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貞觀政要·誠信》原文及翻譯(二)
貞觀政要
【原文】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
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1。
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君臣父子,不可斯須2而廢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言無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
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之所不為也。
【【註釋】】
1格:來,至。
意謂信服,歸順。
2斯須:須臾,一會兒。
【譯文】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說:
臣聽說國家的基礎,在於道德和禮教;國君地位的保障,在於誠實信用。
有了誠信,就不會產生二心。
實行德政,邊遠的人民也會來歸順。
由此可見,德、禮、誠、信是國家的綱領,貫穿在君臣、父子關係中,一刻也不能偏廢。
所以孔子說:「君王以禮對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還說:「一個人終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立。」
文子說:「說出話來能夠使人相信,是因為說話之前已經取信於人,發出令來能夠得到執行,是因為命令之中含有誠意。」
說了卻不做,是言而無信,接受了命令卻不執行,是沒有誠意,如果是君王,就會敗壞名聲,如果是臣下,就會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處境艱難,君子也不會做有失誠信的事情。
【原文】
自王道休明1,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廩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於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
普貞觀之始,乃聞善驚歎,暨八九年間,猶悅以從諫。
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有所容,非復曩時之豁如2。
謇諤之輩3,稍避龍鱗;便佞之徒,肆其巧辯。
謂同心者為擅權,謂忠讜者為誹謗。
謂之為朋一黨一 ,雖忠信而可疑;謂之為至公,雖矯偽而無咎。
強直者畏擅權之議,忠讜者慮誹謗之尤。
正臣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爭。
熒惑視聽,鬱於大道,妨政損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蓋為此也。
【【註釋】】
1休明:原意是美而明,這裡是太平盛世的意思。
2豁如:豁然曠達,聰明大度。
3謇(jiǎn)諤之輩:忠誠正直、敢於直言的人。
【譯文】
自從陛下登基,實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國使者前來朝拜,國家糧倉日益充實,國土日益寬廣。
然而,我認為如今道德和仁義仍然不篤厚,為什麼呢?因為朝廷對侍臣子的態度還不夠誠信,雖然陛下在貞觀初期勤於政務,有一個好的開頭,但卻沒能做到善始善終。
貞觀初年,陛下聽到好的意見就很驚喜,到貞觀八、九年間,仍然樂於接受意見。
可是,從那之後,陛下您漸漸討厭直言,有時即使勉強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納諫如流了。
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漸為了避免觸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正好大肆發揮他們巧舌如簧的本領。
他們誣陷與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濫用職權,中傷直言進諫的人是在誹謗朝政。
說一個人結一黨一 營私,即使他忠誠中正也會讓人覺得可疑;說一個人一大公無私,即使他弄虛作假也不會遭受責備。
所以剛強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職守的罪名,忠誠正直的人擔心誹謗朝廷的惡名。
於是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陳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與之爭辯是非。
聖上被迷惑視聽,破壞了治政的原則,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這裡吧?因此孔子說:「厭惡那些口齒伶俐毀滅國家和家庭的人。」
大概說的正是如今的情形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