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養生的具體應用過著眼在補、瀉兩個方面《中醫養生學》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中醫養生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 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中醫養生學

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藥物養生的具體應用過著眼在補、瀉兩個方面。

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

但藥物不是萬能,如果只依靠藥物,而不靠自身鍛煉和攝養,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

藥物只是一種輔助的養生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應掌握如下原則。

一、不盲目進補

用補益法進行調養,一般多用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之人,這些人的體質多屬「虛」,故宜用補益之法。

無病體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補藥應有針對一性一,倘若一見補藥,即以為全然有益無害,冒然進補,很容易加劇機體的氣血一陰一陽一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進補,應在辨明虛實,確認屬虛的情況下,有針對一性一的進補。

清代醫家程國彭指出:「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樸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這是需要明確的第一條原則。

二、補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諧調一陰一陽一,宜恰到好處,不可過偏。

過偏則反而成害,導致一陰一陽一新的失衡,使機體遭受又一次損傷。

例如,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及其他,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胸、腹脹滿,升降失調;雖為一陰一虛,但一味大劑養一陰一而不注意適度,補一陰一太過,反而遏傷一陽一氣,致使人一體一陰一寒凝重,出現一陰一盛一陽一衰之候。

所以,補宜適度,適可而止,補勿過偏,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又一原則。

三、辨證進補

虛人當補,但虛人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故進補時一定要分清臟腑、氣血、一陰一陽一、寒熱、虛實,辨證施補,方可取得益壽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現偏頗。

此外,服用補藥,宜根據四季一陰一陽一盛衰消長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

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健康。

四、盛者宜瀉

藥物養生固然是年老體弱者益壽延年的輔助方法,以補虛為主亦無可厚非。

然而,體感而本實者也並不少見。

只談其虛而不論其實,亦未免失之過偏。

恰如徐靈胎所說:「能長年者,必有獨盛之處,一陽一獨盛者,當補其一陰一」,「而一陽一之太盛者,不獨當補一陰一,並宜清火以保其一陰一」;「若偶有風、寒、痰、濕等因,尤當急逐其邪」,當今之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往往重補而輕瀉。

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厭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體肥胖,氣血痰食壅滯已成其隱患。

因之,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藏經》所說「其本實者,得宣通之一性一必延其壽」,即是這個意思。

五、瀉不傷正

體盛邪實者,得宣瀉通利方可使一陰一陽一氣血得以平衡。

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

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則易導致人一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

故藥物養生中的瀉實之法,以不傷其正為原則。

力求達到汗毋大一洩,清毋過寒,下毋峻猛,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確實有過盛壅滯之實者,方可考慮用攻瀉之法;2選藥必須貼切,安全有效;3藥量必須適當,恰如其分;4不可急於求成,強求速效。

六、用一藥緩圖

衰老是個複雜而緩慢的過程,任何益壽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見效。

藥物養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時期內依靠藥物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

因此,用一藥宜緩圖其功,要有一個漸變過程,不宜急於求成。

若不明此理,則欲速不達,非但無益,抑且有害。

這是藥物養生中應用的原則,也是千百年來,歷代養生家的經驗之談,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醫養生學》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藥物養生的具體應用過著眼在補、瀉兩個方面《中醫養生學》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