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譯
1、【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2,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3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5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註釋】1天時、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 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部一團一 結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
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護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冑。
古代甲冑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
(5)委:棄。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麼。
【譯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
一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
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
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2、【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 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1,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3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一獸 奚擇4哉?於 禽一獸 又河難5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 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6)於天下,可傳於後世. 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 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註釋】1橫逆:蠻橫無禮。
2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度。
奚宜:怎 麼應當。
3由:通「猶」。
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 「猶」。
4擇:區別。
5難:責難。
(6)法:楷模。
【譯文】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 不同。
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
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這樣的人和禽一獸 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一獸 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
比如說這樣的 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於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
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
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
不是仁愛的事不於,不合於禮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1)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註釋】(1)反其仁:朱熹《集注》云:「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
以下「反其智」、「反其敬」與此類似。
【譯文】孟子說:「愛撫他人卻得不到親近,反問自己是否仁;治理民眾卻得不到治績,反問自己是否智;禮待他人卻得不到回應,反問自己是否敬。
凡是所做的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返回來從自身尋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會歸服。
《詩》說:『行事一直與天命相符,靠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
【段意】此章是說,遇到問題應首先檢討自身的行為是否遵循了正道。
自身端正了,做事才會取得成效。
4、【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運於掌⑿。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譯文】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
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
《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
』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原文】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譯文】現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願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職,耕田的人都願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種,商販都願到大王的集市上一交一 易,旅客都願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對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滿意的人都願來投奔大王。
要是如此的話,什麼力量能遏止呢?」
【原文】王曰:「吾惛1,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2而有恆心者,惟土為能。
若3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4無不為已。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5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6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7。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8,奚暇9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註釋】1惛:同「昏」,昏亂,糊塗。
2恆產: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
如土地、田園、林木、牧畜等。
3若:轉折連詞,至於。
4放:放蕩。
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
放辟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
5罔:同「網」,有「陷害」的意思。
6制:訂立制度、政策。
7輕:輕鬆,容易。
8贍:足夠,充足。
9奚暇:怎麼顧得上。
奚,疑問詞,怎麼,哪有。
暇,餘暇,空閒。
【譯文】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
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
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
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一胡一 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
哪裡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
然後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
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裡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
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
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覆教導學生,頭髮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
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