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一、介紹了皮寒熱、肌寒熱《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

黃帝內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 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

【本章要點】

一、介紹了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以及骨痺、厥痺等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二、討論了天牖五部的五個腧一穴一的部位和主治。

三、敘述了齲齒、熱厥、寒厥等病症的治療方法。

四、指出四時針刺取一穴一的常規。

五、說明身一體五個重要部位患癰疽病的不一良預後。

六、指出誤用針刺的危害一性一。

【原文】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一毛一發焦,鼻槁臘1。

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之絡,以補手太一陰一。

肌寒熱者,肌痛,一毛一發焦而唇槁臘。

不得汗,取三一陽一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一陰一,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齒未槁,取其少一陰一於一陰一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

取三一陰一之經,補之。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

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一陽一明太一陰一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厥痺者,厥氣上及腹。

取一陰一陽一之絡,視主病也,瀉一陽一補一陰一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足一陽一明也,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手一陽一明也,名曰扶突。

次脈,足少一陽一脈也,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一陽一也,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臂太一陰一也,名曰天府。

一陽一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暗氣鞭2,取扶突與舌本出一血。

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痺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為天牖五部3。

臂一陽一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

下齒齲,取之臂。

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足太一陽一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

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

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一陽一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

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

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

足太一陽一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入腦乃別一陰一蹻、一陽一蹻,一陰一陽一相交,一陽一入一陰一,一陰一出一陽一,交於目銳眥,一陽一氣盛則瞋目,一陰一氣盛則瞑目。

熱厥取足太一陰一、少一陽一,皆留之;寒厥取足一陽一明、少一陰一於足,皆留之。

舌縱4涎下,煩悗,取足少一陰一。

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一陰一,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5。

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一陽一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一陽一明而汗出。

臂太一陰一可汗出,足一陽一明可汗出,故取一陰一而汗出甚者,止之於一陽一,取一陽一而汗出甚者,止之於一陰一。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一精一洩;不中而去則致氣6。

一精一洩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註釋】

1槁臘:臘,乾燥的意思。

槁臘意為非常乾燥。

2氣鞭:指咽喉及舌體僵硬。

3天牖五部:這裡指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個一穴一位。

因天牖居中,其他四個一穴一位在其周圍而命名。

4舌縱:指舌體收縮無力,縱緩不收。

5以時為齊:齊,做「劑」,為方劑的意思。

在這裡指針刺的部位和深淺應與時令的特徵相適應,相協調。

6致氣:邪氣凝聚不散的意思。

【譯文】

體表寒熱,疼痛不能接觸一床一席,一毛一發枯燥,鼻孔發乾,汗液不得出,治療時應取足太一陽一經的絡一穴一,以補手太一陰一經諸一穴一的不足。

肌肉寒熱,則難免肌腱疼痛,一毛一發焦枯,唇一舌乾燥,汗不得出。

應取足太一陽一經在下肢的絡一穴一,散放出淤血,以補足太一陰一經,汗就得出了。

骨骼寒熱,病人煩躁不安,大汗淋一漓,若是牙齒還沒出現枯槁的現象,當取足少一陰一大一腿內側的絡一穴一大鐘,如牙齒已現枯槁,便是不治的死症。

至於骨厥病的診治也是這樣。

患骨痺的,全身骨節不能自一由活動,疼痛異常,汗出如注,心中煩亂。

治療時可取三一陰一經的一穴一位,針刺用補法。

身一體被金屬利器所傷,血流甚多,且又受風寒的侵襲,或者從高處跌落,以致肢一體懈怠無力,這叫做體惰,治療時可取小腹臍下的三結交,(三結交,指胃經、脾經、任脈三經相交處的關元一穴一——譯注)厥痺,是厥逆之氣上及腹部,治療時可取一陰一經或一陽一經的絡一穴一,但必須察明主病的所在,在一陽一經用洩法,在一陰一經用補法。

頸側的動脈是人迎一穴一,人迎屬足一陽一明胃經,在頸筋的前面。

頸筋後面是手一陽一明經的腧一穴一,名叫扶突。

再向後是手少一陽一經的天牖一穴一。

天牖後面是足太一陽一經的天柱一穴一。

腋下三寸處的動脈,是手太一陰一經的腧一穴一,名叫天府。

一陽一邪上逆而頭痛,胸中滿決,呼吸不利,當取人迎一穴一治之;突然失音,喉舌僵硬的,當取扶突一穴一刺之,並針刺舌根出一血;突然耳聾,經氣蒙蔽,耳失聰,目不明的,治療時取天牖一穴一。

突然發生拘攣、癲癇、眩暈、足軟支撐不住身一體,治療時取天柱一穴一。

突然熱渴,腹氣上逆,肝肺二經內蘊的火邪相互搏擊,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治療時取天府一穴一。

以上五一穴一,即所謂的天牖五部。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入於顴部而遍及全齒的,叫做大迎,所以下齒齲痛應取大迎一穴一,其惡寒的,用補法,不惡寒的,用洩法。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入於顴部而遍及全齒的,名叫角孫,所以治療上齒齲痛,應取角孫一穴一及鼻和顴骨前面的一穴一,在剛發病的時候,如果脈氣充盛,就要用洩法,反之則用補法。

另有一說,可在鼻外側取一穴一施治。

足一陽一明胃經有夾一著鼻子循行而入於面部的,名叫懸顱。

其經脈下行屬於口,上行的由口入繫於目本。

應根據發病的部位取一穴一,洩有餘,補不足;若取之不當,則可能洩不足,補有餘,而適得其反了!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過頸入於腦部,直接連屬於目本的叫做眼系。

若頭目疼痛,可在頭項中兩筋間取一穴一。

此脈入腦後,分別聯屬於一陰一陽一二蹺脈,一陰一陽一交會,一陽一入裡,一陰一出外,交會於眼的內角。

如果一陽一氣偏盛,則兩目張開,如果一陰一氣偏盛,則兩目閉合。

熱厥證,取足太一陰一脾經、足少一陽一肝經進行治療。

寒厥證,取足一陽一明胃經、足少一陰一腎經進行治療,都應該留針。

舌縱緩不收。

口角流涎,胸中煩悶的,當取手太一陰一肺經一穴一。

針刺正氣虛的病症,應順著脈氣的去向施以補法;針刺邪氣實的病症,應迎著脈氣的來向施以洩法。

春季用針取一穴一於絡脈;夏季用針取一穴一於肌肉與皮膚間;秋季用針取一穴一於氣口,冬季用針取一穴一於經脈。

凡此四時行針,應與時令的特徵相適應、相協調。

取絡一穴一脈一穴一可治皮膚,取肌膚間一穴一可治肌肉,取氣口一穴一可治筋脈,取各經脈之一穴一則可治骨髓和五臟諸病。

五臟在身一體有五個重要部位:伏兔其一,小腿其二,背部(督脈及膀一胱經所行處——譯注)其三,五臟輸一穴一其四,項部其五。

此五部患癰疽者,為不治之症。

疾病始於手臂的,可先取手一陽一明大腸經、手太一陰一肺經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疾病始於頭部的,可先取項部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疾病開始發生在足部脛部的,可先取足一陽一明胃經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

針刺手太一陰一經的諸一穴一可令汗出,針刺足一陽一明經諸一穴一也可令汗出。

針刺一陰一經而出汗過多的,可取一陽一經一穴一來止汗;針刺一陽一經而出汗過多的,可取一陰一經一穴一來止汗。

大凡錯誤用針造成的危害有:一是刺中病邪而留針不去,使病人一精一氣耗洩;二是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針,使邪氣凝聚不散。

一精一氣耗洩會使病情加重而身一體孱弱,邪氣凝聚不散則能引起癰疽之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黃帝內經》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本章要點】一、介紹了皮寒熱、肌寒熱《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