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調攝主要指對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及《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

中醫養生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 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

中醫養生學

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

起居調攝主要指對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及採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達到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的目的。

起居調攝所包含的內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臥、苦樂勞逸等的養生措施都屬起居調攝範疇。

本章只介紹起居有常、勞逸適度、服裝順時適體和排便保健法四個方面。

第一節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併合乎自然界和人一體的生理常度。

它要求人們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可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起居有常對人一體的保健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清代名醫張隱庵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一精一也。

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

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這說明起居有常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

神氣在人一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人一體生命活動的總概括。

人們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養神氣,使人一體一精一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紅一潤光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反之,若起居無常,不能合乎自然規律和人一體常度來安排作息,天長日久則神氣衰敗,就會出現一精一神萎一靡一,生命力衰退,面色不華,目光呆滯無神。

(—)提高人一體適應力

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一習一慣,能提高人一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老年醫學過對人類衰老變化與衰老機理的研究認為,不同種屬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壽命期限,這種期限與遺傳有關。

每種生物的壽命在遺傳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死亡這一過程,預先做了程序安排。

這種生命過程的安排,被稱為「生命鍾」,即按「生物鐘」的規律演變展現一系列的生命過程,決定著生物壽命的長短。

雖然人一體後天的週期一性一節律變化受生物鐘的控制,但更為現實的是在於訓練和培養。

人類大腦皮層在機體內已成為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官,而大腦皮層的基本活動方式是一種條件反射。

這種條件反射是個體在生活中獲得的,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建成和鞏固與生活作息規律有密切關係。

條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動就相對穩定,並且具有預見一性一和適應一性一。

而條件反射還可以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這樣就提高了人一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腦神經中樞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並使其不斷鞏固,形成穩定的良好的生活一習一慣。

一系列條件反射,又促進人一體生理活動有規律的健康發展。

可見,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是提高人一體適應力,保證健康長壽的要訣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內經》告誡人們,如果「起居無節」,便將「半百而衰也」。

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逆於生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就會引起早衰以致損傷壽命。

現代研究認為,人一體進入成熟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一體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開始出現一系列退行一性一變化。

例如適應能力減退、抵抗能力下降、發病率增加等,這些變化統稱為老化。

老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衰老多發生在老化過程的後期,是老化的結果。

生理一性一衰老是生命過程的必然。

但仍可通過養生延緩衰老;病理一性一衰老則可結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

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規律,夜臥晨起沒有定時,貪圖一時舒適,四體不勤,放縱一婬一欲,其結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並進而導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中指出:「定息失時,傷也」。

生活規律破壞,起居失調,則一精一神紊亂,臟腑功能損壞,身一體各組織器官都可產生疾病。

特別是年老體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對身一體的損害更為明顯。

據現代研究資料表明:在同等年齡組內,退休工人比在職工人發病率高達三倍之多。

說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勞動、飲食、睡眠,皆有規律,並持之以恆,才能增進健康,盡終其天年。

三、建立科學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之息息相關。

因此,人們的起臥休息只有與自然界一陰一陽一消長的變化規律相適應,才能有益於健康。

例如,平旦之時一陽一氣從一陰一始生,到日中之時,則一陽一氣最盛,黃昏時分則一陽一氣漸虛而一陰一氣漸長,深夜之時則一陰一氣最為隆盛。

人們應在白晝一陽一氣隆盛之時從事日常活動,而到夜晚一陽一氣衰微的時候,就要安臥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樣可以起到保持一陰一陽一運動平衡協調的作用。

又如,一年之中,四時的一陰一陽一消長,對人一體的影響尤為明顯。

因此,孫思邈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

即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並養成按時作息的一習一慣,使人一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中,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諦聽在。

有規律的週期一性一變化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從天體運行到人一體生命活動,都有內在規律或稱節律。

現代醫學已證實,人的生命活動都遵循著一定週期或節律而展開。

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週期分別為23、28和33天,每個週期又分為旺盛和衰退兩個階段。

人的體一溫一總是凌晨2~6時最低,下午2~8時最高。

脈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較快。

血壓也是白天高,夜間低。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腦皮層在機體內的調節活動形成有節律的條件反射系統,這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培養規律生活一習一慣的最好措施是主動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時睡眠、定時起一床一、定時用餐、定時工作學一習一、定時鍛煉身一體、定時排大便、定期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使人們生機勃勃,一精一神飽滿地工作、學一習一。

這樣,對人一體健康長壽是大有益處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醫養生學》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起居調攝主要指對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及《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