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漢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漢書

漢書 - 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漢書

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原文】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

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

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

天稟其一性一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一性一,節萬事者也。

人一性一有男一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

哀有哭踴之節,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一婬一辟之罪多;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

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政、刑四達而不誖,則王道備矣。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

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

二者並行,合為一體。

畏敬之意難見,則著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管弦。

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

故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此禮樂之本也。

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太平而大備。

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於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

孔子美之曰:「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及其衰也,諸侯逾越法度,惡禮制之害己,去其篇籍。

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高祖說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於風俗流一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

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乃草具其儀,天子說焉。

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寢。

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

會竇太后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事又廢。

後董仲舒對策言:「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

天道大者,在於陰陽。

陽為德,陰為刑。

天使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陽出佈施於上而主歲功,陰入伏藏於下而時出佐陽。

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

刑罰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教化以明,習俗以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

至週末世,大為無道,以失天下。

秦繼其後,又益甚之。

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習俗薄惡,民人抵冒。

今漢繼秦之後,雖欲治之,無可奈何。

法出而一奸一生,令下而詐起,一歲之獄以萬千數,如以湯止沸,沸俞甚而無益。

辟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勝殘去殺者,失之當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古人有言:『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

』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更化則可善治,而災害日去,福祿日來矣。」

是時,上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

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

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

是以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一愛一浸薄。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

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

上不納其言,吉以病去。

至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磐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

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一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

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曰,不能具禮。

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

刑罰之過,或至死傷。

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

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

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或莫甚焉。

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捨所重而急所輕也。

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自京師有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絕,繇不習五常之道也。

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閒義理,不示以大化,而獨驅以刑罰,終已不改。

故曰:『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士,然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

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

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

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畔之。

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

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乃營立明堂、辟雍。

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雍,威儀既盛美矣。

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具,群下無所誦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

孔子曰:「辟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

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法家又復不傳。

漢典寢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

又通沒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

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一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一性一,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以纖微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一愛一;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一婬一亂。

先王恥其亂也,故制雅頌之一聲,本之情一性一,稽之度數,制之禮儀,合生氣之和,異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說樂其俗,然後改作,以章功德。

《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一莖一》,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濩》言救民也。

《夏》,大承二帝也。

《招》,繼堯也。

《大章》,章之也。

《五英》,英茂也。

《六一莖一》,及根一莖一也。

《咸池》,備矣。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已,殷《頌》猶有存者。

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

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

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

故帝舜命夔曰:「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敖。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

此之謂也。

又以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者。

其威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

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饗,作之朝廷則群臣和,立之學官則萬民協。

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是以海內遍知上德,被服其風,光輝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所以然,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降。

故《詩》曰:「鐘鼓鍠鍠,磐管鏘鏘,降福穰穰。」

《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故樂者,聖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一性一類者也。

然自《雅》、《頌》之興,而所承衰亂之音猶在,是謂一婬一過凶嫚之一聲,為設禁焉。

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淺薄,則邪勝正。

故《書》序:「殷紂斷棄先祖之樂,乃作一婬一聲,用變亂正聲,以說婦人。」

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河海。

夫樂本情一性一,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

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

陳,舜之後,《招》樂存焉。

故孔子適齊聞《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

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

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

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

陪臣管仲、季氏之屬,三歸《雍》徹,八佾舞廷。

制度遂壞,陵夷而不反,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一聲並出。

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

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

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間。

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齊人饋魯而孔子行。

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古,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及聞鄭、衛,余不知倦焉。」

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自此禮樂喪矣。

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鎗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

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

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

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

《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

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

又有《房一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周有《房一中樂》,至秦名曰《壽人》。

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

高祖樂楚聲,故《房一中樂》楚聲也。

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

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

《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

《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

蓋樂己所自作,明有制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

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大宗廟。

至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以尊世宗廟。

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雲。

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禮容樂》。

《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

《禮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

舞人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出用樂者,言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

大氐皆因秦舊事焉。

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

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

文、景之間,禮官肄業而已。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

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

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一男一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安世房一中歌》十七章,其詩曰:

大孝備矣,休德昭清。

高張四縣,樂充官庭。

芬樹羽林,雲景杳冥,金支秀華,庶旄翠旌。

《七始》、《華始》,肅倡和聲。

神來宴娭,庶幾是聽。

鬻鬻音送,細齊人情。

忽乘青玄,熙事備成。

清思眑,經緯冥冥。

我定歷數,人告其心。

敕身齊戒,施教申申。

乃立祖廟,敬明尊親。

大矣孝熙,四極爰轃。

王侯秉德,其鄰翼翼,顯明昭式。

清明鬯矣,皇帝孝德。

竟全大功,撫安四極。

海內有一奸一,紛亂東北。

詔撫成師,武臣承德。

行樂交逆,《簫》、《勺》群慝。

肅為濟哉,蓋定燕國。

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大山崔,百卉殖。

民何貴?貴有德。

安其所,樂終產。

樂終產,世繼緒。

飛龍秋,游上天。

高賢愉,樂民人。

豐草葽,女羅施。

善何如,誰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長莫長,被無極。

雷震震,電耀耀。

明德鄉,治本約。

治本約,澤弘大。

加被一寵一,鹹相保。

德施大,世曼壽。

都荔遂芳,窅窊桂華。

孝奏天儀,若日月光。

乘玄四龍,回馳北行。

羽旄殷盛,芬哉芒芒。

孝道隨世,我署文章。

《桂華》。

馮馮翼翼,承天之則。

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慈惠所一愛一,美若休德。

杳杳冥冥,克綽永福。

《美若》。

<石豈>即即,師象山則。

烏呼孝哉,案撫戎國。

蠻夷竭歡,像來致福。

兼臨是一愛一,終無兵革。

嘉薦芳矣,告靈饗矣。

告靈既饗,德音孔臧。

惟德之臧,建侯之常。

承保天休,令問不忘。

皇皇鴻明,蕩侯休德。

嘉承天和,伊樂厥福。

在樂不荒,惟民之則。

浚則師德,下民鹹殖。

令問在舊,孔容翼翼。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

下民之樂,子孫保光。

承順溫良,受帝之光。

嘉薦令芳,壽考不忘。

承帝明德,師象山則。

雲施稱民,永受厥福。

承容之常,承帝之明。

下民安樂,受福無疆。

《郊祀歌》十九章,其詩曰:

練時日,侯有望,爇膋蕭,延四方。

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

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

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靈之至,慶陰陰,相放{弗心},震澹心。

靈已坐,五音飭,虞至旦,承靈億。

牲繭栗,粢盛香,尊桂酒,賓八鄉。

靈安留,吟青黃,遍觀此,眺瑤堂。

眾嫭並,綽奇麗,顏如荼,兆逐一靡一。

被華文,廁霧縠,曳阿錫,佩珠玉。

俠嘉夜,茞蘭芳,淡容與,獻嘉觴。

《練時日》一

帝臨中壇,四方承宇,繩繩意變,備得其所。

清和六一合,制數以五。

海內安寧,興文匽武。

后土富媼,昭明三光。

穆穆優遊,嘉服上黃。

《帝臨》二

青陽開動,根荄以遂,膏潤並一愛一,跂行畢逮。

霆聲發榮,壧處頃聽,枯槁復產,乃成厥命。

眾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惟春之祺。

《青陽》三 鄒子樂

朱明盛長,敷與萬物,桐生茂豫,一靡一有所詘。

敷華就實,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嘗。

廣大建祀,肅雍不忘,神若宥之,傳世無疆。

《朱明》四 鄒子樂

西顥沆碭,秋氣肅殺,含秀垂穎,續舊不廢。

一奸一偽不萌,襖孽伏息,隅辟越遠,四貉鹹服。

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

《西顥》五 鄒子樂

玄冥陵陰,蟄蟲蓋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霍。

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

條理信義,望禮五嶽。

籍斂之時,掩收嘉谷。

《玄冥》六 鄒子樂

惟泰元尊,媼神蕃釐,經緯天地,作成四時。

一精一建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週而復始。

雲風雷電,降甘露雨,百姓蕃滋,鹹循厥緒。

繼統共勤,順皇之德,鸞路龍鱗,罔不肝飾。

嘉籩列陳,庶幾宴享,滅除凶災,烈騰八荒。

鐘鼓竽笙,雲舞翔翔,招搖靈旗,九夷賓將。

《惟泰元》

《惟泰元》七 建始元年,丞相匡衡奏罷「鸞路龍鱗」,更定詩曰「涓選休成」。

天地並況,惟予有慕,爰熙紫壇,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縕豫為紛,黼繡周張,承神至尊。

千童羅舞成八溢,合好效歡虞泰一。

九歌畢奏斐然殊,鳴琴竽瑟會軒朱。

璆磬金鼓,靈其有喜,百官濟濟,各敬厥事。

盛勝實俎進聞膏,神奄留,臨須搖。

長麗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況皇章。

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清。

發梁揚羽申以商,造茲新音永久長。

聲氣遠條鳳鳥鴹,神夕奄虞蓋孔享。

《天地》八 丞相匡衡奏罷「黼繡周張」,更定詩曰「肅若舊典」。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

訾黃其何不徠下?

《日出入》九

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俶儻,一精一權奇,籋浮雲,晻上馳。

體容與,■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元狩三年馬生渥窪水中作。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天馬徠,歷無草,逕千里,循東道。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

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台。

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

《天馬》十

天門開,詄蕩蕩,穆並聘,以臨饗。

光夜燭,德信著,靈浸鴻,長生豫。

大朱塗廣,夷石為堂,飾玉梢以舞歌,體招搖若永望。

星留俞,塞隕光,照紫幄,珠熉黃。

幡比翅回集,貳雙飛常羊。

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

假清風軋忽,激長至重觴。

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

函蒙祉福常若期,寂漻上天知厥時。

泛泛滇滇從高斿,慇勤此路臚所求。

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隱溢四方。

專一精一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天門》十一

景星顯見,信星彪列,像載昭庭,日親以察。

參侔開闔,爰推本紀,汾脽出鼎,皇祜元始。

五音六律,依韋饗昭,雜變並會,雅聲遠姚。

空桑琴瑟結信成,四興遞代八風生。

殷殷鐘石羽籥鳴。

河龍供鯉醇犧牲。

百末旨酒布蘭生。

泰尊柘漿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並。

穰穰復正直往寧,馮蠵切和疏寫平。

上天佈施后土成,穰穰豐年四時榮。

《景星》十二 元鼎五年得鼎汾陰作。

齊房產草,九一莖一連葉,宮童效異,披圖案諜。

玄氣之一精一,回復此都,蔓蔓日茂,芝成靈華。

《齊房》十三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齊房作。

後皇嘉壇,立玄黃服,物發冀州,兆蒙祉福。

沇沇四塞,假狄合處,經營萬億,鹹遂厥宇。

《後皇》十四

華燁燁,固靈根。

神之斿,過天門,車千乘,敦崑崙。

神之出,排玉一房,周流雜,拔蘭堂。

神之行,旌容容,騎沓沓,般縱縱。

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

神之揄,臨壇宇,九疑賓,夔龍舞。

神安坐,鴹吉時,共翊翊,合所思。

神嘉虞,申貳觴,福滂洋,邁延長。

沛施晁,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莽若雲,增陽波。

遍臚歡,騰天歌。

《華燁燁》十五

五神相,包四鄰,土地廣,揚浮雲。

扢嘉壇,椒蘭芳,璧玉一精一,垂華光。

益億年,美始興,交於神,若有承。

廣宣延,鹹畢觴,靈輿位,偃蹇驤。

卉汩臚,析奚遺?一婬一淥澤,汪然歸。

《五神》十六

朝隴首,覽西垠,雷電燎,獲白麟。

爰五止,顯黃德,圖匈虐,熏鬻殛。

辟流離,抑不詳,賓百僚,山河饗。

掩回轅,鬗長馳,騰雨師,灑路陂。

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朝隴首》十七 元狩元年行幸雍獲白麟作。

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飲榮泉。

赤雁集,六紛員,殊翁雜,五采文。

神所見,施祉福,登蓬萊,結無極。

《象載瑜》十八 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

赤蛟綏,黃華蓋,露夜零,晝掩濭。

百君禮,六龍位,勺椒漿,靈已醉。

靈既享,錫吉祥,芒芒極,降嘉觴。

靈殷殷,爛揚光,延壽命,永未央。

杳冥冥,塞六一合,澤汪濊,輯萬國。

靈禗禗,像輿轙,票然逝,旗逶蛇。

禮樂成,靈將歸,托玄德,長無衰。

《赤蛟》十九

其餘巡狩福應之事,不序郊廟,故弗論。

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

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

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

昔殷、周之《雅》、《頌》,乃上本有娀、姜原,契、稷始生,玄王、公劉、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乃及成湯、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興,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君臣男一女有功德者,一靡一不褒揚。

功德既信美矣,褒揚之一聲盈乎天地之間,是以光名著於當世,遺譽垂於無窮也。

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於鍾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

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曄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

當以為:「漢承秦滅道之後,賴先帝聖德,博受兼聽,修廢官,立大學,河間獻王聘求幽隱,修興雅樂以助化。

時,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

春秋鄉射,作於學官,希闊不講。

故自公卿大夫觀聽者,但聞鏗鎗,不曉其意,而欲以風諭眾庶,其道無由。

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德化至今未成。

今曄等守習孤學,大指歸於興助教化。

衰微之學,興廢在人。

宜領屬雅樂,以繼絕表微。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河間區區,小一柄一藩臣,以好學修古,能有所存,民到於今稱之,況於聖主廣被之資,修起舊文,放鄭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於以風示海內,揚名後世,誠非小寶小一美也。」

事下公卿,以為久遠難分明,當議復寢。

是時,鄭聲尤甚。

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一婬一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一性一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一聲興。

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貧,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鄭、衛之一聲興則一婬一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一婬一。

』其罷樂府官。

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

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邯鄲鼓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梁皇鼓員四人,臨淮鼓員二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

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柎員二人,給《盛德》主調篪員二人,聽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鍾工、磬工、簫工員各一人,僕射二人主領諸樂人,皆不可罷。

竽工員三人,一人可罷。

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

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

繩弦工員六人,四人可罷。

鄭四會員六十二人,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

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

《安世樂》鼓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

沛吹鼓員十二人,族歌鼓員二十七人,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東海鼓員十六人,長樂鼓員十三人,縵樂鼓員十三人,凡鼓八,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一中,不應經法,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像人四人,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像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

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銚四會員十二人,齊四會員十九人,蔡謳員三人,齊謳員六人,竽、瑟、鍾、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

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其七十人可罷。

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大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一聲,皆可罷。」

奏可。

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壞於王莽。

今海內更始,民人歸本,戶口歲息,平其刑辟,牧以賢良,至於家給,既庶且富,則須庠序、禮樂之教化矣。

今幸有前聖遺制之威儀,誠可法象而補備之,經紀可因緣而存著也。

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今大漢繼周,久曠大儀,未有立禮成樂,此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歎也。

【白話文】

《六經》的道路都是達到同一目標,而《禮》和《樂》的功用尤為迫切。

進行自我修養的人稍微忘記一下禮,就會染上兇惡輕慢的一毛一病;治理國家的人,一天失去禮,那麼荒廢紊亂就會到來。

人包含有天地陰陽的氣,有喜怒哀樂的感情。

天承受它的特點卻不能有所節制,聖人能夠加以節制地利用而且不會斷絕,所以就依照天地的規律製作了禮樂,用來通達神靈,建立人的倫理,端正人的一性一情,調節各種事情。

人的本一性一有男一女的情一愛一,有妒嫉他人的差別,因此制定了嫁娶的禮儀;人的本一性一有長輩和晚輩交往的次序,所以制定了鄉飲酒禮;人的本一性一有哀悼死者思念遠祖的感情,因此制定了祭祀死者的禮儀;有尊重尊長敬重皇上的心意,因此制定了朝見皇上的禮儀。

悲痛有喪禮的儀節,高興有歌唱和舞蹈的儀容,正直的人足以堪稱誠心誠意,邪惡的人足以用來防止過失。

因此嫁娶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夫妻間的禮節就粗劣了,而男一女間放一蕩一婬一亂的罪過就多了;鄉飲酒禮被廢除了,那麼長輩和晚輩的次序就混亂了,而且爭鬥的官司也多了;喪祭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骨肉問的恩情也就薄了,而且背棄死者忘掉祖先的人越來越多;朝見皇帝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君和臣的位置就會出現錯誤,侵犯欺凌的現象就會逐漸發生。

所以孔子說:「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改變風氣轉換習俗,沒有比樂更好的。」

禮能節制百姓的思想,樂能調和百姓的聲音,用政令來實行它,用刑法來防患它。

禮、樂、政令、刑法四樣都通行無阻,那麼王道就具備了。

樂用來治理內部就需要和諧,禮用來修飾外部就需要相異;和諧就能和睦相親,相異就能產生畏懼和敬意;和睦相親就不會有怨恨,畏懼和敬佩就不會相爭。

無為而天下治理得很好,禮和樂的功效。

這兩者一同使用,合為一體。

畏懼和敬重的心意難以表現出來,就用奉獻酒食和辭讓以及上下的跪拜來表現;和睦相親的喜悅難以形容,就用詩詞歌唱詠歎言語以及鐘石管弦來抒發。

這都是讚美人的敬意而不涉及他的財物,讚美人愉快的心情而不涉及聲音。

所以孔子說:「禮啊禮,難道可以用玉帛來表示嗎?樂呀樂,豈有用鐘鼓來表示?」

這就是禮和樂的根本。

所以說:「懂得禮樂本一性一的人就能創新,瞭解禮樂制度的人就能傳承;創新的人稱為聖,傳承的人稱為明。

明聖就是針對創新和傳承來說的。」

帝王一定要根據前代帝王的禮,遵從時代的要求加以施行,進行增刪,按照百姓的思想,逐漸製作,至天下太平時就完備了。

周朝借鑒夏、殷二代,禮制尤為齊全,每件事都設立制度,有偏邪就加以防止,所以稱作禮節儀式有三百,禮儀細節有三千。

於是教化遍及,民用和睦,不生災害,沒有禍亂,監獄空虛,這樣的情況有四十多年。

孔子讚美它說:「太漂亮了!我要跟隨周朝。」

等到周朝衰落的時候,諸侯超越法律限度,憎惡禮制損害自己利益,就刪去其中的篇章及書籍。

又逢秦朝毀滅學說,因此禮樂散亂流失。

漢朝建立後,開始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安定,沒有一天空閒,但仍命叔孫通制定禮儀,用來端正君臣的地位。

高祖高興地讚歎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貴!」任命叔孫通為常,於是禮儀法度才制定,但還沒有完全齊備叔孫通就去世了。

到文帝時,賈誼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壞習俗,不講禮義,不顧廉恥,現在更有甚者去殺害父親兄長,盜竊的人偷走宗廟的器物,而大臣衹以文案簿書不報告政令的實行為理由,以至於風俗流行,心安而不覺得奇怪,以為本來就該這樣。

改變風氣轉換習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轉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辦得到的。

設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別,使國家制度有次序,使六親和睦,這不是上天所行,人所設立的。

人所設立的,不做就不能樹立,不修明就會敗壞。

漢朝建立到現在有二十多年了,應該制定制度,提倡禮樂,然後諸侯才能走上正軌,百姓就能簡樸無華,官司逐漸消失」。

於是創立了禮儀,天子感到高興。

但大臣周勃、灌嬰之輩忌妒他,所以他的建議便沒有被採用。

到漢武帝即位,他提拔任用才智傑出的人物,商討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禮儀和衣服的顏色,用來振興太平。

正巧竇太后喜好黃帝和老子的學說,不喜歡儒學,逭件事又作罷。

後來董仲舒在試卷中答道:「帝王想有所作為,應根據上天來探求他的行為。

天道無邊,全在於陰陽。

陽是仁德,陰是刑法。

天使陽常處在盛夏用來養育萬物使之生長,使陰常處在隆冬並聚積在空虛不用的地方,從這裡可以看出天是主張德行而不主張刑法的。

陽氣出現散佈在上來主導一年的時序,陰氣進入地下伏藏,時時出來輔佐陽氣。

陽氣沒有陰氣的幫助,也不能單獨形成…年的時序。

帝王秉承上天的意志來行動,所以要致力於仁德教化而減少刑罰。

刑罰不能用來治理國家,就像陰氣不能用來形成一年的時序一樣。

現在廢棄先王的仁德教化,衹用執掌法令的官吏來治理百姓,要想用德行來使四海的人都受到感化,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古代的帝王沒有不以政教風化為大事的,建立太學在國都來實行教導,設立庠序在小鎮來進行教化。

政教風化已經明確,習慣和風俗已經形成,天下就會沒有一個人在監獄了。

到周代末年,大行無道之事,以致失掉了天下。

秦朝跟在周朝的後面,所行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古代到現在,不曾有用亂來增添亂,極端破壞天下像秦朝那樣的。

習慣風俗輕薄可惡,人民毫無畏懼。

現在漢朝跟在秦朝的後面,即使想治理這種情況,卻沒有辦法。

法律一頒布就有狡詐的人出現,法令一下達就有欺騙發生,一年的官司就有千萬數,就像用熱水來止息沸騰的開水,衹會使水更沸而沒有幫助。

比如琴瑟不協調,厲害一點的就一定要拆散後再裝上才能彈奏。

處理政事而得不到實行,情況很嚴重的就要加以重新改變,才可以治理。

因此漢得到天下以來,常想治理得很好,但到現在仍不能使凶暴的人轉化為善,使他們可因此免除死刑,這是由於在應當變更教化的時候沒有加以變更。

古人曾說:『在池邊羨慕魚多,不如回去把魚網結好。

』現在掌握政權打算治理好國家有七十多年了,還不如先進行變革。

變革就能治理得好國家,使國家災害曰益減少,幸福曰益增多。」

這時候,皇上正在征討四夷,致力於武功,來不及留心禮節儀式之類的事情。

到了宣帝的時候,琅邪王吉任諫大夫,他又給皇帝上奏書道:「想治理好天下的君主並不是世代都有的,公卿等官有幸身逢其時。

卻沒有建立萬代的長遠計策,幫助聖明君主達到三代那樣興盛的人。

他們的任務衹是靠官署文書來判決官司聽取訴訟而已,這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所在。

現在庸俗的官吏所用來統治百姓的,沒有可以世代通行的禮義條文,就用自己的想法去附會,各自圖一時的安定。

因此狡詐虛偽便萌發,刑罰沒有邊際,樸實日益消失,恩一愛一逐漸淡薄。

孔子說『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了,,這不是空話。

願同大臣一起選拔儒生,繼承舊時禮儀,彰明王者的制度,督促一代的百姓,達到仁一愛一長壽的境地,這樣民俗又怎麼不如成王康王?長壽又怎麼不及高宗呢?」

皇上沒有採納他的話,王吉就稱有病而辭官。

到成帝的時候,犍為郡在水邊得到古磬十六枚,議者認為這很吉祥。

劉向根據這個情況就勸說成帝道:「應當興建辟雍,設立庠序,陳設禮樂,使雅頌之一聲盛隆,使揖讓的禮儀盛行,用來教化天下。

如果這樣還沒有形成天下太平,還從沒有過。

有人說,禮不能都齊備。

禮是以教育人為根本的,即使有過錯,這些過錯也還是教育人。

刑罰的錯誤,有的就讓人或死或傷。

如今的刑法,不是皋陶時候的法令了,有關部門制定法令,說刪就刪,說增就增,衹是為了援助常世的要事。

至於增設禮樂,就說不敢,這是敢於殺人而不敢於教育人。

為了俎豆這樣的禮器和管弦這樣的樂器沒有齊備,因此就絕對不去做,這是放棄沒有齊備的一點小東西而結果成了大部分都不具備的局面,沒有比這更虧的了:用教化和刑法相比較,刑法比較輕微,這是拋開重要的東西而去急著處理輕微的東西。

況且教化是依靠它來治理國家的,刑法是用來輔助治理的。

現在拋棄應該依賴的而惟獨建立衹是用來起輔助作用的東西,這不是達到天下太乎的方法。

從京師有違抗不孝順的子孫到那些遭受大辟殺戮之刑的入不斷,這是由於不通曉仁、義、禮、智、信五常的道理的緣故。

漢朝繼承了周朝千年的衰敗,殘暴秦朝的遺留弊端,百姓逐漸染上壞習俗,貪婪險惡,不懂道理,不告訴他們教化,衹用刑罰來約束他們,民俗始終不會改正。

所以說:『用禮樂來引導百姓,他們就會和睦。

,原先,叔孫通將要制定禮儀時,遭到齊地、魯地讀書人的非議,但最後還是成為漢朝儒生的宗師,功業流傳後代,成為法典。」

成帝就把劉向的話交給公卿討論,正好劉向病逝,丞相大司空就請求皇上設立辟雍。

巡視長安城的南邊,確定位置的表還沒有製作好,成帝就駕崩,群臣就引用這件事來為他確定謐號。

等到王莽稱號為宰衡,想迷惑眾人,就興建辟雍,因此而篡奪了帝位,國內人開始反叛他。

世祖光武帝受天命使衰落的漢朝重新興盛,他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安定,把國都改定在洛陽。

在位三十年,四夷臣服,百姓家家富足,政治教化清明,於是建立了明堂、辟雍。

顯宗即位,親自主持禮儀,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在辟雍奉養三老五更,禮儀細節既多又完美。

但道德教化沒有廣泛傳播,是因為禮樂沒有具備,群臣百姓沒有可述說的,而且庠序還沒有設立。

孔子說:「比如造山,還差一匱之上,卻停止不幹了,我也不再去教諭他了。」

現在叔孫通所撰寫的禮節儀式,和律令一同記綠著,被法官所收藏,但法家又沒有再傳下來。

漢朝的典籍就再也不加著錄,百姓臣子也不再提及。

還有叔孫通去世之後,河問獻王選取一些禮樂舊事,慢慢加以增加輯錄,達到五百多篇。

現在的學者卻不能彰明,衹是向天子推薦《士禮》,所說的道理又多有錯誤,因此君臣長幼相處的規則漸漸模糊。

音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它可以使百姓的思想變好。

它感動人的力量深厚,轉變風氣轉換習俗容易,因此先王就標舉它的教化作用。

人有感情、思想和智慧的本一性一,卻沒有哀樂喜怒的常態,有感應就有活動,然後思想和心計就形成了。

因此細微蹙急的樂聲響起來,人就思想憂慮;舒徐和緩的音樂興起,人就高興;高一亢激揚的音樂興起,人就意志堅強;正直純潔的音樂興起,人就肅然起敬;寬廣流暢的音樂興起,人就仁慈一愛一人;一婬一邪散亂的音樂興起,人就邪惡。

先王為這種混亂感到恥辱,就制定了雅頌之樂,本著人的情一性一,考察音樂的限度,根據禮節儀式進行製作,配合陰陽之氣的調和,引導五常的行動,使它外露而不離散,隱藏而不凝滯,剛氣不怒,柔氣不懾,陰陽剛柔四者通暢,匯合在身中,而散發在身外,陰陽都能安於自己的位置而不發生衝撞,這足以感動人的良心,不使邪氣侵入,這是先王設立樂的方針。

帝王還沒有創作音樂的時候,就用先王的音樂來教導百姓,使他們和悅安樂,在這之後再進行改動創作,用來彰明功業與德行。

《易》上說:「先王製作音樂來推崇德行,演奏盛大樂歌來祭祀上天,同時配饗祖先。」

以前黃帝製作《咸池》,顓頊製作《六一莖一》,帝署製作《五英》,堯製作《大章》,《舜》作《韶》,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 《武》,周公作《勺》。

《勺》,是說能夠取得先祖之道。

《武》,是說憑功業安定天下。

《濩》,是說拯救百姓。

《夏》,是說大規模地繼承堯、舜二帝。

韶》,是說繼承堯。

《大章》,是說彰明德行。

《五英》,是說德化很盛。

《六一莖一》,是說波及到根一莖一了。

《咸池》,就已齊全了。

從夏再往前,就沒有再聽說這類樂曲了,《殷頌》現還保存著。

《周詩》也都齊備,它的演奏樂器,《周官》都掌管齊全。

掌管者從卿大夫師瞽以下,都選取有道德的人,早晚一操一練,來教導國子。

國子,就是卿大夫的子弟,都要學唱九德,誦讀六詩,演習六舞、五聲、八音。

所以舜帝任命夔時說:「你掌管樂,教導國子,要使他們正直溫和,寬大謹慎,剛毅而又不粗一暴,簡約但不傲慢。

用詩來表達志向,用歌來抒發心聲,用五聲來協助歌唱,用六律來調和聲音,八音就和諧了。」

就是說的這個。

又另外獎賞諸侯中德行盛大而且所教導被尊崇的人。

樂的禮儀細節足以讓人看個夠,音聲足以讓人聽得著迷,詩歌足以感動人的心囊,因此聽到聲音道德就和諧,閱讀詩志向就會正直,討論它們的規律法令就建立了。

所以把它用在郊外祭祀天地就能讓鬼神享受,用在朝廷那麼群臣就和順,設立於學校那麼萬民就和洽。

傾聽的人沒有不凝神虛心,高興地沉浸其中,因此國內都知道皇帝的仁德,沐浴在他的一精一神下,能夠使光輝曰新,使人變得高尚善良,卻不知道是怎樣如此的,最後還能達到萬物不夭折,天地和順,幸福降臨。

所以《詩》上說:「鐘鼓齊鳴,磬管齊奏,神降福就多。」

《書》上說:「敲擊石磬,各種野獸都隨著音樂起舞。」

對烏獸尚且有感動影響,何況人呢?更何況鬼神呢?因此樂是聖人用來感動天地,通達神明,安定百姓,形成一性一格類型的。

但自從《雅》、《頌》興起後,所繼承的衰落動亂的音樂仍然存在,這是所說的惑亂嘈雜的聲音,要設法

禁止。

世道衰微人心離散,小人就欺凌君子,思想淺薄,那麼邪惡就會勝遇正直。

因此《書》序中說「商紂拋棄祖先的音樂,製作了惑亂人心的音樂,改變正聲使之混亂,以取一悅婦人。」

官師瞽抱著樂器逃散出走,有的到了各諸侯,有的到了黃河和海上。

音樂是依照人的情一性一,穿透肌膚深藏骨髓,即使經過上千年,它的餘音仍然不絕。

到春秋的時候,陳公子完逃到齊國。

陳,是舜的後代,《韶樂》保存在那裹。

因此孔子到齊國後聽到《韶》,三個月不知道肉足什麼味,說:「沒有想到音樂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孔子對它很讚賞。

周朝開始無道的時候,怨恨諷刺的詩開始興起。

帝王的恩澤枯竭後,詩就不能再寫了。

帝王的官員失去職位,《雅》、《頌》就出現混雜現象,孔子加以研究然後進行確定,所以他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音樂被糾正了,《雅》和《頌》有了各自原有的用途。」

這時候,周王朝嚴重衰敗,諸侯肆意橫行,設立了兩觀,坐天子的車。

諸侯的臣子管仲、季氏之流,娶了三個女人,還在撤鱔時演奏《雍》樂,在室內舞蹈八佾。

制度於是被敗壞,逐漸衰落下去,桑間、濮上、鄭、衛、宋、趙的樂聲一同出現,對內則造成疾病減少壽命,對外就擾亂政治傷害百姓。

一奸一巧虛假用它來修飾,以擾亂富貴人的耳目。

平民百姓用來求取利益,各諸侯國用來互相離間。

所以秦穆公把女樂給西戎後由余就離開了,齊人賞給魯國女樂孔子就走了。

到了六國的時候,魏文侯最好古,但他對於夏說:「寡人聽古樂就想打瞌睡,等到聽鄭、衛之音的時候,我就不知道疲倦了。」

子夏責讓他並且加以辯論,但最終不被接受,從此以後禮樂就失掉了。

漢朝建立後,樂家有制氏,因為知道郊廟朝會的正樂和五聲六律而世代任大樂官,但衹能記下它的節奏,而不能說出它的含義。

高祖的時候,叔孫通依靠秦朝的樂人製作宗廟的音樂。

祝在廟門迎接神靈,演奏《嘉至》樂,就像古代使神降臨的音樂。

皇帝進入廟門,演奏《永至》樂,作為行走的節奏,就像古代的《采薺》、《肆夏》樂。

獻上干豆,演奏《登歌》,衹有上一人歌唱,不用管弦擾亂人的聲音,希望當官的都能聽到,就像古代的《清廟》之歌。

《登歌》演奏兩遍後,再奏《休成》樂,讚美神明已經享受了祭祀。

皇帝到束廂去飲酒,坐好後,演奏《永安》樂,讚美祭禮已完成。

又有《房一中祠樂》,是漢高祖的唐山夫人所創作的。

周朝有《房一中樂》,到秦叫《壽人》。

凡音樂,喜歡它所創作的,禮是不要忘記根本。

高祖喜歡楚國的音樂,所以《房一中樂》有楚國音樂的旋律。

孝惠二年,讓樂府令夏侯寬備齊簫管,就改名為《安世樂》。

高廟裹演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音樂;孝文廟裹演奏的是《昭德》、《文始》、《四時》、《五行》的舞蹈音樂;孝武廟裡演奏的是《盛德》、《文始》、《四時》、《五行》的舞蹈音樂。

《武德舞》,是高祖四年時創作的,用來象徵天下人喜歡自己用武力來平息動亂。

《文始舞》,是說原本是舜帝時的《韶舞》,高祖六年時改名為《文始》,表示不互相沿襲。

《五行舞》,本來是周朝的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為《五褂。

《四時舞》,是孝文帝所創作的,用來表示天下的安詳平和。

音樂是自己所創作的,表明音樂是有規律可循的;喜歡先王的音樂,表明音樂是有法則可依的。

孝景帝採用《武德舞》製成《昭德舞》,是為了尊崇大宗廟。

到孝宣帝時,採用《昭德舞》製成《盛德舞》,用來尊崇世宗。

各帝廟都經常演奏《文始》、《四時》、《五行舞》等。

高祖六年時又製作了《昭容樂》、《禮容樂》。

《昭容樂》,就像古代的《昭夏樂》,主要出自《武德舞》。

《禮容樂》,主要出自《文始》、《五行舞》。

舞蹈的人沒有音樂,是表明將到最為尊敬的人面前時不敢用音樂;使用音樂,是表示舞蹈不失去節奏,能合著音樂結束。

造大抵都是照著秦朝的舊事而來的。

起初,高祖平定天下後,路過沛縣,同舊時的朋友及父老鄉親相慶祝,喝醉酒後樂極生悲,就創作了「風起」詩,命令沛縣裹的兒童一百二十人練習並演唱。

到孝惠帝的時候,把沛宮作為原廟,全都叫唱歌的孩子練習吹奏用來相和,經常以一百二十人作為定員。

文帝、景帝的時候,禮官衹是練習現成的東西罷了。

到武帝時確定了在郊外祭祀祖先的禮儀,在甘泉祭祀太一,選擇的是京師西北的干位;在汾陰祭祀土地神,是水窪中的方形丘地。

於是就建立樂府,搜集詩歌後就在夜晚歌誦,有趟、代、秦、楚的歌曲。

任命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次舉薦司馬相如等幾十人創作詩賦,簡要地討論律呂,用來調和八種樂器的音調,寫出了十九章歌曲。

在正月上辛曰祭祀於甘泉圜丘,派少男少女七十入一同歌唱,從黃昏一直到天亮。

夜間經常有神光如流星集中停止在祭壇,天子就從用竹建造的宮室裡遠望並拜祭,一同陪著祭祀的官員幾百人都肅然心動。

《安世房一中歌》有十七章,這首詩說:大孝齊備,美德明顯。

把樂器高高懸掛四周,讓樂器充滿宮廷。

紛紛樹立的羽葆像樹林一樣,像雲影一樣高遠難見,黃金裝飾的樂器羽

葆,像草木一樣華秀,像用旎牛尾和翠羽裝飾的旌旗一樣漂亮。

《七始華始》,要恭敬演唱和諧的聲部。

神也差不多來宴飲嬉樂,傾聽歌聲。

用音樂恭敬謹慎地歡送神靈,稍微使他們感受到人的情感。

神靈忽登青天而去,吉祥的事就齊備了。

淡淡的思緒縹渺幽靜,天地空曠高遠。

我確定了歷數,人人都竭盡全心。

虔誠地進行齋戒,不斷地進行教育。

於是建立祖宗的廟宇,敬奉尊敬的和親一愛一的人。

孝順的福氣很大,可以到達四方極遠的地方。

王侯能夠持有德行,他周圍的人就很恭敬,這是很顯著的。

政治清明暢達,是皇帝的孝德。

完成了大功,安一撫了四方。

海內有邪惡的人,在東北製造動亂。

下詔慰問部隊,武臣承受德行。

用音樂去征伐,《簫》、《勺》能安一撫群惡。

他們恭敬地服從了,燕國也就安定了。

大海浩蕩無邊,眾水匯歸,高明的賢人和顏悅色,眾人嚮往。

大山崔嵬,能生養百卉。

人們崇尚什麼?他們崇尚有道德的人。

萬物各安其所,各樂其終。

各樂其終,就能世代傳遞無窮。

馳騁的飛龍,在上天巡遊。

賢能的人和顏悅色,人民就會安樂。

青草茂盛,松蘿綿延。

有什麼能比這更好的,有誰能來破壞!不管大不大,能形成教化的德行;不管長不長,能覆蓋無限的空間。

雷聲震震,電光閃閃。

彰明德義的原則,治理政治的根本。

治理根本,恩澤宏大。

施加德政,人人受到一寵一愛一,家庭就能相互保護。

德政實行得廣大,世代延續就會加長。

澤蘭、香草都有芬芳,桂花凹突起伏。

以孝道進獻上天,就像曰月的光芒。

神靈乘著四龍車,來回奔馳。

鳥羽犛牛尾裝飾的旌旗林立,又密又長。

孝道在世上,我就題寫文章。

《桂花》

盛大眾多,繼承上天的法則。

強大長遠。

照明四方。

慈祥寬大的人所一愛一,就像美德一樣。

杳杳冥冥,能永享幸福。

《美若》

高大充實,就像山一樣。

用孝來安一撫少數民族。

蠻夷部盡情歡暢,派翻譯來進貢。

接受這種一愛一戴,終於沒有發生戰爭。

好的祭品很芳一香,祭告神窺,神靈就來享受。

祭告神靈,等他們享受後,就熱烈歌頌。

衹有善德,是諸侯所常有的。

繼承上天的美德,就不會被忘記好名聲。

真是太英明了,天下平定,是有帝王的美德。

很好地承受上天的祥和之氣,這是音樂帶來的福氣。

欣賞音樂但不放縱,這是人們的準則。

有深刻的法律和眾多的道德,就能蓄育萬民。

善名流傳很久,那他的儀容一定很受尊敬。

美好儀容的準則是承受上天的英明。

百姓的安樂可以使子孫永保光榮。

恭順善良,可以受到上天的關照。

芳一香美好的貢品,能夠延長眾生的生命。

承受上天完美的德一性一,就像山一樣不虧損不崩塌。

公平地施捨,恩澤就像雲一樣,人民就能永遠享受幸福。

有儀容的準則,有上天的英明。

地上的百姓就會安樂,就會永遠享受幸福。

《郊祀歌》有十九章,其詩說:

選擇時曰,就去祭祀LLjJI!,點燃油脂和艾蒿,延請四方的神霰。

天門大開,神靈出遊,降下恩惠,帶來大福。

神靈的車,環繞著青雲,駕御著飛龍,鳥羽犛牛尾裝飾的旌旗紛紛飄揚、、神靈的下面,飛馳的馬像風一樣疾速,左邊是蒼龍,右邊是白虎。

神霞的到來,真是太快了,先降雨,雨淋淋。

神靈到來,遮天蔽曰,景象彷彿震動人心。

神靈安坐後,五音整齊,奏樂到天明,使神鬃安靜。

用牛犢和祭器內芳一香的黍稷以及樽中的桂花酒來宴請各方神靈。

神靈很安靜地停留,就歌誦青黃樂,在這裹四周觀看,眺望瑤堂。

許多美一女在一塊,柔美奇麗,容顏如荼,百姓爭相觀看。

披著華麗的服飾,像雲霧一樣輕一盈,牽著細絲捆布,佩戴著珠玉。

她們懷抱香草,發出芷蘭一樣的芳一香,安詳閒適,並獻上好酒。

《練時日》一

天帝降臨到中間的祭壇,四方神靈各承一個空間,小心謹慎以防意外變故,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準備著。

在天氣清明和暖,月建與日辰相合的吉L1,用五來制數。

海內安寧,興文息武。

土地富庶繁盛,煙媼之氣上逢於天。

沉靜悠閒,吉祥的服色是黃色。

《帝臨》二

春天萬物發動,根須生長出來,加上甘霖滋潤的加惠,很快就能追趕上。

雷聲使草木復甦,讓洞一穴一中的蟄蟲傾聽,凋零的枯草朽木又開始生長,又形成了生命。

都很和樂,感染幼小的以及胚胎,眾生豐厚,是春天帶來的福祉。

《青陽》三

鄒子樂。

夏天萬物生長茂盛,舒展自在,自一由生長,光澤盛美,沒有什麼來進行阻礙。

把華彩與果實相結合,就又大又多,因為田大而豐收,百神可以得到祭品的享受。

祭祀進行得盛大,沒有忘記恭敬地烹調,神靈就會友好地保護,使它世代相傳。

《朱明》四

鄒子樂。

西方少吳有白氣,秋氣酷烈蕭索,五穀百草,因為沒有廢絕舊苗,都能充實成熟。

一奸一詐和虛偽都沒有萌發,妖孽衹得伏藏,在邊遠偏僻地方的四夷都臣服。

畏懼這樣的威嚴,思慕美德,他們歸附後虔誠恭敬,不敢驕傲、怠慢。

《西顥》五

鄒子樂。

北方的神靈登上陰地,冬眠的動物都藏了起來,草木凋零飄落,到了冬天就降下霜。

這時候結束動亂消除邪惡,改正詭異的習俗,億萬人民回到本業,返樸歸真。

分清忠信和禮義的脈絡,遙祭五嶽。

在籍田收穫時候,全收好谷。

《玄冥》六

鄒子樂。

天神地位最高,地神福氣最大,他們分別統治著天和地,形成了四個季節。

H月星辰一精一確無誤地運行,陰陽五行,循環往返。

風雲雷電,降下及時的雨露,百姓靠此繁衍生長,都能安守他們的本業。

天子繼承祖業,恭敬勤勞,順從上天之德,有虞氏的鸞輅車光彩如龍鱗,沒有不經過裝飾的。

裝滿果脯的祭祀禮器紛紛擺好,差不多就可以享受祭祀的酒食,消滅兇惡和災害,威烈超越了八方荒遠的地區。

鐘鼓竽笙齊奏,都翩翩起舞,舉著畫有招搖的神旗,各民族歸順。

《惟泰元》七

建始元年,丞相匡衡演奏完「鸞路龍鱗」,就把詩名更改定為「涓選休成」。

天地給予的恩惠,我心中嚮往,興建紫壇,想得到神降臨的路。

恭敬地承受祭祀,雲煙瀰漫,繡有斧形花紋的衣服四處張掛,歡迎最為尊貴的神靈。

許多幼童在一起成八列起舞,一致用歡快樂曲來使泰一高興。

奏完各種歌曲後感覺差異很大,在軒檻的前面彈著嗚琴竽瑟等各種樂器。

玉磬金鈕和大鼓響起來,神靈很高興,百官濟濟一堂,都很恭敬地忙碌自己的事情。

把盛著祭牲的禮器進獻給神靈,芬香直達神靈所在的地方,神靈停留片刻,光臨這裹。

長麗鳥在前面放出光芒照明天空,寒暑不差,賜給君王,表彰賢德。

表演詩歌和音律玉聲奏鳴,宮調弱小角聲高揚征聲激揚清脆。

歌聲繞樑羽調高揚重疊著商調,製造這樣新式的音樂將永久保存下去。

聲音悠遠流長鳳鳥翱翔,神靈快樂地享受祭品。

《天地》八

丞相匡衡演奏完「黼繡周張」,就改定詩為「肅若舊典」。

太陽的出沒怎麼會有窮盡呢?時光不會與人的壽命相等。

因此春並不是我的春,夏也不是我的夏,秋不是我的秋,冬也不是我的冬。

人的壽命和太陽相比,太陽就像四海,而人就像池水,遍觀這樣一種情況是什麼意思呢?我知道怎樣快樂,我衹喜歡駕馭六龍,六龍好駕馭,它們使我心中順暢。

黃龍為何不下來呢?

《Et出入》九

太一恩賜,天馬降臨,渾身被血色的汗所浸一濕,流著赤赭的唾沫。

它的志向奇偉,一精一力非同一般,躍上浮雲,飛奔馳騁。

身一體稍微一動,就越過萬里,現在有什麼可以和它匹敵的呢,衹有龍可以與它為友。

元狩三年天馬誕生

在渥窪水中時作。

天馬從西方極遠處來,涉過流沙,各少數民族都臣服。

天馬從泉水中出來,一毛一色如虎的脊背有兩面,變化如同鬼神。

天馬從沒有一毛一草的地方而來,經過了千里,才到達束面的道路。

天馬來時歲星在辰,它將奮發高飛,誰又能確定它的日期呢?天馬來時,很遠就把門打開,它馱著我的身一體,飛往崑崙。

天馬來了,是作為龍的媒介,周遊在天門,觀望在玉台。

太初四年誅殺大宛王,漢武帝獲得大宛國的實馬時寫。

《天馬》十

天門大開,天空空曠飄蕩,眾神神情嚴肅,一同馳騁而來,光臨祭祀。

神光夜照,德行和信義顯著,神靈恩澤廣大,我能長生,這是讓人很高興的。

到處都塗滿朱丹,把路上石頭弄平以建造明堂,裝飾著玉的旗竿用來跳舞唱歌,上面畫著北斗經常可以望見。

眾星留住神靈,要求享受自己的祭品,他們競相閃爍光芒,照耀著紫幄,珠色成了黃色。

翻騰迥旋就像鳥翅雙擊,逍遙自在。

月色柔和發出金色光波,陽光燦爛發出奪目光芒。

假藉清風而來,雖急速但也較長遠,只好不停地進獻。

神靈往返迴旋,好像要停留不走,我就可以覲見,希望能親自去表明誠意。

得到幸福就會指曰可待,上天寂寥高遠知道這個時間。

浩浩蕩蕩跟隨向上飛游,一路慇勤侍奉是為了陳述所要請求的事。

幸福美滿所以要加以弘揚昌大,美好洪大聲傳四方。

專心致志振奮一精一神飛上九天,雄心勃勃遊遍大地飄浮大海。

《天門》十一

景星顯現,鎮星顯著排列,懸掛神奇的東西,使它昭顯在庭中,太陽照臨,能夠明察。

同天地相參照,就要首推當朝,汾陰高丘發現鼎,大福顯現。

五音六律,和諧響亮,同雜音相遇,高雅的音樂更為悠揚。

空桑的琴瑟名副其實,跳舞的人四列互相交換八風就產生了。

鐘磬聲音洪亮羽龠奏鳴。

河龍供給鯉魚,牛羊純色。

用百草的一精一華攙雜酒中,酒既香又美。

用大杯盛滿甘蔗汁用來解酒。

一精一微的感應能使心意遠達上天通告自己的美名,來回行走思考怎樣與神道相會。

神賜福多,使自己歸於正道,這止是自己往H的希望,河伯命令峭龜極力配合水神,疏導河流,使水瀉平均。

上天安排土神執行,豐年常有,四季繁榮。

《景星》十二

元鼎五年在汾陰得到鼎時創作。

齋房所產的草,許多根一莖一都連著葉,這是宮中的奴僕所顯現的異兆,展開圖查找家譜。

天氣的一精一華,在雲陽的都城迴旋往返,經過很長時間,曰益茂盛,芝草具有靈氣。

《齊房》十三

元封二年芝草生長在甘泉齋房時創作。

地神和天神的好祭壇建立了,以玄黃作為祭服顏色,在冀州發現了寶鼎,億萬人民獲得幸福。

眾多的四方邊塞,遠處的戎狄都歸順,統治億萬人民,全部得到了他們的地盤。

《後皇》t-四

光彩照射,原來是祖先。

神靈巡遊,經過天門,有千輛車聚集在崑崙。

神靈出來,張設玉飾的房子,周轉循環聚到一塊,居住在蘭堂。

神靈行走,旌旗飛揚,車騎疾駛,眾人相連。

神霾到來,飄揚空中,甘露降臨,五色雲彩聚集。

引來神靈降臨祭壇和宮室,九疑的賓客中夔和龍跳舞。

神靈安然坐下和高高飛翔都趕上吉祥時刻,恭敬禮貌,符合人們所想像的。

神靈很高興,就一再飲酒,幸福廣大無邊,綿延長久。

所施福祉盛大,在汾水的彎曲處,金光閃爍,充滿大河,盛大如雲,增加太陽的光波。

到處呈現歡樂景象,歌聲升騰到天空。

《華燁烽》十五

五帝加以輔助,包容了四方,土地廣闊,上面飄揚著浮雲。

撫一摸祭壇,播灑椒蘭的芬香,璧玉一精一良,發出美麗的光澤。

再過一億年,福慶開始興盛,與神交會,神情恭敬。

廣泛地接引神靈,讓酒杯都喝空,神靈的車馬各就其位,騰空奔馳。

迅速分開陳列,分散歸去哪裹有停留呢?賜給廣溢的福祿後,就回去了。

《五神》十六

朝拜隴山之首,觀看西方天邊,祭祀時聲若雷,光若電,獲得了白麟。

白麟有五隻蹄,顯現出土德,謀劃兇惡暴虐的,匈奴就被滅了。

屏除惡人,抑制不祥,請百神之官來做客,祭祀山河。

車轅轉瞬就回轉,一下飛馳很遠,雨神飛騰,清灑道路。

流星隕落,感慨這樣的好風,踏上歸去的雲彩,撫一慰歸順的心靈。

《朝隴首》十七

元狩元年到雍時獲得白麟時創作。

赤雁像車輿一樣美麗,白色的集中在西方,以甘露為食,飲用清澈有光華的泉水。

赤色的大雁飛來集中,六批赤色大雁紛紜而來,雁頸一毛一色斑斕,五彩繽紛。

這是神所顯現賜給的福祉,登上蓬萊,達到無極的境界。

《象載瑜》十八

太始三年到東海時得到赤雁時所創作。

像赤蛟一樣紅光閃閃,黃色的金光籠罩,露氣在夜間降落,白天雲氣陰暗。

給百神和六龍斟上椒香的酒漿,他們都已醉了。

神靈享祭完畢,就賜給吉祥,廣大無邊,這是對好酒感到高興的緣故。

神靈盛大,光芒燦爛,延長壽命,沒有止境。

遠大無邊,充滿天地四方,恩澤汪洋,達到萬國。

神靈不忍離去,但車輿已準備好,飄然遠逝,旌旗逶迤。

禮樂完成,神靈就要歸去,寄托天德,沒有衰竭。

《赤蛟》十九

其他的一些到外地巡視和福瑞應驗之類的事,郊廟中沒有記載,因此就不用論計。

當時,河間獻王很有才能,他也認為治理國家的規則沒有禮樂是不行的,就把他所收集的用於郊廟朝

的正樂獻了上去。

天子就給了大樂官,讓他們加以保存並進行練習,每年到了祭祀時就用來充數,但不常用,平常所用到的郊廟樂都不是正樂。

但是詩和樂延續到後代,還得要有所師法前人,加以陳說的東西。

以前殷、周的《雅》、《頌》,向前秉承有賊、姜原,到高、稷開始出現,玄王、公劉、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的德一操一,才使成湯、文、武接受天命,使武丁、成、康、宣王由衰落而重新興盛,向後到輔佐的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這些人,君臣男一女有功勞和德一操一的,沒有不加以褒獎讚揚。

功勞德一操一的確美好,褒獎讚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漢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