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之出言舉事,能思慮循省,而不幸有失,則在可諫可議《袁氏世范》世范卷中 處己·小人作惡不必諫

袁氏世范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 - 世范卷中 處己·小人作惡不必諫

袁氏世范

世范卷中 處己·小人作惡不必諫

【原文】人之出言舉事,能思慮循省,而不幸有失,則在可諫可議之域。

至於恣其性情,而妄言妄行,或明知其非而故為之者,是人必挾其凶暴強悍以排人之異己。

善處鄉曲者,如見似此之人,非惟不敢諫誨,亦不敢置於言議之間,所以遠侮辱也。

嘗見人不忍平昔所厚之人有失,而私納忠言,反為人所怒,曰:「我與汝至相厚,汝亦謗我耶1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

【譯述】一個人說話辦事,能夠深思熟慮,並且不斷反省自己,這樣的人不幸犯了過錯,可以對他進行規諫勸告,幫助他改正錯誤。

至於那種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一胡一 作非為,或者是明知道這件事是錯誤的,卻非要故意去做的人,必定會憑借其凶狠暴戾,強健勇悍來排除別人對自己的議論。

善於處理鄰里之間關係的人,如果看到類似這樣的人,不但不敢對他進行勸告規諫,就是聽到別人議論他,自己也要躲開,這就是為了避免受到他的侮辱。

我曾經看見有人不忍心平時一交一 誼深厚的人犯下過失,用誠懇正直的話規諫勸告他,反倒引起那人的惱怒,說:「我與你一交一 情極其深厚,難道連你也來譭謗我嗎?」

孟子說:「不講仁義的人,我們怎麼能夠和他一交一 談呢?」

【評析】這是作者從多年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的一條道理,有它的合理性。

為惡多端的人,早晚必受國法制裁,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封建社會有一條原則叫「文死諫,武死戰」。

那些直言進諫的忠臣當然有忠君思想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略他們有為百姓謀福利,希望社會安定的一面。

因此對那些今天看來是「愚忠」的封建大臣也不能一概否定,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卻往往自私貪鄙,德行不高,修養不夠。

對忠言直諫的大臣輕則貶官流放,重則殺身滅族。

恰好應了袁采這句話「小人為惡不必諫」。

春秋有一個國君叫晉靈公,凶暴殘忍,不行君道。

廚師沒有把熊掌煮熟,他讓人殺了廚師,放在大筐裡,讓婦女抬著走過朝堂,以此來恐嚇群臣。

晉國的兩個忠臣趙盾、士會看見後,就屢次勸諫晉靈公。

他們講了很多大道理,然而這位晉靈公只是表面上答應,說以後不這樣做了。

其實絲毫也不曾改悔。

並且對趙盾懷恨在心,派一個叫鉏麑的武士前去刺殺趙盾。

鉏麑一大早前往趙盾家行刺,看到趙盾的屋門已經打開了,趙盾早已穿好了朝服準備上朝。

因為時間還早,就坐在那裡打嗑睡。

鉏麑退出來,長歎一聲說:「這樣恭恭敬敬的大臣,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啊,殺了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的行為;放棄了君主的命令,又是不守信用的行為。

在這樣不忠不信的行為中我佔有一樣還不如死了。」

於是這位鉏麑就觸槐而死。

晉靈公看行刺不成,就設下酒宴,請趙盾飲酒。

暗中伏下刀斧手,想要殺了趙盾。

靈公的一個貼身衛士叫提彌明的,知道了這件事,提彌明也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他走上宴席,說:「臣子陪君主飲宴,不能超過三杯酒,否則不合禮法。」

扶起趙盾就走。

靈公一見趕緊叫出他那條又高又大的惡犬咬趙盾。

趙盾生氣地說:「不用人,卻要用一條狗,這算什麼能耐?」

在提彌明的幫助下脫離了危險,但是提彌明卻不幸被靈公殺了。

靈公的行為大大激怒了晉國人民。

他當然不會有好下場,一個叫趙穿的人終於在桃園殺了晉靈公。

可以說是為民除害了。

趙盾雖然忠心耿耿,屢次進諫,卻險些被晉靈公所殺。

「小人為惡不必諫」,對晉靈公那種人你又何必去勸諫他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袁氏世范》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人之出言舉事,能思慮循省,而不幸有失,則在可諫可議《袁氏世范》世范卷中 處己·小人作惡不必諫

© 2007-2025 喜蜜滋