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蘇秦為各國遊說合縱,方式內容大體《戰國策》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戰國策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戰國策

戰國策 -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戰國策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提要】

蘇秦為各國遊說合縱,方式內容大體一樣,即先從地緣物產等物質狀況肯定對方的實力,鼓舞對方的信心與鬥志。

然後批駁連橫,以其為恥,激發對方的自尊,從而讓對方決志不屈服,並走向聯合抗秦的道路。

【原文】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

天下之強弓勁一弩一,皆自韓出。

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

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

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甲、盾、繼、鍪、鐵幕、革抉、繽芮,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一弩一,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

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

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

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

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

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韓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譯文】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遊說韓王說:「韓國北面有鞏地、洛邑、成皋這樣堅固的邊城,西面有宜陽、常阪這樣險要的關塞,東面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面有陘山,土地縱橫千里,土兵幾十萬。

普天之下的強弓勁一弩一,都是韓國的產物,比如溪子和少府、時力和距來這些良弓都能射一到六百步以外。

韓國士兵舉足踏地發射,連續發射多次也不停歇,遠處的可射中胸膛,近處可射穿心臟。

韓國士兵使用的劍和戟都出自冥山、棠溪、墨陽、合伯等地。

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等寶劍,在陸地上都能砍殺牛馬,在水裡截擊天鵝和大雁,面對敵人可擊潰強敵。

至於說鎧甲、頭盔、臂衣、扳指、系盾的絲帶等,韓國更是無不具備。

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穿上堅固的鎧甲,腳踏強勁的一弩一弓,佩戴鋒利的寶劍,一個人抵擋上百人,不在話下。

憑著韓國的強大和大王您的賢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事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給秦王修築行宮,接受封賞,春秋兩季向秦進貢祭品,拱手臣服,使整個國家蒙受恥辱以致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問題了。

所以希望大王您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大王如果屈服於秦國,秦一定會索取宜陽、成皋。

今年把土地獻給它,明年又會得寸進尺,要求更多的土地。

給它吧,又沒有那麼多來滿足它;不給吧,就前功盡棄,以後遭受秦國侵害。

況且大王的土地有窮盡,而秦國的貪慾卻沒有止境。

拿著有限的土地去迎一合那無止境的貪慾,這就是說自己去購買怨恨和災禍啊,用不著交戰就會喪失領土。

我聽俗語說:『寧肯當雞嘴,也不要做牛腚。

』現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樣服從秦國,這跟做牛腚又有什麼區別呢?以大王您的賢能,又擁有這麼強大的軍隊,卻有做牛腚的醜名,我私下裡為您感到慚愧。」

韓王氣得臉色大變,揮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寶劍,仰天歎息:「我就算是死了,也一定不屈服於秦國。

現在多虧先生把趙王的教誨告訴我,那麼請允許我讓全國上下聽從吩咐。」

【評析】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這是一句叫弱者不依附於強者,獨立自尊的格言。

人貴在自立,如果自己不自主獨立,那麼肯定會受盡欺侮、長期生活在強權的陰影下。

所以只要有一線希望,能夠獨立自主就獨立自主。

蘇秦的合縱,從另一方面講,實際上就是喚醒各諸侯獨立意識和自尊自強一精一神的活動。

所以他要大肆渲染韓國武器的一精一良、士兵的強大,極力誇張臣服秦國的屈辱和惡果,他的語言雄壯有力、犀利流暢、氣勢一逼一十人,帶來了巨大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氣的雄辯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國策》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提要】蘇秦為各國遊說合縱,方式內容大體《戰國策》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