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髒,有人以腸胃《黃帝內經白話文》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

黃帝內經白話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黃帝內經白話文

黃帝內經白話文 - 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

黃帝內經白話文

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

皇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髒,有人以腸胃為髒,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像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

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一洩的緣故。

此外,一肛一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

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一精一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

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

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黃帝問道:為什麼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

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一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白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一精一微,都出自胃,反映於氣口的。

而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

凡治病並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一精一神的狀態以及癡情的表現。

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療技巧。

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黃帝內經白話文》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皇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髒,有人以腸胃《黃帝內經白話文》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