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來兵攻下澤州之後,於翌日進抵「接天關」《楊家將傳》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楊家將傳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楊家將傳

楊家將傳 - 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楊家將傳

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卻說來兵攻下澤州之後,於翌日進抵「接天關」。

守將陸亮方乃與王文商議曰:「宋師長驅而來,當何計以退之?」

文曰:「關隘險固,只可堅守,待宋師糧盡,一鼓可破矣。」

亮方然其言,遂按兵不出。

宋前鋒呼延贊屯紮關下,令部下急攻。

關上亂放弓矢木石之類,軍士不能近前。

贊無計可施,與李建忠議曰:「陸亮方堅守此關,將以何計取之?」

建忠曰:「關勢危險,難以卒下,若急攻之,徒傷軍士無益。

為今之計,莫若撤圍而待,乘有可取之機,然後進兵,庶不徒費軍功也。」

贊沉吟半晌,退入軍中。

又過了數日,贊遣人緝探關前消息,回報:「關上守愈堅固,人馬不能近。」

贊越憂悶。

忽報:「營外有一老卒,要見將軍。」

贊令喚入。

老卒至帳前曰:「聞將軍攻此關不下,特來獻策,以成將軍一大功績。」

贊愕然曰:「汝有何計,以取此關?當保奏天子,不失汝之富貴。」

卒曰:「此關地勢極高,故名「接天關」。

守將陸亮方,不過是一勇之夫,進攻亦易。

內有王文輔之,此人智謀宏遠,用兵得術,若使固守不出,則將軍之眾,雖守一年,亦只如此。

將軍不知山後有一小徑,雖是崎嶇,實只此路可入,卻是李太公把截。

若將軍遣人問之借此而過,直至河東北境,但然無阻。」

贊聞之,大悅曰:「此天叫汝教吾,實皇上之洪福。」

即留老卒於營中,候功成日保奏之。

老卒曰:「小可不願升賞。」

徑辭而去。

營軍入報:「適老卒出外,忽然不見,惟有一陣清風耳。」

贊驚訝之,即望空而拜。

次日,遣柳雄玉步兵五千,往李太公關中借路。

雄玉部兵,逕從山後小路,直抵關下,遣人通知去了。

守將李太公,名榮,有二子:長曰李信,次曰李傑,二人皆有武藝。

太公聽知宋兵圍了接天關,因亦嚴守此地。

忽報:「宋將遣人來見太公。」

太公令喚入問之。

來卒曰:「我大宋兵取接天關,關中守備嚴固,未能卒下。

聞此處有路可進河東,特問太公借路。

倘能成功,朝廷重加封贈。」

太公聽罷,笑曰:「此處乃是河東咽喉之地,今前關與我相為聲勢,以拒宋師。

若許汝進兵,則是割肉餵人,自取其敗也。

吾不殺汝,急回報知主將,有勇者早來十十交十十鋒。」

差人驚怕,走回報與柳雄玉,道知不許進行之由。

雄玉大怒,部兵關下搦戰。

忽聽關上一聲鼓響,卻是李信部五百健卒,斬關而下。

雄玉退步不迭,被信刺死關前。

李信大殺宋兵一陣而回。

雄玉部下走歸報知呼延贊,贊大驚曰:「事圖不成,而損大將。

若使敵人兩下合兵來戰,何以御之?」

即與建忠商議別計,建忠曰:「事可謀其先,乘前關不敢出兵,可令高將軍攻之;吾等率兵先取此關,若得是處,則此關可下矣。」

贊然其計,即便遣人報知高懷德出兵,自與建忠率所部來關下搦戰。

守軍報入帳中,李太公與二子商議曰:「宋兵來戰,何以退之?」

李信曰:「彼眾我寡,難以力敵,可遣人於接天關期約,令其來助,方可議戰。」

太公依其言,即遣人徑詣前關知會。

陸亮方與王文議曰:「宋師過不得此關,從背路攻擊,倘或彼處不保,則我關亦危矣,君當率兵亟往救之。」

王文曰:「將軍所見極是,小將願行。」

即引十精十兵三千,前來三鎮關相助。

李太公得王文來到,不勝之喜,因與商議迎敵。

王文曰:「平川之地,利於急戰。

公宜堅守此關,吾與令郎合兵破之。」

太公然其言。

過了一宵,次日,王文與李信開關出戰。

宋將呼延贊亦排下陣勢,馬上指王文罵曰:「喪敗之將,不即獻關納降,尚來尋死耶?」

王文笑曰:「宋軍知足不辱,今日殺汝片甲不回。」

言罷縱騎舞方天戟來戰呼延贊,贊援槍迎之。

兩下十十交十十鋒,戰未數合,王文佯輸而走。

贊久知王文善於用兵,要生擒之,驟馬追去。

一聲炮響,關左一彪兵殺來,乃李信也,舉槍繞贊之後殺來。

贊怒激,趕近前,揮起一槍,將王文撥於馬下。

部兵競進捉之。

贊再回馬與李信十十交十十鋒。

信見王文被捉去,心慌膽怯,不敢久十戰,即收兵走入關中。

贊亦勒軍回營。

軍校解得王文來見,贊親出帳外,手解其縛,請入坐中,謝曰:「適間冒觸閣下,望乞恕罪。」

文曰:「小可被捉之將,生死繫於將軍,何故慇勤若是耶?」

贊曰:「小將本是河東出身,今歸命大朝,盡忠則一也。

公有如此膽略,何以屈節於叢棘,投珠於暗地乎?不若同事宋主,以建奇功,留轟烈之名於後世耳。」

王文被贊說了一遍,沉吟半晌乃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文也,愧非賢臣,願從將軍帳下,早晚聽命。」

贊大喜,因問攻取之計。

文曰:「事當隨機應變,今李信以吾被擒,必死守不出,將軍其奈之何?不如先取接天關,然後來攻此處,有何難哉?可令李將軍率壯兵埋伏前關下,小可乘今夜,衝將軍之陣,亮方必出兵來應,將軍部兵繼我而進,其關立破矣。」

贊曰:「此計極妙,只不可走漏消息。」

即分遣佈置已定。

贊先引羸1卒來接天關攻擊。

陸亮方聽知宋兵復來,自思:「此必後關難進,故又來攻此地。」

乃令部下嚴兵固守。

將近二更左右,贊令軍士點起火炬,吶喊放炮,併力攻擊。

關上連發矢石抵之。

忽東北角王文引兵沖圍來到,宋兵大亂。

王文直殺至關下,高叫:「宋將戰敗,關上可出兵接應。」

守軍聽得是王文口氣,報知亮方。

亮方遂部兵接應。

忽關旁邊轉過呼延贊,斷北兵為兩截,王文乘虛殺回。

亮方知事有變,即勒馬跑走,被贊一槍刺於馬下。

李建忠伏兵齊起,殺入關中。

北軍進退無路,皆棄甲拜降。

平明,眾將都集,贊不勝之喜,乃謂王文曰:「此一座雄關,非足下妙算,即守一年,亦不能過也。」

王文曰:「僥倖成功,何足掛齒?」

贊遣人報捷於太宗,太宗車駕徑進接天關,望河東一帶之地矣。

哨軍報入三鎮關,李太公大驚曰:「宋師真乃神兵也。」

即引二子棄關逃入河東去了。

卻說絳州守將張公瑾,聽知宋兵取了接天關,驚疑終日,不知為計。

牙將劉炳進曰:「兵法云:『多算則勝,少算不勝。

』況無算乎?今宋師勢如山嶽,長驅而來,前之堅固關隘,已被攻破。

何況絳州平低之城,健卒扳堞2可登,且有數之兵,焉能抗敵?不如投降,以救生靈之厄。」

公瑾然其議,即遣劉炳到宋軍中納降。

呼延贊奏知太宗,太宗曰:「不戰而降,是知時勢者也,可允其請。」

讚得旨,次日,軍馬抵絳州城下。

公瑾開門迎候。

太宗車駕入城中,安十撫百姓,下令前鋒呼延贊、高懷德等,合兵進攻河東。

贊等受命,依次而進,不提。

消息傳入河東,劉鈞聞之,亟3集文武商議。

丁貴進曰:「宋師遠來,糧草費竭,寧能久駐乎?陛下一面遣人於大遼蕭太后處,乞出兵以阨4宋之糧道;一面調集軍馬,為戰守之計。」

劉鈞從其議,遣人繼書前往大遼求救;一邊分遣諸軍,嚴設戰具以待。

卻說使臣繼文書,逕詣大遼見蕭太后,奏知求救之事。

太后與文武商議,左相蕭天祐奏曰:「河東地控遼界,實唇齒之邦,願陛下發兵救之。」

太后允奏,即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兵二萬以救之。

耶律沙得旨,即部兵與使臣出離遼地,到白馬嶺下寨。

哨馬報入絳州,太宗聞遼主出兵以援晉十陽十,怒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北番焉敢助逆?」

督令諸將,先戰北兵,後攻晉十陽十。

諸將得令,呼延贊與高懷德、郭進儀曰:「遼兵烏合而至,公等何計破之?」

郭進曰:「兵貴先聲,使敵人不暇為謀,此取勝之道也。

今聞遼眾屯白馬嶺,離此處四十里程,有橫山澗正阨遼兵來路。

小將率所部渡水攻之,公等繼兵來助,破之必矣。」

贊曰:「君之所論極是。」

即分遣停當,郭進引兵先進。

遼將耶律沙與敵烈議曰:「宋兵以急戰為利,初來其勢必銳。

我與君阻橫山澗而列陣,待其兵渡將半,出師掩之,敵將可擒矣。」

敵烈曰:「不然,若使敵人先渡,我眾望見其勢,皆有怯志也;正宜先其勢而逆之,可以成功。」

即率所部渡水來迎。

----------------------------------------

【註釋】

1 羸[lei,音雷]:瘦,弱。

2 堞[die,音迭]:城上如齒狀的矮牆。

3 亟[ji]:急。

4 阨[e,音餓]:同「厄」,阻斷,阻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楊家將傳》古典俠義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卻說來兵攻下澤州之後,於翌日進抵「接天關」《楊家將傳》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