河南尹李朝隱、知頓使王怡等官。

璟曰:「陛下富春秋,今始巡守,以道不治而罪二臣,繇此相飭,後有受其蔽者。」

帝遽命捨之。

璟謝曰:「陛下向以怒責之,以臣言免之,是過歸於上而恩在下。

姑聽待罪於朝,然後詔還其職,進退得矣。」

帝善之。

累封廣平郡公。

廣人為璟立遺一愛一頌,璟上言:「頌所以傳德載功也。

臣之治不足紀,廣人以臣當國,故為溢辭,徒成諂諛者。

欲釐正之,請自臣始。」

有詔許停。

帝嘗命璟與蘇頲制皇子名與公主號,遂差次所封,且詔別擇一美稱及佳邑封上。

璟奏言:「七子均養,詩人所稱。

今若同等別封,或母一寵一子一愛一,恐傷跂鳩之平。

昔袁盎引卻慎夫人席,文帝納之,夫人亦不為嫌,以其得長久計也。

臣不敢別封。」

帝歎重其賢。

皇后父王仁籞卒,將葬,用昭成皇后家竇孝諶故事,墳高五丈一尺。

璟等請如著令,帝已然可,明日,復詔如孝諶者。

璟還詔曰:「儉,德之恭;侈,惡之大也。

僭禮厚葬,前世所誡,故古墓而不墳。

人子於哀迷則未遑以禮自制,故聖人制齊、斬、緦、免,衣衾棺郭,各有度數。

雖有賢者,斷其私懷。

眾皆務奢,獨能以儉,所謂至德要道者。

中宮若謂孝諶逾制,初無非者,一切之令固不足以法。

貞觀時嫁長樂公主,魏徵謂不可加長公主,太宗欣納,而文德皇后降使厚謝。

韋庶人追王其父,擅作,酆陵,而禍不旋踵。

國家知人情無窮,故為制度,不因人以搖動,不變法以一愛一憎。

比來人間競務一靡一葬,今以後父重戚,不憂乏用,高塚大寢,不畏無人,百事官給,一朝可就,而區區屢聞者,欲成朝廷之政、中宮之美爾。

儻中宮情不可奪,請准令一品陪陵,墳四丈,差合所宜。」

帝曰:「朕常欲正身紀綱天下,於後容有私邪?然人所難言,公等乃能之。」

即可其奏。

又遣使賚彩絹四百匹。

會日食,帝素服俟變,錄囚多所貸遣,賑恤災患,罷不急之務。

璟曰:「陛下降德音,恤人隱,末宥輕系,惟流、死不免,此古所以慎赦也。

恐議者直以月蝕修刑,日蝕修德,或言分野之變,冀有揣合。

臣以謂君子道長,小人道銷。

止女謁,放讒夫,此所謂修德也。

囹圄不擾,兵甲不瀆,官不苛治,軍不輕進,此所謂修刑也。

陛下常以為念,雖有虧食,將轉而為福,又何患乎?且君子恥言浮於行,願勸天以誠,無事空文。」

帝嘉納。

後以開府儀同三司罷政事。

京兆人權梁山謀逆,敕河南尹王怡馳傳往按。

牢械充滿,久未決,乃命璟為京留守,覆其獄。

初,梁山詭稱婚集,多假貸,吏欲並坐貸人。

璟曰:「婚禮借索大同,而狂謀率然,非所防億。

使知而不假,是與為反。

貸者弗知,何罪之雲?」

平縱數百人。

十二年,東巡泰山,璟復為留守。

帝將發,謂曰:「卿,國元老,別方歷時,宜有嘉謀以遺朕。」

璟因一二極言。

手制答曰:「所進當書之坐右,出入觀省,以誡終身。」

賜賚優渥,進兼吏部尚書。

十七年。

為尚書右丞相,而張說為左丞相,源乾曜為太子少傅,同日拜。

有詔太官設饌,太常奏樂,會百官尚書省東堂。

帝賦三傑詩,自寫以賜。

二十年,請致仕,許之,仍賜全祿。

退居洛。

乘輿東幸,璟謁道左。

詔榮王勞問,別遣使賜藥餌。

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五,贈太尉,謚文貞。

璟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

始,自廣州入朝,帝遣內侍楊思勖驛迓之。

未嘗交一言。

思勖自以將軍貴幸,訴之帝,帝益嗟重。

璟為宰相,務清政刑,使官人皆任職。

聖歷後,突厥默啜負其強,數窺邊,侵九姓拔曳固,負勝輕出,為其狙擊斬之,入蕃使郝靈傳其首京師。

靈佺自謂還必厚見賞。

璟顧天子方少,恐後干一寵一蹈利者誇威武,為國生事,故抑之,逾年,才授右武衛郎將,靈佺恚憤不食死。

張嘉貞後為相,閱堂案,見其危言切議,未嘗不失聲歎息。

六子:升、尚、渾、恕、華、衡。

升,太僕少卿。

尚,漢東太守。

渾,與李林甫善,歷諫議大夫、平原太守、御史中丞、東京採訪使。

在平原,暴斂求進,至重取民一年庸、租。

使東畿,薛稷甥女鄭寡而美,渾使南尉楊朝宗聘而己納之,薦朝宗為赤尉。

恕,以都官郎中為劍南採訪判官,數貪縱不法,一陰一養刺客。

天寶中,渾、恕、尚並以贓敗,渾流高要,恕流海康,尚貶臨海長史。

華、衡亦皆坐貪得罪。

廣德中,渾起為太子諭德。

物議穢薄之,流死江嶺。

昆弟皆荒飲俳嬉,而衡最險悖,廣平之風衰焉。

贊曰: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

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

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

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

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

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唐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姚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父懿,字善懿,貞觀中,《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