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梅伯言先生誅辭》原文及翻譯
吳敏樹
【原文】
為古義詞之學於今日,或日當有所授受,蓋近代數明昆山歸太僕,,我朝桐城方侍郎2,於諸家為得文體之正。
侍郎之後,有劉教諭8、姚郎中4,各傳侍郎之學,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而上元梅郎中伯言偽,又稱得法於姚氏。
余囊在京師.見時學治古文者,必趨梅先生,以求歸、方之所傳。
而余頗亦好事,顧心竊隘薄時賢,以為文必古於詞,則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時宗派之雲?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
而余閒從梅先生語,獨有以發余意。
又讀其文數十篇,知先生於文自得於古人,而尋聲相逐者,或未之識也。
余自是益求之古書。
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豐壬子,余復入都,則梅先生已去官歸金陵,而粵寇之亂大作。
明年金陵陷,聞先生得出。
丁巴,余寓長沙,孫侍讀子余5告餘日:「梅先生以前二歲卒矣。」
余于先生才數面,而與先生游京師者,稱先生語未嘗不及余。
余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而先生亦可謂不得志以死者。
其才俊偉明達,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進士不欲為縣令,更求為贊郎,及補官,老矣。
而歸又逢世之亂,可傷也。
乃為之誅日:才問以兮不施名何為兮大馳獨為文章之人兮世安賴而有斯嗚呼哀哉伯言父7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於顛倒者耶!
【注】1歸太僕:歸有光。
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對後來桐城派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方侍郎:方苞,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派桐城派的創始者之一。
3劉教諭:桐城派重要作家劉大概。
4姚郎中: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熏。
5梅郎中伯言:梅伯言,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
6孫侍讀子余:孫子余,官至侍讀。
7父:男子的美稱。
【譯文】
在今天做古文詞學問,有的人說應當是傳授和學習 ,大概近代要數明朝昆山人歸有光、我朝桐城人方苞.在諸家之中得到了文體的正傳。
方苞以後,有劉大概、姚柔各自傳授侍郎的古文詞,他們都是桐城人,所以世人談論古文時便有了桐城派的名目。
上元人梅伯言,又說自己從姚系那學習 了古文的方法。
我曾經生活在京師,看到當時學習 、寫作古文的人,必定向梅伯言學習 ,以求得歸有光、方苞的真傳。
我也很喜好古文,只是內心私下認為當時的賢達狹隘、淺薄,以為寫文章一定傚法古文,於是就靠自己學習 古人罷了,哪裡有親近現代宗派的說法?如果真是這樣,是寫文章的最大厄運。
我空閒的時候與梅先生討論,獨有先生能啟發我的心胸。
又讀了幾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於古人,但那些隨聲附和沒有見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這些的。
我從此更注重向古書學習 。
我從道光二十四年在京都,又過九年到咸豐壬子年(l859)再到京都時,梅先生已經辭官回到金陵,當時太平天國己經叛亂。
第二年金陵陷落,聽說梅先生得以逃出。
咸豐七年,我窩居長沙,孫侍讀子余告訴我說:「梅先生前年已經過世。」
我才與先生見過幾面,但是與梅先生遊歷京師的人.說先生說話每次都提到我。
我在世上困頓老邁.如今逃避、遷徒,居無定所,、幣先生也可以說是因為不得志而死的人。
他才能高偉明達,本來不是一般的文人,加上興趣、寄托高遠,中了進士不想做縣令,又繳納資財捐官為戶部郎中,等到填補官位空缺時,已經年紀大了。
回到家鄉又趕上亂世,很令人傷感。
就為他寫誅辭:
才能、學問啊不能實施,名氣為何傳世?只是因為是寫文章的人啊.世上哪有依賴這個出名的呢?悲傷啊梅伯言。
他的文章寫得好啊,他的志向高潔;他又因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終在混亂的世界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