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睡眠時間有關的因素足夠的睡眠是健《中醫養生學》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中醫養生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 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中醫養生學

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一、與睡眠時間有關的因素

足夠的睡眠是健康長壽的保證,但人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足夠,很難機械規定。

每人每天生理睡眠時間根據不同的年齡、一性一別、體質、一性一格、環境因素等等而變化。

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次數也越多。

睡眠時間與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是由於人生長發育的規律決定的。

嬰幼兒無論腦還是身一體都未成熟,青少年身一體還在繼續發育,因此需要較多睡眠時間。

老年人由於氣血一陰一陽一俱虧,「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有「晝不一精一,夜不瞑」少寐的現象,但並不等於生理睡眠需要減少。

相反,由於老人睡眠深度變淺,質量不佳,反而應當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為重要,夜間睡眠時間也應參照少兒標準。

古代約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一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思則就枕」,這是極符合養生道理的。

睡眠時間還多少與一性一別有關,通常女一性一比男一性一平均睡眠時間長,現代研究認為可能與一性一激素分一泌差異有關。

(二)體質與一性一格因素

睡眠時間長短與人的體質、個一性一也有密切關係。

早在《內經》中就對此有明確論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澀),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留於一陰一也久。

其氣不一精一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一陽一也久,故少瞑焉」,以上表明睡眠多少與人一體胖瘦大小有關。

一般說來,按臨一床一體質分類,一陽一盛型、一陰一虛型睡眠時間較少;痰濕型、血瘀型睡眠時間相對多。

按五行體質分類,凡金型、火型睡眠時間相對少,而水型、土型睡眠時間較多。

按體型肥瘦分類,肥人較瘦人睡眠時間多,肥人中腠理粗、身常寒的胖人睡眠時間最長,此因「衛氣多寡」不同。

西方人認為一性一格與睡眠有關,內向一性一格、思維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多,而外向一性一格、實幹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少。

(三)環境、季節因素

不同的環境,季節的變化影響睡眠的調整。

一般認為,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5~7個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7~8個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約需睡8~9個小時)。

如此以合四時生長化收藏規律。

一陽一光充足的日子一般人睡眠時間短,氣候惡劣的天氣裡一般人的睡眠時間長。

隨地區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稍減少。

隨緯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要延長。

(四)其他影響睡眠的因素

睡眠時間的變化還與工作一性一質、體力消耗和生活一習一慣有關。

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所需睡眠時間長,而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REM時間長。

現代研究認為每個人最佳睡眠時間(稱睡眠中心時刻)是不同的。

可分為「貓頭鷹型」和「百靈鳥型」。

貓頭膺型人每到夜晚思維能力倍增,一精一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但上午一精一神欠佳。

百靈鳥型人的特點表現為入睡早,醒得也早,白天一精一力充沛,入夜疲倦。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為百靈鳥型節律。

此外睡眠時間的長短還與一精一神因素、營養條件、工作環境等有關。

儘管個體所需睡眠時間差異很大,只要符合睡眠質量標準就視為正常。

二、睡眠的質量標準

東晉·張湛《養生要集》神仙圖中有「禁無久臥,一精一氣斥」,「禁無多眠,神放逸」。

認為「久臥傷氣」,使一陽一氣、一精一神懈怠。

由此可知,多睡不一定符合養生要求。

過多睡眠和戀一床一可造成大腦皮層抑制,使大腦細胞乏氧。

決定睡眠是否充足,除了量的要求外,更主要的還有質的要求。

睡眠的質決定於睡眠深度和REM的比例。

REM對改善大腦疲勞有重要作用。

實驗表明,經過剝奪異相睡眠的貓和鼠,它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如記憶減退,食慾亢一進等。

根據國內外資料統計,REM應占睡眠總量的百分比,在新生兒為50%,在嬰兒為40%,在兒童為18.5%~25%,在青少年為20%,在成一人為18.9%~22%,在成年人為13.8%~15%。

如果達不到上述比例,則慢一性一睡眠中淺睡期代償一性一地延長,結果往往產生未睡著覺的感覺。

實際生活中可用以下標準檢查是否較高的睡眠質量:1入睡快。

上一一床一後5~15分鐘進入睡眠幢態;2睡眠深。

睡中呼吸勻長,無鼾聲,不易驚醒;3無起夜。

睡中夢少,無夢驚現象,很少起夜;4起一床一快。

早晨醒來身一體輕一盈,一精一神好;5白天頭腦清晰,工作效率高,不睏倦。

一般說來,睡眠質量好,則睡眠時間可以少些。

三、睡眠規律與子午覺

養成良好的睡眠一習一慣,符合覺醒——睡眠節律,是提高睡眠質量的基本保障。

前面已經談過睡眠起臥規律與四時的關係,一天之中起臥亦有規律,即要使睡眠模一式符合一日晝夜晨昏的變化。

《類修要訣·養生要訣》總結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子午覺是古人睡眠養生法之一,即是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以達頤養無年目的。

中醫認為,子午之時,一陰一陽一一一交一一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一陰一陽一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

現代研究也發現,夜間0點至4點,機體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點至1點,是人一體文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子午睡眠的質量和效率都好,符會養生道理。

據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醫養生學》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一、與睡眠時間有關的因素足夠的睡眠是健《中醫養生學》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