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中醫基礎理論》四 精、氣、血、津液·3 血

中醫基礎理論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 - 四 精、氣、血、津液·3 血

中醫基礎理論

四 精、氣、血、津液·3 血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的液態物質,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佈於肺,根於腎,有規律地循行脈管之中,在脈內營運不息,充分發揮灌溉一身的生理效應。

脈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稱「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脈內循行而溢出脈外時,稱為出十血,即「離經之血」。

由於離經之血離開了脈道,失去了其發揮作用的條件,所以,就喪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質基礎

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質,故曰是謂血」(《靈樞·決氣》):「血者水谷之十精十氣也……故雖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婦人良方·調十經門》)。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由於脾胃化生的水谷十精十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質,所以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

飲食營養的優劣,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影9向著血液的化生。

「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醫門法律·虛勞論》)。

因此,長期飲食營養攝人不足,或脾胃的運化功能長期失調,均可導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2.營氣:營氣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曠「夫生血之氣,營氣也。

營盛即血盛,營衰即血衰,相依為命,不可分離也」(《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

3.十精十髓:…『血即十精十之屬也」(《景岳全書·血證》)。

「腎為水髒,主藏十精十而化血」(《侶山堂類辨·辨血》)。

「腎藏十精十,十精十者,血之所成也」(《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侯下》)。

由上觀之,十精十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

4.津十液:「營氣者,泌其津十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十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

津十液可以化生為血,不斷補充十血液量,以使血液滿盈。

「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

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所以,血液的盈虧與津十液有密切關係。

綜上所述,水谷十精十微、營氣、津十液、十精十髓均為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

但津十液和營氣都來自於飲食物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十精十微。

所以,就物質來源而言,水谷十精十微和十精十髓則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質基礎。

(二)血液生成與臟腑的關係

1.心:心主血脈,一則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使全身各臟腑獲得充足的營養,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從而也促進血液的生成。

二則水谷十精十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在肺吐故納新之後,復注於心脈化赤而變成新鮮血液。

所以說:「血乃中焦之汁,流十溢於中以為十精十,奉心化赤而為血」(《侶山堂類辨》)。

「奉心化赤而為血」是說心也參與血液的生成。

「血為心火之化,以其為心火所成……故經謂心生血,又雲血屬於心」(《醫碥·血》)。

2.肺:肺主一身之氣,參與宗氣之生成和運行。

氣能生血,氣旺則生血功能亦強,氣虛則生血功能亦弱。

氣虛不能生血,常可導致血液衰少。

肺通過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使臟腑之功能旺盛,從而促進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肺朝百脈、主治節的作用而實現的。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十液,化其十精十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靈樞·營衛生會》)。

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十精十微,化生為營氣和津十液等營養物質,通過經脈而匯聚於肺,賴肺的呼吸,在肺內進行氣體十十交十十換之後方化而為血。

3.脾: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十精十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質。

「血者水谷之十精十也。

源源而來,而實生化於脾」(《景岳全書·傳忠錄·髒象別論》)。

「胃中水谷之清氣,借脾之運化成血,故曰生化於脾」(《醫碥·血》)。

若中焦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十精十微,化源不足,往往導致血虛。

可見,中醫學已認識到血液與營養物質的關係,也已認識到脾是一個造血器官。

4.肝:肝主疏洩而藏血。

肝臟是一個貯血器官。

因十精十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腎亦有所藏,十精十有所資,十精十充則血足。

另外,肝臟也是一個造血器官,所以《內經》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

5.腎:腎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

十精十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故有血之源頭在於腎之說。

中醫不僅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腎對血液的生成有調節作用,而且也認識到腎十精十是通過肝臟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所以說:「血之與氣,異名同類,雖有十陰十陽十清濁之分,總由水谷十精十微所化。

其始也混然一區,未分清濁,得脾氣之鼓運,如霧上蒸於肺而為氣;氣不耗,歸十精十於腎而為十精十;十精十不十洩,歸十精十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

綜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十精十微和十精十髓為主要物質基礎,在脾胃、心肺、肝腎等臟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

故臨十床十上常用補養心血、補益心脾、滋養肝血和補腎益髓等法以治血虛之候。

三、血的循行

1.血液循行的方向:脈為血之府,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如環無端,自我銜接的管道系統。

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佈於全身,環周不休,以營養人十體的週身內外上下。

血液循行的方式為「十陰十陽十相貫,如環無端」,「營周不休。」

故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十陰十陽十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

李中梓則更明確指出:「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

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週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

血液循行的具體方向是:「食氣人胃,散十精十於肝……食氣人胃,濁氣歸心,十婬十精十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十精十於皮十毛十。

十毛十脈合十精十,行氣於府。

府十精十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素問·經脈別論》)。

「……此霧氣由髒而經,由經而絡,由絡而播宣皮腠,熏膚充十血澤十毛十……;十陰十性十親內,自皮而絡,自絡而經,自經而歸趨臟腑」(《素靈微蘊》)。

這段論述說明了水谷十精十氣的走行方向,並明確地指出了水谷十精十氣是進入血液循環的。

故從中可以瞭解血液離心十性十和向心十性十的具體循行方向。

這個方向雖與現代生理學對血液循環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已明確提出了心、肺和脈構成了血液的循環系統。

2.血液運行的機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脈管系統的完整十性十,二是全身各臟腑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特別是與心、肺、肝、脾四髒的關係尤為密切。

心主血脈:「人心動,則血行諸經」(《醫學人門·臟腑》)。

心為血液循行的動力,脈是血液循行的通路,血在心的推動下循行於脈管之中。

心臟、脈管和血液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

心主血脈,心氣是維持心的正常搏動,從而推動血液循行的根本動力。

全身的血液,依賴心氣的推動,通過經脈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

心氣充沛與否,心臟的搏動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環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肺朝百脈: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血非氣不運,血的運行,又依賴氣的推動,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至全身。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調節著全身的氣機,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

「肺主氣,心主血。

肺之呼吸以行臟腑之氣;心因之一舒一縮,以行經絡之血。

肺金清肅,其氣下行,腎則納之,歸於中宮,助真火,蒸飲食,化十精十微,以為生元氣之根本。

呼吸由此而起,聲音由此而出,人之強弱壽夭,悉本於此。

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縮人赤血之清氣。

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氣生氣,由心運行血脈管,滋養週身之十精十血也;紫血即受臟腑經脈濁氣毒氣改變之血,由回血管復運行肺內,待呼出濁氣,得吸人之清氣,則紫血復變為赤血,仍流布週身之內,以養生命。

人身之血脈運行,週而復始也」(《醫易一理》)。

脾主統血: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之所以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

脾氣健旺,氣血旺盛,則氣之固攝作用也就健全,而血液就不會逸出脈外,以致引起各種出十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功能。

根據人十體動靜的不同情況,調節脈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脈中循環血液維持在一個恆定水平上。

此外,肝的疏洩功能能調暢氣機,一方面保障著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對血液通暢地循行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從上可以看出,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兩種力量:推動力和固攝力。

推動力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具體地體現在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洩功能方面。

另一方面是固攝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體地體現在脾的統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這兩種力量的協調平衡維持著血液的正常循行。

若推動力量不足,則可出現血液流速緩慢、滯澀,甚者血瘀等改變;若固攝力量不足,則可導致血液外溢,出現出十血症。

綜上所述,血液循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臟腑相互配合下進行的。

因此,其中任何一個臟腑生理功能失調,都會引起血行失常。

中醫學認為,血液的生理與心、肺、脾、肝、腎皆有密切關係。

故曰:「血……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洩於腎,灌溉一身,無所不及」(《景岳全書·血證》)。

所以臨十床十上治療血液疾患也是從整體人手的。

血行失常不外出十血和血瘀兩端。

治療出十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分清出十血的原因和十性十質。

諸如清熱止血、益氣止血、平肝止血、清肺止血、祛瘀止血等。

血瘀則行血,總以活血祛瘀為要。

無論活血或祛瘀,多在和血基礎上進行,一般不宜猛峻,如欲逐瘀,常與攻下法同用,如理氣活血、十溫十經活絡、攻逐瘀血等。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營養滋潤全身

血的營養作用是由其組成成分所決定的。

血循行於脈內,是其發揮營養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脈管循行於全身,為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

《難經·二十二難》將血的這一作用概括為「血主濡之」。

全身各部(內臟、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無一不是在血的濡養作用下而發揮功能的。

如鼻能嗅,眼能視,耳能聽,喉能發音,手能攝物等都是在血的濡養作用下完成的。

所以,血,「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

是以出人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金匱鉤玄·血屬十陰十難成易虧論》)。

血的濡養作用可以從面色、肌肉、皮膚、十毛十發等方面反映出來。

血的濡養作用正常,則面色紅十潤,肌肉豐滿壯實,肌膚和十毛十發光滑等。

當血的濡養作用減弱時,機體除臟腑功能低下外,還可見到面色不華或萎黃,肌膚乾燥,肢十體或肢端麻木,運動不靈活等臨十床十表現。

「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十液得以通行,二十陰十得以調暢,凡形質之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景岳全書·血證》)。

(二)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血的這一作用是古人通過大量的臨十床十觀察而認識到的:無論何種原因形成的血虛或運行失常,均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狀。

心血虛、肝血虛,常有驚悸、失眠、多夢等神志不安的表現,失血甚者還可出現煩躁、恍惚、癲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變。

可見血液與神志活動有著密切關係,所以說「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醫基礎理論》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第三節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中醫基礎理論》四 精、氣、血、津液·3 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