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國家之間互相利用、陷害,完全是非道德的《戰國策》秦攻韓之管

戰國策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戰國策

戰國策 - 秦攻韓之管

戰國策

秦攻韓之管

【提要】

國家之間互相利用、陷害,完全是非道德的。

當時秦國無疑是戰國的禍水,所以誰都想把這個禍水引向外國,自己一定不敢沾染上。

【原文】

,魏王發兵救之。

昭忌曰:「夫秦強國也,而韓、魏壤梁。

不出攻則已,若出攻,非於韓也必魏也。

今幸而於韓,此魏之福也。

王若救之,夫解攻者,必韓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

魏王不聽,曰:「若不因救韓,韓怨魏,西合於秦,秦、韓為一,則魏危。」

遂救之。

秦果釋管而攻魏。

魏王大恐,謂昭忌曰:「不用子之計而禍至,為之奈何?」昭忌乃為之見秦王曰:「臣聞明主之聽也,不以挾私為政,是參行也。

願大王無攻魏,聽臣也。」

秦王曰:「何也?」昭忌曰:「山東之眾,時合時離,何也哉?」秦王曰:「不識也。」

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離也,以王之必也。

今攻韓之管,國危矣,未卒而移兵於梁,合天下之從,無一精一於此者矣。

以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

故為王計者,不如齊趙,秦已制趙,則燕不敢不事秦,荊、齊不能獨從。

天下爭敵於秦,則弱矣。」

秦王乃止。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管城,魏王發兵救援韓國。

昭忌對魏王說:「秦國是強國,而韓魏與秦國接壤。

秦國不發兵進攻則罷,如果發兵,矛頭不對準韓國,必對準魏國。

如今幸而進攻韓國,這是魏國的幸運。

大王如果救援韓國,那麼解除圍攻的,必定是韓國的管城;招致進攻的,必定是魏國的大梁了。」

魏王不聽勸告,說:「如果不趁此時去營救韓國,韓國將要怨恨魏國,它向西和秦聯合,結成一體,那麼魏國不就危險了嗎?」於是就去救助韓國,秦國果然扔下管邑來攻打魏國。

魏王驚恐萬分,對昭忌說:「我沒有採納您的意見,結果大禍臨頭,這該如何是好呢?」

昭忌就為這件事去見秦王說:「我聽說英明的君王聽政的時候,不根據私見治理國家,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魏國,聽信我的意見吧。」

秦王說:「為什麼呢?」昭忌回答說:「崤山以東的六國,時而聯合,時而分離,為什麼呢?」秦王說:「不清楚。」

昭忌說:「天下諸侯之所以聯合,是因為大王攻擊目標還沒確定;它們的分裂,是因為大王進攻目標已經確定了。

如今秦國攻打韓國管城,韓國就危險了,可是還沒有個結果就把軍隊移向魏國,那麼諸侯要組織合縱聯盟的想法,沒有比這時更強烈的了。

各國都認為秦國如此貪得無厭,肯定不會支助您。

所以替大王考慮,不如去制一服趙國。

如果控制趙國,那燕國也不得不服從您,楚和齊就不能單獨合縱。

如果天下諸侯爭著與秦國為敵,那麼秦國就要衰弱下去。」

秦王於是停止攻魏。

【評析】

昭忌有先見之明,指出要發生的禍患,他也有應急的策略,一旦真的出現了禍患,他很快也就有辦法對付。

這種腹有良謀、盡忠國事的國家干臣,是國家的幸運。

在國際事務中,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在險惡的國際環境中尤顯重要,如果國家不強大,那只能徐圖自強,盡量避免與那些以強凌弱、以勢壓人的強國直接交鋒,甚至應該把禍水引向其他國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國策》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提要】國家之間互相利用、陷害,完全是非道德的《戰國策》秦攻韓之管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