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說明】本卷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
它以古代人物為經,以品第人物為緯,按九品分了九欄。
根據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論及表所分的具體情況來看,品第標準,是以人的品行為主,參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學術的高低。
表名「古今人物」,實際上列古人而無今人(漢代人),其原因也許是:或是為了避嫌,不敢觸犯當今帝王權貴;或記古人以今人,作今人之鑒;或因今人已入紀、傳,多有評論,不必再煩筆墨。
以表品第人物,乃是漢魏品評人物之風伊始的一個反映。
後世正史都不列人表,可能是由於不敢品評帝王權貴之故。
人的一性一格複雜,一生行一事多異,設表框之,不大合適,品評尤不適宜。
自書契之作(1),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謚,輔佐不可得而稱矣,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乎孔氏(2),然猶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誡後人,故博采焉(3)。
孔子日:「若聖與仁,則吾豈敢(4)?」
又日:「何事於二,必也聖乎(5)!」未知(智),焉得仁(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7)。」
又日:「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也(8)。」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9)。」
傳日(10):如堯舜,禹、稷、契與之為善則行,鯀、?兜欲與為惡則誅(11)。
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
桀討,龍逢、比干欲與之為善則誅(12),於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13)。
可與惡為,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
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14)。
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
因茲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15),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1)書契:文字記載。
(2)孔氏:孔子。
(3)博采:謂不僅記載帝王,還博采臣民。
(4)孔子日等句:引語見《論語·述而篇》。
謂孔子謙稱不敢當聖與仁。
(5)又日等句:引語見《論語·雍也篇》。
意謂凡事行仁,必定是聖人。
(6)「未知,焉得仁」:見《論語·公冶長篇》。
意謂尚未能為智,怎能即為仁。
(7)「生而知之者,上也」等句:見《論語·季氏篇》。
困:謂處於困境。
(8)「中人以上」等句:見《論語雍也篇》。
謂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
(9)引語見《論語·陽貨篇》。
(10)傳:謂解說經義者。
(11)鯀:夏禹之父。
?兜:傳說中堯舜時的惡人。
「與」下當有「之」字。
(12)龍逢:夏桀之臣。
比干:商紂之臣。
兩人皆直諫而死。
(13)於莘:桀之邪臣。
梁玉繩日:「於」當為「干」,各本俱訛。
崇侯:紂之佞臣。
(14)豎貂:即寺人貂。
(15)繼世相次:謂以世代先後編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