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濼水之源,發於城之西南山下,北《課外文言文》蘇轍《齊州濼源石橋記》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蘇轍《齊州濼源石橋記》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蘇轍《齊州濼源石橋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1濼水之源,發於城之西南山下,北流為瑝1,其淺可揭。

城之西門,跨而為橋。

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道於其上。

每歲霖雨,南山水潦暴作,匯於城下,橋不能支,輒敗。

熙寧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一婬一潦繼作,橋遂大壞。

知歷城施君辯言於府曰:「水歲為橋害,請為石橋,以紓其役。

距城之東十五里,有廢河敗堰焉,其棄石鐵可取以為用。」

府用其言,以告轉運使,得錢二十七萬,以具工廩之費。

取石於山,取鐵於府,取力於兵。

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橋成,民不知焉。

三跌二門,安如丘陵,驚流循道,不復為虐。

2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於城上,視其工之良窳與其役之勞佚2,而勸相之。

知歷城施君實具其材,兵馬都監張君用晦實董3其事。

橋之南五里,有大溝焉,屬於四澗,以殺暴水之怒,久廢不治,於是疏其堙塞,築其缺而完之。

橋之西二十步有溝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於其上,水不得洩,則橋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舊而止。

又明年,水復至,橋遂無患。

3從事蘇轍言曰:橋之役雖小也,然異時郡縣之役,其利與民共者,其費得量取於民,法令寬簡,故其功易成;今法嚴於恤民,一切仰給於官,官不能盡辦,郡縣欲有所建,其功比舊實難。

非李公之老於為政與二君之敏於臨事,橋將不就。

夫橋之役雖小,然其勞且難成於舊則倍,不可不記也。

遂為之記。

[注]1瑝:通「隍」,即護城河。

2窳(yǔ):粗劣;勞佚:勞動的輕重程度。

3董:監督管理。

【譯文】

濼水,發源於齊州(濟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護城河,河水淺得提衣就能渡過。

城的西門,跨河建了一座橋。

從京城過往海上的人,都取道這座橋。

每一年只要連下幾天的大雨,南山下來的雨水暴漲,彙集到城下,橋不能抵擋暴雨的衝擊,就壞了。

熙寧六年(1073年),七個月沒下雨,第二年夏天到六月才下雨,過量的大雨連下幾天,橋被完全沖壞了。

歷城知縣施辯向齊州府官建議說:「年年橋都被洪水沖毀,建議造一座石橋,來緩解橋毀後重複造橋的勞役之苦。

距齊州城的東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廢棄不用的河堤,那裡廢棄的石鐵可以取來造橋。」

府官採納了他的建議,把(建石橋的計劃)報告了轉運使,得到(官府)二十七萬兩銀子,作為用工和伙食的費用。

到山上去採石,到府庫拿來建材和工具,讓軍隊出工出力。

從九月至十一月橋就建成了,百姓還不知道(此事)。

(這座橋)有三個橋墩兩扇門,安穩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洩,不再造成危害。

在這座橋還沒有建成時,太守李肅之每天都到城牆上,視察工程的好壞和勞動量的輕重,並且鼓勵施工人。

歷城知縣施辯準備並供給各種施工材料,兵馬都監張用晦實際監督管理具體的事務。

橋的南面五里處,有一條大溝,與四條小河相連,(原來是)用以減少洪水的衝力,廢棄很久沒有治理了,(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築河堤讓它完整無缺口。

橋的西面二十步遠有一條溝,一個裴姓居民用石頭堵住它,並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夠流洩,橋因此受到沖毀的危害,就讓他拆除房屋,要求復原像最早那樣。

又過了一年,洪水再次來了,橋

沒再受到損害。

從事蘇轍說:建橋這種事雖小,但從前郡縣行事的方法,是把好處與百姓分享,勞役的費用按數量分派給百姓,這種法令寬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現在的法令嚴格要求要體恤百姓,(這樣的話)一切事務和費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務辦好,如果郡縣想有所作為,要成事比從前更難。

如果不是太守李肅之富於治政經驗和兩位官員(施君和張君)有辦事能力,這座橋或許建不成。

建橋這種事雖小,但建好它比從前更費心更難幾倍,不能不把它寫下來。

因此就寫了這篇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1濼水之源,發於城之西南山下,北《課外文言文》蘇轍《齊州濼源石橋記》原文及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