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周書·於謹列傳》原文及翻譯
周書
原文:
於謹字思敬,沈深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書。
太宰元穆見之,歎曰:「王佐材也。」
正光四年,廣一陽一王元深北伐,引謹為長流參軍,特相禮接。
時魏末亂,群盜蜂起,謹欲不勞兵甲,以致清蕩。
乃單騎入賊,示以恩信,於是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等領三萬餘戶並款附,相率南遷。
廣一陽一與謹至折敷嶺迎接之。
謹曰:「拔陵兵眾不少,聞乜列河等款附,必來要擊。
彼若先據險,則難與爭鋒。
今以乜列河等餌之,設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廣一陽一從其計。
拔陵果來要擊,謹伏兵發,賊大敗。
孝昌元年,又隨廣一陽一王征鮮於修禮。
會章武王為修禮所害,遂軍中山。
侍中元晏宣言於靈太后曰:「廣一陽一盤桓不進,坐圖非望。
又有於謹者,智略過人,為其謀主。
風塵之隙,恐非陛下純臣。」
靈太后詔於尚書省門外立榜,募獲謹者,許以重賞。
謹聞之,請詣闕披露腹心,廣一陽一許之。
謹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
眾共詰之,謹曰:「我即是也。」
有司以聞。
靈後見之,大怒。
謹備述廣一陽一忠款,兼陳停軍之狀。
靈後意稍解,遂捨之。
謹後自以久當權勢,功名既立,願保優閒,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
太祖識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耶?」
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閔帝尚幼,中山公護雖受顧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圖執政。
護深憂之,密訪於謹。
謹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
明日,群公會議。
謹曰:「中山公受顧托,軍國大事,理須歸之。」
辭色抗厲,眾皆悚動。
謹言於護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
遂再拜。
群公迫於謹,亦拜。
眾議始定。
保定二年,謹以年老,乞骸骨,詔不許。
及晉公護東伐,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
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
武帝親臨,加太師、雍州刺史,謚曰文。
謹為人智謀勇毅,善於事上。
名位雖重,愈存謙挹。
朝廷凡有軍國之務,多與謹決。
謹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見委信。
選自《周書‧於謹列傳》
【譯文】
於謹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見識度量,讀過一點經史書籍,尤其愛好《孫子兵書》。
太宰元穆看到他,讚歎說:「他是輔佐帝王的人才。」
正光四年,廣一陽一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薦王謹擔任長流參軍,對他特別禮遇。
當時魏末動亂,群盜蜂擁而起,於謹想要不動用武力,就達到平定他們的目的。
於謹就單騎進入賊兵當中,向他們宣示恩信。
於是西部鐵勒的酋長乜列河等人,率領三萬多戶人家都服罪歸附,相隨著往南遷徙。
廣一陽一王和於謹去折敷嶺迎接他們。
於謹說:「拔陵的兵眾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來歸附,一定會來攔擊。
他如果先佔據了險要,就難和他爭勝。
如果用乜列河等人來引誘他,然後我們埋下伏兵等待著,一定很容易打敗他。」
廣一陽一王聽從了這個計策。
拔陵果然前來攔擊,於謹的伏兵衝出來,賊兵就此大敗。
孝昌元年,於謹又隨廣一陽一王征討鮮於修禮。
適逢章武王元融被鮮於修禮殺害,於是廣一陽一王在中山駐軍。
侍中元晏告訴靈太后說:「廣一陽一王徘徊不前,坐觀待變圖謀不軌。
又有個叫於謹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謀劃者。
在戰亂之際,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
靈太后下詔命在尚書省張貼告示,招募能抓獲於謹的人,答應予以重賞。
於謹聽說後,請求親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
廣一陽一王答應了他。
於謹就來到佈告下說:「我知道這個人。」
眾人都問他。
於謹說:「我就是。」
有關官吏得知後上報。
靈太后引見於謹,十分惱怒。
於謹詳細地訴說了廣一陽一王的忠誠,並陳述了停駐軍隊的情況。
靈太后靈太后的怒意逐漸緩解,於是放了他。
於謹自認為長期掌握權勢,地位聲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願保住悠閒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駿馬和所穿的鎧甲等獻上。
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說:「如今大奸之人還沒有平定,您怎麼能就這樣獨善其身呢?」
就沒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時,孝閔帝還幼小,中山公宇文護雖然接受了太祖的臨終遺托,但名望地位向來低下,各位王公大臣們都圖謀執掌朝政。
宇文護很是擔憂,私下咨詢於謹。
於謹說:「我向來蒙受丞相的特別關懷,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會以死相爭。
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議。
於謹說:「中山公受到太祖臨終的委託,軍國大事,理所當然應該歸他掌理。」
說的時候言語神色嚴厲,眾人都被震驚了。
於謹對宇文護說:「您如果統理軍國大事,那我們這些人就有依靠了。」
於是向宇文護跪拜了兩次。
王公大臣們受到於謹的逼迫,也跟著跪拜了兩次,因此大家的意見才確定下來。
保定二年,於謹因年老,上表請求辭去官職,朝廷沒有允許。
到晉公宇文護出兵東進討伐,仍請求他一同前往,在軍事戰略上請教他。
天和三年,於謹死在任上,終年七十六歲。
武帝親自前往弔唁,加授太師、雍州刺史,謚號為文。
於謹為人有智謀、勇敢堅毅,善於為主上效力。
他的名望地位雖然很高,但他更加謙讓。
朝廷凡是有軍國大事,大多由於謹決斷。
於謹也竭盡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當中,特別受到委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