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
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
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
及丁父憂,服闕,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遊。
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
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
復奏請采錄《永樂大典》逸書,上覽奏,異之,乃命開四庫全書館,御制詩以紀其事。
又以《十三經》文字傳寫訛舛。
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擇儒臣校正,立石太學,奉諭緩辦,因著《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於家。
於是皖、閩之士聞緒言余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觀察念孫諸人,深於經術訓詁之學,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於時,蓋自先生發之。
先生剛腸疾惡。
俗流不敢至其門,寒酸有一善,譽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
載酒問字者,車轍斷衢路;所至之處,從游百數十人。
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
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一江一 永、汪紱等,祠其主於鄉賢,以助樸學之士。
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
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雲。
先生窮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謂可證佐經史。
為文仿遷、固,尤長於敘事。
書法參通六書,有隋以前體格。
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辨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攬勝,都人士傳誦吟詠,至今不輳
(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
【譯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興人。
九歲進入京城,十三歲通曉《五經》,以會寫文章而出名。
先生年少時才智超群,神采絕俗,天賦的卓絕的品性超過一般人。
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被鉅公賞識。
等到父親死後回家守孝,守孝期滿,不肯出仕,想遊覽名山大川。
適逢文正公入宮拜見皇上,皇上詢問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為理由引退,對他的弟弟說:「你敗壞了我的雅興埃」
先生認為經學應以文字訓詁為基礎,(便)在安徽印刷發行許慎的《說文解字》來教育讀書人。
又上奏請採集抄錄《永樂大典》散失的書,皇上看到奏章,以之為異,於是命令打開四庫全書館,親自寫了詩來紀念這件事。
又因為《十三經》文字傳寫有錯誤。
上奏請求仿照漢朝熙平年間、唐朝開成年間先例,選擇儒臣校正,在太學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諭暫緩辦理,於是寫了《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在家裡藏者。
於是皖、閩的讀書人聞已發未勁識見廣博的言論,才知道講求根本的學問,天下好學能寫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隨先生遊學。
而戴征君震、王觀察念孫這些人,對於經術訓詁之學研究很深,沒得志時都在先生幕府,最後因為撰述文章在當時聞名,大概是從先生這裡引起的。
先生剛強痛恨壞人。
庸俗的人不敢進他門,窮人有一點好處,他就讚不絕口。
他在京城,拉著酒向他問字的,車轍都在大路斷了;所到之處,跟隨他遊學的有數十上百人。
在資歷老、聲望高以後,(他)大力倡導文人學士應把讀書和培養品德作為本分,不能趨附巴結權貴。
其在安徽督學,旌表婺源原來的讀書人一江一 永、汪紱等,在鄉賢祠祭祀他們的靈位,來勉勵質樸好學的士人。
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繼任職,一時傳為盛事,而福建攀著車轅挽留他跑著送他的士人,數百里不斷絕。
後來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為暗中尋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讚賞意氣相投的,故世人稱考據經書喜歡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歡金石文字,說這些可以可證佐經史。
寫文章模仿司馬遷、班固,尤其擅長敘事。
書法領悟通曉六書,有隋以前的體制格局。
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辨傾倒一世。
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尋奇特的東西欣賞美麗的景色,京城的人士傳誦吟詠,至今不停止。
(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